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靖江周邊地區年俗看過來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春節對中國人來說,可以說是最重大的節日了,除了貼春聯、守歲、拜年等共同符號外,各地的年俗、喜慶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靖江周邊縣市的過年習俗吧。

查看大圖泰興:過年打「元寶囤子」一般到臘月二十的時候,每家每戶就開始做豆腐,因為煎豆腐是過年的一道主菜。做豆腐需要黃豆,一般需要先挑揀黃豆,然後淘好黃豆,接著去加工坊做豆腐,做出的豆腐又大又方,陣陣豆香迎面撲來。豆腐做好之後就要養在缸裡面,定期進行換水。有些人家豆腐做的比較多,就會拿出一些切成片,放在籃子里掛在牆上,晚上放在外面凍,等凍幹了燒肉,比油豆腐燒肉還要好吃。泰興過年有一個民俗風情,放完鞭炮後這就是打元寶囤子。打元寶囤子就是用小蒲包裝上洋灰(石灰粉),把家前屋後四周路口掃乾淨,拎著這小蒲包從自家大門口起,每隔一段距離打上一個石灰印記,屋裡打到屋外打到路上,一直打到田埂上,石灰印似一個個白色的「囤子」,預示這些囤子來年都裝滿元寶,或者就是五穀滿倉,生活美滿。初一清晨,早上起來要吃糕和饅頭,中飯以酒肴為主,晚飯提早,晚上早睡。傳說,此夜老鼠嫁女,家中不能點燈。初二起,親友之間互相拜年,初七、初八「看攢星」。其間,農民常根據攢星位置預測年成豐歉,認為「上角倉倉滿,下角水淋淋,月口刀兵動,月背是荒年」。正月十三晚上,吃過圓子,兒童即點燃各式彩燈。青年人「放燈」(用紙糊成一口袋,口朝下,下掛油把,點火後,靠熱氣頂托,使燈飛向天空)。正月十五元宵節,不少村莊自發組織耍龍燈、舞獅子、搖蕩湖船、跳蜆子精。婦女於當天回娘家,小孩拜乾娘。正月里,泰興城鄉居民還有請「年酒」習俗,又名「請春卮」。素有往來者互相邀約,有人連日宴飲,竟達數旬。宴請房族中的新婿、新媳以及子女的師長,也常與「請春卮」相結合,分別稱為「待女婿」、「待新娘子」、「待先生」。一般到臘月二十的時候,每家每戶就開始做豆腐,因為煎豆腐是過年的一道主菜。做豆腐需要黃豆,一般需要先挑揀黃豆,然後淘好黃豆,接著去加工坊做豆腐,做出的豆腐又大又方,陣陣豆香迎面撲來。豆腐做好之後就要養在缸裡面,定期進行換水。有些人家豆腐做的比較多,就會拿出一些切成片,放在籃子里掛在牆上,晚上放在外面凍,等凍幹了燒肉,比油豆腐燒肉還要好吃。泰興過年有一個民俗風情,放完鞭炮後這就是打元寶囤子。打元寶囤子就是用小蒲包裝上洋灰(石灰粉),把家前屋後四周路口掃乾淨,拎著這小蒲包從自家大門口起,每隔一段距離打上一個石灰印記,屋裡打到屋外打到路上,一直打到田埂上,石灰印似一個個白色的「囤子」,預示這些囤子來年都裝滿元寶,或者就是五穀滿倉,生活美滿。初一清晨,早上起來要吃糕和饅頭,中飯以酒肴為主,晚飯提早,晚上早睡。傳說,此夜老鼠嫁女,家中不能點燈。初二起,親友之間互相拜年,初七、初八「看攢星」。其間,農民常根據攢星位置預測年成豐歉,認為「上角倉倉滿,下角水淋淋,月口刀兵動,月背是荒年」。正月十三晚上,吃過圓子,兒童即點燃各式彩燈。青年人「放燈」(用紙糊成一口袋,口朝下,下掛油把,點火後,靠熱氣頂托,使燈飛向天空)。正月十五元宵節,不少村莊自發組織耍龍燈、舞獅子、搖蕩湖船、跳蜆子精。婦女於當天回娘家,小孩拜乾娘。正月里,泰興城鄉居民還有請「年酒」習俗,又名「請春卮」。素有往來者互相邀約,有人連日宴飲,竟達數旬。宴請房族中的新婿、新媳以及子女的師長,也常與「請春卮」相結合,分別稱為「待女婿」、「待新娘子」、「待先生」。姜堰:正月初一晚餐吃麵條舊時正月初一,主人要起五更,點燭焚香,燃放鞭炮,迎接天地神,不焚香不興開門。