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篆刻--張寒月藝術作品

名家篆刻--張寒月藝術作品

名家篆刻--張寒月藝術作品

張寒月在創作中關心的始終是心與印,即人與藝術的最大默契,他的創作是藉助篆刻中刀筆渾融的線條來體現自己的心態。所以他很自然地能超越陳法的約束,成於了悟而不假外求,自得心源,正所謂「佛向性中作,英向身外求」。他是通過本心來領悟藝術的內涵,然後付之於刀傳之於筆。他常說「法無定法,法為我用」,「下刀時要忘法」,「不管石頭喊痛一氣呵成」,才能心手相暢神完氣足,才能體現自性,達到造化與心靈的凝合。難怪他的作品無論擬秦仿漢抑或效法明清諸家,都能「不即不離」,「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而不離自性,自成家數。  

考察這一時期的作品,我們不難看到,儘管他的印風形成之初,是直接師承於吳昌碩、趙古泥二家的面目出現的。然而,在他深入二家之後,並沒有被二家強烈的風格成法所局限,而是通過明心見性的修悟,逐步恢複本我自性,通過建立在自性之上的更大範圍內向秦漢古印和明清印作中汲取養料充實自己,尤其是對漢官印的平直端莊以及清代吳讓之篆刻的豐厚渾樸的意味、趙之謙的平直正大乃至其廣博神奇的邊款藝術,甚至同代印人中像來楚生、錢瘦鐵諸家也兼收並蓄。又大膽捨棄了吳昌碩敲、擊、磨、刮造成的支離突兀、刀痕累累的弊端。在作品中突出平和安詳、平易端莊、平中寓奇、平直莊重的風格特徵。在章法處理上,他決不做過分安排和匠心畢露的刻意巧飾。即便遇上難以安排的文字,也極少強作變化,而是採用隨行布字,穿插挪讓等手法來加以適當調整,以保持全印氣韻的生動、端莊、自然古樸。他的作品能在平實中透出靈動天趣。  

在刀法上,他又根據自己的風格特點,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種特殊的「菱角刀」。常規的平口刀,其刀有形狀以其鈍、銳角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和扁方形。而他的「菱角刀」,其刀背形狀為三角形,因其正反兩面兩個三角形相反相合而其截面成為菱形。這種菱角刀最利於他結合沖、切兩種刀法而進行的披刀法,在鍥刻時能利用刀面後半部分逐步增強的厚度,入石披擦字口石面,能爽澀兼得,使線條中段圓厚飽滿,力量內充,充分體現他獨有的「螳螂凸肚」的特色。此外,他又善用刀刃、刀角及向線落刀,轉刀披削等其它刀法以增刀法的豐富變化。  

在作品形式上,他受趙之謙作品的啟發,大膽將人像引入篆刻,使印面與人像相得益彰。如果說趙之謙偶爾為之的漢畫像石入印是一種未及深化的嘗試,那麼張寒月的人像印則是一種有意識的對篆刻形式豐富的探求,並又將視角從古畫像轉向對當代科學家、藝術家、友人學子和英雄人物肖像入印的嘗試探索,諸如吳昌碩、齊白石、趙古泥、呂鳳子、周瘦鵑、魯迅、郭沫若、雷鋒、梅舒適、鄭逸梅、錢仲聯、費新我等。其手法有陰刻,有陽刻,更有渾融無跡的陰明混刻,形神兼具,富有刀情筆致,贏得了同道專家的嘆服,廣為藝林稱道。

正如此展前言中寫的:「本展薈萃張寒月先生四十餘幅金石篆刻精品和部分學生印作。師生作品神采飄逸,佔盡風流,既展示了張先生七十餘年藝術生涯的傑出成就,同時也體現了吳門印壇後繼有人、群芳爭艷的生動局面。」  這位曾名生藝林、飽經滄桑的世紀老人,如今仍蟄居小巷。他深居簡出、心如止水、返樸歸真,過著極其簡陋的「在家出家」式的生活。此情此景不由使人想起台灣文學家、收藏家張壽平先生的那首詩:  風流文采一時革,點檢只余石與月。  我識姑蘇寒月齋,苦心猶抱前朝石。  師趙摹吳刻石忙,因緣種種印中藏。  至今萬印隨緣去,獨守齋前寒月光。中國著名藝術家 張寒月《篆刻作品》編輯/雨濃  

