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暗潮湧動的東南亞排華事件及防範建議
剖析暗潮湧動的東南亞排華事件及防範建議
文:觀音書僮
不能不讓人聯想起2010年的「8·23菲律賓劫持香港遊客事件」。在事件這後,一些菲律賓警察和學生甚至在事發地拍照留念,近日的一周年紀念日,家屬和倖存者重回現場舉行悼念儀式之際,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再次親口拒絕道歉,並指事件是一名「失常槍手」造成,菲律賓無可能要為事件負責。這不僅表現出菲律賓人傲慢,更深層次的是菲律賓人對華人的仇視心理。
當地人排華一直是在東南亞國家生存與發展的華人的一個難以名狀的心痛。
東南亞(舊稱「南洋」)是海外華人聚居最為密集的地區。千百年來,海外華人憑藉自身的努力,不僅在當地紮根發展,也為所在國家的經濟繁榮作出巨大貢獻。他們一直秉持中國良好的吃苦耐勞精神,並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在經濟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素有「東方猶太人」的說法。東南亞的華人群體在當地雖然佔少數(馬來西亞華人比重約為20%,菲律賓華人比重約1%,印尼華人比重約5%),卻掌握著較大的經濟份額,在國家的經濟命脈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1997年金融危機時,華人很快擺脫了危機的困境,並重現了經濟活力,表現出了卓越的經濟發展能力。然而,這種經濟上的強人,在政治上卻始終為弱勢群體。一直以來,華人和當地的族群一直難以和諧相處,一些偏激的族群常常把不滿情緒發泄在華人身上,而一旦把這種不滿染上種族色彩時,華人就成為無處可逃的代罪羊,所以可以這麼說,東南亞華人的歷史就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辛酸血淚史。直至現今,這種局面也沒能得到有效改變。
——讓我們回顧一下近幾十年來東南亞各國比較出名的排華事件:
1、緬甸:1967年排華大暴動。
事件的導火線,是學生佩掛毛主席像章問題,而其原因主要是由於軍人政府實行排外政策,迫使外僑出境。1967年3月,緬甸政府教育部正式宣布在緬甸學校內絕對不準佩戴毛澤東像章,但是引起華僑師生不滿,決定進行抗議。學校開學時,華僑學生們依然佩戴毛澤東像章進校。緬甸當局震怒,決定鎮壓。於是緬甸軍政府策划了大規模的反華排華大暴動。
在整個事件中,華人受到前所未有的歧視,所有華校被關閉,華文被禁使用,華文報被令停刊,華人之間不敢用母語交談,甚至不敢自認是華人,寧可冒充為緬甸的少數民族,以免惹來殺身之禍,華人的財產損失無從計算,死傷人數更不計其數。
2、馬來西亞:1969年排華暴亂。
3、越南:1977年的排華事件。
1975年越南統一全國後,就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地排斥華僑、華人。他們沒收華僑財產,把華僑趕入所謂「新經濟區」。到了1977年,全國掀起了排華高潮,把大批華僑驅趕出國,出境的華僑每人需交納12兩黃金。據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透露,僅在1979年4月分,越南當局在難民身上劫掠了2.4億美元,1979年全年,越南當局發難民財可達30億美元。從1977-1987年,據世界輿論估計,約有200多萬難民離境,其中約有三分之一在海上喪生或失蹤。
4、印尼:1998年的「黑色五月暴動」。
1998年印尼排華事件是指從
現在已經有大量證據顯示,策劃、組織、發動集體強姦華人婦女的是印尼戰略後備隊司令、蘇哈托的女婿普拉波沃.蘇畢安托中將。據報導,強姦者都是軍人模樣,有組織、有指揮,每強暴一名華人婦女,可以領到政府六元的獎勵。換言之,印尼暴徒並非一時失控,而是由當局在幕後操縱、唆使和鼓勵的。
5、菲律賓:2003年的反華遊行。
