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成素梅
量子力學是在整理與說明新的實驗現象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與完善的。這種在經驗研究的血統與困境中成長起來的理論, 不僅提供了關於基元過程的唯一的邏輯一貫的形式體系和語言系統, 帶來了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 而且極大地改變了我們關於科學世界的圖像, 顛覆了近代科學研究的哲學基礎, 成為當代科學哲學家闡述各種哲學立場的立論之源。范.弗拉森的「經驗建構論」[ 1]、法因的「自然本體論態度」 [ 2]、哈金的「實體實在論」[ 3]、當前比較流行的「結構實在論」[ 4] 等觀點都是以量子論為基礎進行論證的。問題在於, 這些科學哲學家基於同樣的量子力學的形式體系與理論假設, 卻提煉出不同的哲學觀點。這說明, 在科學哲學界, 關於量子力學的哲學基礎遠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 非常有必要進行深入研究與澄清。
一、量子力學的基本假設
揭示量子力學的哲學基礎, 不是根據量子力學的新特徵為某種哲學觀作出辯護, 而是探索量子力學的基本假設所蘊含的哲學前提。因此, 在闡述問題之前, 首先明確物理學家目前公認的量子力學的基本假設是非常必要的。
量子力學的形式體系最初是依據兩條截然不同的研究思路和運用兩種不同的數學手段及概念體系建立起來的。一條是由海森堡、玻恩和約爾丹基於普朗克的量子假設, 沿著量子化方向, 立足於不連續性, 運用當時高深的矩陣代數方法, 從舊量子論中脫胎而來的矩陣力學; 另一條是由薛定諤基於德布羅意的物質波假設, 沿著波動方向, 立足於連續性, 運用物理學家中慣用的微分分析方法, 經過對力學與幾何光學之間的形式比較後, 引入假想的波函數概念所創立的波動力學。1926 年, 在激烈的爭論中處於弱勢地位的薛定諤驚喜地發現, 量子力學的這兩種不同表述形式, 「儘管他們的基本假定、數學工具和總的意旨都明顯地不同, 在數學上卻是等價的。」[ 5] 1932年, 馮.諾意曼在著名的《量子力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 率先運用希爾伯特空間的數學結構或數學模型, 把量子力學表述成希爾伯特空間中的一種算符運算, 證明了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分別只是這種運算的特殊表象, 從而徹底澄清了兩種力學形式之間的等價性。這在物理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大創新。然而, 自1925 年量子力學誕生以來, 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理論的一致性、完備性的爭論, 就成為摻雜著不同哲學立場的論題凸現出來並延續至今, 而且人們直到現在仍然熱衷於引用量子力學創始人的作品來論證自己的立場。這在物理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現象。但儘管如此, 相對於從事具體研究工作的物理學家來說, 我們還是能夠把目前物理學家都一致公認的非相對論性量子力學中的基本假設總結為四個方面[ 6] 19- 20 ( 1)描寫物理系統的態函數(即波函數)的總體構成一個希爾伯特空間, 系統的每一個動力學變數都用這個空間中的一個自伴算符描寫; ( 2)當系統處在波函數φ描寫的狀態時, 對用算符F代表的動力學變數進行許多次測量, 所得到的平均值 F , 等於φ同Fφ的內積(φ, Fφ) 除以..同自身的內積( φ,φ) , 即, F = ( φ, Fφ) (φ, φ) ; ( 3)波函數..隨時間的演化, 遵從薛定諤方程; ( 4)當交換兩個同種粒子的變數時, 不改變系統的狀態。