張寒月,本名政,字兆麟。1906年6月生於蘇州城外黃埭鎮。祖父竹雲公,是黃埭琳橋劉埂上人,從事服裝經營。父月濤,母王氏。兄妹三人中,寒月排行第一。父親張月濤在蘇州齊門外開了一家米行,店號「大順隆」。父親雅好書畫,信奉佛教,對張寒月日後皈依佛門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張寒月7歲時入私塾讀了8年書。15歲時開始自習繪畫。他憑著一股興趣每日臨習不輟。有一次,他一口氣將家中所有能用來繪畫的白紙全畫光了,正愁無錢購紙時,得知附近的一家舊木器店因為要糊花窗正在收購畫稿,於是他興沖沖地將自己的畫稿送去出售了。雖說所得甚微,但也可用來買些紙畫畫了。事後,那家舊木器店的夥計告訴他說,凡畫要有題款鈐印才值錢。於是他回家找來刻刀印石,動手刻出了生平第一方印。張寒月16歲那年,父親過世了。他因不擅經商,故將米行轉讓他人經營,自己決定鬻藝為生,並拜吳中名家吳松柏(汾)先生為師,學習繪畫。 1923年,18歲的張寒月在老師徐儆予帶領下,來到穿心街「報國寺」皈依印光法師。至關門頂禮後,印光開示:吃素念佛,求生凈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心鈐不忘,並取「德經」為法名。  從此他一心奉佛,吃齋念經,每日佛事功課尤勤。平時除了繪畫便是刻印,以此謀生,並赴各地探訪金石古物、名勝古迹。又大量臨刻了秦漢古印和明清各家印作。這一時期的功夫,為他日後自覺追求「博取約收」而自成面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他後來布局嚴正、刀法精熟、形式多樣、善於變化的獨特印風提供了先決條件。  張寒月父親的生前好友、書法家鮑南平先生見他如此刻苦自勵,心中不勝欣慰,主動提議道:「你無師自學,盲目苦練往往事倍功半,我來介紹你去向上海吳昌碩先生請教吧。」  在鮑先生的熱心引見下,張寒月帶上習作來到上海山西北路吉慶里,拜見了這位馳名海內外的藝術大師——吳昌碩先生。吳昌碩先生看過習作後,對張寒月說的第一句話便是要學好漢印,並說「刻印要著重篆法、章法、刀法的相輔相成。一方印,猶如一個人體,必須四肢軀幹配置得當,並使之血脈暢通,神完氣足。」在大師的指點下,張寒月對篆刻藝術有了全新的認識,日日進境,不同以往。吳昌碩先生見此材可造,又修書一封,將自己最得意的篆刻高足、常熟趙古泥先生介紹給張寒月,並告誡張寒月:「切不可滿足於像我,要轉益多師,自成一家,才算學有所成。」  由於這樣的機緣,張寒月拜識了兩位篆刻大師。這無疑對他的成長發展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大師的指點、引導,不單使他在技法上有了明顯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認識上有了根本性的改變。1931年,《寒月有金石文字癖》等21方印作入選蘇州書店出版的《古今名人書畫金石真跡初集》。趙古泥為他題寫了《寒月齋主印存》簽頭。這一時期,他漸漸聲名鵲起,交遊日廣,結識了王曉仙、張大千、張善子子昆仲,又在張氏座間結識了葉恭綽、張丹斧、王新瑂等書畫篆刻名流。因他品學兼優,大家樂於與他交往,特別是張大千、張善子子昆仲,與他交情日深,張大千常請他代刻篆刻積件,曾特意畫了兩本冊頁作為答謝。