2003年7月,大約1500名菲律賓民眾聚集在馬尼拉世界貿易中心前,沿著羅哈斯灣大道向幾公里外的國父黎剎紀念公園出發,並且路過海濱大道旁的美國使館。遊行隊伍中,前排中央位置高舉「反對紅色中國」橫幅,高喊反共口號,甚至焚燒了一面中國國旗,遊行一直持續到第二天凌晨後草草收場。所幸最後沒有出現如1998年印尼的暴亂場面。一直以來,菲律賓的排華情緒都較濃烈,1986年的反華示威事件、1988年轟動世界的20多起華人被劫殺案,就是一個例證。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華人屢成受害的對象呢?除了所在國某些偏激群體或個人仇華排華因素之外,筆者以為有歷史因素和華人自身因素兩個方面,以下主要從這兩個方面進行簡單的分析。
1、歷史因素。
馬克思曾指出:「與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從明朝開始,就開始實施閉關鎖國政策,以此來鞏固大明政權。到了大清後,這種自閉的政策有過之而無不及。1656年,順治帝頒布「海禁令」,1660年,清政府下「遷海令」,1717年,康熙帝「禁海令」,直至到了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這些傳承皇帝位的爺孫們,繼續秉承祖訓,清政府十分害怕廣大群眾「謀反叛逆」以聯合海外勢力顛覆其大清政權,鎖國政策導致了中國自絕與世界潮流之外,阻礙了本國在經濟、文化和科學等等方面的發展,中國喪失了對外交流的主動權。由於閉關鎖國政策,明清兩朝在海上交通及至海上軍隊的建設都成了一個大盲點,遠遠落後於世界向前發展的大趨勢,更錯失了如西方向外擴張和發展的殖民模式,本是強盛的中國逐漸走向衰弱是必然趨勢,也造成近代中國屢受欺凌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由於這種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了在海外討生活的華人失去了祖國大陸的強在力的支持,他們一直以來就象是一位漂泊于海外的孤兒,成了倍受欺侮的對象。
2、自身因素。
一是一直以來華人都秉承著「尋根」和不忘本的理念,並以中華五千年先進文明擁有者的一分子,在內心深處瞧不起那些野蠻的土著文明,所以每到一地,他們在創造財富的同時必然建華文學校,學習中華文化,更增加了他們融入當地的難度。再者,華人如今不能僅僅只考慮經濟利益和經濟發展,同時也必須重視岌岌可危的種族關係,同時,更應該樹立一種本土意識和責任使命,與本土人民攜手共進,套用鄧小平的一句話,叫做「華人先富起來,然後帶動大家一起富裕,最後共同走富裕之路」。有利於改變華人在當地人的整體形象。
二是在骨子裡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海外華人,一直保持著謙恭誠懇、勤勞質樸的良好美德,以發展經濟、艱苦創業為主要思想,雖然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是華人在政治生活方面並沒有過多的訴求,出現了「經濟上的強人,政治上的弱者」的怪異現象,這種現象時至今日並沒有太多的改變。如果不加以改變,一旦他日當地的排斥情緒一有波動,華人勢必又成為犧牲品,幾代人在外努力拚搏的結果可能又將化為烏有,成為別人不勞而獲的果實。
——改變華人受欺的局面迫在眉睫。
以上那些令人髮指的排華事件,不得不讓我們深思如何保護海外華裔的長遠福祉和安全這一問題,筆者以為,有三個方面可以加以探討。
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出兵保護已是可能的選項。
中國人民解放軍出兵保護是必要的選項,也具有可行性的,這也有國際先例,特別是以色列1976年堪稱一絕的被稱為「霹靂行動」的營救人質活動,它贏得舉世的喝彩。在這次「泰國10.5湄公河慘案」中,中國就表現出了大國應有的形象,很讓全世界華人感到欣慰,特別是
