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四單元  文選(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約生於公元前372年,死於公元前289年。他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繼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體系,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  孟子處於列國諸侯混戰最激烈的時代,他提出了「民貴君輕」、對人民作一定的讓步、反對掠奪性的戰爭等主張。他以「賓士天下」為己任,遊說諸侯,反對「霸道」,提倡以「仁」「義」為中心的所謂「仁政」、「王道」。他發展了孔子的「宗周」思想,希望在諸侯中選出一個能夠王天下的君主。當時各國諸侯正熱中於征伐混戰,認為他的主張迂闊不切實際,都不採納,於是他退而與弟子著書,就是留傳到現在的《孟子》。  孟子長於辯論,善用譬喻。他的文章氣勢磅礴,感情奔放,在先秦諸子散文中極為突出,對後世散文有很大的影響。  《孟子》在宋以前,只列於諸子之林,宋始列於經部。南宋朱熹又把它編入《四書》,並為之作集注,此後研究《孟子》的人也就漸漸多起來。  《孟子》共七篇(各篇分上下)。現在通行的注本有《十三經註疏》本(東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宋朱熹的《四書集注》,和清焦循的《孟子正義》。  寡人之於國也(梁惠王上)[1]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2]:河內凶[3],則移其民於河東[4],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5]。察鄰國之政[6],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7],何也?」  [1]孟子在這裡指出了梁惠王所用的「愛民」臨時措施,與鄰國之政實際上是五十步與百步之比,他認為治國的根本之道是實行「仁政」。梁惠王,即魏惠王(魏是國名),姓魏名罃,因魏都大梁,故又稱梁惠王。「惠」是謚號。「梁惠王」是《孟子》的一篇(後面的「公孫丑」等同),「寡人之於國也」是其中的一章,題目是編者加的,後面的「齊桓晉文之事」等同。  [2]耳矣,等於說「已矣」,「耳」和「矣」都是句尾語氣詞,連用等於說「啦」。「盡心焉耳矣」,大意是:「[總算]盡了心啦。」  [3]河內,指黃河北岸,今河南沁陽縣一帶。凶,荒年。  [4]河東,黃河以東,今山西西南部。  [5]亦然,也是這樣。  [6]察,觀察。  [7]加,更。以上幾句反映了戰國時的這一社會狀況:人民生活痛苦,渴望較安定的生活;勞動力的缺乏迫使有些統治者對人民做些讓步以便「奪民」。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1]。填然鼓之[2],兵刃既接[3],棄甲曳兵而走[4],或百步而後止[5],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6],是亦走也[7]。」  [1]請,請允許我。喻,比喻。  [2]填,象聲詞,形容鼓聲。然,詞尾。鼓,用如動詞,擊鼓。擊鼓是進軍的信號。  [3]刃,鋒刃。既,已經。接,接觸。兵刃既接,等於說已經交鋒。  [4]棄,扔掉。曳(yè),拖著。走,跑,這裡指奔逃。  [5]或,有人。  [6]不過不到百步罷了。直,僅,不過。  [7]這也是逃跑啊。是,指「五十步而後止」。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1]。不違農時[2],谷不可勝食也[3]。數罟不入洿池[4],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5],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6]。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7]。  「五畝之宅[8],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9]。雞豚狗彘之畜[10],無失其時[11],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12],申之以孝悌之義[13],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1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15],然而不王者[16],未之有也[17]。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18],塗有餓莩而不知發[19],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20]。』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21],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22],斯天下之民至焉[23]。」  [1]無,通勿,不要。下文「王無罪歲」的「無」同。  [2]不耽誤農業生產的季節,意思是說春夏秋不讓人民服役。  [3]糧食吃不完。勝(shēng),盡。  [4]數(cù),密。罟(gǔ),綱。洿(wū),濁水不流。洿池,即池塘。據說上古不許用密綱捕魚,不滿一尺的魚不得食用,以免有礙魚的生長繁殖。  [5]斤,砍樹的斧子。以時,按照一定的時候,指草木凋落的時候,那時生長的季節已過。  [6]養生,供養活著的人。喪死,為死了的人辦喪事。憾,遺憾。  [7]王道,孟子理想中的政治。孟子認為「養生喪死」只是王道的開端。  [8]五畝,合現在一畝二分多。宅,宅院,人們居住的房舍。一夫一婦受宅五畝、田百畝,這是當時儒家的理想。  [9]衣(yì),用如動詞。帛,絲織品。據說古代一般人到了五十歲,如果養蠶,就可以衣帛,否則只能衣麻。  [10]豚(tún),小豬。彘(zhì),豬。畜(xù),養,指養育。  [11]無,通毋。時,指繁殖的時機。  [12]謹,謹慎,這裡指謹慎從事。庠(xiáng)序,都是學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  [13]用孝悌之義反覆地修「庠序之教」。申,重複,指反覆進行。孝,順從並奉養父母。悌(tì),敬愛兄長。義,道理。  [14]頒,通斑。頒白,頭髮半白。負,背(bēi)。戴,指把東西頂在頭上。  [15]黎,眾。  [16]然,這樣,指上兩句所說。王(wàng),統一天下而稱王。  [17]之,代詞,賓語提前。  [18]食人食,吃人所吃的東西。檢,通斂,收積、儲藏。  [19]塗,通途。餓莩(piǎo),餓死的人。發,指開倉濟民。  [20]歲,年成。  [21]是,代詞,指上述情況。何,疑問副詞,等於說有什麼。異,不同。殺,指致人於死地。  [22]罪歲,歸罪於歲。  [23]斯,則。  齊桓晉文之事(梁惠王上)[1]  齊宣王問曰[2]:「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3],是以後世無傳焉[4],臣未之聞也[5]。無以,則王乎[6]?」