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雲老和尚學佛修持開示摘錄

學佛貴專一,忌貪多。  故持六十二憶恆河沙法王子名,不及受持一觀音名號也。凡學佛貴真實不虛,盡除浮奢,志願堅固,莫貪神通巧妙,深信因果,懍戒如霜,力行不犯,成佛有日,別無奇特。  本來心佛眾生原無差別,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證?今言修者,蓋因迷悟之異,情習之濃,謬成十界區分。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  凡夫修行,故轉凡成聖也,但起行宜辨正助,或念佛為正,以余法作助,余法都可迴向凈土。念佛貴於心口不異,念念不間。念至不念自念,寤寐恆一,如是用工,何愁不到極樂?。  「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那裡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  若專參禪,此法實超諸法,如拈花微笑,遇緣明心者如念佛人,將不念自念,寤寐不異之心來參禪,如斯參禪,何愁不悟?總宜深究一門,一門如是,門門如是。  參禪、念佛等等法門,本來都是釋迦老子親口所說,道本無二。果能如此用工,敢保人皆成佛,那怕業根濃厚,有甚習氣不頓乎?。 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禪?參禪參到能所雙忘,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  禪者,凈中之禪。凈者,禪中之凈。禪與凈,本相輔而行。  「修凈土經有《凈土五經》可以念誦,一共有五種,分別是:《無量壽經——康僧鎧版》《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此外其他經典都可以念誦,只要迴向凈土,都是往生西方的資糧,在《凈土聖賢錄》里記載不少高僧大德念誦《妙法蓮華經》《金剛經》《圓覺經》等往生的案例」所以我們一天要念一萬聲,最好三萬聲五萬聲,凈土宗祖師都是這麼開導的。(這一段不是虛雲和尚講)  每嘆學道之士,難增進勝益,多由偷心不歇,喜貪便宜:今日參禪,明日念佛,或持密咒,廣及多門,不審正助,刻刻轉換門庭。妄希成佛,毫無佛行,造諸魔業,共為魔眷,待至皓首無成,反為訕謗正法。古云:「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念佛的人,從頭到尾,要綿綿密密,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亂的念去。佛來也這樣念,魔來也這樣念,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這樣才有成功的日子。為什麼呢?佛者,是覺也。既然能覺悟,自然知道用力專心念去。  魔者,是惱也。惱害眾生慧命,知道他惱害慧命,當然更加用力專心去降伏他。所以當能夠覺時,就是見佛,佛法無上,貴在用心。我們學佛人,當明心見性,解脫生死,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從淺言之,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果能切實去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切自知自見,自不枉今日歸依也。  觀心「佛告心不在內,不在外,亦不在中間,若一切無著,亦無是處。」而一切眾生,不成菩薩,皆由客塵煩惱所誤。  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是為十二處,加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為十八界。另地、水、火、風為四大,再加空大、見大、識大為七大,合為二十五數。由二十五位賢聖分別自陳宿因,入道途徑。  至於六道輪迴,淫為其本,三界流轉,愛為之基。  阿難尊者為眾生示現,歷劫修行,幾難免摩登伽之難。所以示罪障之中,淫為首要,因淫損體,遂殺生補養,而盜妄等惡,亦隨之而生。又全經前後所說,著重在一個「淫」字。說:「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  看楞嚴經若不歸宗,就不中用。要讀到爛熟,就能以後文消化前文,以前文貫後文,前後照應,則全經義理,瞭然在目,依經做觀,自得受用。古來行人,從此經悟道者很多。  溫州仙岩安禪師,因看「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當時破句讀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於此乎有悟入。後人語師云:「破句讀了也!」師云:「此是我悟處!」畢生讀之不易,人稱之曰「安楞嚴」。  希望同參們,無論老少,常讀楞嚴。此經是你隨身善知識,時聞世尊說法,就和阿難作同參!  楞嚴經說:「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色界已無淫慾,還有色身。  楞嚴經說:「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但無粗色,非無細色。」凈名疏云:「若不了義教,明無色界無色;若了義教,明無色界有色。」  涅槃云:「無色界色,非聲聞緣覺所知。」楞嚴經云:「是四空天,身心盡滅,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  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可見有淫就有生死,斷淫就斷生死了。  三界六道,身量壽命,長短不同。非非想處天,壽長八萬大劫,還是免不了輪迴。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我們打算出火宅,就要好好的修行。  楞嚴經中說凡說聖,說悟說魔,皆是闡明五陰非有,教我們照破五蘊皆空,最後知有涅槃,不戀三界,指出五陰魔邪,無一不是說五陰。  色陰上,淫色是生死根本;殺、盜、淫、妄,是地獄根本。五陰照空,即脫生死,不復輪迴。 至蔥、蒜五辛,不可進食,為免助長慾念。  所謂除其助因,修其正性,更加精勤增進,自能漸次成就。更須自己勤奮,不可依賴他人。  不過吾人如能發心勤修勿怠,則由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以至十地,亦自得步步進益,以達等覺妙覺。  