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部歷時十年完成的成長紀錄片,萬千父母久久沉思
這幾天,在朋友的推薦下,看了一部紀錄片《零零後》。
這部記錄片歷經十年,跟拍了同一個幼兒園的幾個孩子,從幼兒到青春期的成長過程。
紀錄片僅僅五集,每集大約五十分鐘,我用了兩天的時間看完,看完後沉默了很久,思考了兩天才開始動筆。
知乎上有很多人說,這部紀錄片選取的是北京一些家庭環境比較好的孩子,他們的條件遠超大多數孩子,所以不具有代表性。
我覺得,不管經濟條件如何,父母格局和眼光如何,孩子前景如何,有些東西是共通的,他們的成長經歷對大多數父母都有借鑒和啟發意義。
爸爸,是一個不能缺少的角色
在片中,有兩個家庭,不知道什麼原因,爸爸始終未露面,自始至終,都是媽媽在唱獨角戲。
而這兩個孩子,都有比較明顯的問題。
當然,這跟孩子的性格也有一定的關係,但相比於那幾個父母共同參與的家庭,問題要明顯的多。
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恰恰說明了在孩子的成長的關鍵幾年,父母的共同參與才會避免不必要的遺憾。
錫坤,小時候是個調皮的孩子,他兩歲進幼兒園,在幼兒園裡是有名的破壞大王,他把小朋友的鞋子都丟進垃圾桶,把所有的玩具都弄亂,與好朋友玩的不亦樂乎。
幼兒園和媽媽都很好的保護了他的天性,對他的這些行為沒有加以制止,反而配合他讓他去探索。
如此一個調皮的孩子,十年之後卻變得異常安靜,不願與人交往,只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臉上帶著孤獨和膽怯。
可以說,錫坤的媽媽確實是一個好媽媽。
她一直希望自己能做個完美的媽媽,為了照顧錫坤,她辭去了工作。
對孩子的天性和興趣,她都一一支持,給他提供最有力的條件,不去強迫他去做不願意做的事情。
正是因為她付出的太多,她也慢慢發現了問題。她一方面尊重孩子,另一方面又在懷疑自己的做法是否是對的。她想放手,又無法放手。
她把孩子保護的太好,把他放在了一個真空的安全環境中,不讓他受到一點點傷害。
也正是這種保護,讓那個曾經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變的畏懼,不敢獨自去面對外界,甚至想回到母親的子宮裡去,因為這樣最安全。
很多母親會陷入這樣的焦慮,明明為孩子做了很多,為什麼做的越多,錯的越多?
這也是讓我們深思的地方,媽媽為了孩子都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和愛好,全身心的陪伴,這樣到底好不好?
我們看到了錫坤媽媽的付出,卻沒看到爸爸的參與,在男孩子的性格養成中,父親更多的會教會他勇敢和擔當,與媽媽正好是互補的角色。
反觀另一個家庭的孩子梁昊天,在幼兒園的時候性格敏感內向,很難適應幼兒園的規則,在別人眼裡是一個特別的孩子。
但是,他的成長過程一直是父母積极參与,爸爸佔了主導地位,十年之後的梁昊天,雖然對父親發脾氣有些不滿,但已經成長為一個陽光有擔當的男孩子,與十年之前相比有了巨大的變化。
片中另一個沒有爸爸出現的家庭是辰辰家。
辰辰也是一個性格敏感內向的孩子,幼兒園裡固執的只跟一個孩子玩,每天早上等這個孩子,等到就一起玩,等不到就自己玩。
十年之後,她性格變的更加內向,不願與人交往,只願感觸大自然和動物。
雖然,內向的性格並沒有什麼不好,但從媽媽的嘴裡知道,她很在意朋友,為了朋友寧願去死,那種孤獨的滋味並不是她真正喜歡的。
媽媽對她的性格很無奈,甚至覺得她古怪,這對她來說是不公平的。
看的出來,媽媽付出了很多,但卻很焦慮。
如果爸爸積极參与,情況也許不會這麼糟糕。
二胎,一定要照顧好那個大的
談雨萌的家庭是父母共同參與的家庭,爸爸積极參与,比大多數爸爸做的都要好,然而,在女兒的教育問題上,他們也有很大的困惑。
進入青春期的女兒,已經拒絕與他們交流,大多數時候,她寧願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里玩手機聽音樂,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
談雨萌的父母也與朋友探討這個問題,大家覺得這可能是青春期孩子的共同特點,父母要做的就是少說話多做飯。
我卻覺得談雨萌與父母的關係不僅僅是青春期的問題。
小時候,談雨萌是個極其依戀父母的孩子,上幼兒園爸爸離開她就大哭。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除了青春期的問題,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二胎的問題。