在這四個假設中, 假設( 1)規定了量子力學的態空間為希爾伯特空間, 在這個空間里, 描寫量子態的數學量是希爾伯特空間中的矢量, 相差一個複數因子的兩個矢量描寫同一個態; 描寫微觀系統物理量的是希爾伯特空間中的自伴算符。在這裡, 希爾伯特空間、算符、波函數、動力學變數作為原始概念來使用; 假設( 3)給出的薛定諤方程反映了描述微觀粒子的狀態隨時間變化的規律, 它在量子力學中的地位相當於牛頓定律在經典力學中的地位, 是量子力學的出發點與前提; 假設( 2)也叫做「平均值公設」, 它是「在量子力學的原理中唯一的怎樣同經驗事實相對應的原始規定。通過具體的推導和論證能夠證明, 從平均值公設可以推導出可能的測量值譜以及在這種譜上實現的測量結果的概率分布。換句話說, 平均值公設里已經包含了玻恩的態函數的概念詮釋」[ 6] 19- 20; 假設( 4)是多體系統中同種粒子的「全同性原理」。
量子力學的整個理論體系是在這四個基本假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或者說, 這四個假設是量子力學最起碼的基本假設, 也是我們揭示量子力學的哲學基礎的出發點和基本依據。首先, 希爾伯特空間是一個抽象的數學空間, 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相對應的形式, 只能從概念上加以理解與把握。其次, 在算符作用下, 由薛定諤方程所提供的波函數的演化, 不再是對物理量的直接描寫, 也不是物理量之間的關係隨時間的變化。在這個方程中, 波函數本身沒有明確的物理意義, 有物理意義的是波函數的模方(即, 絕對值的平方) , 或者說, 薛定諤方程只能解出波函數隨時間的演化, 其模方代表了微觀粒子位於某個量子態的可能性有多大, 除此之外, 沒有提供測量前的任何信息。用玻恩的話來說,「薛定諤的量子力學對於碰撞效應的問題給出了十分確定的答案, 但是這裡沒有任何因果描述的問題。對於『碰撞後的態是什麼』這個問題, 我們沒有得到答案, 我們只能問『碰撞到一個特定結果的可能性如何』」 [ 7] 251。! 玻恩對於量子力學波函數的統計解釋, 是由散射實驗中被散射粒子的角分布的統計計數來證實的. [ 7] 243。第三, 在微觀世界中, 所有的同種粒子都是相同的, 沒有衰老, 無法標記, 甚至無法辨認。
顯然, 不論從純技術觀點來看, 還是從其內容的哲學意義來看, 這些假設都對物理學家過去普遍接受的對科學的基本看法和哲學觀念提出了極大的挑戰, 也給堅守某種哲學觀的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間。但當我們回過頭來重新清理與量子力學相關的哲學爭論時, 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 區分哪些是物理學問題, 哪些是哲學問題, 甚至哪些是心理信念問題, 哪些是作為出發點的東西, 哪些是作為結論的東西。只有明確了這些問題, 才能在面對高深莫測的量子力學哲學爭論時辯明是非, 不至於人云亦云。而要做到這一點, 又需要我們先澄清量子力學為什麼會帶來哲學困惑, 帶來了哪些主要困惑。
二、量子力學的哲學困惑
在科學史上, 還沒有任何一個理論比量子力學帶來的哲學困惑更基本, 也沒有任何一個理論能像量子力學那樣, 從其誕生之日起一直到有了驚人成功應用前景的今天, 還伴隨著激烈的哲學爭論。爭論的動因, 既有物理學和哲學的, 也有心理學和邏輯的。
相對於人類而言, 樸素實在論是與人的日常生活相符合的很自然的態度, 就像動物的本能一樣, 蜜蜂憑藉花的顏色或香味來認識花, 並不需要哲學。小孩在學習說話時, 是根據詞語與對象之間的直接相關性, 來理解詞語的意義, 也不需要哲學, 所有的語言和詞語都是針對世界的。用今天的話來說, 是對象語言, 而不是元語言。只要人們把自己的觀念鎖定在這樣的日常經驗中, 客觀性就是一個默認的哲學前提。但是, 在科學中的情況就不同了。在科學中, 科學家通常是與超出日常生活範圍之外的現象打交道, 並用抽象的概念系統來說明所面臨的現象。這時, 問題就會變得複雜起來。人們需要藉助於特定的理論, 才能達到對所觀察到的現象的說明。如果沒有理論, 那麼, 就不能理解現象。不論是在小的原子領域內, 還是在大的恆星領域內, 情況都是如此。在這裡, 是理論拯救了現象, 而不是從現象中歸納出理論。這樣, 客觀性問題就變得複雜起來, 現象背後是否存在一個不依賴於觀察者的客觀世界, 就成為一個無法逃避的問題。