隨著中國政府的不斷強大,中國地位在國際上的提升,世界華人的地位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這種提升當然具有一定的威懾作用,它可能會使華人所在國的政府不敢對當地華人輕舉妄動。
如果說國力提升的作用是一種無形的力量,那麼,以有形的力量進行干涉也是一種必然的選擇,雖然與目前中國所奉行的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外交政策相衝突,但在必要的時候,出兵保護華人也是必要的選擇,它不僅是大國的體現,也是凝聚天下華人、構築華夏同心的一種極佳方式。
一旦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軍有能力在海外華人受侮的時候進行強有力的干涉和保護,這種好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提升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在國際上和華人圈的形象,海外華人對祖國大陸的認同必將進一步提升;二是隨著海外華人越來越趨向祖國大陸,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將增強,對祖國的統一大業具有不可估量的加分作用。
二、融入當地,造福社會。
東南亞華人應當在傳承中華文化的同時,繼續以開放性、包容性的心態學習和發展當地的文化,做到文化思想上的非排他性,至少應當保持文化的和諧共生的局面。同時,應該樹立一種本土意識和責任使命,與本土人民攜手共進,套用鄧小平的一句話,叫做"華人先富起來,然後帶動大家一起富裕,最後共同走富裕之路」。重新樹立華人在當地人的整體形象,切實改變以經濟發展經濟的單一選擇。
三、建立以華人為主的獨立國家。
這個議題作為一種探索,筆者以為一旦華人再受到衝擊和迫害,華人應當拿起武器來進行必要的自我防衛,在尋求祖國大陸支持的基礎上,可以佔據相應的地方建立獨立的以華人為主的國家。作為新加坡開國元勛的內閣資政李光耀,他深有體會,曾經指出:我們必須有一支可靠的軍隊捍衛國家的獨立。
華人在東南亞建國並不是空穴來風,建立華人國家,在東南亞各國有歷史先例,同時也有現實案例可尋,新加坡,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歷史上,印尼就曾出現過一個頗為知名的華人組織——「蘭芳大統制共和國」。1777年,一群中國人在數千里之外的印尼西婆羅洲(今加里曼丹西部)建立了一個具有國家性質的自治體——「蘭芳大統制共和國」。實行的是民主制,其首領是公推公選的。第一任總長是陳蘭伯,第二任總長是羅芳伯,蘭芳大統制名稱取之於此。雖然並不能把它劃歸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但它的曾經存在卻讓許多海內外華人感到興奮和信心。這個史實表明,華人一旦團結起來,是可以很好地抵制當地一些暴民或者一些帶有種族歧視的政府的排斥。
歷史上,在東南亞還有一些華人建立的國家。根據台灣省作家柏楊的《中國人史綱》的簡單記載,當時在東南亞建立的華人國家還有:
廣東汕頭人鄭信,在暹羅稱皇帝,建立吞武里王朝,統一泰國和緬甸王國;立國十三年。
廣東梅州人吳元盛,在婆羅洲北部建立戴燕王國,自任國王,王位世襲,立國百餘年。於19世紀亡於荷蘭。
廣東潮州人張傑緒,在安波那島(納土納島)建立沒有特定名號的帝國,自封天子。19世紀張傑緒逝世,內部發生紛爭,王國瓦解。
福建人吳陽,在馬來半島建立另一個沒有特定名稱的王國。於19世紀被向東擴張的英國消滅。
三佛齊國王張璉(廣東饒平人)。
婆羅皇帝何顯達(廣東汕頭人)。
爪哇順塔國王某(廣東潮州人)。
推薦閱讀:
※「不能再慣他們!」中國駐東南亞使館為小費出手
※東南亞之旅—柬埔寨暹粒
※漂浮在東南亞的歌謠,菲律賓特色音樂之旅
※東南亞多國經貿依賴中國 馬外長:想要接觸中國
※[東南亞觀察]東南亞國家如何看待美國亞太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