姜堰人飲食很有講究,晨起,有乾絲、果子茶、元寶(糯米圓子)、糕點、生薑等,每道不興吃完,要存一點;中午,要吃隔宿飯,菜肴皆是除夕烹好的熟菜,意在吃陳糧,年年有餘;晚餐,吃麵條。家人鄰里見面都說吉利語,並拱手作揖。乞丐上門,視為財神,倍加施捨。初二,向親友拜年,新婚夫婦給族長至親送「果茶」。初三大早,各戶遣小孩去土地廟爭送頭香。初一不興掃地,少數待初五敬了財神菩薩後打掃,且須由外往裡掃,意在招財進寶。老農從初一到初十觀察每日陰晴,預卜當年人畜五穀吉凶興衰:一天、二地、三風、四雨、五馬、六羊、七人、八谷、九豆、十棉花,以晴為吉。春節期間,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彩,有玩龍燈、舞獅子、唱鳳凰、送麒麟。民諺曰:「正月里拜年,二月里玩燈,三月里種田。」正月十三起,家家「扯天燈」,名「上燈」,以求合家目明。這天早上吃湯圓,民諺云:「上燈圓子落燈面,要吃圓子到明年。」燈節期間,姜堰東嶽廟、都天廟、龍王廟裡置屏燈,燈上畫「三國演義」、「封神榜」等古典小說中人物故事,觀眾摩肩接踵,熱鬧非凡。興化:大年初一早上吃「開口」大年初一清晨先吃雲片糕、紅棗、京果之類「開口」。初三才淘米煮飯,也可洗切燒煮生菜。初五凌晨家家接財神。從十三至十六每晚分別食粘餅、春卷、炒圓宵之類的食品。諺云:「炒十三,炸十四,十五、十六炒圓子。」其間,大小店鋪每晚張燈結綵,人們紛紛上街觀燈。舊時,正月十六日夜主要習俗有:送耍孩、偷船樁、聽出語。送耍孩:泥塑小男孩,謂從「送子娘娘」處迎來。青年好事者於晚間敲鑼打鼓送至婚久未育之家,以為生子吉兆。偷船樁:用意與「送耍孩」相似。船樁原為漁船、農船用以代錨的小樁。好心人於是晚趁船主不備竊往久婚未育之家。但云,如船主發覺即不靈驗矣。聽出語:晚出,偷聽別人談話,從其內容判定自己吉凶。如皋:大年初一不掃地如皋人除夕主要活動有煮陳飯、貼春聯、掛祖宗像、祭祖敬神、吃年夜飯、守歲。農村裡還有封田、點天燈等活動。正月初一早上,一家人穿戴新裝,晚輩向長輩拜年,同輩人也互致祝福。早上吃年糕、圓子、煮黑棗,寓意年年高升、早生貴子、團團圓圓。然後放開門炮仗,爆竹三聲,寓意連升三級。大年初一上午,如皋人不開井廁、不掃地、不動刀剪、不倒垃圾。如果初一做活計,那會「一年忙到頭」;如果掃地,便「越掃越窮」。大年初一,一切言行都要圖個「吉利」。如抓瓜子要說「瓜瓞綿綿」;抓糖要叫「甜甜蜜蜜」;抓棗子要喊「早早發財」,或「早娶新娘」、「早生貴子」。入夜,各家早早就寢,稱「關財門」。初二開始,鄰里、親友互相拜年,主家盛情接待,給小孩紅紙包,叫「開財門」。初二開始新炊,叫做「開生」。從初三起,親戚、朋友、師生、同事間互相請客,叫「傳酒」,在農村謂之「請酒」或「交年酒」,一般要請到月半左右。初五是「五路財神誕辰」,要敬神,店鋪開張營業。江陰:年夜飯要特意留有剩飯江陰人從農曆十二月十七開始便進入了過年的準備階段,一直到元宵節結束。這個月的十七、十八日用來「撣檐塵」(即搞家庭衛生),江陰話說「十七、十八,越撣越發。」到廿三日,便是送灶家菩薩,照規矩,還要給灶家菩薩供奉糖果,以期望菩薩吃了糖嘴巴甜甜蜜蜜,在玉皇大帝面前說好話。廿四日便是接灶日,同時一家人也要聚在一起吃「廿四夜飯」。據說,上世紀40年代以前,這「廿四夜飯」還有特殊的意義,忙碌了一年的夥計要返鄉過年,就在這一晚吃了晚飯與老闆結賬,欠別人錢的也要在這一天全部還清,這一習慣一直沿用至今。除夕,家家要貼春聯,掛年畫,備菜肴。外出者不論多遠,務必在年前趕回,合家團圓。入夜封井,接灶神堂前紅燭高照,祭祖之後,合家老小,共聚一桌,吃「年夜飯」。菜肴中,長輩會關照孩童討口彩:吃點青菜,有清有頭(懂事之意);吃點豆芽,如如意意;吃點菠菜,有巴有望;吃點芹菜,勤勤儉儉;吃點蘿蔔,興隆發財。按江陰的風俗,年夜飯要燒出鍋巴,數量上要多燒一點,特意留有剩飯,取「年年有餘」之意。大年夜關門前要放「關門炮仗」,多數人家堂前放一盆火,稱「旺盆」。全家人圍爐團坐,通夕不眠,謂之「守歲」。