在量子力學誕生之前, 所有的自然科學家都有兩個共同的基本信念 一是相信自然現象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 有規律可循的, 或者更具體地說, 相同的實驗條件, 必定能得到相同的實驗結果, 這就是所謂的決定論的因果性觀念; 二是相信科學理論都是對現象背後的客觀世界的規律的揭示, 科學的目標正在於掌握規律, 並作出預言。然而, 量子力學一開始就從根本意義上對這種兩種信念提出了挑戰。正如玻恩在1926年為了證明量子力學的完備性, 賦予波函數以概率解釋的那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中所指出的那樣, 「從我們的量子力學的觀點來看, 在任何一個個別的情形里, 都沒有一個量能夠用來因果地確定碰撞的結果; 不過迄今為止, 我們在實驗上也沒有理由相信, 原子會具有某種內部特性, 能夠要求碰撞有一個確定的結果。或許我們可以期望, 將來會發展這種特性(比如相位或原子的內部運動), 並且在個別的情形中把它們確定下來。或許我們應該相信, 在不可能給出因果發展的條件這一點上, 理論與實驗的一致正是不存在這種條件的一個必然結果。我自己傾向於在原子世界裡放棄決定論。但是這是一個哲學問題, 只靠物理學的論證是不能決定的。」[7] 251
其實, 放棄決定論的因果性和科學實在論, 既不是一個單純的物理學問題, 不能只靠物理學的論證來決定, 也不是一個單純的哲學問題, 不能通過哲學爭論來決定, 而是一個關乎人類行為的心理信仰問題。愛因斯坦以「我不相信上帝是擲骰子的」名言, 最直接地表達了他的信仰所在。在當代物理學家中, 諾貝爾獎獲得者溫伯格也持有同樣的觀點。他認為, 驅使我們從事科學工作的動力正在於, 我們感覺到, 存在著有待發現的真理, 真理一旦被發現, 將會永久地成為人類知識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這方面, 我們只能把物理學的規律理解為是對實在的一種描述。如果我們理論的核心部分在範圍和精確性方面不斷增加, 但卻沒有不斷地接近真理, 這種觀點是沒有意義的[ 8]。這說明, 在物理學家的心目中, 放棄決定論的因果性觀點是離經叛道的。因此, 是否接受和如何理解波函數的概率解釋, 把物理學家分成為了不同的陣營。
如果物理學家完全接受波函數的概率解釋, 那麼, 就會意味著降低了科學的預言能力, 意味著科學家不能再對世界作出肯定的斷言, 不能再是時代的先知者, 「而是像算命先生一樣, 只能說一些模稜兩可的話, 從而使科學變成追求不確定性的一項事業。科學家會因此而感到失落, 無疑是很不情願的」[ 7] 245- 246。另一方面, 如果我們認為, 量子力學真實地描述了現象背後的世界, 那麼, 那個世界是神秘和深奧的確實讓人難以想像。如果我們認為, 量子力學沒有描述現象背後的世界, 那麼, 就極大地顛覆了科學家長期以來信奉的科學研究傳統。這正是許多人努力尋找量子力學的因果決性解釋的重要動因之一, 也是量子力學帶來的最基本的哲學困惑之一。也許是由於這些困惑, 玻恩早在1926年就賦予波函數的概率解釋, 但卻在1954年才因此而榮獲諾貝爾獎。
