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剛禪修持法要

金剛禪修持法要金剛禪修持法要   每一部佛典都是一套嚴密的修持之道,其中均含有教、理、行、果的佛教四大綱要,儘管其法有五乘修學的不同旨趣,但無一不是令五乘根性的人依教、理、行、果而起信、解、行、證的修學之路。因此學修佛典,一要注重實際的行持,以求即生實證而得真實受用,不能光停留在理論上;二是應專精深入,對於一佛典、一法門,要盡畢生的精力,不斷地使自心體悟其中的微言大義,然後返照自心,證人三昧道果,而不可貪多為快,濫學許多經典。不講究體悟與深人,則等於入了寶山,不去專一挖掘,必致茫然空手而返。   《金剛經》是一部與我們這世界很有緣的佛典,家喻戶曉,人人喜愛,因此持誦的、研讀的極為普遍。這與《金剛經》文字簡潔、義理深玄及持誦的福德靈感有關。   早在唐代,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就向弟子們提倡說:「但誦《金剛經》,便得見性。只要你一心持誦《金剛經》,就可以悟入大道,明見本性了。這是何等高妙直截之法!但是現在持誦《金剛經》的人雖很多,而大部分卻不明經中義理,不求證道妙,只是求一些人天福報與眼前的利益,也有些是依經求知解,僅在意識上卜度,而真正發心欲開發自性光明的並不多見。沒有正見的持誦,定然與經義不相符合,也就得不到經中所示的真實果證了。   佛法本來是隨機施教的,茲謹根據目前持誦《金剛經》者的一些弊端,試依《金剛經》本義以及歷代祖師與恩師的開示,編寫,《金剛禪修持法要》,供持誦者參考。   金剛禪法是禪凈合一之法,即在持誦與修持時,明心見性,證體起用,然後消除宿業,打磨習氣:並發願求生西方凈土,時時念佛,期以臨終往生。   —、金剛禪宗旨   任何一個修持法門,都有一個明確的宗旨,不明宗旨的修持,必然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金剛禪是由凡人聖,由染污轉清凈的般若大法,因此它是超越凡情世見的直覺智慧的覺照,不同於有為執著的修持。   直覺的智照,在具體上就是「無住」。經中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無住」的法義就是《金剛經》的經眼,也是本禪法的宗旨。這即是般若在修證上的靈妙活潑的智照。   那麼,怎樣才是「無住」之修呢?所謂無住,並非不要念經修持,而是指在依法修持的過程中,不著在「住」上,即不執著於法及各種反映。我們無住用功有三個層次:第一要不住著在外境的幻相上;第二要不住著在妄見上,即經中所謂「三心不可得」,也就是不住於心;第三要不住著在法上,因為還有一個不住的法的概念在心中作用,仍然是法執,所以要連不住也不住,一切無著,清凈空明,才能真正返歸到無住的真如實相上。   以上所說的住相、住心、住法,都屬於「我」:粗的是「我相」,細的是「我見」,均是動煩惱、造業而致生死輪迴的根本,障礙我們成道的也是這個「我」,所以修行先要空「我」。但是修行到了一定程度,連空「我」的「空」也要空掉,而空掉的「空」又成了法縛,所以只有到了不著一切,取捨自在的時候,才叫做真正「無住」。體悟了這個「無住」的「住」,才算證人了三昧正定,圓悟了「金剛道」妙體。   修學金剛禪的人,無論在持誦、禪坐、起用等方面,都須一一符合「無住」的宗旨去觀照,方能與法迅速相應。   二、持誦禪修法要   持誦修持法一般分為天台宗的三觀誦法與禪宗的直觀誦法的兩種。而以直觀誦法尤為初學入門的捷徑。持誦《金剛經》為此禪法的最基本的部分,初修者從此而入門,而悟後仍須持誦不輟,以進一步深入智海,因此持誦法須終身修持的。   (一)、持誦前的準備   安排凈室,上供釋迦如來像,焚清香一炷,列諸供果。距像前二公尺內擺經桌坐椅,桌與椅的高度須適宜。經本應以四十五度斜度安放在經架上,光線應以佛像為中心而四周略暗,能照見經文即可。