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永遠愛國 永遠熱淚盈眶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來源於:葉楚橋
1
公元810年,對於監察御史元稹來說,是特別悲催的一年。
先是妻子去世,後又與太監對撕,一不留神,就被貶為了江陵參軍。
由京官變成小吏,自然鬱悶之極。到任後,元稹疏於政務,整天埋頭創作「新樂府」。
這天傍晚,正在練筆的元稹,突然聽到了敲門聲。
門外是個青年,一身風塵,滿臉疲倦。
青年朝元稹拱了拱手:「在下杜嗣業,詩人杜甫之孫……」
元稹一愣:「杜甫?好像……聽說過,有這麼個人。」
杜嗣業繼續介紹:「祖父酷愛詩文,潦倒一生。身後所留,僅詩千首。仙去四十餘年,至今尚未安葬。」
說到此處,已泣不成聲:「小可沿途乞討,欲將祖父遺骨遷回故里。路經此地,特向元大人討篇墓志銘。冒然打擾,還望見諒。」
深深鞠了一躬後,杜嗣業便將祖父的詩集交給了元稹。
聽聞杜甫是個落魄文人,元稹連忙答應:「你且歇息,我自當儘力。」
杜嗣業連聲道謝,跟著下人離去。
「這年頭,文人真特么不值錢啊!」像是在感嘆杜甫,又像是在說自己,元稹一邊喃喃自語,一邊翻開詩集看將起來。
這一看,卻像吃了炫邁,根本停不下來,元稹時而拍案,時而扼腕,一整夜都在讚歎、讚歎和讚歎。
他驚訝地發現,杜甫的詩歌造詣,不僅甩了同期詩人好幾條街,最關鍵的是,其「安史之亂」後的作品,更是將現實主義發揮到了極致,這與自己和白居易等人倡導「新樂府運動」的宗旨,竟出奇的一致。
合上詩集,元稹便拍了幾首杜詩,更新了朋友圈,@白居易、李紳和劉禹錫:看,這才是我們的大旗!
然後,蘸墨鋪紙,寫下《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對杜甫的詩歌給予了前所未有的評價:
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2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鞏縣。
杜家「奉儒守官,未墜素業」,歷代祖先中,最讓杜甫引以為傲的,是文武雙全的遠祖杜預,還有位列「文章四友」的祖父——杜審言。
這個杜審言,比才氣更有名的,是他的傲氣。
他曾當眾宣稱:「吾文章當得屈、宋作衙官,吾筆當得王羲之北面。」
意思是,他的文章超過屈原、宋玉,書法勝過王羲之。
好吧,你是電,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話。
杜審言進士及第後,第一次寫完公文交給上司審核,就對身邊的朋友說:「蘇大人見識了我的文采必會羞愧而死。」
要知道這位蘇大人也是「文章四友」之一,九歲能文,頗有才名,一首《正月十五夜》,千百年來,傳誦不絕: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這就好比一個職場菜鳥,剛交了一份項目報告,就發個朋友圈,說老總一定會升他當主管,順便還@了公司全體人員,簡直狂妄到了極點。
據說杜審言臨終前,同時代的大文豪宋之問等人前去探望。
杜審言睜大眼睛將他們挨個看了個遍,嘆息道:「有句話必須對你們說,否則我死不瞑目」。
大家以為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都在洗耳恭聽。
杜審言繼續:「因為我的存在,大唐文壇一直沒有你們的立足之地。現在我快要死了,你們總算熬出頭了。」
弄得在場諸人瞠目結舌,哭笑不得。
3身處「開元盛世」,又生在一個好家庭,杜甫雖然有點小頑皮,上樹,爬牆,摘棗,偷梨: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百憂集行》
但他的骨子裡,卻透著一種與生俱來的貴族氣息,自信,從容,多才多藝:
七歲時,即作《詠鳳凰》,語驚四座。
善書法,通音律,小小年紀,便與岐王李范、大臣崔滌、宮廷音樂家李龜年等一眾名流,交往甚密。
洛陽有個詩人叫王翰,就是寫出「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那位,高中進士後,曾借著酒勁,給當朝的詩人逐一排名,得出了「王翰位列第一」的結論,引發文藝界的一致封殺和共同抵制,其狂妄程度可想而知。
就是這樣一個牛人,在看過少年杜甫的詩歌后,居然豎起了大拇指,頻頻找其論詩,甚至專門搬到杜家附近,成了杜甫的近鄰。
作為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小杜經常會被坊間的大嬸追問:「你這麼有才,媽媽每天要陪你做多久的作業啊?」
杜甫只是淡淡一笑:「開什麼玩笑,我靠的是天賦,詩是吾家事,吾祖詩冠古!」
果真系出名門,說話這麼牛氣,一聽就是杜審言的嫡孫。
眼前沒有苟且,自可追求詩與遠方。
公元731年,二十歲的杜甫,開始了長達十年的漫遊。
期間,他還回到洛陽,參加了科舉考試,沒有及第。
但年輕氣盛的杜甫,並不在意,總認為來日方長,遲早會光芒萬丈。
拍一拍身上的塵土,杜甫接著上路,前往齊趙,繼續逍遙遊。
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
春歌叢台上,冬獵青丘旁。
——《壯遊》
「來呀,快活呀,反正有,大把時光……」,快樂的杜甫,邊走邊唱,除了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等山水名篇,還結交了太白詩仙:
