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代文學要點

蘇州派:跨越明清兩代的蘇州劇作家群,除李玉之外,還有朱素臣、朱佐朝、畢魏、丘園等人,他們劇作的基本傾向、風格大體一致;多取材於「三言」和其他歷史傳說故事,反映市井間的社倫理問題;又多是蘇州人,故稱為蘇州派。

一人永占:是蘇州派作家李玉在明亡以前所作的戲劇的合稱,是指《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占花魁》四種。

神韻說:是清代詩人王士禛在前人司空圖、嚴羽的詩論的基礎上提出的詩歌理論,是他在編選《神韻集》是提出的。主要要求詩歌應有高妙的意境和天然的韻致,富於言外之意。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影響最大的派別,其作者以《左傳》、《史記》等先秦兩漢散文及唐宋八大家古文為正統,在文章的體格和作法上又有系統化的理論。其主要代表性人物方苞、姚鼐、劉大櫆等都是安徽桐城人,故有此稱。他們都有自己的理論主張,並以具體的作品與之配合。

肌理說:是乾隆時期的學者翁方綱的詩學理論。「肌理」二字出自杜甫《麗人行》「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均」。本意指肌肉的文理。在其主張中指詩的義理和作詩的條理。學人之詩,講究細密而切實的風格。所謂「理」,是指儒家的經術與學問,把其看作作詩的根本。實際上是對王士禛「神韻說」與沈德潛「格調說」的調和與修證。

格調說:古代的一種詩論主張,為明代前後七子與清乾隆時期的沈德潛所提倡。所謂「格調」,本意是指詩歌的格律、聲調,同時也指由此表現出的高華雄壯、富於變化的美感。其詩論是以漢儒的詩教說為本,以唐詩的「格調」這用,有益於統治秩序、合於「溫柔敦厚」的詩教。

性靈說:中國古代的一種詩歌創作和評論的主張,以清代乾隆時期的袁枚提倡最為得力。實際上是對明代公安派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性靈說的核心是強調詩歌的創作直接抒發詩人的心靈,表現真情實感,認為詩歌的本質是表達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話劇:是一種不同於中國傳統戲曲的新型劇種。它不用歌唱,以對話和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著時裝、分幕,採用燈光布景等,屬於寫實主義的戲劇類型。中國早期話劇的誕生當以春柳社的成立為標誌。

南社:1909年,由陳去病、高旭、柳亞子發起,於蘇州虎丘舉行第一次集會,成了革命文學團體,就是南社。1923年因內部矛盾而解體。

四大譴責小說:這是魯迅先生在所著《中國小說史略》所提出的,在其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譴責小說》中說:「雖命意在於匡世,似與刺小說同倫,而辭氣浮露,筆無藏鋒,甚且有過甚其辭,以合時人嗜好,則其度量技術之相去亦遠矣,故別謂之譴責小說」。四大譴責小說是指: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遊記》、曾樸的《孽海花》。


推薦閱讀:

詩人余光中去世,如何評價余光中的文學成就?
挽文學家聯
文學欣賞:品 詩
愛一生一次

TAG: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