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7]。」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8]?」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9]?」曰:「臣聞之胡齕曰[10]:『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11]?」對曰:「將以釁鐘[12]。」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13],若無罪而就死地[14]。」對曰:「然則廢釁鐘與[15]?」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16]?「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17]。百姓皆以王為愛也[18],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1]從本章中可以看出,孟子認為「王道」之未行,不是由於統治者的「不能」,而是由於他們「不為」。在他看來,只要統治者把不忍之心推廣到百姓身上(即推恩),就可以王天下。齊桓,齊桓公。晉文,晉文公。  [2]齊宣王,姓田名辟疆。其祖先為春秋時姜姓齊國的大夫,後放逐齊康公奪得齊國政權。齊宣王是田氏齊國的第四代君。  [3]道,說。儒家學派稱道堯舜禹湯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張「霸道」,所以孟子這樣說。  [4]傳,傳述。  [5]未之聞,結構同前篇的「未之有」。  [6]無以,即無已,不停止(依朱熹說)。意思是說,您如果一定要談一談。則王(wàng),意思是說,那麼就談談王天下的道理吧。  [7]保,安。御,阻擋。指阻擋他王天下。  [8]若,像。乎哉,兩個疑問語氣詞連用,加強疑問語氣,略等於「嗎」。  [9]何由,從哪裡。  [10]我從胡齕那裡聽說。之,指下面一番話。胡齕(hé),齊宣王左右的近臣。  [11]]之,動詞,到......去。  [12]「以」後面省略了賓語「此」(指「牛」)。釁,見《左傳·楚歸晉知罃》「釁」字注。  [13]觳觫(húsù),恐懼的樣子。  [14]好像沒有罪過的人,平白地走向殺場(參用孫奭說)。若,好像。就,走向。  [15]然則,既然如此,那麼就。  [16]識,知道。諸,「之乎」的合音。  [17]是,代詞,這種。足以王(wàng),足夠用來王天下。  [18]愛,吝嗇,吝惜。  王曰:「然[1]。誠有百姓者[2]。齊國雖褊小[3],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4]。以小易大,彼惡知之[5]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6],則牛羊何擇焉[7]?」王笑曰:「是誠何心哉[8]?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9]。」曰:「無傷也[10]。是乃仁術也[11],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12]。」  [1]是的。  [2]的確有像百姓所說的情況。  [3]褊(biǎn),狹窄。  [4]異,動詞,奇怪。  [5]彼,代詞,他們,指百姓。惡(wū),何,哪裡。  [6]隱,心裡難過,可憐。  [7]牛和羊挑選什麼呢?孟子是說牛和羊沒有什麼可挑選的,都是無罪而就死地,同樣要殺的。  [8]這(指以小易大)真是什麼想法呢?是,指示代詞。下文「是乃仁術也」的「是」同此。  [9]宜,應當。乎,在這裡表感嘆。「百姓之謂我愛也」是「宜乎」的主語。之,介詞。  [10]無傷,沒有損害,等於說「沒有關係」。  [11]仁術,仁道,行仁政的途徑。  [12]遠,用如動詞,使......遠。庖廚,廚房。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1],』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2]。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3]。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4],何也?」曰:「有復於王者曰[5]:『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6];明足以察秋豪之末,而不見輿薪[7]。』則王許之乎[8]?」曰:「否!」「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9],獨何與[10]?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11];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12],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13],何以異[14]?」曰:「挾太山以超北海[15],語人曰[16]:『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17],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18];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9]:天下可運於掌[20]。詩云:『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21]。』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22]。故推恩足以保四海[23],不推恩無以保妻子[24]。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25],無他焉[26],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27];度,然後知長短[28]。物皆然,心為甚[29],王請度之[30]。--抑王興甲兵[31],危士臣[32],構怨於諸侯[33],然後快於心與?」  [1]引自《詩經·小雅·巧言》。忖(cǔn),揣測。度(duò),心裡衡量。這裡「忖度」連用就是推測的意思。  [2]這是說,我就那樣做了,反過來追究一下我這種行動,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的思想。  [3]戚戚,心動的樣子。  [4]合,符合。王,音wàng。  [5]復,告。  [6]鈞,三十斤。一羽,一根羽毛。  [7]明,視力。下文「為不用明」的「明」同此。察,等於說看清楚。豪,毛。獸類秋季生出新絨毛,最細。末,尖端。輿,車。薪,柴。  [8]許,應允,等於說同意。  [9]功,功德,功績。  [10]偏偏又是什麼原因呢?  [11]為(wèi),因為。下面兩句的「為」字同。  [12]見保,被安撫。  [13]形,具體的表現。  [14]怎樣區別?何以,憑什麼。  [15]挾(xié),夾在胳膊下。太山,即泰山。超,跳過。北海,渤海,在齊之北。  [16]語(yù),告訴。  [17]長者,老者。枝,通肢。折枝,指按摩。  [18]第一個「老」字用如動詞,敬愛;第二個「老」字用如名詞,指老者。  [19]第一個「幼」字用如動詞,愛護;第二個「幼」字指幼者。  [20]運,轉動。這句是比喻王天下的容易。  [21]引自《詩經·大雅·思齊》。刑,通型,用如動詞,示範。寡妻,寡德之妻(和「寡人」一樣,是謙稱),也就是嫡妻。御,治。家邦,家和國。  [22][這話]是說把這種(愛自己親人的)心加之於別人身上罷了。  [23]推,推廣。四海,等於說天下。  [24]妻子,妻和子女。  [25]大過,大大勝過。  [26]他,別的。  [27]權,秤錘,用如動詞,指稱東西。  [28]度(duó),量(liáng)。  [29]大意是:凡物都是這樣,心特別是這樣。甚,形容詞,厲害。  [30]「王請」等於「請王」。  [31]抑,連詞,還是。興甲兵,使甲兵動起來,即發動戰爭。興,起,使動用法。甲兵,見《左傳·鞌之戰》注。  [32]危,使動用法,使士臣陷於危險。士,士卒。臣,臣子。  [33]構,動詞,結。怨,仇恨。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1]。」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2]?輕煖不足於體與[3]?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4]?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5]?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6]:欲闢土地[7],朝秦楚[8],蒞中國[9],而撫四夷也[10]。以若所為,求若所欲[11],猶緣木而求魚也[12]。」  王曰:「若是其甚與[13]?」曰:「殆有甚焉[14]。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15],後必有災。」曰:「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16]?」曰:「楚人勝。」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17],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18],方千里者九[19],齊集有其一[20];以一服八[21],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22]?今王發政施仁[2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24],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25],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26],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於王[27]。其若是,孰能御之[28]?」  [1]所大欲,最想得到的東西。  [2]為(wèi),因為。下文直到「吾不為是也」,「為」字皆同。肥甘,指肥美的食品。  [3]輕煖,指又輕又暖的衣服。煖,同暖。  [4]采,彩色,後來寫作「彩」。  [5]便嬖(piánbì),即便辟,親幸的人。  [6]已,通矣。  [7]辟(pì),開闢。後來寫作「辟」。闢土地,指擴大領土。  [8]使秦楚入朝稱臣。朝,使動用法,使......朝見。  [9]蒞(lì),監臨,等於說據有。中國,對四夷而言,指黃河流域周王朝所統治的地方,即中原地帶。  [10]撫,安撫,使......安定。四夷,指當時四方少數民族。這是古人對四方外族的輕蔑稱呼。  [11]若,如此,這樣。  [12]緣,攀登。木,樹。  [13]是「其甚若是與」的倒裝。是,指緣木而求魚。甚,厲害。  [14]只怕有比這厲害的。殆,副詞,只怕。  [15]盡心力,盡心儘力。  [16]孰,誰。  [17]固,當然,本來。  [18]海內,等於說「天下」。  [19]方千里者九,是說海內共有九倍方千里的地。舊說指九州,但不可拘泥,因為不可能是平均每州方千里(朱熹注《禮記·王制》,已對每州方千里的說法加以辨正)。  [20]集,會集,指截長補短計其面積。  [21]服,使動用法,使......降服。  [22]蓋,同盍(hé),何不。反,回到。後來寫作「返」。本,根本,這裡指王道仁政。下文「盍亦反其本矣」同此。  [23]發政,發布政令,「政」指王道的政令。施仁,推行仁道。  [24]仕者,做官的人。  [25]商賈,參看《戰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商賈」注。藏,囤積。  [26]行旅,指外出行路的人。  [27]訴,通訴。赴訴,跑來告訴[你]。  [28]其,語氣詞。若,像。御,阻擋。  王曰:「吾惛[1],不能進於是矣[2]。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3]。我雖不敏,請嘗試之[4]。」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5],惟士為能[6]。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7]。苟無恆心[8],放辟邪侈[9],無不為已[10]。及陷於罪[11],然後從而刑之[12],是罔民也[13]。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14],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15],樂歲終身飽[16],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17],故民之從之也輕[18]。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19],奚暇治禮義哉[20]?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1]。」  [1]惛,昏,思想昏亂。  [2]不能做到這種地步了。進,進一步。  [3]明,明白地,指把王政之道講清楚。教,教導。  [4]嘗,試。在這裡「嘗」與「試」是同義詞連用。  [5]恆,常。恆產,指能長久維持生活的產業,如田裡,樹木,牲畜等。恆心,長久不變的心,這裡的「心」是指善心。  [6]只有「士」是能夠這樣的。  [7]若,至於。因,因而。  [8]苟,假如。  [9]放,放縱。辟(pì),指行為不正。後來寫作「僻」。邪,和「辟」同義。侈,和「放」同義。這裡「放辟邪侈」是泛指一切不守封建社會「規矩」的行為。  [10]已,通矣。  [11]及,等到。  [12]從,等於說跟著。刑,用如動詞,對......用刑罰。  [13]罔,綱,用如動詞,張羅綱。罔民,對人民張羅綱,也就是促使民陷於罪的意思。  [14]明君,明智的君。制,規定。  [15]畜,養活。因為在孟子看來,妻子比夫父低一等,所以說「俯足以畜妻子」。  [16]大意是:假使一輩子都遇豐年,就一輩子都可以吃飽。樂歲,豐年。  [17]驅,驅使,督促。之,到......去。  [18]輕,容易。  [19]此,指上述情況。惟,只。贍(shàn),足。  [20]哪裡有閑工夫去從事禮義。暇,閑暇。  [21]以上一段,參看《寡人之於國也》注。  