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對於這位李白,杜甫甚是崇拜。分開多年後,杜甫一直有詩相贈。
作為回應,李白卻只寫了一首《贈汪倫》,這讓杜甫的粉絲,一直憤憤不平。
4公元747年,唐玄宗詔令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
接到這一消息,杜甫的內心是喜悅的。
已過而立之年,詩名雖盛,閱歷漸深,但未有功名,終歸無法安身立命。
沒想到,考試的結果一出來,杜甫的內心卻是崩潰的。
主考官是宰相李林甫,此人位高權重,卻從不考慮江山社稷,只為三件事操碎了心:有沒有人比我更有才,有才的人會不會進朝廷,進了朝廷會不會碾壓我的前程。
於是,便趁著主考之機,搞了一件極為荒唐之事。
當年,李世民站在城樓上,看著新科進士魚貫而入,心裡十分得意,對身邊大臣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言下之意,世間英賢,皆為我所用,朕的江山,誰都撼不動。
在他的推動下,所有的讀書人,為了金榜題名,都不惜奮鬥終生,後人感嘆: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這次考試結束,李林甫卻向皇帝報告「野無遺賢」,意思是吾皇比太宗更英明,民間再也沒有被遺漏的人才。
當時的唐玄宗,正和楊玉環愛得死去活來,沒時間細問此事,竟也相信了老李的奇葩說。
就這樣,那一年的科舉考試,舉國上下,無一人被錄用,真特么滑天下之大稽。
再次落第,杜甫倍受打擊,無顏再回故里,只得流落長安街頭,頻頻出入權貴之門,想通過行卷干謁,來謀個一官半職,卻處處碰壁,不能如意。
有時候,杜甫也想一走了之,學著李白的樣子,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寫神仙詩。
但想起自己顯赫的家世,還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鴻鵠之志,便心有不甘,一直滯留長安: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
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公元751年的正月,玄宗皇帝連續舉辦了三次盛典: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
杜甫趕忙蹭上這個熱點,一口氣寫下三篇《大禮賦》,收穫了一個大大的驚喜。
玄宗讀後,甚是滿意,專門給杜甫一個機會,讓宰相考量他的學問。
然後,杜甫就滿心歡喜地等待分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對於這樣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朝廷與皇上,杜甫依然心存幻想,做了多篇詩賦,四處行卷,仍是一無所獲。
此時的杜甫,已年屆不惑,貧病交加,饑寒交迫,「寒熱百日相交戰」「敝衣何啻聯百結」,但赤子之心,依舊火熱。
「開元盛世」後的李隆基,開始陶醉於自己的政績,變得膨脹、貪功且好戰。一時間,大唐邊境烽煙四起,戰火不熄,繁重的兵役,讓許多家庭破碎支離。
加之楊氏兄妹把持朝政,驕縱荒淫,百姓敢怒不敢言。這一切,都被杜甫寫進《兵車行》和《麗人行》等詩歌里。
公元755年,四十三歲的杜甫,終於迎來了第一份正式工作——河西縣尉。
這是一個非常卑俗的職位,品階低下,日常不是「拜迎長官」,就是「鞭撻黎庶」,對勞動人民懷有深厚感情的杜甫同志,毅然決然地辭去了這份差事,改任左衛率府胄曹參軍。
名門之後,竟成了一個兵械倉庫的看門老頭,迫於生計的杜甫,只得戲作詩句,權當訴苦:
不做河西尉,凄涼為折腰。
老夫怕趨走,率府且逍遙。
——《官定後戲作》
5上任前,杜甫決定去趟奉先,探望妻兒。
星夜兼程,一路風塵,杜甫尚未進門,就聽見妻子嚎啕大哭的聲音,他那不滿周歲的幼子,竟被活活餓死。
作為一個官N代,杜甫不用服兵役,也不用交租納稅,生活尚且如此艱辛,普通的黎民百姓,該是何等的絕望與死心。
再看看沿路的大小官邸,卻是燈紅酒綠,紙醉金迷,「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想到這裡,杜甫拍案而起,寫就了名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將所憂所感,所聞所見,一一錄入字裡行間:
君臣留歡娛,樂動殷樛嶱。
……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
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
……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不久,「安史之亂」爆發。
河北被占,洛陽失守,長安淪陷,唐玄宗帶著楊玉環,倉皇逃竄。
正在鄜州(陝西富縣)羌村避難的杜甫,聽說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便前去投奔。
半路上,杜甫被叛軍抓住,押往長安。所幸官職低,名氣小,並沒有被關押。
就這樣,戰火紛飛中,杜甫又一次滯留長安,進退不能,出入不得,每天都眼睜睜地看著安祿山的部隊,在京城內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春望》
刀光劍影中,杜甫逃出長安城,九死一生,終於趕到鳳翔,見到了登基不久的新皇。
