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位「羊媽媽」 的育兒經

三位「羊媽媽」 的育兒經

2011年05月03日 10:50來源:新快報 作者:何寧

母親節快到了,在5月8日母親節前夕,我們請來三位「羊媽媽」,分享同孩子一起成長的點點滴滴。所謂「羊媽媽」,是與「虎媽媽」相對應的:這三位「羊媽媽」在羊城生兒育兒,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足夠的耐心和智慧,不像「虎媽媽」那樣嚴格甚至苛求,所以是當之無愧的「羊媽媽」。

新快報記者 何寧

「羊媽媽」名片

陳女士

職業:教師

女兒今年7歲,讀小學一年級

對女兒的期許:希望她身心健康,有一個快樂人生。

語錄

如果孩子每次摔倒,媽媽都幫著扶起來,孩子每次遇到困難,媽媽都在第一時間伸出援助之手,孩子不知不覺就會養成依賴父母的習慣,不能儘早獨立。

媽媽要捨得放手

陳女士和愛人都是中大研究生畢業,在他們看來,在正常情況下,女兒不會是一個差學生,而他們對於女兒的期望也不是特別大,覺得她只要身心健康,有快樂的人生,就足夠了,「成績神馬的都是浮雲,我們不希望她將來一定要出人頭地,這樣孩子壓力很大,我們做家長的也很痛苦。」

「許多家長並不缺家庭教育的知識和理念,缺的是實踐,是如何把這些理念運用到實踐中。」陳女士一直從事幼教的工作,她認為,媽媽的天性是保護孩子,「但這種保護很容易過度,很多時候媽媽們都捨不得放手。孩子摔了一跤,媽媽的生理反應肯定是很心疼,本能反應是上前把孩子扶起來,並檢查孩子是否受傷。但如果孩子每次摔倒,媽媽都幫著扶起來,孩子每次遇到困難,媽媽都在第一時間伸出援助之手,孩子不知不覺就會養成依賴父母的習慣,不能儘早獨立。」

陳女士回憶道,女兒剛學走路的時候也經常摔跤,「看到女兒摔跤我別提有多心疼,但理智告訴我一定要克服這種生理反應,要捨得放手,讓孩子自己爬起來。」在陳女士的「狠心」下,女兒很快學會了走路,並且很小就很獨立。

感動

一刻

又多了一個可依靠的人

最近,繁忙的工作壓得陳女士病倒了,她發高燒,躺在家裡。女兒看到媽媽難受的樣子,非常關切地詢問媽媽的病情,並給媽媽蓋上被子,還在媽媽的額頭上印下一吻,說:「媽媽多休息,病會好起來的。」

看到女兒這麼懂事,陳女士特別感動,「突然感覺女兒特別貼心,覺得自己這幾年對女兒的付出沒白費,以前覺得愛人是自己唯一可依靠的人,可現在突然覺得我又多了女兒這個依靠,心裡別提有多開心,病也很快好了。」

前車

之鑒

愛要用行動表達出來

陳女士之所以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堅持「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和原則,是因為她從小缺乏的就是「愛和自由」,「小時候,媽媽對我們特別嚴格,從來不會有任何親密的舉動來表達對我們的愛。所以從小我就特別怕媽媽,感覺與她心理距離越來越遠。即使現在我身為人母了,知道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都非常愛自己的孩子,但我還是無法與她親密,比如手挽著手逛街等。有心裡話也不會跟媽媽講,這些都是小時候留下的陰影。」

「羊媽媽」名片

胡女士

職業:公務員

兒子今年四歲半,讀幼兒園中班

對兒子的期許:長大了能夠自食其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語錄

我覺得媽媽太專制了,這不準那不準的,搞得我現在一直很膽小、不自信,自我否定比自我肯定更多。那時的父母就把孩子當作一張白紙,任意圖畫。

順著孩子的天性去發展

胡女士是一位典型的「學習型家長」,她推崇小巫的書,因為她的書不是「育兒」書,而是「育父母」的書,比如《讓孩子做主》、《接納孩子》等。「看這些書讓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能夠從兒童自身的心理、行為規律出發,更多地去聆聽孩子,了解孩子,接納孩子。」