另一個哲學困惑是由量子測量問題導致的。我們知道, 任何測量的最終目標都是把被測系統的信息變成人的感官能夠直接感知到的宏觀信息, 比如, 能被觀察到的圖像、儀錶指針的讀數或能被聽到的計數器的響聲, 等等。在經典物理學中, 物理學家把所有的物理量都看成是客觀物理現象本身的固有特徵, 把所有的物理學定律都看成是這些客觀物理量之間的客觀規律, 而且, 在經典的測量過程中, 主觀與客觀是涇渭分明的, 主體與客體之間有著明確的分界線。量子力學則完全不同。薛定諤方程不是客觀物理量之間的客觀規律, 而是關於我們可能得到的測量結果的概率的規律。測量結果的概率不是一個物理量, 而是一個數學量, 是主體與客體通過測量相互作用的一種綜合結果。因此, 量子力學是關於研究主體與被研究客體之間的相互關係與作用的規律。在量子測量中, 主體與客體的分界線變得模糊不清了。量子力學不再是完全客觀的, 還包括有主觀因素。物理學家泡利甚至在他的名著《量子力學的一般原理》一書的序言中指出, 「量子力學的建立, 是以放棄對於物理現象的客觀處理, 亦即放棄我們唯一地區分觀測者與被觀測者的能力作為代價的」[ 7] 247。
馮.. 諾意曼最早借用「投影假設」來解釋量子測量現象。但問題是, 在量子測量系統中, 粒子從疊加態到本徵態的轉變是在整個測量鏈條的哪裡實現的 哪一個本徵態會首先得以實現 為什麼要對量子測量過程進行如此特殊的處理 為什麼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用薛定諤方程來描述, 而從微觀態到宏觀態的轉變, 卻不遵守薛定諤方程 量子力學的形式體系本身對此沒有作出任何回答。1935年, 薛定諤用「薛定諤貓」的理想實驗, 進一步生動地揭示了用「投影假設」來解釋量子測量過程所存在的困惑[ 9]。他把量子測量過程中, 主體與客體的分界線劃分在客體與觀察者的意識之間, 因為只有觀察者的意識不能被包括在客體系統之內, 完全屬於主體的範疇。根據這種理解, 是主體的「意識」使系統的態發生了轉變。這顯然是不能令人接受的。
總而言之, 量子力學帶來的哲學困惑是方方面面的。圍繞這些困惑展開的哲學爭論也形式多樣。這些爭論把物理學的基礎問題、哲學問題甚至心理問題深深地交織在一起, 衍生出各種別開生面的哲學立場。為了有助於對這些哲學立場作出判別, 我們需要進一步明確量子力學的哲學前提是什麼。
三、量子力學的哲學前提
量子力學的哲學前提是量子力學的基本假設中所規定對量子力學的原始概念和方程的物理解釋。正是這種物理解釋提供了物理學理論的數學描述與經驗事實之間的聯繫規則。因此, 量子力學的哲學前提是理論的一部分, 或者說, 是內在於理論的, 而對量子力學理論體系的解釋則不屬於理論本身, 或者說, 是外在於理論的, 通常被劃入科學哲學或物理學哲學的範圍。量子力學的哲學前提是量子力學的基本假設中所蘊含的哲學基礎, 主要涉及兩個方面, 一是本體論基礎, 二是認識論基礎。
在本體論意義上, 根據量子力學的基本假設, 像光子和電子之類的微觀粒子或理論實體是真實存在的嗎 這是能否捍衛科學實在論立場的關鍵問題。在量子力學之前, 物理學家在本體論上堅持的是二元論的觀點。他們認為, 粒子和場都是真實存在的, 只不過存在的形式截然不同, 粒子是一種定域性存在, 場是一種非定域性存在。粒子的運動變化由動力學變數來描述, 場的運動變化由波動方程來描述, 波動方程中的波函數是一個物理量, 具有明確的物理意義。但量子力學假定, 微觀粒子是作為希爾伯特空間中的算符存在的。根據算符語言, 微觀粒子本身有無數種方式來表現自己, 人類只能通過粒子在四維時空(即3 維空間加1維時間)中的投影來觀察它[ 10] 1。這就決定了, 不同的測量設置, 致使粒子呈現出不同的屬性, 比如, 粒子性或波動性。因此, 對於微觀粒子而言, 粒子性與波動性只是它在特定條件下的行為表現, 不能成為理解量子力學的出發點。這也許是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解釋不斷招致批評的重要原因之一。從這種觀點來看, 如果現在仍然從波粒二象性出發來教授量子力學, 則是不可取的。
