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社交能力,常見的錯誤教育方式
編輯推薦:社交能力應該從學前開始,親子關係是社交能力的基石,親子互動是社交能力的訓練場,家長經驗傳遞是社交能力的學校。而不同氣質類型的兒童還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促進社交意識與社交能力。很多家長沒有遵循親子教育的規律,而是憑著主觀的猜測與盲目的舉措來「訓練」孩子們的社交能力,結果給孩子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影響,反而形成了人際退縮或社交焦慮。看看下面這些錯誤的教育方式,你有沒有中招?
1.強迫孩子在陌生人面前表演
要知道,不是所有孩子都喜歡在其他人面前表現自己,也不是所有孩子都善於在其他人面前表現自己。家長們驕傲也好,炫耀也好,調節氣氛也好,把年幼的孩子推到了大人中間,這種行為不僅不尊重孩子,還會讓孩子產生社交焦慮。
2.強迫孩子進入陌生的環境
在多數家長眼中,社交能力強的表現便是可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所以應該讓孩子多去體驗與嘗試。但是他們可能忽略了年齡的問題,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對陌生的環境缺乏安全感。沒有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就不可能獲得安全感與自信心。強迫讓孩子們進入陌生環境,會讓孩子們產生「空間恐怖情結」,有損身心健康。
3.過多干涉孩子的社交行為
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曾經提出了試誤學習,即錯誤性嘗試,一個人在自己操作了之後得到錯誤結果後,會自我調整,直到正確。中國家長對於這種方式並不感冒,堅信「教育」的力量。希望通過自己的英明指導,孩子們不會走彎路,不會吃大虧。事實上,有一些事情是必須教育的,比如作息規律、啟蒙知識、禮貌禮儀等,但也有一些則需要孩子主觀性的發揮與頓悟,比如社會交往。通過對父母交往的觀察,他們明白了男女之間如何進行交往,或者成人之間如何相處;當他們和小朋友在一起時,一方面他們會藉助自己觀察得來的經驗,另一方面他們也在自我總結。比如在小朋友之間發生爭執後,應該如何收場?遇到了不喜歡的小朋友怎麼辦?有些時候家長喜歡在這個時候橫空出世,以一個勸導者的高大姿態來到孩子們中間進行「調停」,其實是破壞了孩子們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
4.對孩子的受挫社交經歷表示忽視
社交受挫在成年人眼中再正常不過,但是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件大事。比如「小明說不喜歡我!」「園園她們不帶我玩!」當孩子表達他的「遭遇」後,很多家長會採取「敷衍」的方式,或者採取注意力轉移的方式。你可知道你的方式也許奏效,但是卻可能讓孩子們採取壓抑的方式來解決同類的問題。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也是一次親子溝通的機會,孩子們在這個時候,會非常願意傾聽你的建議與意見。
從上面的一些案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家長的初衷是讓孩子更好地成長,以致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處於有利的位置。但採用不科學的教育理念與方法,非但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還給孩子的未來生活帶來很多「麻煩」。就像篇頭說的那樣,「社交能力應該從學前開始,親子關係是社交能力的基石,親子互動是社交能力的訓練場,經驗傳遞是社交能力的學校」,這是一個慢工細活,而不存在任何捷徑。
推薦閱讀:
※三招,你也能成為社交紅人
※新生大學:三分鐘博得好感的高段位社交術
※「兒童社交恐懼」 爸媽急不得!
※Facebook推出VR社交平台Spaces,VR社交會不會成為趨勢?
※2028年的社交會是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