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奠定文學史地位的五篇武俠小說
開創中國武俠文學歷史的,應該是司馬遷《史記》里的「遊俠列傳」,如荊軻、聶政、朱家、郭解等篇什;而真正奠定中國武俠小說在古代文學史上地位的,則是唐朝的幾篇傳奇小說,最主要的是《紅線傳》、《崑崙奴》、《聶隱娘》、《虯髯客傳》與《謝小娥傳》這5篇,此外還有《馮燕傳》、《賈人妻》、《無雙傳》等若干篇。(呵呵,其中多數篇什以女性為主角。看來在咱巍巍大唐,女漢子或曰巾幗豪傑還很多喲!就連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則天,不也是出現在大唐嗎?)
文學史專家評價說:「《紅線傳》、《聶隱娘》等篇,反映了當時藩鎮間尖銳鬥爭的現實。篇中所寫的俠士,或能騰空飛行,或有超人武藝,實際上是把俠士神化了,這種情況為過去的俠義故事所未見,當是受流行的宗教迷信(主要是道教)的影響,成為後世武俠小說的濫觴。」
唐朝湧現出了一批描寫豪俠之士及其俠義行為的傳奇作品,內容涉及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安邦定國等方面,於中突出豪俠人格的堅韌剛毅和卓犖不群,武功的出神入化,功業的驚世駭俗,由此展現出一種高蹈不羈、奔騰流走的生命情調。
一、《紅線傳》:智盜敵方珍寶迫使其停戰
《紅線傳》是唐末袁郊(字之乾,一作之儀,陳郡汝南人,一作蔡州朗山(今確山)人。懿宗咸通年間官祠部郎中,又曾為虢州刺史,昭宗時為翰林學士。與溫庭筠友善)所作《甘澤謠》9則故事中最精彩的一則,後收入《太平廣記》。明代梁辰魚據以撰《紅線女》雜劇,無名氏又將它與梁的另一劇本《紅綃》合為一劇,稱為《雙紅記》。京劇中《紅線盜盒》亦取材於此。
有些學者將《紅線傳》稱為中國第一部武俠小說,對這個觀點我表示異議,先且別說更早的《史記》「遊俠列傳」、東晉干寶的《搜神記》了,就是唐代傳奇里也有幾篇比它的年代還早些。不過,這部小說的藝術水平、寫作技巧,在唐朝傳奇里的幾篇武俠小說中確實算是最高的。
《紅線傳》講述唐代魏博節度使田承嗣與潞州節度使薛嵩兩個藩鎮之間的矛盾鬥爭。據史載,薛、田均為安祿山部將,降唐後各霸一方。小說中的田承嗣飛揚跋扈,驕橫凶戾,殘民以逞,作為叛逆朝廷、妄圖吞併鄰鎮的反面人物;薛嵩則擁護皇室,思守封疆以報國恩。紅線是薛嵩的侍婢,具有超人的力量,她以神術潛入戒備森嚴的田府,巧妙地從田承嗣枕旁取回其供神金盒,薛嵩隨即遣人送回。這一有節制的威嚇行動,迫使田收斂其狂妄氣焰,回書表示悔過自新,並遣散了其強悍驕縱的親軍「外宅男」。紅線則在「兩地保其城池,萬人全其性命,使亂臣知懼,烈士安謀」之後功成身退。這實際上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平息藩鎮紛爭、維護國家安定的願望。但篇中也帶有明顯的報恩思想。
此作成功塑造了智勇兼備的俠女形象,文情駘宕,想像豐富,構思奇妙。人物對話駢散結合,恰到好處。據計有功《唐詩紀事》載,薛嵩確有一名叫紅線的侍女,善彈阮咸琴;因其手紋隱起如紅線,因以名之。她離開薛家時,冷朝陽曾賦詩相送,詩亦見於這篇傳奇,則其事雖虛(或誇張),其人或有。
金庸先生評價道:《紅線傳》在《唐代叢書》里被視為楊巨源作,但《甘澤謠》中其他各則故事的文體及思想風格和《紅線傳》甚為相似,相信此文當為袁郊所作。當時安史大亂之餘,藩鎮間又攻伐不休,兵連禍結,民不聊生。鄭振鐸說此文作於咸通戊子(868),該年龐勛作亂,震動天下。袁郊此文當是反映了人民對和平的想望。
