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降龍 猛虎跳澗--王樹聲(3)
金剛降龍 猛虎跳澗--王樹聲(3)
王氏祖墳後峙長形寨,前朝落衣山,左前有得勝寨。靈動無比、前照後靠的王氏祖墳,其左右兩翼的護從之砂又如何呢?[3]
隨從之砂或遠或近,障缺補足,兩翼護送堅強有力,是王氏祖墳的一個重要特點。從兩翼形態看,左面雄健,但後段稍嫌低俯,右面則伸張更遠而愈加有力。作為王氏祖墳的左面應砂,黃毛尖南下一脈,威武雄壯,經朱家河、趙家畈、得勝寨、肖家山、乘馬崗,直至王福店;王氏祖墳右側護砂,自河南新縣泗店鄉南下,緊密護從,像是不離不棄的忠誠衛士,直達火炮山,在王氏祖墳右前連連回鉤。惟恐不足,河南新縣西南再起海拔755米的大風尖,如珠如蓋,鐵塔般佇立,向東南連拋兩列如屏如帳的山脈,然後前呼後擁,徑直南下,經10多公里行度,至朝陽店西,山脈扭頭向東,奔東南連綿而去,作為王氏祖墳雄昂有力的外重應砂,遙為呼應,以備不時之需。
左右兩翼有山的護從,水的纏綿有情也十分明顯。王氏祖墳左,東偏北為大河鋪水庫,前為落衣山水庫,順勢而建的水庫,強化了原有的得水景象。不但如此,離王氏祖墳不過數里之遙,許家河、浮橋河一左一右,夾而南下。山與水的形影不離,重重夾送,無形中使王氏祖墳的力量大增。
釜山當前 猛虎跳澗 來龍不凡、護衛緊密的王氏祖墳,結作又是怎樣的一種情形呢?
王氏祖墳穴法,在風水實踐中並不多見,頗值一提。
百里行度的龍脈,盡頭為出土金,連金成虎。這是一隻出山虎,奔行如飛,虎虎生風。當到達王氏祖墳穴山時,前面突然出現的一條溪水擋住了去路,猛虎停下步子,左移右挪,持重待機,作勢欲撲,其形為典型的猛虎跳澗。
猛虎跳澗,前必有小溪。王氏祖墳前,不但小溪纏繞,如今還積水成塘。地形的意外變化,迫使猛虎不得不改變原有的快速前進方式,伏下身子,止步向前,蓄勢待發,準備採取跳躍的辦法越過障礙物。[4]
與猛虎跳澗的風水意義相合,戰爭年代的王樹聲,14年間曾兩次率軍撤退,均受阻於湖北的漢江。前有江水,後有追兵,兩次情況都萬分危急。好在江水雖然延緩了王的步伐,但並沒有成為虎將逾越不了的鴻溝。天不滅王,王激流勇進。在後衛拚死擋住追兵的情況下,王憑藉一葉小舟,迅速脫離險境。
死裡逃生!王樹聲之所以能遇難呈祥,緣其風水上比別人多了一樣跳澗的本領。面對溪澗、河流的橫攔阻擋,猛虎情急之下,決然起跳,一躍而過。
「或因就局而趨於橫逆,或因避煞而閃於偏斜。」勢如猛虎的穴山,受到塘、溪的阻擋,虎面東南向,身形扭曲,頭低尾高,脈偏左而下。理氣上,庚方來龍,氣貫左耳,左落穴,壬山丙向取用。
氣脈側閃旁落,是王氏祖墳結作的顯著特點。山上,密密麻麻地安葬著王樹聲的多位祖先。墳墓建在虎山的中上部,離山頂約數十米。其曾祖父墓在前,結鼻觀穴。其它各墓隔開一定距離,由下而上尾隨而葬。與長者在後、晚輩居前的普通葬法不同,王氏祖墳集葬呈現一種不規則的狀態。[5]
識虎形,下虎穴,前人總結了許多經驗,值得借鑒。廖金精云:「獅虎之形,最難識也,似圓峰有兩手足,後有兩背相連項,此真虎形也。」徐試可有詩曰:「虎形之穴本多名,形象隨宜定穴情。拱背頭圓分兩等,有如狐虎體爭強。腰身臀足皆相似,頂鼻高低對落平。忽若尾旋朝左右,穴尋虎眼兩邊足。」
推薦閱讀:
※密跡力士大權神王真言法_穢跡金剛_密跡金剛_穢跡金剛咒_穢跡金剛法_穢跡金剛杵_穢跡金剛心咒
※五步金剛鬼手硬功
※金法藏《金剛禪》第五章 持經功德
※歷朝金剛持驗紀(嘉興藏B051)
※《金剛經》法義與無神論是否相吻合呢?
TAG: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