文王之囿(梁惠王下)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1],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2]。」曰:「若是其大乎[3]?」曰:「民猶以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4],雉兔者往焉[5]。與民同之[6],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於境[7],問國之大禁[8],然後敢入。臣聞郊關之內[9],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10],則是方四十里,為阱於國中[11],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1]文王,周文王。囿(yòu),天子諸侯養禽獸的地方。  [2]傳(zhuàn),記載史實的古書。  [3]是,指方七十里。  [4]芻,牧草。蕘,柴。「芻蕘」在這裡都用如動詞,指割草,打柴。芻蕘者,割草打柴的人。  [5]雉兔者,獵取野雞和兔子的人。  [6]和人民共同使用它。  [7]始,初,剛。境,指齊的國境。  [8]大禁,重要的禁令。  [9]郊關,國都之外百里為郊,郊外有關(依朱熹說)。  [10]麋(mí),鹿的一種,較大。  [11]則是,那麼這是。阱(jǐng),捕獸的陷坑。  所謂故國者(梁惠王下)[1]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2]。王無親臣矣[3],昔者所進[4],今日不知其亡也[5]。」  [1]本章表現了孟子的「進賢」的主張,這是其王道內容的一部分。文中還反映了他的傾聽國人意見的思想。  [2]人們所說的「故國」,不是指的有喬木,而是指的有世臣。之,指示代詞,復指「有喬木」和「有世臣」。故,舊。喬,高。世臣,累世修德之臣。  [3]親臣,可以親信的臣。  [4]昔,從前。者,語氣詞。進,舉用,提拔。  [5]亡,逃亡出走(依朱熹說)。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1]?」  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2],將使卑逾尊,疏逾戚[3],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4]。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5]。」  [1]何以,根據什麼。舍,指不用。  [2]不得已,不能不如此,指不能不進賢。  [3]逾,超過。戚,親。在當時各國用人都只注意用尊者親者,孟子則主張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打破這種等級和宗族的限制來進賢。  [4]去之,去掉他,指不用。  [5]封建統治者把自己說成是保護撫養人民的。「為民父母」,就是用比喻的方法說明愛民,這完全是虛偽的。  夫子當路於齊(公孫丑上)[1]  公孫丑問曰[2]:「夫子當路於齊[3],管仲晏子之功[4],可復許乎[5]?」  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問乎曾西曰[6]:『吾子與子路孰賢?』曾西蹴然曰[7]:『吾先子之所畏也[8]。』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曰[9]:『爾何曾比予於管仲[10]!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11]!行乎國政[12],如彼其久也!功烈[13],如彼其卑也!爾何曾比予於是!』」曰[14]:「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15],而子為我願之乎[16]?」  [1]本章反映了孟子反對「霸道」、提倡「王道」的思想。  [2]公孫丑,孟子弟子,姓公孫名丑。  [3]路,指仕途。當路,即當道,指身居要職,掌握政權。這句是假設之辭。  [4]晏子,姓晏名嬰,春秋時人,曾相齊靈公、庄公、景公,是有名的政治家。功,功業。  [5]許,興起。  [6]乎,通「於」。曾西,孔子弟子曾參(世稱曾子)的孫子。  [7]蹴(cù)然,恭敬不安的樣子。「然」是詞尾。  [8]先子,指曾參。古人稱自己已死的前輩時,常稱「先子」。畏,敬畏。曾子自認為學問不如子路,所以敬畏他。  [9]艴(fú)然,生氣的樣子。  [10]何曾,等於說「何乃」(依趙岐說),略等於現代漢語的「為什麼竟」。  [11]得君,指與君相得,也就是遇君,指受到齊桓公的賞識。如彼其專,即「其專如彼」的倒裝。下文「如彼其久」、「如彼其卑」的結構相同。專,專一,這裡指管仲一人得君。  [12]行乎國政,就是行國政。  [13]功烈,功業。卑,卑劣,不足道。在孟子看來,「得君」、「行乎國政」是管仲的有利條件,應該成就「王道」的事業,但管仲卻以「霸道」輔佐齊桓公,所以孟子斥之為「卑」。  [14]這個「曰」字不表示另一人說話,而是表示「更端」(換一個話頭)。參看《論語·憲問》「曰未仁乎」注。  [15]為,做。所不為,不做的那種人。  [16]為,通謂,以為。  曰:「管仲以其君霸[1],晏子以其君顯[2],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  曰:「以齊王,由反手也[3]!」  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4]。且以文王之德[5],百年而後崩[6],猶未洽於天下[7]。武王、周公繼之[8],然後大行[9]。今言王若易然[10],則文王不足法與[11]?」  [1]以,介詞,憑著。霸,指行霸道。  [2]顯,顯名。  [3]王,音wàng。由,通猶,如同。反手,翻手,這是極言王天下之易。  [4]滋,益,就是「更」。  [5]且,連詞,等於說「再說」。  [6]百年,文王活了九十七歲,百年是舉整數。崩,古人稱天子死叫崩。  [7][其德澤]還沒有浸潤到全天下。洽,沾,潤。  [8]武王,文王之子。周公,武王之弟,曾輔佐武王。文武周公,都是儒家所推崇的統治者。  [9]大行,指德化大行於天下。  [10]王,音wàng。若,像。易然,很容易的樣子。  [11]法,效法。  曰:「文王何可當也[1]?由湯至於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2],天下歸殷久矣[3],久則難變也。武丁朝諸侯,有天下[4],猶運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5],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6],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7],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8],故久而後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9],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10],是以難也。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11];雖有鎡基,不如待時[12]。』