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在這裡,病在那裡!疼痛的7個假象

幾乎沒有人沒經歷過疼痛。疼痛是一種信號,提示我們警惕疾病的存在。

在多數情況下,疼痛的部位與疾病的所在是統一的,但也有一些例外。當出現「痛在這裡,病在那裡」的情況時,我們可不要被表象迷惑,而要認清疾病的本質喲!

假象一

胃痛:也許不是胃病而是膽結石

人們通常所說的「胃痛」,又稱「胃脘痛」,主要是指位於劍突下、肚臍上的中上腹部的疼痛,多由胃及十二指腸疾病引起。

但許多膽囊結石疼痛的區域臨近胃部,而且疼痛後常有噁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和厭油膩食物、腹脹和消化不良等癥狀,因此許多人會把這些癥狀誤以為是「胃病」引起的。

臨床上以「胃痛」為主要癥狀的患者中,約有50%其實得的是「膽結石」。在落後偏遠的農村地區,這種現象更為普遍。

與普通「胃痛」不同的是,膽結石引起的「胃痛」嘔吐後緩解不明顯,且多伴有黃疸、發熱與寒戰。疼痛的特點是上腹部陣發性痙攣性疼痛,逐漸加重,並常向右肩背部放射。其他膽道疾病,如急慢性膽囊炎、膽道蛔蟲症等,患者也多有中上腹部或右季肋下的不規則隱痛及不適感,有時還可能出現上腹飽脹、噯氣等酷似「胃病」的癥狀,病情常因進食油膩等誘發或加重。

因此,如果出現下列癥狀:①右上腹脹痛、疼痛,有時放射至右肩部和背部;②反覆發作的黃疸;③噁心、厭惡油膩食物、發冷、發熱,一定要去醫院檢查治療,以免誤診誤治。

假象二

背痛:也許不是脊柱病而是腎病

腰酸背痛的原因多種多樣:運動過量或缺乏運動、長時間維持不良的身體姿勢、骨質疏鬆、椎間盤突出等均可能導致腰酸背痛。但很多情況下,腰背酸痛並不是脊柱病所引起而可能是腎病所致,如由IgA腎病等。此時,背痛就成為腎病發生的早期信號,需引起患者的足夠重視。

腎病的疼痛常是鈍痛及脹痛,系腎腫大牽拉腎被膜引起,如急性腎炎、急性腎盂腎炎、腎盂積水、多囊腎、腎癌、腎下垂等。有時也會出現絞痛,疼痛突然發作,並向下腹、外陰及大腿內側放射,呈間歇性劇烈絞痛,常由輸尿管內結石、血塊或壞死組織阻塞所致。而脊柱及脊柱旁軟組織損傷導致的背痛一般是酸脹痛,程度也較輕,並與腰椎活動有關。腰椎間盤突出還會出現向腿部的放射痛並有肢體麻木癥狀。

因此,當背痛出現時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是「脊柱病「,而應及時去醫院檢查。如果是腎病所引發的,更需要及時採取措施,不容錯過。

假象三

背痛:也許不是頸椎病而是心臟病

背痛除要警惕腎病外,還應警惕患心臟病的可能。大部分冠心病發作時表現為左胸絞痛,人們對此也較為熟知和警惕,但實際上冠心病發作時的疼痛部位與心肌缺血部位有關。前壁心梗多見,表現為胸口疼痛;後壁心梗時就不會表現為左胸口疼痛,而是背痛。很多人會將其誤認為是頸椎病,從而放鬆了警惕,延誤了治療時機。

頸椎病引起的背痛多局限於肩背部,位置上比心臟病引起的背痛要更靠上一些。疼痛多為酸脹痛,持續時間較長,勞累後加重明顯,偶有向上肢的放射感。而心臟病所引起的背痛是陣發性的,不適或疼痛的時間不會太長,短則幾分鐘,長則半小時,而且有明顯的放射感。在剛開始運動或飯後,疼痛會表現得尤其明顯;每天剛起床的時候,癥狀會更明顯,發作頻率也會更高。

冠心病高危人群出現背痛,應首先警惕心絞痛可能,及時到醫院檢查,及時處理,否則就會延誤治療時機,鑄成大錯。

假象四

腳痛:也許不是扭傷而是痛風

腳痛也是日常生活中常會遇到的情況,如果有扭傷的病史,診斷不難。如果沒有腳扭傷,則應首先考慮痛風的可能。

痛風是人體嘌呤代謝異常引起的。嘌呤經過一系列代謝變化,最終形成尿酸。尿酸在人體里沒有什麼生理功能,正常情況下,體內產生的尿酸2/3由腎臟排出,1/3由大腸排出。如果因為某種原因,尿酸的生成增加或排出減少,就可能引起高尿酸血症。當血尿酸濃度過高時,尿酸即以鈉鹽的形式沉積在關節、軟組織、軟骨和腎臟中,引起組織的異物炎症反應,從而引起痛風。

痛風多發於人體最低部位——腳的關節,疼痛發生快,消失也快,一般1周之內就會消失。疼痛像「風」一樣吹過去了,所以叫「痛風」。痛風的「痛」非常劇烈,並伴有紅、腫、熱等炎症表現,並常在攝入高嘌呤的食物如火鍋、海鮮、動物內臟後出現。

