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悲如觀音》第14課丨發願與借口之間,只有一念之差

丨今日共讀內容丨

《大悲如觀音》 第14課

丨注意事項丨

請在文章末尾點擊「閱讀原文」打卡,並留言分享今日學習感悟

您也可將留言分享到共讀群中,與師兄們交流

還未加入共讀群的師兄,可掃描文章底部二維碼加入共讀群

▲ 看視頻,學習更有效

《大悲如觀音》第14課 來自那一座廟 21:09

▲沒WIFI?聽音頻,省流量~

《大悲如觀音》第14課

昌樂法師·講述

- 發願與借口之間,只有一念之差 -

今天突發情況,好像這個活動開始之後,都不是完完全全按照計劃來,計劃總沒有變化快,今天中午的計劃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就是去搬瓦,我想想這麼多人搬一下,半個小時就能幹完,哪知道我們這麼多人去,馬不停蹄,差不多要兩小時。今天沒有沒有38度,36度、37度可能有,這實在是難為大家。不過也沒關係,大家可以發心為佛菩薩貢獻一下自己的汗水,最重要的是,大家可能會體會到,建個廟真的不容易,這個磚塊、鋼筋它不會跑的,非要人力的。

像過去的祖師們為什麼叫開山祖師?廟建在山上,石頭要一錘錘地鑿下去,所以從這種體驗當中,我們也會感覺到,佛教的存在源遠流長,是多少人的努力,無論是法義的流傳,還是道場的建設,還是現實佛教當中你能看到的,我們能夠有緣聽聞到的佛法的哪怕一點點信息,它是通過怎麼樣的因緣才能使得我們能聽聞到佛法。正如今天中午一樣,它是由每一個學佛的人發心去供養三寶,無論是財力的、精力的、物力的和齊心協力,事實上這就是佛法存在的真實狀態。

我們舉辦這種活動唯一的初衷、最大的一個初發心,就是讓居士們,讓學佛的人來體驗,來與現實的佛教面對面。因為大家心中的佛教寺院是一塊凈土,我們是從禮拜、是從信仰、是從禮儀,是從更多的對於解脫的想像來建立自己的信仰。但是一旦你走入了寺院,知道了出家師父在做什麼,我們日常面對的問題是什麼,我們的計劃是什麼,我們要往哪個方向去做,我們又做了什麼,還存在一些什麼問題,你就知道現實的佛教,和尚們並不只是在大樹底下好乘涼。

今天中午也有人說:唉呀,哪知道和尚這麼難做。誰活著都不容易,只不過是有些人把歡樂留給了別人,痛苦留給了自己。當然像我不屬於這一類的人,有些人缺心眼,我屬於這一類人。因為大家能夠體會到這樣的一種不容易,在以後的學佛過程當中,你就會更加精進,因為只有這樣的不容易,你能感知到了,確確實實是這樣,然後你的生活、對佛法的這種珍惜法緣的能力就會很大地提高,感知力就會提高。這是來源具體的現實具有力量的信仰生活,不只是靠想像來完成。

另外,今天早晨的時候,也不知道怎麼就想起讓幾個小朋友寫作文。每個人都寫了,沒有寫作文的最後一個今天中午畫畫,不錯,畫的怪獸。而且有一個男孩子,特別的真實,而且情感特別飽滿,寫得最好。沒看出來這麼小,觀察力很好,而且用詞還用得很豐富。

所以讓小孩子真正地去感知到生活,並且記錄下來,通過觀察、思考、書寫,這樣整個過程可以讓他感知到,哦,佛教原來是這樣。這不僅僅是不僅僅是來玩玩的,其實來這裡還有比遊戲、比預想當中更好玩的事情。所以師父們在接下來的活動當中要給小朋友們更多的照顧和要做一些更多的互動,這是我們講的一些閑話。

今天開始是講座第四講。在前三講,第一講,提出問題;第二講,是關於信仰的發生;第三講,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能做三十二變神通變化?為什麼能夠有這麼大的能力去游化眾生?能力的背後是因為她通達了法義,能力的背後是因為他們得到了解脫。今天我們再進一步說,觀世音菩薩她是怎麼度化眾生,就是所謂三十二應身的部分。我給它取的題目,叫「佛教佈道法」。

佛教作為一個思想,作為一個團體,作為一個組織,它是如何去讓那些不修四正勤的人,有惡者斷惡,未生惡者讓他不要生起,未生善者讓他生起,已生善讓他增強?在善惡之間弘法的人就是讓眾生斷惡修善。

那怎麼樣去弘法呢?其實弘法的方法在大乘經典當中可以說到處都是,大家仔細去看大乘經典,你們所看到的經典,大部分經典都在勸導人書寫、讀誦、流通、為他人說。

為什麼?因為我們聽聞到了,世俗的人,那些還沒有信仰、還不了解佛教的人,他們沒有這個機緣。作為我們每一個學佛的人,有雙重身份,一是學法者,二是傳法者、弘法者,如何弘法?《金剛經》上有這樣的比喻,說如果有一個人用三千大千世界的珠寶供養三寶,他的功德多吧?當然多了,可不要說三千大千世界供養,就是一點點的供養,對三寶來說也是很重要。

另外還有一種說,如果有個人他能受持讀誦經典,為他人說,這樣的功德其實比三千大千世界的珠寶供養三寶來得功德更大。為什麼?一是物質上,二是行動上,所有的物質都是要轉化成對法義的理解才能夠真正達到弘法的效果。那對我們來講,應該怎麼樣去弘法呢?經典當中觀世音菩薩的《普門品》當中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今天我們講三點:第一,給大家略微說一下,我們在弘法過程當中可能存在的一個危險。這個危險如果不注意的話,那很可怕。第二,三十二應身,或是三十二變的難點在哪裡?第三,稍微跟大家解釋一下什麼叫三十二應身,應該做什麼樣的如是變化?