誦前先禮佛,然後繞佛三匝後上座,調和身、息、心使之寬鬆安適,自然恬靜。   ㈡、持誦的直觀法   持誦時,先依儀規至誠合掌觀想而誦,使心觀合一,持誦正文時,左手結方便印,右手翻經本,口微動出聲緩緩而誦,使兩耳能聽到自己的聲音即可,不要太響,因太響則心氣上浮,不能使心寂止安住,但也不可以無聲,無聲易落昏沈與亂想,總以心合於聲·,聲人於心為佳。眼睛似看非看地循經文漸漸而移,不可太快,也不可太慢,同時不可脫離文字光靠記憶背誦,更不可停在某處進行思索,應以無住之心將眼識、眼根及經文色處打成一片,攝持不失。這樣,在持誦時,心意隨眼之所到,自然帶動舌根出聲念誦,其聲經耳根而入後,反饋入心,於是使自性在這微妙的直覺觀照中,融人平等無為的清凈境地,不動不出,無我無法,久之在不知不覺中豁開本性之光,徹悟自心之佛了!   持誦應注意以下七點:   1、不可以知解心思惟經義,對忽然出現的經義聯想,也不要去分別。   2、正在持誦時,如忽然出現妄想,不能自制時,不要理睬它,應一心依經文持誦,開始時勉強,久之,自能妄想頓盡,清凈朗現。   3、持誦中途,忽受外界的聲音、事緣等干擾時,不應起應付心,應不顧一切地一直持誦完畢。   4、在持誦一定程度後,如出現佛相、光明、讚歎及說法之音等,都不應生歡喜心,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此時應放開一切境界,不去住著,一心持誦經文。   5、如在持誦時,由於身心寧靜歸一,忽然身心都忘,不見內外,又無沈重暗蔽,只是一片凈空虛明朗穩。此時不必再起心分別境界,以及再生起持誦之心,應一切放下,安住不動。此境界過後,可以即調和下座。但不可生奇特想,也不要對人宣說。心中仍是平平常常,不去計較。   6、持誦時,應注意字句分明,諦了無謬,不可含糊過去,又不可分別太甚,使心不安寧,因為一心直觀之時,不生偏倚,就是般若的正觀妙門.   7、時間較充裕而精力又佳者,可以連持經文數卷,但不可與其他經文夾雜而誦,否則便失去效果。   以上七點注意事項,應對照而修,防止走入偏差以致失去殊勝的利益。   ㈢、誦畢後的直觀禪法   經文持誦結束後,不要起誦畢之想,也不要急於迴向、下座。應該照原來的坐姿結印安坐,放下一切身、口、意的作為,不起一切用功之見,無為無住。要使心念如同溪澗流水一樣,隨其慣性流去,不作任何人為阻擋與控制。這樣由於持誦時的直觀之力的相續,使此時心境仍是直觀,因為已離開經文,不再出聲與循文,故比以前更趨向自性的返照,故此時往往直入寂靜的境地。當到了不想繼續坐下去時,應持誦(金剛經心咒)數十遍乃至數百遍,咒文如下:   南無盒嗄滑的,真嗄缽拉米大約,   嗡 乃恩的達 愛力血 愛力血   米力血 米力血 瓶乃盈 瓶乃盈   南無盆嗄滑的,者登啼勺的 受力的 ]   愛力的 米力的米力的 虛力的虛力的 ]   烏虛熱 烏虛熱 步又也 步又也 娑哈! ]   此咒乃是《金剛經》之心體,每次持誦後誦之,便能證得性空,獲得無量的功 德,故密藏中有謂將此(心咒)持誦一遍,其功德等於讀誦九億萬遍,因為合照於自 性光明,所以有如此不可思議之力用。但在持誦時,也應無心而持,不可有功德相 的執著。   (金剛心咒)持誦畢,即合掌迥向,調和下座,禮佛十二拜,而結束此一座的修法。下座之後,仍須保養心境的安靜清明,不可起諸煩惱,打失心境。   以上持誦法,事忙者每日至少一座,事閑者可修二座至四座,無論定在早晚或日間均可。半年後,每日只須一座,不必多持。每座修法應以一小時至二小時為佳,不可匆匆了事,應緩緩認真行持,時時注意禪心的直觀安詳之態。 三、直觀坐禪法要   依前法持誦三個月至半年後,或明或暗地體入了實相性體,初得悟明自心。由於各人的根器及用心的善巧不同,故體入亦有深淺的不同,為進一步深悟心性,證體起用,除仍堅持誦經外,每日加修直觀坐禪的行持之法。   直觀坐禪法可定在每日早晨四至六點或五至七點,也可定在晚上七至九點。