普洱茶的歷史之——市場的形成(四)
來源:說茶網編輯:南嘉木2015-08-27 15:49:06
計劃經濟時期,國營的茶葉公司,茶店,經營呆板,價格,手法都不夠靈活,品種單一,花式單調。當時,物資極度短缺,它們的經營是沒有問題的。或者說,那個時候也談不上什麼經營,上面配什麼貨,定什麼價,就賣什麼貨,賣什麼價。顧客也是有什麼貨,就買什麼貨,也不會質疑價格,完成是賣方市場。改革開放後,八十年代初,廣州受港、澳的影響,茶樓像雨後春筍地湧現,很多是港商、私人開的茶樓,他們經營靈活,國營的茶葉公司根本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這就成了一個巨大的商機,由於國營茶葉公司呆板的經營,給出了經營茶葉很大的空隙,成就了個體私人輕而易舉地進入茶葉行業,而且迅速做大,將國營茶葉公司的生意吞食,甚至淹沒。茶葉的發展史,簡直就是改革開放各行業發展史的縮影。
聚居的石圍塘,剛開始做茶葉生意的人,開始進貨就是從國營茶葉公司拿的。他們拿批發價,定零售價低於國營茶店,又送貨上門,薄利一點,服務又好,當然就貨如輪轉了。生意越做越大,進貨量越大,漸漸地有了跟茶公司討價還價的籌碼,慢慢地開始制衡國營茶公司。後來進貨量再大,自然就拋開國營茶公司,自己直接到源頭進貨。進一步發展成了名符其實的茶商。
石圍塘聚集的茶商越來越多,名氣越來越大。茶葉產地源頭的人,為了打開銷量,也會冒名來到石圍塘推銷茶葉。有些看見這裡茶葉生意好做,乾脆也租個位置,在這裡做起茶葉生意來了。產地的人直接來到這裡做茶葉生意,使得質量與價格跟原來的茶商形成良性的競爭。比價格,比質量的同時,大家會求變,很多花式、品種就應運而生了。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以適合不同的口味和需求,增強自身的競爭力。這樣良性競爭的結果,導致石圍塘茶葉生意遠近聞名。互相傳誦石圍塘的茶葉品樣又多,質量又好,價格又便宜。因此,來買茶葉,來批發拿貨的人越來越多。生意也就越紅火,聚集的人也就越多。人越多競爭就越大,競爭越大,進步也就越大。就是這樣,
不斷進步<——>競爭,往複循環,不斷推進。使得石圍塘的茶葉優勢越來越大。
茶樓茶主要特點是,量大價平。廣州人喝早茶,也不在於品茶,而是清清腸胃,食食點心,聊聊天。所以,茶樓茶不是專業產品。後來,一些人有了要求和追求。追求高品質,個性化的品種,茶葉又向專業化方向發展了。有需求就有市場,發展的結果,石圍塘茶葉集散,除了批發量大價低的茶樓茶,漸漸地開始批發高品質專業性的茶葉。
到後來,茶樓也不只是局限於石圍塘的茶商送貨上門,也要親自到石圍塘比對一下茶葉的質量、價格,所謂貨比三家,買貨才會質優價平。加上茶樓行業開很快,倒閉也快。新開的茶樓,要進茶葉自然就會找到石圍塘了。還有珠三角,其它外地,經濟起步沒有廣州早,他們拿茶葉也自然找到遠近聞名的茶葉集散地石圍塘,進一步做大了石圍塘茶葉的地位。
經濟發展,使得人們有追求和品位,茶樓的茶葉已經滿足不了他們,他們日常生活都要一些更高質量、個性化的茶葉。各地各處的私營零售茶店茶鋪也應運而生。大量的零售茶鋪經營,需大量的茶葉批發,更加進一步做大了石圍塘茶葉集散地的地位。
大量的人聚集在石圍塘經營茶葉生意,需求的出租屋越來越多。由於他們的生意越做越大,和越做越好。石棉瓦的簡易出租屋,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場,一些有眼光的人看準了這個市場。在現在的洞企石路,當時還沒有路的,建了一排整齊漂亮的石屎商鋪。92年建成,招租。馬上受到有實力的茶商青睞,很快就租完了。從此在石圍塘沿鐵路邊,建茶葉商鋪,和茶葉市場一發不可收,直到現在還沒有停止,還不斷地繼續,新建,擴建。因為,這成了比茶葉更好攢錢的產業。
從八十年代初到92年,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芳村茶葉市場的萌芽階段。92年正成建成了茶葉商鋪,我們可以理解為,芳村茶葉市場基本形成。當時,因為石圍塘地處芳村,石圍塘地方小,少為人知,所以人們都叫芳村茶葉市場。芳村茶葉市場不是特指某市場,而是泛指,石圍塘沿鐵路邊一帶的茶葉市場。
文/無非妙道,原題:2012年細說普洱——歷史(4)《八十六》
推薦閱讀:
※如何選購普洱茶?
※為什麼普洱茶餅一般都做成357克?
※陸先生古樹白茶|這一款茶竟然夠老茶客喝上30泡
※案例分析:國茶學習立頓,只有死路一條。
※是滇紅好還是普洱熟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