故事中的兩個節度使薛嵩和田承嗣,本來都是安祿山部下的大將,安祿山死後屬史思明,後投降唐室而得為節度使,其實都是反覆無常的武人。
紅線當時19歲,不但身具異術,而且「善彈阮咸,又通經史」,是個文武全才的俠女,其他劍俠故事中少有這樣的人物。《紅線傳》所以流傳得這麼廣,或許是由於她用一種巧妙而神奇的行動來消弭了一場兵災,正合於一般中國人「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的理想。
唐人一般傳奇都是用散文寫的,但《紅線傳》中雜以若干晶瑩如珠玉的駢文,另有一股特殊的光彩。
文中描寫紅線出發時的神態裝束很是細膩,在一件重大的行動之前,先將主角描述一番:「乃入鬧房,飾其行具,梳烏蠻髻,貫金雀釵,衣紫綉短袍,系青絲絢履,胸前佩龍文匕首,額上書太乙神名,再拜而行,倏忽不見。」
盜金合的經過,由她以第一人稱向薛嵩口述,也和一般傳奇中第三人稱的寫法不同。她敘述田承嗣寢帳內外的情形:「聞外宅兒止於房廊,睡聲雷動;見中軍卒步於庭下,傳叫風生……時則蠟炬煙微,爐香燼委。侍人四布,兵仗交羅。或頭觸屏風,鼾而鞍者,或手持巾拂,寢而伸者。」似乎是一連串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電影鏡頭。她盜金合離開魏城後,將行二百里,「見銅台高揭,漳水東流。晨飈動野,斜月在林」,17個字寫出了一幅壯麗的畫面。
紅線敘述自己生前本為男子,因醫死了一個孕婦而轉世為女子,這一節是全文的敗筆。轉世投胎的觀念特別為袁郊所喜,《甘澤謠》另一則故事「圓觀」也寫此事,那自然都是佛教的觀念。(呵呵,本博主並不認為這是敗筆。)
結尾極是飄逸有致。紅線告辭時,薛嵩「廣為餞別,悉集賓僚,夜宴中堂。嵩以歌送紅線酒,請座客吟朝陽為詞,詞曰:『采菱歌怨木蘭舟,送客魂消百尺樓,還似洛妃乘霧去,碧天無際水空流。』歌竟,嵩不勝其悲。紅線拜且泣,因偽醉離席,遂亡所在」。這段文字既豪邁而又纏綿,有英雄之氣,兒女之意,明滅隱約,餘韻不盡,是武俠小說的上乘片段。
二、《崑崙奴》:襄助小主與美貌歌女幽會
《崑崙奴》是裴鉶(懿宗咸通初(860年前後)在世,曾為靜海軍節度使高駢掌書記,加侍御史內供奉,僖宗時以御史大夫為成都節度副使)所撰《傳奇》中的重要一篇,講述唐代黑人飛檐兼走壁,藝高人膽大,金庸先生認為它是中國最早的武俠小說之一。《太平廣記》收錄此篇。明代梁辰魚據以撰寫《紅綃》雜劇,梅鼎祚則寫有《崑崙奴》雜劇。這也是當今中國改編最多、名氣最大的一部古代武俠小說。著名京劇《盜紅綃》說的就是這段故事,京劇表演藝術家袁世海和厲慧良都曾演出過黑人「崑崙奴」。還有1993年新加坡的同名20集電視連續劇、同名網路小說和遊戲等。
紅綃是唐朝大曆年間一品官員郭子儀家中的一個歌女,容貌美艷。而崔生是某個大官的兒子,也是容貌如玉。有一天,崔生代父親看望生病的郭子儀,看見了紅綃,兩人一見鍾情。後來崔生回到家中害起了相思病。他的黑人奴僕摩勒知道後,決定促成這樁好事。三更天他拿了一個鏈子錘,幾分鐘就把郭府中兇猛如虎的看家狗給殺了,然後背著崔生越過十重高牆和紅綃見了面,幽會相好。後來兩人決定永遠在一起,這個黑人又同時背著二人越過重重高牆跑回了家。
唐代自安史亂後,出將入相的勛臣,大抵生活驕奢淫逸。篇中窮奢極欲的一品勛臣,正是當時權貴的典型概括。一品恃勢掠奪民間女子為歌妓,紅綃便是被他出鎮朔方時「逼為姬仆」的。崑崙奴磨勒拯救被壓迫的弱女子,成全青年男女對幸福愛情的追求,反映了人民的願望。故事結尾處,老僕崑崙奴磨勒在圍捕中「持匕首飛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鷹隼,攢矢如雨,莫能中之。頃刻之間,不知所向」,頗具浪漫傳奇色彩。