痛風是一種慢性疾病,飲食控制和長期服藥是成功治療的關鍵。飲食控制需掌握四大原則:①不喝酒;②不吃動物內臟;③少吃海產品;④多喝水。如果飲食控制後仍有疼痛發作,就需服用藥物。需要注意的是,降尿酸藥物需長期、規律服用,即使現在不痛還是要長期服藥,以預防痛風發作和關節破壞。

假象五

肩痛:也許不是肩周炎而是膽囊炎

肩痛時多數人會以為是肩周炎,其實引起肩痛的原因很多,並非只有肩周炎一個。膽囊炎患者也可能出現右肩部疼痛,原因是膽囊炎症刺激右膈神經末梢,引起右肩部皮膚的反射性疼痛。

膈神經由第3~5頸神經組成,主要是第4頸神經;第4頸神經還分出皮支,分布於肩部皮膚。當右膈神經末梢衝動,經過膈神經傳到第4頸神經節時,影響到分布於右肩部皮膚的感覺神經纖維,使大腦皮層發生錯覺,誤認為是右肩部傳入的疼痛感覺,患者就會感到右肩疼痛。

肩周炎的肩痛與膽囊炎的肩痛還是有明顯區別的。

首先,肩周炎的肩痛常伴有肩關節活動受限,無腹痛;而膽囊炎患者肩關節活動一般正常,但伴有右上腹絞痛和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

其次,肩周炎為慢性疾病,疼痛持續,與進食無關;而膽囊炎多與飽食、吃油膩食物、勞累及精神因素等有關,常突然發病,一開始就出現右上腹絞痛並陣發性加劇,且向右肩或胸背部放射,疼痛程度也遠超過肩周炎。

再次,膽囊炎常有腹脹、上腹或右上腹不適、胃灼熱、噯氣、吞酸等一系列消化道癥狀,進食油煎或多脂的食物往往會使這些癥狀加劇。

假象六

胸痛:也許不是心絞痛而是頸椎病

頸椎病的表現多種多樣,主要是頭、頸、肩、背、手臂的酸痛,脖子僵硬,活動受限為主。頸肩酸痛可向上放射至頭枕部和上肢,有時伴有頭暈。有些患者還可能出現下肢無力、行走不穩,有如 「腳踏棉花」的感覺。有時,頸椎病變可累及植物神經,出現視力模糊、耳鳴、耳堵、平衡失調,甚至胃腸脹氣等。

在極少數情況下,頸椎病還會導致胸痛,稱之為「頸椎病性胸痛」或「頸性心絞痛」。其主要原因是頸椎退化或小關節錯位,使椎動脈受壓,引起腦幹供血不足,繼而影響到血管收縮中樞,多方面的作用可使冠狀動脈痙攣,產生心肌缺血,出現胸悶、心慌、心前區疼痛、心律失常等癥狀。

因此,在出現胸痛時除應首先考慮常見的心絞痛外,還應注意頸椎方面的檢查和治療。

假象七

腿痛:也許不是老寒腿而是動脈硬化

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經常會出現腿痛,且反覆發作、久治不愈,每當陰天下雨或氣候轉涼時癥狀就加重,這就是我們俗稱的「老寒腿」。老寒腿最主要的一個表現就是「間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路程後出現一側或雙側小腿肚疼痛,以致被迫停下來,休息片刻後,疼痛消失,還可繼續行走。

很多人認為人老了出現「老寒腿」是自然的,但其實「老寒腿」有時並非自然而為,而是下肢動脈硬化的先兆。下肢動脈硬化的早期癥狀也是腿腳發涼、間歇性跛行,故常被誤認為是「老寒腿」。

老寒腿是一種「環境病」,寒冷、潮濕環境下容易發作,以膝關節為主要發病部位,而下肢動脈硬化所致腿痛與外部環境關係不大,即使是炎熱的夏天也會出現下肢發涼和疼痛,且發病部位不局限於膝關節,整個下肢特別是小腿均可累及,以此可對老寒腿和動脈硬化做簡單鑒別。

下肢動脈硬化最可怕的後果是粥樣斑塊脫落堵塞小血管,或因血液流動緩慢、血液黏稠度較高、血小板聚集、微小血栓形成等因素造成血管堵塞。下肢血管被栓塞,局部組織供血障礙可導致下肢缺血、壞死,甚至需要截肢。

因此,老年人在生活中首先要合理營養,減少脂肪和多餘熱量的攝入,適當地多吃些大豆類和魚類。其次要堅持適宜的體育鍛煉,促進血液循環,維護血管功能。再次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具有降低血脂、軟化血管的藥物等。

老年人出現腿痛時應首先警惕下肢動脈硬化,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

掃描以上二維碼,或微信關注"大眾健康雜誌",每日為您推送健康知識純乾貨!

微信號:dazhongjiankangzazhi

【版權聲明:大眾健康雜誌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轉載。版權必究。】


推薦閱讀:

男人的疼痛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這6個現象說明你的「經絡」堵了!
男66歲,因足部疼痛、烤電治療後出現右足大皰、足趾破潰入院
今生你將永遠是我溫馨而疼痛的眷戀。

TAG:疼痛 | 這裡 | 在這裡 | 在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