唐肅宗見其衣不蔽體,滿身傷痕,著實感動得不輕,遂任命其為左拾遺。
專司諷諫的拾遺,遇上憂國憂民的杜甫,不用掐指,也能算到結局。
很快,杜甫便因為仗義執言觸怒肅宗,被放還鄜州探親。
當跋涉千里的杜甫,回到羌村,推開家門,妻子和孩子們都在原地發愣,半晌沒有反應。
兵荒馬亂、音信隔絕的年月,還能見到杜甫活著回來,一家人悲喜交集,相擁而泣。
聞訊而來鄰居,也擠滿了牆頭,無不感慨嘆息。
夜裡,夫妻倆相對而坐,恍若夢裡。
從羌村返回後不久,杜甫就被唐肅宗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謫遷途中,滿目瘡痍,年近五旬的杜甫心痛不已,寫下著名的《三吏》和《三別》後,便辭去官職,幾經輾轉,避難成都。
6在劍南節度使嚴武的幫助下,杜甫於浣花溪畔,建起了—座草堂,總算有了安身之所。
生活自然十分清苦,全靠素菜草果度日。至於草堂,遇上大雨,則無法居住。
但身在川蜀的杜甫,仍是一如既往地憂國憂民,自己住在棚戶區不算甚,天下蒼生最要緊。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當聽說朝廷收復河南河北之時,屋不遮身、食不果腹的杜甫,竟然比搖到了安居房還要高興: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好在鄰居都非常敬重這位老人,經常送來慰問品。
有送紅櫻桃的,「西蜀櫻桃也自紅,野人相贈滿筠籠。」
也有送時令瓜果的,「傾筐蒲鴿青,滿眼顏色好。」
這樣的生活,杜甫很是知足,每次收到饋贈,他都要寫詩慶祝,順便致謝。
閑來無事,他也會帶上妻子兒女,泛舟,下棋,品品茶,榨榨甘蔗汁,「茗飲蔗漿攜所有,瓷罌無謝玉為缸。」
一時興起,還會逛逛蜀地的名勝風景: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蜀相》
這應該是杜甫中年以後,最穩定的一段生活,心情不錯,妙句也就頻出:「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甚至,偶爾還會在家中「大宴賓客」。
沒有什麼可口飯菜,杜甫便費了好大的勁,從河裡撈上一條魚,親自下廚烹飪。
開膛蒸熟後,又借來甜麵醬炒熟,加入蔥、姜和湯汁,用麵粉勾芡,趁熱澆在魚身上,最後再撒上香菜。
客人們都覺得異常美味,問這道菜叫什麼名字。
杜甫很是得意:「我的原創,尚未取名呢。」
大家紛紛出主意,浣溪魚、草堂魚、杜甫魚、純天然無污染深河有機生態野生魚……
杜甫搖頭:「我歷來仰慕陶淵明,這魚背覆有五顏六色的絲,很像柳葉,就叫五柳魚吧!」
由此,五柳魚便成了川蜀的一道名菜,流傳至今。
7但是好景不長,嚴武病逝,杜甫只得離開成都,漂泊至夔州(奉節)。年老體衰,無依無靠,他的生活相當窘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登高》
公元768年,思鄉心切的杜甫,決定乘船出川,一路上缺衣少食不說,還經常遇到兵匪作亂,幾度改變航線,硬是在船上整整漂泊了三年。
770年,杜甫遇見李龜年,寫下了名作「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一年,也是杜甫凋謝之年。
四月,杜甫前往郴州投靠遠親,途徑耒陽,遇水被困,十幾天沒有填飽肚子。
當地縣令久仰杜甫盛名,便親自駕船,前往救援,並設宴款待。沒想到,這竟成了杜甫生前最後的一頓飽餐。
是年冬天,杜甫在岳陽附近的一條破船上逝世,終年五十九歲。
即便是在人生中的最後兩年,杜甫仍然筆耕不輟,留下了《登岳陽樓》《風疾舟中伏枕書懷》等多篇經典。
8杜甫是一個偉大的詩人。
有唐以來,文人墨客,燦若星河,能擔當得起「偉大」二字的,並不多。
杜甫詩藝精湛,語言精鍊,格律嚴謹,沉鬱頓挫且兼備多種風格:
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俊潔之姿,備藻麗之態。
——秦觀
「窮年憂黎元,濟時肯殺身」,杜甫篤信儒學,終其一生,不論達與窮,均以「兼濟天下」為己任,家國情懷,感人至深:
古今詩人眾吳,而子美獨為首者,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
——蘇軾
雖自嘲「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但杜甫的影響力,卻與日俱增,到了明代,終尊其為「詩聖」。
杜詩內容豐富,時代感強,政治傾向鮮明,真實而精準地反映了李唐「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生活,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又被稱為「詩史」:
杜甫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
——孟棨
這便是杜甫,名不朽,詩千古: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郭沫若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汶川十周年丨《信中國》讀信現場眾人憶往昔熱淚盈眶
※眼淚
※小李子終獲奧斯卡影帝!!!為什麼我們都激動得熱淚盈眶?
※讓我熱淚盈眶的三個小故事
※無法不熱淚盈眶,這才是中國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