今時則易然也。夏後殷周之盛[13],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地矣[14]。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15]。地不改辟矣[16],民不改聚矣[17],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18]。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19];民之憔悴於虐政[20],未有甚於此時者也。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21]。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22]。』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23]。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24]。惟此時為然。」  [1]當,相配,等於說配得上。  [2]湯、武丁,都是殷代的君王。賢聖之君,指湯、太甲、太戊、祖乙、盤庚、武丁等。作,興起。六七作,興起了六七次。  [3]歸,歸附,這裡是指天下人願意作殷的屬民。  [4]朝諸侯,使諸侯來朝。  [5]紂,商代末世君,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去,離。  [6]故家,有功勛的舊臣之家。遺俗,先代留下的良好習俗。流風,流傳下來的好風尚。  [7]這五個人都是紂王時的賢臣。其中微子、比干、箕子被孔子稱為三仁。  [8]相與,等於說共同。輔相(xiàng),輔佐協助。  [9]沒有一尺地不是他所有的,沒有一個民不是他的臣子。  [10]猶,通由。起,興起。  [11]勢,時機,形勢。  [12]鎡(zī)基,鋤(依王念孫說,見《廣雅疏證》)。時,指農時。  [13]夏後,即夏代。盛,指最強盛的時候。  [14]其地,這樣[大]的地方。  [15]大意是,雞犬之聲延綿不斷,一直達到四面的邊界。這是極言人多。  [16]改辟,再開闢。  [17]改聚,再聚集。  [18]沒有任何人能阻擋他。之,「御」的賓語。  [19]疏,指時間隔得久遠。  [20]憔悴(qiáocuì),困苦。  [21]這是說,在人民困苦時行仁政,最容易為人民接受。  [22]置、郵,都是古代傳遞政令的方法。置驛,即馬遞;郵驛,即車遞(依朱熹說)。  [23]好比解下倒吊著人的繩子。  [24]事情比古人少做了一半,而收效高一倍。  許行(滕文公上)[1]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2],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3]:「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4]。」文公與之處[5]。其徒數十人,皆衣褐[6],捆屨織席以為食[7]。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8],曰:「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願為聖人氓。」  [1]在本章中,許行等人出於對當時暴政的厭惡而提出恢復到原始共產社會的主張。孟子著重從社會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間的質的差別性批駁了許行之說。  [2]為,這裡指研究。神農,傳說中的遠古酋長,是「三皇」之一,因為相傳是他開始教人民耕種的,所以叫神農。言,等於說「學說」。先秦諸子中有一派是「農家」,認為如果世上所有的人都從事耕作,天下就會不治而治,因此假託神農之言主張「君臣並耕」。許行即屬這一派。  [3]滕(téng),國名,在今山東滕縣西南。踵,腳後跟,用如動詞。踵門,足至門(依朱熹說),指走到門上。  [4]廛(chán),一般百姓的住宅(依孫詒讓說,見《周禮正義·地官·載師》)。氓(méng),自外地遷來的民(依段玉裁說,見《說文解字注》)。  [5]與,給。處,名詞,住所,這裡即指「廛」。  [6]衣(yì),穿。褐(hè),粗毛編織的衣服,是當時貧苦人的衣服。  [7]捆,砸。屨,鞋。捆屨,即做鞋。編麻鞋草鞋時要邊編邊砸,可以使鞋結實。以為食,等於說以此為生。  [8]耒耜(lěisì),犁。鏵叫耜,犁柄叫耒。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1]。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2],未聞道也[3]。賢者與民並耕而食[4],饔飧而治[5];今也,滕有倉廩府庫[6],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7]!」  [1]第一個學字用如名詞,指所學的。第二個學字是動詞。  [2]雖然這樣。  [3]道,名詞,指許行所認為的古聖賢治國之道。  [4]賢者,指古代的賢君。並,一起,一齊。  [5]饔(yōng),早餐。飧(sūn),晚飯。「饔飧」在這裡用如動詞,指自己做飯。治,指治理天下。  [6]倉廩(lǐn),糧食庫。府庫,藏財帛的地方。  [7]則是,那麼這是。厲,病。厲民,使人民困苦。自養,供養自己。惡(wū),哪裡。惡得賢,哪裡夠得上稱為賢君呢?許行認為滕君在當時雖然可稱為賢君,但是還不能達到古聖賢的標準。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然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1]。」「許子冠乎[2]?」曰:「冠。」曰:「奚冠[3]?」曰:「冠素[4]。」曰:「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曰:「許子奚為不自織[5]?」曰:「害於耕[6]。」曰:「許子以釜甑爨[7],以鐵耕乎[8]?」曰:「然。」「自為之與?」曰:「否,以粟易之。」  [1]褐是用毛編織的,所以不算是織布(依趙岐說)。  [2]冠,用如動詞,戴帽子。  [3]奚冠,戴什麼帽子。  [4]素,生絲織成的絹帛,不染色。這是說許行戴生絹做的帽子。  [5]奚為,為什麼。  [6]對耕種有妨害。  [7]釜(fǔ),鍋。甑(zèng),瓦做的蒸東西的炊具。爨(cuàn),炊,燒火做飯。  [8]鐵,指鐵制的農具。  「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1];陶冶亦以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2]?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3]?何許子之不憚煩[4]?」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5]?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6]。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7],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8]。