為什麼要這樣說,因為在這方面我也有一定的困惑。
老二出生後,雖然自己心裡想著不能虧待老大,一定要照顧老大的情緒等等,但說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
不可迴避的,因為老二小,就牽扯了父母更多的精力,老大心裡會產生落差,這一點很明顯。照顧孩子的勞累,自己的心理也會有一定的變化,對待老大沒有像以前那麼有耐心,對她的問題的處理也變得簡單粗暴。
自己告誡自己這樣不對,但又有點力不從心。
我想,這些變化老大也體會的到,那天,她甚至說了一句「等我長大了就離家出走」,聽的我膽戰心驚。
這還是一個不到六歲的孩子,反應就如此強烈。而一個被父母寵了十多年的孩子,突然父母有一天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和笑臉給了另一個孩子,她的失落可想而知。
他們三個像一家人,自己像個外人,那還有什麼好說的。朋友提醒談雨萌媽媽的話,我覺得說明了一定的問題。
二胎的家庭,如何處理好老大的情緒,如何分配父母的愛,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做不好不但不能給孩子個伴,甚至讓他感到更加孤獨。
適合的,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教育無定法,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接納和認可,找到適合他的方法,對這個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教育。
片中有一個孩子一一,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孩子。
一一小時候喜歡一個人玩,不跟任何一個人交朋友,被問到這個問題,她說就是喜歡一個人,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
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她可能會跟辰辰一個樣。
但長大後的一一,與小時候的她有了很大的變化。
同樣進入青春期的一一,與父母關係融洽,對自己的性格有明確的認知,積極樂觀,主動推進學習,思維清晰。
這些變化,我覺得跟她的父母有很大的關係。
她的父母都是性格恬靜的人,所以當幼兒園老師指出她的性格可能會影響她以後的生活的時候,她的媽媽雖然覺得她那樣沒什麼問題,還是積極帶她與別的小朋友去交往。
在小學的時候,父母問她學的怎樣,她迷迷糊糊,父母也沒有再繼續追問下去。
父母對她的態度是認可、引導不強迫,與大多數父母相比,少了一些焦慮,多了一些順其自然。
父母沒有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她的身上,沒有放大她的性格問題,這讓她感受到了放鬆,也慢慢的變成了父母那樣的人。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們常常焦慮,為什麼孩子沒有成為我們希望的那種人?
我們費勁全力希望孩子朝著我們的理想發展,卻發現,往往事與願違。
與其費勁心力去改造孩子,不如更多的提升自己。
放下焦慮,不用別人的眼光看自己的孩子,沒有最好的教育方法,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十年之中,大多數孩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讓人唏噓不已。
父母的遺傳因素有很大的作用,特別是性格方面,但父母的陪伴和參與更重要。
在育兒的問題上,沒有集大成者,只有不斷學習和成長的個體。
唯有用心,是一成不變的真理。
父母努力強大自己,確定好自己和孩子的界限,該放手放手,該尊重尊重,該關心關心。
做父母,我們都在路上,不斷反思成長,
不辣的媽:左手職場,右手兩娃,左突右沖中自得其樂。工作、養娃、讀書、寫文、健身,寫溫情的、理性的文字。公眾號:不辣的媽(buladema)
關注不辣的媽
關於成長、讀書、育兒、婚姻家庭,與您交流。
推薦閱讀:
※(紀錄片·5集)肆虐的幽靈——ISIS揭秘
※紀錄片 領導者(芮成鋼專訪)80集(全)
※紀錄片《長征》5集
※紀錄片視頻導航·集頁 一
※中國徳邦老兵大院出席《鄧華上將》紀錄片新聞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