每座須修足二小時,不可懈退。入座時須調和身、息、心,然後手結定印,直觀自性。此中用心全來自誦經後所體驗的直覺無住的寂靜心,不須另有所觀所修,只是無為不動,即可直入天真妙性,智光湛照,一念獨朗。   總持圓明國師曾述上根坐禪云:「上根坐者,不覺諸佛出世之事,不悟佛祖不傳之妙,飢來吃飯,困來打眠,非指萬象森羅以為自己,覺不覺俱不存,任運堂堂只么正坐。雖然如此,於諸法不分異,萬法不昧矣!」即是指禪坐(亦指一切處)中不落一切知見,不住一切有為之法,超脫相對境界,融入一元本心。因此,直觀坐禪中,不生一切追求,也不轉化妄念,只是任其自然,無心直觀,久久必能悟入真實佛法。   假使中間遇到境界不能透過時,即時方便持誦(金剛心咒),直至境界亡失,恢復平靜為止。平靜後,應將咒也放下,又入於直觀之中。   此法即是達摩祖師「外息諸緣,心內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之法,也即是五祖弘忍的「守本真心」之法,亦即是六祖的「無念、無相、無住」之法。故修此法者,因為有持誦《金剛經》時所獲得的禪悟體驗,已經培養了根性,所以可直入禪門,了悟自心,速得道證。 四、無住起用法要 修行不但靠座上的培養體悟,更需要在體悟之後起用於人事之間,使無住的真心能在一切境界中出入無礙,應用自在。以此方便調伏習氣,利益眾生。    而此起用之法,仍不離「無住生心」這一原則,而如水中畫畫一樣,邊畫邊消,了無痕迹。因此儘管做一切事——語默動靜,等於沒有做,心中瞭然無著。    修持到了此時,有時仍有習氣現前,此貴在覺知的快,一覺即無,立復清明之境,如仍不能立除妄習,應在心中起一「斷」字,頓除一切妄波,返歸平等之性。    修持到了能有把握時,還應發願以西方為歸宿(當然也可依自己之願而行),經常念佛聖號,保護心性的清凈。臨終方可有把握地自在西歸。    五、自我印證法要   修此金剛禪法,到一定因緣時節,必會悟入實相。悟入之後,則須經過印證,方可保任真修大道。此時如能遇到明眼宗師給予印證則是大好機緣,應虛心受教。如不遇明師,苦於心不自肯,則可應用以下六點自我印證之法來衡量自己的悟證境界。  ㈠、當豁開本性,體入實相時,應是湛湛寂寂,瞭然無寄的。此時,了了分明,一念不生,雖住於真空之中,絕無一個體知此空的我,及所知之法,如仍有體味,分別之心,為未悟入。到能所雙亡真知獨朗時,親切神會,方為真正悟明心性。  ㈡、閱讀佛典時,如真已悟入,則皆覺得從自心流出,決無名相之執,也絕不隨文字而轉,而是處處消歸自性的。  ㈢、在功行得力時,出現空、明、樂的境界,如不能識知虛妄,則未真悟;如雖有功力妙境現前,心無住著,不生取捨,不受法味,方是真悟。  ㈣、在一人單獨無事時,如覺得缺少熱鬧等刺激,心欲尋求外法,則說明心不自安,禪態已失。如在獨處時仍然不減其無盡之樂,法味內充,則是親切悟境的自在受用。  ㈤、在根塵相對時,如見聞覺知被境所遷,生起不同的煩惱,內心即失去安寧,又不能立即覺知的,此為未真正悟入。如處處以直覺而照,真心無住,雖偶有煩惱習氣觸動其心,但能立即覺知,一照即轉,不入迷心,則是悟心常在的印證。   ㈥、做夢之時,如仍被夢中境相所迷而生各種情見,不自覺知與決斷,則證明悟心未徹;如在夢中雖無用心,但仍能自在覺照,不生幻覺,心地平直,入而不迷,此為真正悟徹的印證。   以上六點印證之法,只是簡略列出,此外如對愛、怨一切是非等境的細節還很多,這在各人自己的體悟,以自己的智慧來作深妙的正觀;以不斷轉化無始妄執而逐漸圓顯無上佛道。珍重!珍重!
推薦閱讀:

拳道與禪修感悟之三節
傑仁波切-禪修地圖
【九次第定境】---【 禪修常識 】
【佛緣】我被禪修「害」慘了——10天「世外桃源」古洞禪修的日子
周遊四方的女子,在禪游中遇見未知的自己

TAG:禪修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