故曰:或勞心[9],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10];治於人者食人[11],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12]。  [1]陶,燒制陶器。冶,冶煉鐵器。」陶、冶「在這裡指製造釜甑和鐵制農具的匠人。  [2][一切東西]都只從自己家裡拿來用。舍,止(只)。按:「舍」字不好懂,姑從舊注。宮,室。注意:上古時「宮」還沒用來專指帝王的宮室。  [3]紛紛然,忙碌的樣子。百工,從事各種工藝生產的人。  [4]不憚煩,不怕麻煩。  [5]獨,單單,偏。  [6]在《孟子》中,「大人」與「君子」同義,指統治者;「小人」與「野人」同義,指被統治者。  [7]所為,所做的東西。備,具備。這是說,一個人的生活要具備各行各業所生產的東西。  [8]路,疲勞,羸弱(依王念孫說,見《讀書雜誌》)。  [9]或,代詞,有人。  [10]勞心者、勞力者,指上文「大人」、「小人」。治於人,被人治。  [11]食(s),等於說供養。  [12]通義,一般的道理。案:這段話反映了孟子的政治觀點與歷史觀。他主張社會的發展需要人們有所分工,同時又認為人民群眾只能從事體力勞動,養活統治階級,更把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的對立看成永恆不變的合理的社會秩序。這就為歷代統治者剝削和壓迫統治勞動人民提供了理論根據。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1]。洪水橫流[2],泛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3],禽獸逼人[4]。獸蹄鳥跡之道[5],交於中國[6]。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7]。舜使益掌火[8],益烈山澤而焚之[9],禽獸逃匿。禹疏九河[10],瀹濟漯[11],而注諸海[12];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13];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14]。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15]?  [1]平,平定,指治理好。  [2]洪,大。橫流,不順水道,亂流。  [3]登,成熟。  [4]逼,後來寫作逼,這裡是威脅的意思。  [5]獸蹄鳥跡形成的道路。  [6]交,縱橫交錯。中國,指中原一帶。  [7]敷,治(依趙岐說),指治水土。  [8]益,舜的臣。掌火,掌管火。這是說使益任主火之官。  [9]]益在山澤燃起大火來燒它。烈,用如動詞。  [10]疏,開通。九河,相傳是禹在黃河下流為了疏浚黃河而開鑿的九條支流,其故道已不可考。  [11]瀹(yuè),疏導。濟(jǐ)、漯(tà),都是水名。故道都在今山東省。  [12]注,使......流入。諸,之於。海,指今黃海。  [13]決,打開缺口,導引水流。汝,汝水,在今河南,東流入淮河。漢,漢水。排,排除,指排除水道淤塞。淮,淮河。泗,泗水,源出山東泗水縣,古代泗水在今江蘇淮陰附近入淮,今泗水流入運河,只是古代泗水的上游。江,長江。案:汝漢淮泗四水,只有漢水流入長江,這裡可能是記述的錯誤(依朱熹說)。  [14]指洪水退了,才可以耕種並收穫糧食。  [15]得乎,等於說」成嗎「。  「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1],五穀熟而民人育[2]。人之有道也[3],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4],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5],使契為司徒[6],教以人倫[7]: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⑧⑧。放勛曰:『勞之來之[9],匡之直之[10],輔之翼之[11],使自得之[12],又從而振德之[13]。』聖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  [1]后稷,名棄,周的始祖。」稷「本是主管農事的官名,堯任命棄為稷,周人因稱棄為后稷(」後「是」君「的意思)。稼穡(sè),農業上種叫稼,收叫穡,這裡泛指農事。樹、藝,都是種植的意思。  [2]育,生養,這裡有得以生存、繁殖的意思。  [3]人之有道也,等於說」人之為道也「(依王念孫之說,見《經傳釋詞》引)。這句引起下文,是說關於人的道理。  [4]等於說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安逸卻沒有受到教育。  [5]有,通」又「。這是承上」堯獨憂之「而言。  [6]契(xiè),堯的臣子,商的始祖。司徒,官名,掌管教育等事。  [7]人倫,古代社會所規定的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以下五句即所謂五倫。  [8]別,分別。敘,通序,等次。  [9]放勛,堯的號。勞(lào),慰勞。來(lài),使......來(來歸順)。  [10]匡,正,使......正直,即糾正。  [11]翼,保護。  [12]自得,指自得其善性。  [13]振,救濟。德,用如動詞,指對人民施恩惠。以上是堯囑咐契的話(依朱熹說)。(  「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1]。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夫也[2]。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3];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4]。孔子曰[5]:『大哉,堯之為君[6]!惟天為大,惟堯則之[7],蕩蕩乎,民無能名焉[8]!君哉,舜也[9]!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10]!』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  [1]皋陶(yáo),舜的法官。相傳禹和皋陶曾幫助舜治理天下。  [2]以田地種不好為自己的憂慮的人,是農夫。夫(fú),句首語氣詞。百畝,參看《寡人之於國也》「五畝之宅」注。易,治。  [3]這裡的「惠」、「忠」、「仁」,是孟子隨文而做的解釋,並不能概括這三個詞在當時的全部涵義。  [4]把天下讓給人容易,但是要為天下找到更賢的人卻很難。  [5]見《論語·泰伯》,但文字頗有出入。  [6]大哉,等於說「偉大啊」,是全句的謂語。下文「君哉」同。  [7]則,法則,用如動詞,效法。  [8]蕩蕩乎,廣大遼闊的樣子。名,用如動詞,指用言語來稱讚形容。  [9]君哉,指得人君之道。  [10]巍巍乎,高大的樣子。與(yù),參與。不與,等於說不相干(依朱熹說)。有天下而好像跟自己不相干,是說不以有天下為榮。  「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1]。陳良,楚產也[2],悅周公、仲尼之道[3],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4]。