午夜鐘聲響起,千家萬戶鞭炮齊鳴,辭舊迎新。大年三十這一天,市民開始喜氣洋洋地在大門上貼春聯,至傍晚時分過節祭祖宗,送走祖宗之後便是關門吃團圓飯。解放前,人們在關門之後就不再出門了,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守歲。現代人的這種過節傳統越來越不明顯,在飯店裡吃年夜飯的家庭越來越多,有些時髦家庭甚至在大年夜這天動身去外地旅遊過年。大年初一這一天,再懶的人都會很早起床開門放鞭炮,江陰人認為起得越早運氣越好。大年初一,在早飯的選擇上也是有嚴格規定的,早餐必須吃紅湯糰圓,寓意團團圓圓、紅紅火火,另外再吃些隔夜準備的年糕、餛飩、饅頭等點心。中午不吃飯,以面做主食,寓意健康長壽,晚上則吃隔夜剩下的飯菜,一般不會重新做菜。在拜年的禮節上,過去江陰人在大年初一隻拜自己家族的親戚,年初二是女婿給丈人、小舅子拜年,年初三是給平時不大走動的親戚以及關係好的朋友拜年。年初五接財神,商店開業,一年生意重新開始,各行各業都要恢復生產、工作。

從正月十三起,家家便在灶前掛荷花形燈盞,在屋檐下懸點彩燈。晚上要在灶上設香祭供,迎接灶君。江陰澄江鎮、璜土、西石橋等地則在除夕夜接灶神。元宵節晚上例食湯圓。入夜,各地舉行燈會,調龍燈,跑馬燈,舞獅子,滿街歡騰;鑼鼓聲,鞭炮聲,歡笑聲,響成一片。舊時,江陰城鄉燈會以城隍廟懸燈敬神為最盛,正月十三「上燈」後,延至正月十八方才「落燈」。長壽的百鳥燈、西石橋的茶花擔、三寶村的花蹺、山觀的盪湖船、申港的段龍舞、利港的調九獅、華士的漁籃花鼓也素負盛名。蘇州:除夕飯內放熟荸薺「掘元寶」除夕,大門上貼春聯,都為吉祥語。是晚,俗呼「大年夜」,家家祭祀祖先,舉行家宴,稱為「合家歡」,雞鴨魚肉,無不畢陳。素菜必有青菜,叫「長庚菜」;黃豆芽,叫「如意菜」。這一餐中,魚都不動筷,取「年年有餘」之意,置福桔、荔枝一盆稱為天賜洪福、吉利。這一晚,長者以紅紙包好錢幣給孩童,稱為「壓歲錢」,大人圍坐暢談,小孩玩耍嬉笑,稱為「守歲」。全家人睡時,放爆竹三聲,稱為閉門炮仗,即所謂「爆竹一聲除舊歲」。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正月初一,男子開門放爆竹三聲,叫作開門炮仗,象徵「高升三級」。家家懸掛神軸,點香燭,供茶食糖果於祖先神位前,長幼依次而拜,稱為「拜喜神」。之後,幼輩依次向尊長叩頭拜年,尊長率幼輩向左右鄰居賀年;早餐吃年糕、春卷、湯糰、圓子,取高興團圓之意。初一那天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唯恐把「財氣」、「如意」掃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初三叫「小年朝」。女婿和寄兒女上岳家或寄父母家拜年。初五,財神(或稱路頭菩薩)生日。初四晚上家家接財神。從初五起,多數商店開門營業。十五為元宵節,吳中有「鬧元宵」舊俗,寺觀廟宇鼓樂獻新,人聲鼎沸。街頭巷尾,鑼鼓鐃鈸聲不絕,稱為「走馬鑼鼓」。正月十三夜上燈,十八落燈,各街市店輔出售各式花燈。「蘇燈」精奇百出,聞名遐邇。燈節還有打燈謎的習俗,人們將謎面粘諸花燈,任人猜射,中者,以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為贈。無錫:新女婿年初三到岳父母家拜年無錫舊俗,年初一早晨開門,要放三聲開門爆仗。早餐吃糕絲、圓子、麵條,取團圓、高升、長壽、長春之意。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飯,寓意「有餘」。吃飯時不能以湯澆飯,也不吃粥,怕出門遇雨。還忌向鄰居乞火、汲水,告誡不罵人,不發怒,不講不吉利的話,祈求全年平安吉祥。春節期間,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然後至親友家賀年。