功用方法: 修悟並無優劣。不過現在時機,發心初學,似以第二十四之大勢至菩薩,及第二十五之觀世音菩薩,二種用功方法或更相宜。  觀世音菩薩於阿彌陀佛退位時,補佛位。而大勢至菩薩,則候觀世音菩薩退位時,補佛位。  大勢至菩薩以念佛圓通,吾人學習,應念阿彌陀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  因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至於觀世音菩薩,則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上合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合六道眾生,同一悲仰。  若遇男子樂持五戒,則於彼前,現男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則於彼前,現女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如是或現天人,或現聲聞、緣覺以至佛身,所謂三十二應,以及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經無量劫,度無量眾生,眾生無盡,悲願無盡,諸位善體斯意可也。  平實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貪、戒瞋、戒痴、戒殺、戒盜、戒淫、戒綺語、戒妄語、戒兩舌、戒惡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談,可是果能真實踐履,卻是成佛作祖的礎石,亦為世界太平建立人間凈土之機樞。  各人就自心的緣起,生十法界,十法界皆是一心所造。何為十法界?即四聖六凡是也。四聖者,聲聞、緣覺、菩薩、佛、謂之四聖,超出三界,不受輪迴。  四聖之分別,在發心之高下,最上者為佛,次菩薩,再次緣覺,又次聲聞,其餘天道、人道、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法界為六凡,均在苦海之中。  天道為二十八層諸天,享盡福報,仍須輪迴;人道由帝王將相以至農工士庶,受盡生老病死之苦;阿修羅道有天之福,無天之德,終歸覆滅;畜生道亦有高下苦樂,由龍鳳獅子麒麟以至濕生、化生之蟲蟻;鬼道苦樂不同,閻王城隍均為鬼王,以至一切無主孤魂千百年不能超脫者;最苦者為餓鬼,地獄道有苦無樂,名目繁多而最苦。  十法界不出一心,覺與不覺之所由作也。我佛大慈大悲,說法令大眾發菩提心。  菩提心參差不同,大者成佛,中者成菩薩,小者成緣覺、聲聞。諸天亦有發菩提心者,依其大小深淺,成就不同。我們是在人道,應大發菩提心,救度眾生,代眾生受苦,願去苦超升,人人如此,人間自然無苦。  超凡入聖之工具。以從戒生定,從定發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而成正覺。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戒為無上菩提本」也。  我佛世尊,開方便門,初唱三歸,次申五戒,如是乃至大小乘戒等,良由眾機心行非一,且由淺以至深,從微而及顯,究竟歸元,本無二三。  五戒者,一殺戒、二盜戒、三淫戒、四妄語戒、五飲酒戒,此五戒名曰學處,又名學跡,是在家男女所應學故。  又名路徑,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由此路故。又名學本,諸所應學,此為本故。又名五大施,謂以攝取無量眾生故,成就無量功德故。  而斯五戒,在天謂之五星,在山謂之五嶽,在人謂之五臟,在儒謂之五常,以仁者不殺害,義者不盜取,禮者不邪淫,智者不飲酒,信者不妄語。五戒若全,則不求仁而仁著,不欣義而義敷,不祈禮而禮立,不行智而智明,不慕信而信揚。所謂振綱提綱,復何功以加之?總論五戒已竟。  若是中下根人,常被境風所轉,心平二字,談何容易?境風有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名為八風。行人遇著利風,便生貪著。遇著衰風,便生愁懊。遇著毀風,便生瞋恚。遇著譽風,便生歡喜。遇著稱風,居之不疑。遇著譏風,因羞成怒。遇著苦風,喪其所守。遇著樂風,流連忘返。如是八風飄鼓,心逐境遷,生死到來,如何抵敵?曷若恆時步步為營,從事相體認,舉心動念,當修十善。  十一、參禪的先決條件  參禪的目的,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實見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執著,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為諸佛眾生所同具,無二無別。  若離了妄想執著,就證得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則就是眾生。只為你我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染污久了,不能當下頓脫妄想,實見本性,所以要參禪。因此參禪的先決條件,就是除妄想。  妄想如何除法?釋迦牟尼佛說的很多,最簡單的莫如「歇即菩提」一個「歇」字。禪宗由達摩祖師傳來東土,到六祖後,禪風廣播,震爍古今。但達摩祖師和六祖開示學人最緊要的話,莫若「屏息諸緣,一念不生。」屏息諸緣,就是萬緣放下。  所以「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兩句話,實在是參禪的先決條件。這兩句話如果不做到,參禪不但是說沒有成功,就是入門都不可能,蓋萬緣纏繞,念念生滅,你還談得上參禪嗎?  「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參禪的先決條件。我們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到無生,頓證菩提,毫無絡索。  放下,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樣,自然根塵識心消落,貪瞋痴愛泯滅。所有這身子的痛癢苦樂,饑寒飽暖,榮辱生死,禍福吉凶,毀譽得喪,安危險夷,一概置之度外,這樣才算放下。  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別不起,執著遠離。