彼所謂豪傑之士也[5]。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6]。昔者,孔子沒[7],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8],入揖於子貢,相向而哭,皆失聲[9],然後歸。子貢反,築室於場,獨居三年[10],然後歸。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11]。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12],秋陽以暴之[13],皓皓乎不可尚已[14]!』今也,南蠻鴃舌之人[15],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16],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17]。』周公方且膺之[18],子是之學[19],亦為不善變矣[20]。」  [1]夏,指當時中原各國(這些國家當時文化較發達)。變夷,使夷同化。變於夷,被夷同化。夷,見《齊桓晉文之事》「四夷」注。  [2]楚產,出生在楚地的人。當時楚地文化也已很發達,但孟子仍斥之為夷。  [3]周公,見《夫子當路於齊》注。  [4]或,有人。先,用如動詞,指超過。之,「先」的賓語,指陳良。  [5]豪傑,才能出眾的人。  [6]倍,通背,背叛。  [7]沒,通歿,死。  [8]任,擔子,指行李。治任,收拾行裝。上古時代,弟子為老師服心喪三年(哀痛與喪父相仿,但不服喪服,所以稱心喪),所以三年過後門人散去。  [9]向,向。相向,面對面。失聲,悲不成聲。  [10]場,墓前供祭祀用的場地。子貢因對孔子感情深摯,所以又守墓三年。  [11]有若,即有子,參看《禮記·有子之言似夫子》注。聖人,指孔子。強(qiǎng),勉強。強曾子,勉強曾子[也這樣做]。  [12]濯,洗。以,介詞,用。「江漢」是「以」的賓語。下句結構同此。  [13]秋陽,秋天的太陽。周曆的七八月相當於夏曆的五六月,正是陽光最強的時候。暴(pù),曬,後來寫作曝。  [14]皓(hào),光明潔白。尚,通「上」。不可尚,指任何人達不到孔子的境界。  [15]鴃(jué),鳥名,又名伯勞,叫的聲音不好聽,孟子用「鴃舌」來比喻許行的話難聽。許行是楚人,所以孟子這樣說。這是孟子歧視非華夏之國的偏見。  [16]「出於幽谷,遷於喬木」,是用《詩經·小雅·伐木》的話。幽谷,幽暗的山谷。《詩經》是說鳥,孟子則用來比喻人改邪歸正。  [17]引自《詩經·魯頌·閟宮》。膺,擊。荊,國名,就是楚。舒,南方的小國,從屬於楚。懲,使人受創而警懼。  [18]方且,將要。  [19]是,指戎狄荊蠻。「是」是「學」的賓語,提前用「之」復指。  [20]變,即承上文「用夏變夷」的「變」。  「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偽[1];雖使五尺之童適市[2],莫之或欺[3]。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4];麻縷絲絮輕重同[5],則賈相若;五穀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  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6]: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7]。子比而同之[8],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9]?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1]賈(jià),價格。後來寫作「價」。貳,同二。國中,都城中。  [2]五尺,相當於現在的三尺多。適,到......去。  [3]等於說沒有人騙他。之,代詞。或,句中語氣詞。  [4]相若,相像,也就是相同。  [5]縷(lǚ),線。  [6]情,指自然之理。  [7]或,有的。蓰(xǐ),五倍。什百、千萬,都是說的倍數。什,十倍。  [8]比,平列,等於說同等看待。同,等同起來,等於說劃一。  [9]孟子是說物之不齊是自然的道理,它們有精粗的分別,就和有大小的分別一樣。假如大鞋小鞋同價,人們豈肯做大鞋出賣呢?若不論精粗,使之同價,人們又豈肯做精的出賣呢?(參用朱熹說)。  攘雞(滕文公下)  戴盈之曰[1]:「什一,去關市之徵[2],今茲未能[3];請輕之[4],以待來年然後已[5]。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6],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7],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8],何待來年?」  [1]戴盈之,宋國大夫。  [2]什一,孟子所主張的古代田賦法,即徵收農產品的十分之一。關市之徵,指在關市徵收的商業稅。征,抽稅。戴盈之是說,實行什一之賦,去掉關市之徵。注意:什一指農業稅,關市之徵指商業稅,這是兩件事。  [3]今茲,今年。  [4]輕之,使田賦和關市之徵減輕些。  [5]來年,明年。已,停止,指完全廢除。  [6]現在有個每天偷鄰家的雞的人。這是假設之詞。攘,本指扣留自己跑來的家禽牲畜,和「偷」有些不同;在本文中就是偷的意思。者,代詞,指前面的「人」。  [7]損,減少。  [8]斯,則。已,停止。  陳仲子(滕文公下)[1]  匡章曰[2]:「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3]!居於陵,三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4]。井上有李,螬食實者過半矣[5],匍匐往將食之[6],三咽[7],然後耳有聞,目有見。」  [1]陳仲子,有人說就是於陵子仲,參看《戰國策·趙威后問齊使》注。陳仲子是齊國的隱士,不食不義之祿,孟子在這裡指出陳仲子不可能徹底體現自己的操守。  [2]匡章,齊人。  [3]廉,廉潔,指不取不義之財。  [4]聞、見,指聽覺、視覺。  [5]井台上有李子,螬蟲吃掉果肉已經超過一半了。螬(cáo),樹上的一種蟲。  [6]匍匐,爬。將,拿過來。  [7]咽,咽,吞。三咽,吞了三口。  孟子曰:「於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1]。雖然,仲子惡能廉[2]!充仲子之操[3],則蚓而後可者也[4]。夫蚓,上食槁壤[5],下飲黃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與[6]?抑亦盜跖之所築與[7]?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8]?抑亦盜跖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9]。」  [1]巨擘(bò),手的大拇指。孟子用來比喻陳仲子在齊國的士中是最好的。  [2]惡(wū),疑問代詞。惡能廉,怎能做到廉呢?  [3]充,滿,這裡是說無一處不貫徹體現。操,操守。  [4]蚓,蚯蚓。這是說假使要徹底體現陳仲子的操守,只好變成蚯蚓。  [5]槁壤,乾土。  [6]伯夷,殷時孤竹國君長子,反對武王伐紂,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伯夷在封建時代一直被統治階級推崇為廉潔之士。  [7]抑亦,作用同「抑」,還是。盜跖(zhí),相傳為春秋時的大盜,名跖。  [8]樹,動詞,種植。  [9]孟子的意思是:陳仲子不能脫離別人而生活,一與別人發生關係,「廉」的原則就被打破了。  曰:「是何傷哉?彼身織屨[1],妻辟纑[2],以易之也[3]。」  曰:「仲子,齊之世家也[4]。兄戴,蓋祿萬鍾[5]。以兄之祿為不義之祿而不食也,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避兄離母,處於於陵[6]。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者[7];己頻顣曰[8]:『惡用是鶃鶃者為哉[9]!』他日,其母殺是也,與之食之[10]。兄自外至,曰:『是鶃鶃之肉也!』出而哇之[11]。以母則不食[12],以妻則食之;以兄之室則弗居,以於陵則居之;是尚為能充其類也乎[13]?若仲子者,蚓而後充其操者也。」  [1]身,自己。  [2]辟(pī),績麻,就是把麻分開,把短的續長。纑,練麻,即漂麻(依段玉裁說,見《說文解字注》)。  [3]之,指「粟」、「室」。  [4]世家,世世代代為卿大夫的家族。  [5]戴,陳仲子兄之名。蓋(gě),齊地名,戴的采邑(戴收租稅的地方)。鍾,六斛四斗(一斛等於十斗)。  [6]處(chǔ),居住。  [7]他日,另一日,等於說有一天。饋(kuì),贈送。,即鵝字。生鵝,活鵝。  [8]頻,通顰,皺眉。顣(cù),皺著鼻子。頻顣,指皺著眉不高興的樣子。  [9]鶃(yì)鶃,鵝叫的聲音。為,語氣詞。  [10]與,給。第一個之字指陳仲子,第二個之字指鵝。  [11]哇(wā),吐。  [12]以,因。以母,因為是母親[的食物]。下面三個「以」字同。  [13]這還算是能夠把自己的操守體現在一切行為當中嗎?類,同樣的事情。  弈秋(告子上)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1]。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2],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3],吾退而寒之者至矣[4],吾如有萌焉何哉[5]!今夫弈之為數[6],小數也。不專心致志[7],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8]。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9];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10],思援弓繳而射之[11]。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12]。為是其智弗若與[13]?曰:非然也[14]。」  [1]無,勿。或,通惑,想不通。乎,於。  [2]暴(pù),曬。寒,用如動詞,使......寒,等於說凍。  [3]見,指見齊王。罕,稀少。  [4]寒之者,比喻和孟子抱不同主張的人,指奸佞諂媚之臣。  [5]在王身上有點為善的萌芽,我又能怎麼樣呢?萌,植物的芽,這裡是比喻齊王在思想上接受孟子學說而為善的苗頭。「如......何」,等於說「如之何」,即奈何。  [6]弈(yì),下圍棋。數,指技藝。  [7]致,極,即「盡」的意思。致志,等於說用盡心思。  [8]]弈秋,「秋」是人名,因善弈,所以稱「弈秋」,這是古人稱名的習慣。通國,全國。  [9]等於說「唯弈秋是聽」,即只聽弈秋的。  [10]鴻鵠(hú),就是鵠(依朱駿聲說,見《說文通訓定聲》),天鵝。  [11]援,取過來。繳,見《戰國策·庄辛說楚襄王》注。  [12]弗若,不如,不及。兩個「之」字都指上文專心致志的那個人。  [13]為,通謂,認為。是,這個人。  [14]這個「曰」字表示同一人自問後的自答。非然,不是這樣。  舜發於畎畝之中(告子下)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1],傅說舉於版築之間[2],膠鬲舉於魚鹽之中[3],管夷吾舉於士[4],孫叔敖舉於海[5],百里奚舉於市[6]。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7],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8],行拂亂其所為[9],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0]。  [1]發,起,指被起用。畎(quǎn),田間的水溝。畝,田壟。」畎畝「連用泛指田野。據說舜耕於歷山,三十歲才被堯舉用。  [2]傅說(yuè),殷代高宗武丁的相。舉,被舉用,被選拔。版,築土牆用的夾板。築,搗土用的杵。築牆時先把土倒在夾板中,再用築搗結實。據說傅說在傅岩(地名)為人築牆,後來武丁就命他以傅為氏。  [3]膠鬲(gé),參看《夫子當路於齊》注。膠鬲最初販賣魚鹽,被周文王舉薦於紂。  [4]管夷吾,即管仲,參看《論語·憲問·桓公殺公子糾》注。士,獄官。舉於士,指從獄官手裡被釋放並舉用。  [5]孫叔敖,姓孫,名叔敖,春秋時楚人,隱居海濱,後楚莊王舉以為相。  [6]百里奚,春秋時虞人,曾被楚人捉去放牛,秦穆公知其名,把他贖買到秦,舉以為相。舉於市,等於說從奴隸市場中被舉拔。  [7]任,責任,擔子。  [8]空乏,資財缺乏,使動用法。」空乏其身「就是使他身受貧窮之苦。  [9]拂,違背。亂,擾。  [10]藉此使他們心裡常常保持警惕,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堅強,使他們增加了能力。動心,使心驚動。忍,堅。曾,通增。益,與增同義。增益其所不能,大意是說對他們本來不能做的事有所增加,等於說增加了他們的能力。  「人恆過[1],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2];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3]。入則無法家拂士[4],出則無敵國外患者[5],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6]!」  [1]恆,常。過,犯錯誤。  [2]困,苦,指苦苦思索。衡,通橫,梗塞,指不順利。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3]征,察驗。色,容色,臉色。喻,了解。這幾句是說一般人沒有預見性,要等到犯了錯誤然後能改;要等到困難來了才著急,才能奮發有為;顯出臉色來,然後才被人們所了解。  [4]入,指國內。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bì),通弼,匡正過失。拂士,能直諫匡過的臣。  [5]出,指國外。  [6]孟子的意思是憂患使人勤奮,因而得生;安樂使人怠惰,可使身亡。
推薦閱讀:

張儀罵孟子!!! 罵得超爽
《孟子全譯》(精校本7):《盡心》(上、下)
孟子他說-孟子他說熊逸
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
楷篆對照 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TAG: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