有漏法當中,我們都看過《西遊記》,《西遊記》當中,悟空要去化齋,給師父在地上畫了個圈,說:師父你不要走出這個圈,在這圈裡面就是安全的,如果走出這個圈,妖怪來了,它就會把你抓走。結果,八戒貪心生起來,看到白骨精送饅頭來時,一是看中了人家送來的饅頭,二是看中了人家的美貌,跨出這個圈以後,就被妖怪帶走了。這個圈是什麼?持戒。

對大部分人來講,學佛是很好的,可是就是不願意持戒,從不願意持戒以致於不願意受皈依。學佛是好的,皈依不要。為什麼?皈依以後要有緊箍咒,菩薩說的要做得到才行,對戒律有恐懼。當然,真正能持戒,從開始的時候,應該可以講也是因為恐懼。恐懼生死,怖畏生死,恐懼自己做錯了事情會有惡報。

大家如果讀過一些關於戒律的典籍的話,就理解了典籍當中說的更多的,就是如果做這件壞事,未來會得什麼壞的果報。結果你看到很多以後,你會覺得懷疑人生,為什麼呀?會覺得自己怎麼做都是錯的,怎麼做都不如法,怎麼做好像都不能夠最圓滿地持戒。在過去,甚至有些人要退戒。受了菩薩戒,後來退轉受居士戒,居士戒再退轉,就不願意再受戒。為什麼?因為覺得自己做不到。

為啥戒律不容易做到?因為戒律的含義是在於讓我們導向解脫,如果他還有貪念,他還貪戀紅塵,貪戀五欲六塵的時候,戒律所導引的方向就與我們的生活方式相背離。佛要我們解脫,所以告訴我們,如果要解脫,應該遵章駕駛,戒律實際上是駕駛者的交通規則和開車原理。但是因為我們不了解這一點的時候,或者對解脫沒有真正生起信心,沒有真正想要解脫的時候,持戒總是很難的。所以我們這裡說,恐懼未來、怕遭到惡報的人,是能夠持戒,但真正持好戒,是要發心才能持好的。發什麼心?發離生死之心,發得解脫之心,發度眾生之心。

但是人是個很奇怪的動物,我們常常搞不清楚發願與借口的區別。祖師們說,處處是道場,於是我們想去處處,你去的處處可能處處是魔障。為了眾生,我們什麼都可以做,為了眾生他們能升起一念的信心,能夠得解脫離生死煩惱,什麼都能做。

但是,有的人聽了這句話以後覺得,我什麼都能做,我是為了眾生,但真的是這樣嗎?因為發心與煩惱往往是一念之差。有時候初心是好的,在做著做著的過程當中就變化了。

比如說,一個極端的例子,電視裡面常常有這樣一個片段,就是一個吸毒的孩子,媽媽可憐他得不得了,想救拔他,告訴孩子:你一定要戒吸毒。孩子說:你不知道,吸了這個毒以後,人處於飄飄欲仙的感覺,實在是戒不了。這個媽媽就說:放心,只要能發心,只要想戒,你就能戒得掉,不信媽媽抽幾口白粉給你看看。結果這個媽媽沒有能堅持下去,她也抽上癮了,沒有能夠戒毒。這是個極端的例子。還有比如打麻將,有的人打麻將是為了度眾生,有的人為了度眾生去打麻將,結果被麻將打了。有這樣的情況。

所以,發心跟借口是兩回事,完全不同的兩個方向。借口是因為貪心而起,發心是因為菩提心。我們要把它弄明白。一念之差,不僅僅是飆出冷汗,更是著了魔一樣的妄念紛飛。妄念紛飛就是有漏。我們的煩惱在心中,總想找一個縫隙溜出去,變化出來,這個變化、這個煩惱,就是我們的一念之差中漏出來。

實際上,我們一開始總覺得自己很堅強。上個星期我聽到一個比較有衝擊力的生活片段。說在煙台有一個朋友,他年紀也到了中年偏晚年走了,幹了一輩子的企業,沒有什麼想法,他就想建個養老院,於是買了五六百畝土地,想以後事業不幹了,就是做養老院,自己也養養老。這是多麼美好的心愿和多麼具有善心的行動。在建養老院的過程當中,前段時間有人帶他去澳門,完了,哪知道玩了七天七夜回來,輸了三個億,所有的家產全部輸掉。

他去的時候一定想,我肯定能行,玩玩而已,不要緊,玩的過程當中一定想,我一定能把它扳回來,不要急,我最後要賭一把。回來後,現在養老院滿地的雜草荒廢在那裡。這就是人性當中的貪婪與僥倖,會讓我們失去所有。有時候我們並不像自己想的那樣神功蓋世,而是有漏之身。


推薦閱讀:

【管洪池談銷售】如何按住借口沒帶夠錢的顧客
愛你無需任何借口,華麗的愛情轉身
酒後亂性是男人最二的借口
智慧人生:命,是失敗者的借口;運,是成功者的謙詞
做剩女7大借口

TAG:借口 | 觀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