相對於人類而言, 微觀粒子只是一種「抽象」實在, 只有當我們觀察它時, 它才在那裡, 當不觀察它時, 它是希爾伯特特空間中的一個算符[ 10]。所以, 我們不能根據觀察到的狀態, 來推斷粒子在觀察之前的狀態, 延遲選擇實驗、斯忒恩 蓋拉赫實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這就像當我們把一個四面體投影到一個平面上, 看到一個四邊形時, 我們不能由此斷定, 這個四面體原本就是一個四邊形。這種推斷充其量只是日常經驗的一種想像與狂妄, 沒有科學依據。強調微觀粒子存在的抽象性, 並不是否認它的本體性, 而是表明, 微觀粒子的真實存在狀態是有限的人永遠無法直接觀察到的。這時, 數學符號和物理手段就成為能夠深入到現象背後的自在實在里, 幫助我們思考這種自在實在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方法。這裡的「自在實在」有點類似於康德的「物自體」概念。但與康德認為作為客觀知識基礎的「物自體」是不可知的觀點所不同, 我們能夠藉助於抽象的數學空間, 並根據全同性原理, 從理論上對其作出抽象描述。因此, 在微觀世界中, 體現了三個不同層次的實在的統一, 即, 自在實在、對象性實在和理論實在的統一, 也體現了微觀粒子的實體 關係 屬性的統一。正是這種統一的模型, 能夠被看成是對現象背後的自在實在的揭示。這是從量子力學的假設( 1)和假設( 2)中推論出來的一個哲學前提。
在認識論意義上, 「量子力學的數學表述並不複雜, 然而要將數學表述同物理世界的直觀描述聯繫卻十分困難」[ 11] 4, 因為量子力學的基本假設, 除了只提供描述微觀粒子隨時間演化的薛定諤方程和函數的概率解釋之外, 沒有對這種聯繫方式作出更明確的說明。正是這種有悖於常理的聯繫規則, 導致了無盡的哲學爭論。然而, 這一令許多人不願意接受的概率特徵, 經過從EPR 論證、1952玻姆的隱變數理論的闡述、1962貝爾不等式的提出, 到1982年以來的具體實驗的實施, 已經得到了證明。量子力學所能產生的結論只能是概率性的, 根本不存在能夠降低這種不確定性所隱藏的任何量, 也不能回答一個粒子在某個瞬間在哪裡這個問題, 而是能回答一個粒子在某個瞬間位於某個地方的概率有多大這樣的問題[ 12] 52, 這已經是公認的事實。
因此, 量子力學中的概率是根本性的, 是研究問題的出發點, 是前提與基礎, 是所有的量子力學解釋都必須承認的事實之一。在量子世界裡恢複決定論描述的任何企圖, 要麼是基於某種心理信念的哲學追求, 例如, 隱變數量子論和多世界解釋; 要麼是基於邏輯上的推理, 例如, 各種模態解釋, 但這些努力都超出了量子力學基本假設的範圍, 或者說, 都是為量子力學附加了某種哲學假設。另一方面, 由於這種概率性是通過波函數的振幅的平方來表示的, 而波函數本身又遵守薛定諤方程演化, 所以, 這種概率性預言的變化也是一種因果性的變化, 與決定論的因果性不同的是, 這是一種統計因果性。這是量子力學的第二個哲學前提。
除了統計因果性之外, 從薛定諤方程推論出的量子力學的另一個重要特性是量子態疊加原理。這是因為, 薛定諤方程是一個線性方程, 根據線性方程的性質, 方程的所有解的相加之和, 也是方程的解。這一點表示, 一個微觀粒子(比如, 電子)的態可以是由其他各個態疊加而成的態。態疊加原理為量子力學帶來了非常怪異的特徵。一是干涉現象。例如, 在單光子的雙縫干涉實驗中, 一個光子在達到屏幕之前, 會同時穿過兩個縫, 產生干涉, 就像兩列波疊加一樣。光子既在這裡, 也在那裡, 這種思想瓦解了一個粒子在同一時刻不可能處於多個位置的傳統觀念。在含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量子系統中, 態疊加原理引發了! 量子糾纏.。所謂量子糾纏, 簡單說來是指, 在多粒子的系統中, 兩個曾經相互作用過的粒子, 在分開之後, 不管相距多遠, 都彼此神秘地聯繫在一起, 其中, 一方發生任何情況, 都會同時引發另一方發生相應的變化。薛定諤最早在1926年創立他的波動力學時就已經意識到, 假如幾個粒子或者光子是在某個物理過程中共同產生的, 那麼它們之間就會發生糾纏, 但他第一次正式提出並使用! 糾纏.這個術語是在1935 年討論ERP 論文的時候[ 11] 31。1949年吳健雄和薩克諾夫第一次通過實驗生成了一對互相糾纏的光子。然而, 這個重大的突破直到1957 年才被認可。1997年, 維也納小組和羅馬小組分別根據這種不受空間限制的量子糾纏現象成功地完成了隱形傳輸單粒子量子態的實驗, 使得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的隱形傳輸, 在量子世界裡由夢想變成了現實。更令人驚訝的是, 美國物理家在2009年實驗證明, 在肉眼能夠看到的兩個超導體之間也存在著糾纏現象[ 13]。這個實驗既打消了不能把量子力學描述應用於宏觀系統的顧慮, 也把量子力學的邊界從微觀擴展到宏觀, 強化了在量子力學與支配宏觀現象的經典物理學之間很難划出界線的觀點。