親友第一次見面時,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等互相祝賀。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選在年初三。無錫除貼桃符、門補、春聯外,還有在新年掛鐘馗像,以避一年鬼祟。無錫民間很多人家還有在門楣上張掛吉慶語句的紅單聯和剪紙門箋掛絡的習俗。無錫地區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絲圓子,取團圓高升的意思。另還要吃面,取長壽、長春之意。無錫風俗新年中小孩來到,主人就得拿茶點糖果招待饋贈。親友中有孩子前來拜年都要賞給壓歲錢。初三稱為小年朝,也不能掃地、乞火、汲水。無錫還有一個風俗與別處略異,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壽,都在春節舉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賀。

年初一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掃地的風俗,無錫也是這樣,認為一掃地要把財氣掃掉。年初二即使掃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門,而是堆在屋角邊,一直要到正月半,稱為「聚財」。常州:過年做「人口糰子」常州過年吃大糰子的習俗保留至今,但是糰子的花樣不如以前多了。舊時必做的大糰子有12條小龍、1條大龍、元寶、松子、秤砣、扁擔、豬頭、魚等等。還有一種「人口糰子」,是常州獨有的。據說明朝時候,朱元璋曾派大將湯和鎮守常州,湯和酗酒成性,酒後理政,往往錯殺無辜,醒來又毫無印象。他的副將便做了一種人頭形狀的糰子,染上點紅色,每當湯和爛醉要殺人,便讓儈子手將糰子冒充人頭獻上,矇混過關。後來,常州幾乎家家戶戶都備著這種糰子,許多百姓因為它而保住了性命,寓意保護人口平安的「人口糰子」也因此得名,並演變成一種節日習俗。如今一些鄉下人家,仍然保持著過年做人口糰子的習慣。年夜飯的吃食很有講究,桌上有冷盆、熱炒、大菜、點心等等,但一般少不了魚。「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但切忌一次吃光,表示「富貴有餘(魚)」。還有菜頭,祝願有好彩頭,炒青菜是家家必備的盤中餐,表示「親親熱熱」,而且頭一口必定要先吃青菜,表示「青青有頭」,「有青頭」在常州話里就是「有禮貌,知書達理」的意思,家家必吃豆芽菜,因黃豆芽形同「如意」,可寄語「如意吉祥」。常州人過年燒的豆芽菜要放豆腐乾絲、百葉絲、油生腐絲、筍乾絲,以及切碎的雪裡蕻腌菜,俗稱「家祭頭」,這是常州人過年的一道傳統素菜。還有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大年初一,大人小孩要正衣冠,穿新衣,然後向尊長拜年。小孩將長輩分發在枕邊的壓歲錢裝入袋中,晨喝「炒米茶」。然後吃糖圓、饅頭糰子為早餐,寓意為:饅頭取「圓滿」,糰子取「團圓」,年糕取「年年高升」,闔家團圓,生活甜蜜,節節高升。也有的鄉鎮吃餛飩,以示新年開門,裹金裹銀。但千萬不能喝粥,也不能吃飯,因飯與「煩」「犯」同音。也有人家起床前就剝橘子給小孩吃,還要吃橘餅,謂:歲朝剝橘、萬事大吉。然後開大門,燃放「開門炮仗」。開門炮仗一定要三響,有「萬利」、「雙響」、「高升」,如再加一橫節鞭,就更加「旺鞭」了。左鄰右舍互道:「新年大吉,恭喜發財。」給前來道賀拜年串門的抓把糖果、長生果、瓜子等招待,當然,講究的人家還要沏上「元寶茶」,茶杯中放入三粒青橄欖;一般的喝「炒米茶」、「利時茶」。中午吃除夕的「年菜剩飯」,取「年年有餘」。