除了小巫的書以外,胡女士也涉獵了其他家庭教育類書籍,她認為好的家庭教育的理念都差不多,最關鍵的一點是一定要尊崇孩子自己的特點來因材施教。所以,對於兒子,她總是那句話:「順其自然,順著孩子的天性去發展。」

感動

一刻

那朵被兒子捂蔫的花

「兒子快兩歲的時候,有一次看到路邊有非常漂亮的花,他摘了一朵,一直捂在手裡,要帶回來給我看。兒子回來時,花都被他捂蔫了。儘管兒子摘花是不好的行為,但我心裡還是別提有多開心。」回憶起兒子讓她感動的那一瞬間,胡女士說,從那件事得知兒子能夠發現生活中的美,並且會與自己最愛的人分享美。

前車

之鑒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胡女士認為兩代人的教育方法有很大的差異。「我們那一輩很多父母都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家長很專制,總是強調家長的權利和權威。在我看來,我為人父母,是上帝賦予我的權利,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並不是家長的附屬品,我們應該尊重孩子,順應他的天性。」

好動、愛冒險是孩子的天性,但小時候胡女士的這些天性就被父母給壓抑住了,「我覺得媽媽太專制了,我小時候一吵鬧,媽媽就叫我不要吵,還要求我不準吃別人給的東西,不準去冒險等。這不準那不準的,搞得我現在一直很膽小、不自信,自我否定比自我肯定更多,這些都是小時候留下的陰影。那時的父母就把孩子當作一張白紙,任意圖畫。」

胡女士吸取了父輩教育孩子的教訓,她現在會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很少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情。「其實限制得越多,孩子會更叛逆。兒子比一般的孩子更少吵鬧,就是因為他吵的時候我們沒有限制,他的正常需求滿足了,整個人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羊媽媽」名片

張女士

職業:媒體人士

兒子今年6歲,讀幼兒園大班

對兒子的期許:希望兒子做一個平凡的人,不需要有太高的成就,快快樂樂過一輩子就好。

語錄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只有先了解自己孩子的特點,才能知道什麼教育方法更適合他。

兒子出生了

之前的想法完全顛覆

「沒孩子之前,我希望孩子長大了能夠有一番大作為,希望他能成功。但兒子出生以後,通過閱讀一些家庭教育類書籍以及教育孩子的實踐中,我完全顛覆了之前的想法,我覺得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不需要別人去為他規劃,他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去發展我就心滿意足了。」

張女士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人,她總是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家庭教育類的書籍,她不會全盤照搬書上的教子方法,總會把那些方法變成自己的方法去教育兒子,「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只有先了解自己孩子的特點,才能知道什麼方法更適合他。」

感動

一刻

「媽媽,當小孩真好」

張女士經常會在生活中捕捉孩子的一言一行,當然,感動是經常的事情。比如,媽媽生病了,仔仔會主動給媽媽倒水,安慰媽媽一定會好起來的。兒子從小如此體貼,讓張女士感覺很溫暖。

前幾天,張女士帶兒子去吃壽司,兒子突然感嘆:「媽媽,當小孩真好,可以無憂無慮,開開心心,大人多累多操心啊!」儘管這是一句很普通的話,但張女士卻非常感動,她說:「仔仔會說這樣的話,說明他能很真切地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愛,會覺得正是因為我們辛勤的付出,他才能這麼幸福地生活。」

前車

之鑒

「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

「我媽媽特別在意我的成績,每次考試如果沒有達到她的要求,她都會嚴厲地批評我。就算我進步了,她都會說『雖然進步了,但是你還要考得更好』」。張女士說,在媽媽這種批評式教育下,她一直都很自卑,總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媽媽也會經常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比,總是用一個虛擬的『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要我也能像『別人家的孩子』那樣。」

張女士深刻地意識到自信對於一個人多麼重要,現在她極少批評兒子,「我總是鼓勵他,即使他自己覺得不如別人,我都會告訴他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要相信自己。」在張女士「賞識教育」的激勵下,兒子特別有自信。

何寧


推薦閱讀:

媽媽死了,小土狗日夜守護!媽媽都風乾了依舊不走
媽媽,我恨你!| 一則包辦女兒婚姻的故事
媽媽隨口一句「寶寶你真聰明」竟成束縛孩子一生的枷鎖
陶虹:請相信你是最好的媽媽

TAG:育兒 | 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