名師的指導以及與這些高人雅士的交往,使他大開眼界,大長見識,大增心量。正如他66歲時所作的《黃埭十景》印譜序言中所說的「予自幼好尚篆刻,一生以為專業,四十年來志在於斯老而彌篤……」 1939年,張寒月與好友朱竹雲、張星階在城隍廟對門開設了一家「海棠畫館」,經營書畫篆刻。出版了《寒月齋主印存》二冊,印數1000冊,內集印作二百多方。稍後,朱竹雲、張星階去外地謀生,「海棠畫館」由他一人繼續經營。三年後又遷至景德路察院場口營業。在這一時期,他又結識了章太炎、蕭蛻、吳待秋、陳迦庵、樊少雲、王個簃、吳湖帆、趙子云、蘇樂石等高人名士,見聞日廣,藝益精進。  這一時期,是他篆刻藝術的初成階段,技藝由熟而生,開始出新。儘管尚不能完全脫離吳昌碩、趙古泥的藩籬,卻已有新的心法、路數。此外,他又上溯汲取漢印古樸醇厚、博大渾融的氣息充實自己,故而其作品已顯雍容寬博、豐茂渾樸氣象。其實這一風貌在他25歲左右已見端倪,但那時還很少很弱,而此時則已間歇性地反覆露面並不斷強化起來了。可以說,他的個人風貌在這時已經初步形成。  1947年,因裱畫名手華道勤先生介紹,張寒月去上海「靜安畫廊」專事篆刻,直至解放後重返蘇州。期間,他又結交了一大批滬上名家,如鄧散木、白蕉、馬公愚、朱屺瞻等。  解放後回蘇,他繼續在察院場口經營篆刻,社會的昌明,生活的安定,使他心情舒暢。在他1950年春自刻的一方《蘭痴》白文印印款中記道:「余性喜寫蘭,索者恆以蘭為酬……植蘭滿園,名種頗多,花時香氣撲鼻。好者日來相賞,曾獲有『蘭痴』之稱……」這一時期,他與吳中書畫篆刻界交往頻繁,如朱竹雲、張星階、吳似蘭、樓浩白、吳進賢、祝嘉、蔣吟秋、周瘦鵑、蔡謹士、沙曼翁等。隨著他見聞日廣,所悟日深,他的藝術水準也不斷上升,應該說50年代是張寒月篆刻藝術風格的成熟期,其作品益發豐茂完博,醇厚莊重。  1959年秋,他為教育後代不忘苦難而作的《丁刃逃難記》六枚圖像組印,又將人物結合山水形式,形簡意豐、刀筆相得,是又一件探索印款藝術新路子的力作。這一年,蘇州工藝美術局成立「金石小組」,張寒月積極響應,參加小組工作。  1961年9月,「藝石齋」正式成立後,他在工作之餘,開始著手創作《魯迅筆名印譜》。1962年1月,江蘇省書法印章研究組成立,吸收張寒月為會員。同年3月,蘇州市書法印章研究組成立,張寒月與王能父、矯毅、錢太初為印章中心組成員,蔣吟秋為組長。1963年1月,張寒月、蔣吟秋、祝嘉、蔡謹士書法印章展覽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1月下旬又轉往廣州中山公園展出。張寒月作品廣獲讚譽,得到了郭沫若、胡厥文、錢松岩、亞明、宋文治、陳大羽、田原以及容庚、商承祚等先生的激賞。1965年8月,赴無錫太湖療養院參加「省工藝系統」組織的老藝人休養,為期一個半月。期間作詩十多首,以歌頌黨和新中國大好河山。安定幸福的生活,黨和組織的關懷,使這位飽受戰亂和動蕩的老人,激發出極大的創作熱情,從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二十多年,是他藝術的高產期,如他的代表作《蘇州風光》、《黃埭十景》、《西湖十景》、《常熟十八景》等,尤其是《魯迅筆名印譜》、《西園寺五百羅漢像》都是這一時期所作。此時的張寒月已是國內篆刻的一流名家,吳門篆刻的核心和代表性人物,名重遐邇、蜚聲海外。有人曾初略估計,他一生刻印不下三萬。