我們似乎都忽視了,摩勒原來是個黑人大俠。葛承雍教授說,在唐代史料中和許多傳奇小說中,黑人都是能夠飛檐走壁的大俠。他們大都水性非常好,能夠鑽入水中為主人撈起落入水中的物品,還能像猴子一樣快速爬上桅杆。從非洲來的黑人恐怕很難有這樣的功夫,因此這一點也能夠佐證他的觀點——唐代黑人來源不是非洲。
本篇語言簡潔,敘述婉轉。篇中描寫崔生看見伎人時的靦腆,紅綃對崔生以手勢示意的動作﹑獨坐空閨長嘆盼望的心情及面訴苦衷的言詞,都很生動傳神。
三、《聶隱娘》:得女尼授高超劍術自嫁平庸夫
聶隱娘也是裴鉶所撰《傳奇》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太平廣記》亦收錄本篇。羅燁《醉翁談錄》所錄宋人話本篇目中有《西山聶隱娘》一目,當是據本篇編寫。清人尤侗據以編為戲曲《黑白衛》,頗受文壇領袖王士禛欣賞。
聶隱娘是魏博大將聶鋒之女,10歲時被一女尼用法術偷去,教以劍術,能白日刺人,人莫能見,5年後乃送歸其家。而身懷絕技的聶隱娘,又自擇一個僅會磨鏡、餘無他能的少年為丈夫。聶父死後,魏博主帥與陳許節度使劉昌裔不和,欲令聶隱娘暗殺之,聶卻轉而投劉。主帥另派妙手空空兒前往暗殺,隱娘又以法術破之。後劉昌裔入覲,聶告別而去。劉死後,聶又至京師劉柩前慟哭。
本篇內容詭怪荒誕,但也反映了一些歷史真實。中唐以後暗殺之風盛行,藩鎮之間相互殘殺,必須收羅一些具有特殊技能的俠士作為爪牙。這些俠士,或出於個人恩怨,或取捨於藩鎮勢力強弱,實際上充當了藩鎮爭權奪利的工具。惟本篇和《紅線傳》兩篇寫的都是女俠,為後來女俠小說的雛型。
該小說中聶隱娘的武功訓練方式,尤其對後世影響深遠。亦由聶隱娘自己以第一人稱介紹:「隱娘初被尼挈,不知行幾里。及明,至大石穴中,嵌空數十步,寂無居人。猿猱極多。尼先已有二女,亦各十歲。皆聰明婉麗,不食,能於峭上飛走,若捷猱登木,無有蹶失。尼與我葯一粒,兼令長執寶劍一口,長二尺許,鋒利吹毛可斷。逐令二女教某攀緣,漸覺身輕如風。一年後,刺猿猱百無一失。後刺虎豹,皆決其首而歸。三年後,能使刺鷹隼,無不中。劍之刃漸減五寸,飛禽遇之,不知其來也。至四年,留二女守穴。挈我於都市,不知何處也。指其人者,一一數其過,曰:『為我刺其首來,無使知覺。定其膽,若飛鳥之容易也。』受以羊角匕,刀廣三寸,遂白日刺其人於都市,人莫能見。以首入囊,返主人舍,以葯化之為水。五年,又曰:『某大僚有罪,無故害人若干,夜可入其室,決其首來。』又攜匕首入室,度其門隙無有障礙,伏之樑上。至瞑,持得其首而歸。尼大怒:『何太晚如是?』某云:『見前人戲弄一兒,可愛,未忍便下手。』尼叱曰:『已後遇此輩,先斷其所愛,然後決之。』某拜謝。尼曰:『吾為汝開腦後,藏匕首而無所傷。用即抽之。』曰:『汝術已成,可歸家。』遂送還,云:『後二十年,方可一見。』」
四、《虯髯客傳》:與李世民爭天下而主動放棄
《虯髯客傳》是晚唐五代豪俠小說中成就最著名的一篇。《太平廣記》、《崇文總目》、《通志?藝文略》等均不署作者名氏;《容齋隨筆》、《宋史?藝文志》等以為杜光庭(850—933,字聖賓,號東瀛子,縉雲(今屬浙江)人。懿宗時考進士未中,到天台山入道。僖宗時為供奉麟德殿文章應制。隨僖宗入蜀,後追隨前蜀王建,官至戶部侍郎,賜號傳真天師)作;《說郛》、《虞初新志》等則題張說作;今人所編《唐宋傳奇集》均署杜光庭。按蘇鶚《蘇氏演義》載「近代學者著《張虯須傳》,頗行於世」,蘇鶚與杜光庭同為唐末人,不當稱杜為「近代學者」。大約此傳曾經杜光庭刪節,收入其所編之《神仙感遇傳》,後人遂以為是他的作品。但張說所撰說也無確證。
