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刊:從兩本書看美對華戰略分歧
亨利·基辛格是外交大師,他對中國外交大加讚賞。有人說他的新書《論中國》是一部中國外交政策史,書中追溯自1949年建國以來中國戰略的曲曲折折。不過,《論中國》實際上既不是歷史,也不是回憶錄。其目的是要闡明美國應當優雅地順應中國的崛起,從而避免悲劇性衝突發生。
阿倫·弗里德伯格在《爭奪霸權———中美東亞控制權之爭》一書中的觀點正相反。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前副總統切尼的外交政策顧問弗里德伯格對中美兩國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所採取的外交策略進行了分析,試圖窺測中國未來幾十年的意圖。他認為,面對中國越來越大的實力和野心,美國必須在很多中美利益相悖的方面強硬對待中國。這兩本書可以讓讀者從中了解到共和黨兩大流派在對華問題上的戰略分歧。
基辛格把中國外交比作下圍棋———一種考驗耐性的包圍和反包圍遊戲。圍棋的勝負只是相對的。中國的戰略家認為追求絕對勝利是不切實際的。相反,他們玩的遊戲是既對立又共存,尋求在不斷變化的世界政治格局中提升自己的相對位置。在必要的時候敲山震虎,給對方一個令其清醒的打擊,然後全身而退,就像中國在1962年對付印度那樣,阻止了對方蠶食其邊界。在其他一些情況下,正如鄧小平教導的那樣,「韜光養晦」,意思是說中國在與美國保持良好關係的同時,加強中國自身的實力。有時候,挑明一個問題是不可商量的、是傷自尊的,可能也是很重要的。今天在領土爭議問題上,中國也是這麼做的。基辛格發現美國外交官的慣常做法往往與中國的不同,在他主政的時候這些外交官經常令他沮喪。美國外交家喜歡把問題孤立開來,然後尋求解決辦法,中國外交家喜歡將問題融合起來,尋求達成諒解。美國人認為可在某個部分達成意見一致,而另一個部分可以表明分歧。中國人則喜歡把整個氣氛定性為熱烈或冷淡、友好或緊張,鼓勵對方暫時擱置分歧。美國人陷入糾結時,中國人知道該怎樣利用時機向對方施壓。美國外交重交易,中國外交重心理。
基辛格在書中提到了1958年毛澤東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的接待。當時毛澤東身著泳衣在中南海游泳池會見在旁等候的赫魯曉夫。1971年,基辛格首次會見周恩來時,按照周總理自己的時間安排,只有兩個空檔共13個小時可用來在基辛格訪華期間與之談判,這就迫使這位美國特使在未能事先就一些具體細節達成一致的情況下同意總統訪華。
基辛格說,這種策略使款待之道成為中國外交策略的一個方面,使得來訪客人被東道主的奢華、熱情、慷慨和沉著冷靜所震懾。中國外交官善於利用友情,它使得對方因覺得自己被視為中國的「老朋友」而感到榮幸。而美國的外交是傳教士式的,具干涉主義色彩,目光短淺,急功近利。
弗里德伯格在其書中也誇大了中國的實力,不過,他提出的論點不同。
《爭奪霸權———亞洲控制權之爭》一書是上世紀90年代後出現的一系列「中國威脅論」書籍中最有見地、內容最詳實的一本。他的這本書重點講述中國的戰略意圖。儘管弗里德伯格認同經典的現實主義邏輯———大國關係的改變必然引發對抗,但他也認為弄明白中國想要什麼非常重要。同基辛格一樣,弗里德伯格把焦點放在中國的意圖上。弗里德伯格書中認為,如果中國實力不斷增強,如果中國繼續實行一黨專制,中美關係將變得越來越緊張。不過,摩擦不等於衝突。
弗里德伯格的這種觀點是以中國還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為前提的。不過,從長遠來看這個前提不太可能成立,因為中國的經濟和政治模式存在諸多軟肋。即使中國能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它也沒有指望成為地區霸主,除非美國的實力急劇下滑。
基辛格的新書以一個政策建議作結尾,令人失望的是該建議簡短且不準確。他主張建立一個環太平洋共同體,中美及其他相關國家都加入,並參與其和平發展。這個建議的前提是美中衝突必須避免,這是有道理的,但它未將國家利益考慮進去。
弗里德伯格將有關中美共治亞洲的想法斥為綏靖政策。另一方面,他也棄絕另一種觀點,即美國出手阻止或破壞中國的崛起,說這太過敵對。第三個選項是,「加強接觸」,這是對的,但把希望過多寄於中國決策層的配合意願,畢竟美國的利益常常與中國的不一致。他建議美國為中國的發展適當設限,維持亞洲地區的勢力均衡,使之對美國有利。這就需要美國採取高成本且困難的舉措———譬如保持與日本和韓國的聯盟,增強與中國鄰國的合作關係,繼續提升軍力。
弗里德伯格對基辛格論點的反駁是有說服力的。在關於核心價值的問題上示弱,將只會強化許多中國人的觀點,即美國正在日益衰退,由此使中國人誤判美國的決心。正如弗里德伯格在書中所說,「在自由問題上唯唯諾諾,只會讓中國領導人膽子更大」。
推薦閱讀:
※曲青山:正確把握「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
※中俄組戰略同盟反美 「一帶一路」頂級項目保駕護航
※歐鏈科技與360達成戰略合作 共同打造超級節點安全解決方案
※沙特、卡達、伊朗的三角關係 | 戰略·較量
※瀚海狼山:小鬼子吹填不了沖之鳥礁 映射我南海戰略運籌帷幄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