年初四子夜至年初五晨,各店家還要設三牲(豬頭、鯉魚、公雞)來祭神,上燒酒供奉,謂「燒路頭」。供「豬頭」謂成行業「巨頭」,供「鯉魚」意為「跳龍門」,而供「公雞」則「聞雞起舞」,更加起早貪黑努力勞作。天亮祭以豬頭三牲,放開門八響(也有十六響)大炮仗。誠迎路頭財神,有些商家還要蒸路頭糕(也有用雲片糕)發給路人,取「高」、「銀」(贏)的兆頭。吃了路頭糕,還要喝路頭酒。在鑼鼓、爆竹聲中邊「搶財神」邊開門迎客,以求利市大。揚州:大年初一吃「四喜」湯圓大年初一的早餐,揚州人十分看重。儘管揚州人有到茶館吃早茶的習慣,但初一早上卻是例外,人們一般都不外出,要在家中和家人一起,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揚州湯圓的做法多種多樣,有一種湯圓叫「四喜湯圓」,是人們在大年初一早上喜愛吃的,這種湯圓用四種餡心做成,有蔬菜、豆沙、芝麻糖和肉糜。味道固然不錯,但人們更看重湯圓的名稱,因為這種「四喜湯圓」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合家團圓」。與「四喜湯圓」類似的,舊時的揚州人還有初一早上吃「吉祥如意蛋」的習俗。元宵節,揚州一帶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一說,此說是指正月十三這天晚上是上燈,上燈時要吃湯圓,正月十八晚上是落燈,落燈時要吃麵條。民眾的解釋是,吃湯圓象徵「圓圓滿滿」,吃麵條象徵「順順暢暢」。正月里揚州人還有「請春卮」、「做財神會」一俗。卮,是古代的一種盛酒器。「請春卮酒」用現代語講,就是新春時節請客聚宴。現今,人們不會分得這麼細,「請春卮」和「做財神會」,統統都叫做「請年節酒」。現在,「請年節酒」的風習依然盛行,特別是在鄉村,人們在正月初二便開始了親朋好友和親戚鄰居之間的互請,你請我,我再回請你,一直要互請到正月十八。「請年節酒」是新春時節的一種禮儀,同時也是民眾實際生活的需要。其含義有三,一是過年期間請客,正值歲首佳期,對客人是一種特殊的尊重。二是春節期間家中備有較多的菜肴,此時請客也倍加豐盛。三是揚州自古就是商業發達的城市,揚州人與外地交往的多,在外地工作的也多,鄉親們平時難得見面,請「年節酒」是便於大家聚會。當然,現今的人家更多是借請酒之機,互通商業信息,商議生財之道。揚州的各種「年事」里,最重要的是「年蒸」。「年蒸」是蒸點心,節前蒸好,存放在家中,預備節日期間享用。揚州年蒸的點心以包子為主。揚州人家過年無論是豐盛,還是簡樸,有幾樣素菜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是豌豆苗,豌豆,揚州又叫做安豆,炒上一碟安豆苗,取意「平平安安」。其二要有水芹菜,水芹的莖是管狀的,來年的生涯能「路路通」。其三是豆腐,有了豆腐,來年能夠「陡富」。這些都是源於方言上的諧音和形象上的會意,經過老百姓的合理想像,便寄附上了美好的願望。年菜里也有不是虛擬願望的,有的菜別具實用意義和地方特色,這就是「十香菜」和「安樂菜」。「十香菜」是以鹹菜為主,雜以胡蘿蔔絲、筍絲、豆乾絲、花生、黃豆等,是一種簡便易制的家常小菜,家家戶戶都要炒。「安樂菜」的原料是馬齒菜,又叫馬齒莧。揚州的家庭主婦用馬齒菜包包子,既是風味食品,又能確保家人安康,這倒是名副其實的「安樂菜」。
推薦閱讀:

陝西將成立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領導小組 聚焦重點地區
和田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展
風沙地區公路設計淺析
注意:十大古玩造假地區大揭秘!
尋根 | 陝北榆林地區的民族和姓氏

TAG:地區 | 周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