本篇寫李靖於隋末在長安謁見司空楊素,楊素家妓紅拂傾慕李靖,隨之出奔,途中結識豪俠張虯髯,後同至太原,通過劉文靜會見李世民(即後來的唐太宗)。虯髯本有爭奪天下之志,但見李世民神氣不凡,知不能匹敵,遂傾其家財資助李靖,使輔佐李世民成就功業。後虯髯入扶餘國自立為王。李靖﹑紅拂女﹑虯髯客三人,後人亦稱「風塵三俠」。
篇中故事情節和兩個主要人物紅拂妓﹑虯髯客均出自虛構,主旨在表現李世民為「真命天子」,唐室開國及歷年長久,非出偶然,由此宣揚唐王朝統治的正統地位和合理性。描寫人物頗為精彩,紅拂的機智俏麗、虯髯的豪邁卓異、李靖的沉著英俊,相映成趣,都有俠義之氣,刻畫尤為鮮明突出,情節展開簡練明快,文筆亦細膩生動,讓後人印象很深,寫作技巧較成熟,藝術成就在唐傳奇中屬於上乘。此外又如對李世民的描寫,雖著墨不多,但氣象不凡的翩翩少年形象躍然紙上。
後世戲曲以其為題材的,有明代張鳳翼傳奇《紅拂記》﹑張太和傳奇《紅拂記》﹑凌濛初雜劇《虯髯翁》,以及台灣高陽的歷史小說《風塵三俠》等。
五、《謝小娥傳》:女扮男裝智殺歹人為父報仇
《謝小娥傳》為李公佐(生卒年不詳,字顓蒙,隴西(今甘肅東南)人,小說今存4篇,以《南柯太守傳》為最著)所作。《新唐書》即據本篇,采入《列女傳》。後收入《太平廣記》491卷。它描寫豫章(今江西南昌一帶)女子謝小娥的父親、丈夫為大盜申蘭、申春所殺;小娥女扮男裝,佣於申蘭家,終於設計殺蘭擒春,表現了智勇俱備的俠義精神。
與一般虛構而成的小說不同,《謝小娥傳》是一篇實錄的人物傳記,內容大多實有其事。其中寫報夢的謎語與詳夢一節,可能是該故事在後世流傳過程中為人們所加插,藉以增加小說的趣味性。作者以儒家的封建道德禮教為本,又受佛教思想的影響,自然加以表揚小娥的事迹。而小娥的志行一經表揚,流傳當世與後世遂更廣。如明代凌濛初即依此故事演變而寫成《李公佐巧解夢中言,謝小娥智擒船上盜》(見《初刻拍案驚奇》),王夫之更依據該故事而鋪陳創作《龍舟會雜劇》,可見其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本篇的內容紀實者多,而作者更參以第一人稱寫法,置身於小說當中,寫自己耳聞目見謝小娥的志行,增加小說的真實感。這篇小說的主題思想是寫小娥的刻苦、剛強、機智而勇敢,表揚其為父、夫復仇殺賊後而堅苦卓絕潛修的志行與義烈的精神。文中佛教和儒家思想很濃厚,這也是作者人生觀的反映。尤其是他以儒家思想為觀點,宣揚封建道德及禮教,顯然是為帝王與制度服務。不過就實事而言,小娥並不同於封建社會中的愚孝,或不事二夫或終身守寡的「守節婦人」。
她不急於求功,善於掌握時機,等仇敵二人都醉睡然後下手,擒殺二賊及其黨羽:「小娥潛鎖春於內,抽佩刀,先斷蘭首,呼號鄰人並至。春擒於內,蘭死於外。」又「初,春、蘭有黨數十,暗記其名,悉擒就戮」。作者寥寥幾筆,就進一步把她的機智、沉著、勇敢等個性與品質描寫得栩栩如生,十分傳神。
謝小娥這個人物是應該肯定的。只是我們對她的讚美,可不像作者那樣借題發揮來宣揚因果循環報應的佛教哲理,和封建道德及禮教,而是感覺這個人物的確值得敬愛。如果作者能把她擒殺二賊等情節寫得更加細緻、深刻,而略去說教部分,那麼作品就會更顯得動人了。
小說中頭段已述夢中的字謎,二段又再複述謎語一次,未免重贅,這是作者的敗筆之處。
推薦閱讀:
※漫談金庸
※最低調的武俠宗師——葉問
※最具中國意蘊的25部武俠電影
※再讀金庸,聊聊男人與女人
※金庸武俠電影邵氏武俠:飛雪連天射白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