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體顯露,至是參禪的條件具備了,再用功真參實究,明心見性才有分。  達摩東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眾生都是佛。直下認得此清凈自性,隨順無染。二六時中,行住坐卧,心都無異,就是現成的佛。不須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為,不勞纖毫言說思惟,所以說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  大地一切眾生,如果不甘長劫輪轉於四生六道,永沉苦海,而願成佛,常樂我凈。諦信佛祖誡言,放下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個個可以立地成佛。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發願度盡一切眾生,不是無憑無據,空發大願,空講大話的。  上來所說,法爾如此。且經佛祖反覆闡明,叮嚀囑咐,真語實語,並無絲毫虛誑。  無奈大地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苦海,頭出頭沒,輪轉不已。迷惑顛倒,背覺合塵,猶如精金投入糞坑,不惟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說出八萬四千法門,俾各色各樣根器不同的眾生,用來對治貪、瞋、痴、愛等八萬四千習氣毛病。猶如金染上了各種污垢,乃教你用鏟、用刷、用水、用布等來洗刷琢抹一樣。  所以佛說的法,門門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當機不當機的問題,不必強分法門的高下。流傳中國最普通的法門為宗、教、律、凈、密。這五種法門,隨各人的根性和興趣,任行一門都可以。總在一門深入,歷久不變,就可以成就。  故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從定發慧。」當知攝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無漏學,斷除貪瞋痴,則諸惡不起,自能眾善奉行。故攝心二字,豈獨挽救人心,維持世道?果能攝心一處,無事不辦,日久功深,菩提可冀。我佛洪恩,初唱三歸,次申五戒。  念從心起,心是念之頭。萬法皆從心生,心是萬法之頭。其實話頭,即是念頭,念之前頭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話頭。由此你我知道,看話頭就是觀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觀心。  性即是心,「反聞聞自性」即是反觀觀自心。「圓照清凈覺相」,清凈覺相即是心,照即觀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觀佛,觀佛即是觀心。所以說「看話頭。」或者是說「看念佛是誰?」就是觀心,即是觀照自心清凈覺體,即是觀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覺,即佛,無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凈本然。  周遍法界,不出不入,無往無來,就是本來現成的清凈法身佛。行人都攝六根,從一念始生之處看去。照顧此一話頭,看到離念的清凈自心,再綿綿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蘊皆空,身心俱寂,了無一事。從此晝夜六時,行住坐卧,如如不動,日久功深,見性成佛,苦厄度盡。  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於調和身心,務須心平氣和,無掛無礙,無我無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機。參禪這一法,本來無可分別,但做起功夫來,初參有初參的難易,老參有老參的難易。  初參的難處在什麼地方呢?身心不純熟,門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著急,就是打盹度日。結果成為「頭年初參,二年老參,三年不參。」  易的地方是什麼呢?只要具足一個信心、長永心和無心。所謂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來是佛,與十方三世諸佛眾生無異。  (三)堅固信心  想用功辦道,先要一個堅固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無論做什麼事,沒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們要了生脫死,尤其要一個堅固信心。佛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又說了種種法門,來對治眾生的心病。我們就當信佛語不虛,信眾生皆可成佛。但我們為什麼不成佛呢?皆因未有如法下死功夫呀!譬如我們信知黃豆可造豆腐。你不去造他,黃豆不會自己變成豆腐。即使造了,石膏放不如法,豆腐也會造不成。若能如法磨煮去渣,放適量的石膏,決定可成豆腐。辦道亦復如是,不用功固然不可以成佛,用功不如法,佛也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決定可以成佛。故我們應當深信自己本來是佛,更應深信依法修行決定成佛。永嘉禪師說:「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他老人家慈悲,要堅定後人的信心,故發如此弘誓。  (四)決定行門  信心既具,便要擇定一個法門來修持,切不可朝秦暮楚。不論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參禪也好,總要認定一門,驀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樣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樣干。今世不成功,來世一樣干。溈山老人所謂:「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有等人打不定主意,今天聽那位善知識說念佛好,又念兩天佛。明天,聽某位善知識說參禪好,又參兩天禪。東弄弄,西弄弄,一生弄到死,總弄不出半點名堂,豈不冤哉枉也。  (五)參禪方法  用功的法門雖多,諸佛祖師皆以參禪為無上妙門。楞嚴會上,佛敕文殊菩薩揀選圓通,以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為最第一。我們要反聞聞自性,就是參禪。這裡是禪堂,也應該講參禪這一法。  (六)坐禪須知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裡不是道場?本用不著什麼禪堂,也不是坐才是禪的。所謂禪堂,所謂坐禪,不過為我等,末世障深慧淺的眾生而設。  坐禪要曉得善調身心。若不善調,小則害病,大則著魔,實在可惜。禪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調身心,此外調身心的方法還多,今擇要略說。  跏趺坐時,宜順著自然正坐。不可將腰作意挺起,否則火氣上升,過後會眼屎多,口臭氣頂,不思飲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縮腰垂頭,否則容易昏沈。  如覺昏沈來時,睜大眼睛,挺一挺腰,輕略移動臀部,昏沈自然消滅。  用功太過急迫,覺心中煩躁時,宜萬緣放下,功夫也放下來,休息約半寸香,漸會舒服,然後再提起用功。否則,日積月累,便會變成性躁易怒,甚或發狂著魔。  坐禪,有些受用時,境界很多,說之不了,但你不要去執著,它便礙不到你。俗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敗」,雖看見妖魔鬼怪來侵擾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見釋迦佛來替你摩頂授記,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歡喜。楞嚴所謂:「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第二信釋迦牟尼佛說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謂長永心者,就是選定一法,終生行之,乃至來生又來生,都如此行持。  參禪的總是如此參去,念佛的總是如此念去,持咒的總是如此持去,學教的總是從聞思修行去。任修何種法門,總以戒為根本,果能如是做去,將來沒有不成的。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我請問,你的心已平直沒有?有個月里嫦蛾赤身露體抱著你,你能不動心嗎?有人無理辱罵痛打你,你能不生瞋恨心嗎?你能夠不分別冤親憎愛,人我是非嗎?統統做得到,才好開大口,否則不要說空話。  溈山老人說:「若有人能行此法,三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又永嘉老人說:「若將妄語誑眾生,永墮拔舌塵沙劫。」所謂無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終日隨眾起倒,不再起一點分別執著,成為一個無心道人。初發心人,具足了這三心,若是參禪看話頭,就看「念佛是誰」,你自己默念幾聲「阿彌陀佛」,看這念佛的是誰?這一念是從何處起的?當知這一念不是從我口中起的,也不是從我肉身起的。若是從我身或口起的,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猶在,何以不能念了呢?當知此一念是從我心起的,即從心念起處,一覷覷定,驀直看去,如貓捕鼠,全副精神集中於此,沒有二念。但要緩急適度,不可操之太急,發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爪熟蒂落,因緣時至,觸著碰著,忽然大悟。此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直至無疑之地,如十字街頭見親爺,得大安樂。  老參的難易如何呢?所謂「老參」,是指親近過善知識,用功多年,經過一番煅煉,身心純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參上座的難處,就是在此。自在明白當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寶所。能靜不能動,不能得真實受用,甚至觸境生情,取捨如故,欣厭宛然,粗細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頭,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終於不能得果起用。老參上座,知道了這個困難,立即提起本參話頭,抖擻精神,於百尺竿頭,再行邁進,直到高高峰頂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縱橫去,與佛祖覿體相見,困難安在?不亦易乎?  話頭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間內外,亦在中間內外。如虛空的不動而遍一切處。所以話頭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壓。提上則引起掉舉,壓下則落於昏沈,違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為極難。我告訴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費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認得妄想,不執著他,不隨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續,則妄想自離。  所謂「妄起即覺,覺即妄離。」若能利用妄想做工夫,看此妄想從何處起?妄想無性,當體立空,即復我本無的心性。自性清凈法身佛,即此現前。究實言之,真妄一體,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煩惱,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別,不必欣厭,不必取捨。此心清凈,本來是佛,不需一法,那裡有許多羅索?--參。
推薦閱讀:

學佛之路
南懷瑾:六字大明咒的神奇故事--學佛網
在家居士能否給齋主做佛事?能不能給人皈依?--學佛網
人為什麼要學佛(或修佛)?
學佛究竟為了什麼?

TAG:學佛 | 摘錄 | 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