如今量子糾纏現象的存在, 已經是被證明了的物理事實, 而不再是愛因斯坦等人在1935年發表的ERP 論文中用來質疑量子力學完備性的把柄。由於量子糾纏是由態疊加原理導致的, 而態疊加原理又是薛定諤方程的解的性質所決定的, 所以它是從量子力學的基本假設中延伸出來的結果。在經典物理學中, 粒子在時空中的存在, 遵守愛因斯坦的定域性原則, 即發生在某個特定地方的現象, 不可能即時地影響到另外一個相距甚遠的地方的現象, 除非收到超光速的信號。非定域的量子糾纏現象使這種常識性的思想土崩瓦解了, 要求把在同一個物理過程中生成的兩個相關粒子, 永遠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 不能分解成兩個獨立的個體。其中, 一個粒子發生任何變化, 另一個粒子必定同時發生相應的變化, 無論它們相距多遠, 糾纏現象都不會隨著距離的增加而消失。這就使得我們通常所說的「空間上的分離」成為不可能的事情。量子系統的存在形式的整體性和量子測量中被測量系統與測量儀器之間的整體性, 是一種不受空間限制的、非定域的整體性。
玻爾當時在應對ERP論證對量子力學的完備性的質疑時, 正是直覺地抓住了量子測量的這種整體性特徵, 捍衛了量子力學的完備性。愛因斯坦把這種整體性稱之為是「詭異的遠距離作用」, 以表達他對這種現象的無奈態度。量子力學的隱變數解釋的倡導者玻姆, 在晚年把他的隱變數解釋進一步擴展為本體論解釋或語境隱變數理論時, 也不得不在他的方程中增加了一個代表量子系統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量, 來把微觀粒子間的這種非定域性關係考慮進來[ 14] 。雖然後來的實驗沒有支持玻姆的努力, 但是, 這種情況至少表明, 量子系統的這種整體性是任何一種量子力學解釋不可忽視的。這是量子力學的第三個哲學前提。
結語
總之, 量子力學是一個獨立的理論, 不是對經典物理學的補充和擴展。它不僅有獨立的假設, 而且蘊含著獨特的哲學前提。這些哲學前提確實顛覆了我們從日常經驗中所得到的世界觀。然而, 傳統的世界觀是如此的根深蒂固, 甚至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無法擺脫其影響, 使他既是量子力學的最早貢獻者, 也是量子力學的堅定反對者。量子力學告訴我們, 僅憑日常生活經驗是無法理解我們根本不能直接體驗到的微觀世界的。量子世界在本質上是隨機性的, 也是整體性的, 微觀粒子是抽象空間中的存在, 它的演化遵守的是統計因果性的規律。這是量子力學的基本假設所蘊含的三大哲學基礎。在量子力學的發展史上, 量子系統的糾纏性先是通過數學計算髮現, 然後, 才得到實驗證明的。這無疑讓我們感覺到數學工具的卓越能力。但是, 對量子糾纏究竟是什麼, 它是如何發生的 量子世界為什麼是概率性的 在量子測量過程中波函數的塌縮機制是什麼 根據我們的常識思維無法想像的諸如此類的問題, 量子力學沒有作出回答, 仍然是值得研究的物理學課題。而對這些物理學課題的研究, 必然要融入深層次的哲學思考, 甚至心理信仰。也許正是在這種意義上, 物理學家玻恩指出, ! 我確信, 理論物理學是真正的哲學. [ 12] 20。我們可以說, 沒有哲學的理論物理學是盲目的, 沒有理論物理學的哲學是空洞的。
【參考文獻】
[1] FRAASSEN. The Sc ientific Im age[M ]. Ox fo rd C la rendon Press, 1980.