1966年,他所作的《魯迅筆名印譜》、《虎印》以及《蘇州風光》三件印譜在日本東京都美術館展出。同年,又刻蘇州書法家集體書寫的《毛主席詩詞三十首》。1967年,刻吳進賢書《毛主席詩詞三十七首》字帖。1968年,刻費新我魏書《毛主席語錄》字帖。1970年,藝石齋停辦。張寒月被調入「無線電四廠」做倉庫保管員。工作之暇,他又精心重修《魯迅筆名印譜》。1971年,張寒月被調入「蘇州工藝美術廠」工作。這一時期,他又將印款題材從人像轉入園林山水。如他所刻的《蘇州風光》12枚組印(吳見山繪),熔書、畫、印於一爐,以十分簡練的刀法,勾勒出獅子林、拙政園、天平山、虎丘等姑蘇佳景,雖僅方寸天地,卻有亭台樓閣,山川風月、曲徑人影、柳蔭魚水,真是小中見大,細微處見大千世界,凸現了蘇州名園勝跡的風采神韻。此外,他又以「小橋流水人家」為題材,借鑒版畫藝術,以簡潔明快的手法和粗放洗鍊的刀法把寒山寺旁的楓橋、五十三橋洞的寶帶橋以及龍華橋、行春橋等刻畫得形神兼具、楚楚動人。  1973年11月,他的《十二生肖印譜》參加「全國工藝美展」。《魯迅筆名印譜》分別被上海、紹興「魯迅紀念館」和日本仙台宮城縣中日友好協會「魯迅先生顯彰會」陳列收藏。1979年12月,加入著名印學團體「西泠印社」。他的作品大量被國內外報刊、展覽介紹,香港《書譜》雜誌、台灣《印林》雜誌先後為他做專輯介紹,《西泠藝叢》、《人物》、《書法報》、《篆刻》等專業報刊也多有專題評介,又參加了「全國第一屆書法篆刻展」、「國際書法篆刻展」、「首屆全國篆刻展」等大型展覽,當選為「全國篆刻徵稿評比」評委,以及江蘇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東吳印社顧問等職。1983年9月、1986年7月、1988年4月、1990年3月先後在杭州、蘇州舉辦了多次個人篆刻展覽。1984年,已八十高齡的張寒月曆時兩年刻成了巨著《西園五百羅漢像》,其刻工浩繁,圖像精細,每方羅漢的面容、身姿、服飾、神態各各不同,實在令人嘆為觀止。這足見他非凡的定力和超常、獨到的藝術造詣。趙朴初見到後大為讚揚,欣然為之書寫了題籤。1992年7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張寒月金石篆刻選集》,印數2200冊。書壇巨匠沙孟海題寫了書名。共收入造像、生肖印、蘇州園林室名印等三百多方。  蜚聲海外、名重藝林的張寒月先生為人敦厚樸實,有口皆碑。即使在學生和晚輩面前也不以名家自居,總是和藹可親,誨人不倦,態度誠懇。數十年來各地有志於斯的學生以及海外朋友,輾轉託人介紹前來求學的絡繹不絕,蘇州周瑪和、王永生、朱耀祖,無錫吳覺遲,揚州劉方明,常州史秋鶩,河南孫石人,岳陽陳海源,上海吳融五,福建周哲文等等皆為印壇俊彥。吳中後學更是近水樓台,得到過他指導的晚輩更是不計其數。  1995年12月,由蘇州市文聯藝術指導委員會、蘇州市書法家協會、東吳印社聯合舉辦的《張寒月九十壽辰師生篆刻藝術展》在蘇州市文聯藝術家展廳隆重開幕。

推薦閱讀:

【詩情畫意】歷代名家題畫詩全賞(宋元篇)
近三百年書法名家楹聯作
名家評妙方
[轉載]名家談「太極拳的身法問題」
文藝文學常識必背|中外舞蹈名家名作

TAG:藝術 | 名家 | 篆刻 | 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