[2] FINE. The Shaky Gam e E instein Rea lism and the Quantum Theory [ M ]. London The Un 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3]HACKING. 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 ing Introductory Top ics in the Ph ilosophy o f Natura l Science [ M ]. Cam bridge 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1987.
[4]TIAN YU CAO. Conceptual Dev elopments o f 20th Century F ield Theor ies[M ]. Cam 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5]雅默. 量子力學的哲學[M ]. 秦克誠,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9 31.
[6]關洪. 一代神話 哥本哈根學派[M ]. 武漢 武漢出版社, 2002.
[7]關洪. 科學名著賞析 物理卷[M ]. 太原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
[8] WEINBERG. Physics and H isto ry [ C ] LAB INGER, COLLINS. The One Cu ltu re A C onversation about Sc ience. Ch icago University o f Ch icago Press, 2001 116- 127.
[9]DINGER. The Present S itua tion in Quantum M echan ics [ C] Wheeler, Zurek. Quantum Theo ry andM easure.m en t. Pr inceton Pr ince ton University Press, 1983 152 - 167.
[10]成素梅. 如何理解微觀粒子的實在性問題 訪問斯坦福大學的趙午教授[ J]. 哲學動態, 2009, ( 2).
[11]艾克塞爾. 糾纏態 物理世界第一謎[M ]. 庄星來, 譯.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8.
[12]玻恩. 我的一生和我的觀點[M ]. 李寶恆,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79.
[13 ]SANDERS. Entang lement in the M ac rowo rld 「Spooky Ac tion a t a Distance」. O serv ed in Supe r condectors[ J]. Sc ienceN ew s, 2009, ( 24) 12.
[14]BOHM, H ILEY. The Un id ivded Un iverse An Ontolog ica l Inte rpre tation of Quantum Theo ry [M ]. London and New York F irst Pub lished by Rou tledge, 1993 1.
哲 理 | 思 辨 | 學 識 | 意 見
一個可以『智能搜索』的哲學閱讀平台!
▼沒看夠?摸這裡!
※超全的乾貨分享,那麼多健身基礎動作,總能滿足你的需求!※<納甲筮法入門>1.基礎知識※寶石肉眼鑒定知識:基礎篇(三)※佛教基礎 什麼是三歸五戒?人生無常學修三士道內容 第一講※養魚有哪些理論基礎?
TAG:哲學 | 力學 | 量子 | 量子力學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