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現700人市民會議「批鬥華人」,房價上漲是華人的錯?
海外華人買房的新聞從來沒有「退熱」。
據微信號「加西周末」(westcanadaweekly)5月20日刊文稱,就中國人推高房價,日前有一部分溫哥華人包場開市民會議,但會議很快就演變成了針對中國人的「批鬥大會」。
今年以來,加拿大與華人之間的房產糾葛已「上演」好幾個回合,加拿大部分省也準備採取相關措施來「調控」華人買房。
比如近日,一個華裔學生給加拿大房產市場帶來一場風波。5月12日,加拿大《溫哥華太陽報》披露,一名來自中國的「學生」在年初的時候,以3110萬加元(約合1.57億人民幣)的高價買下了溫哥華格雷岬區(Point Grey)一幢豪宅,創下了今年溫哥華豪宅最高成交價紀錄。
此前華爾街見聞3月份的消息,加拿大國家銀行表示,2015年溫哥華房地產市場中,中國買家佔比約達三分之一。該銀行金融分析師Peter Routledge稱,中國買家2015年共計投資127億加元(96億美元)用於在溫哥華購置房產,占這座加拿大西部城市房產銷售總額的33%。在多倫多房地產市場中,中國買家2015年用於購置房產的投資額共計90億加元,佔多倫多房產銷售總額630億加元的14%。據當地房地產管理局數據,2月,溫哥華獨立房屋平均價格同比暴漲30%,至180萬加元,銷售量跳漲了37%。包括溫哥華西部在內部分地區的平均房價將達到300萬加元。
據「加西周末」報道,加拿大BC省(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該省最大城市溫哥華)省議會新民主黨議員戴維·艾比(David Eby)為了聽取民眾對溫哥華價格飛漲的房地產市場的意見而在今年3月份組織了一次市民會議,原來預訂了一個能容納150人的會場,報名人數很快爆滿;後來找了個300人的會場還是不夠,又換了一個700人的會場,結果報名者還是立刻爆滿。會上有太多的人搶著發言,紛紛呼籲政府立即採取措施遏制房價。大家感受一下:
一位年輕護士說,她開始上學時看上的一所房子價值70萬加元,她當時覺得不錯、但是貴了些;等她畢了業當了護士,那所房子的價格已經是160萬加元、翻了一番還多;像她們這樣拿護士薪水的人不吃不喝多少年才能在城裡買到房子呢?護士們在城裡買不起房、不能在城裡醫院上班,病人怎麼辦?對這樣發瘋的房地產市場不採取措施是在出賣加拿大!
一位上了年紀的女性說她在自己的小區居住了幾十年,現在走出家門看到的是到處都在把舊房拆掉改建大房,這都是中國人買下原來的房子後乾的事情;她說自己這麼說會被一些人指責是種族歧視,但這是事實。看看吧,房子外面地產經紀插的牌子是中文的、監督施工的是中國面孔、房子蓋好後搬進來住的也是中國人;她在這住了一輩子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情。
一位商界男子說他10年前在溫哥華買的房子已經增值四倍,但他在市中心寫字樓的房租卻在下跌,這說明經濟在走低、只有房地產價格在瘋漲,這與來自中國的洗錢活動有很大關係;他懂得這裡的水很渾,因為他在中國呆過很長時間。
一位有兩個學齡前兒童的年輕母親說,不能用種族歧視大帽子壓人不讓人對溫哥華地區的房地產市場發表意見,從她爺爺起她的家人就在溫哥華市生活,她也想和自己的孩子繼續住在溫哥華,但高房價讓她買不起房;她請求政府的決策者們給她和家人以繼續在溫哥華居住生活的機會。
除此之外,加拿大廣播公司(CBC)資深記者卡琳.瓦爾斯Karin Wells製作了一部紀錄片,片名是「種族和房市:溫哥華的中國綜合症」(Race and Real Estate: Vancouver』s China Syndrome)。
「黃禍論、種族歧視再抬頭?」
加拿大著名建築設計師譚秉榮(Bing Wing Thom)給加拿大和中國的許多城市設計過不少建築,對加拿大和中國都很熟悉。譚秉榮認為,許多中港台有錢人把溫哥華的房地產市場當作比瑞士銀行還要穩妥的存放資金的地方,認為把錢放在溫哥華的房地產市場不但安全而且還會增值。
譚秉榮 Bing Wing Thom
譚秉榮說大量華裔有錢人的湧入和海外中國資金的湧入讓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加拿大社會存在的對黃種人的歧視和恐懼再度抬頭、黃禍論的說法再度出現。
譚秉榮舉例說,幾個月前他開車在一個路口停車禮讓時,另一位駕車者打開車門走出來說,「你幹嘛不回你原來的國家」?
譚秉榮有些無奈的說,連他這樣加拿大的第三代華裔、成功的建築設計師、加拿大勳章的獲得者也不能倖免於這樣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對待。
買不起房怪中國人?部分西方人太任性
據加拿大CBC報道,自從30年前加拿大保守黨政府推出了投資移民項目之後,出錢換取加拿大護照就成了許多中國大陸有錢人的選擇。在過去20年中加拿大接收了30萬投資移民,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多。
在BC省已經有70多年經營歷史的地產經紀公司麥克唐納公司的內部調查顯示,購買300萬加元以上豪宅的客戶中有70%是來自中國大陸的買家。
華人喜歡購買房產是不爭的事實,豪宅及普通獨立屋價格的上漲跟華人購房者不無關係,但豪宅本來就是小眾市場,並不會對普通加拿大人的購房選擇帶來什麼影響。一個年收入7、8萬的家庭,也絕不會考慮在豪宅區購買百萬以上的獨立屋。
即使學者和政客所宣稱的「中國買家推高了大溫房價」的說法是真實的,那從數據上看,他們並非全面「入侵」大溫房地產市場,而是有選擇性的購買本地豪宅,推高的僅是獨立屋的價格,對普通加拿大人的住房可負擔性並無太大的影響。在一些研究中,學者對溫哥華房價不加區分的採用平均值計算,抹殺了不同房型市場的差異,計算出的數據也就不能反映中國買家對市場的具體影響。
《加西周末》早在285期以及322期的《加拿大人住不起房 全是中國人的錯?》和《中國買家是如何 「寫」成的?》兩篇頭版文章中,深入分析了中國人對大溫房產的真實影響以及輿論的走向。
文章認為,即使有學者和政客宣稱「中國買家推高大溫哥華地區房價」是真實的,但從數據上來看他們並非全面「入侵」大溫哥華房地產市場,而是有選擇性的購買本地豪宅,只是推高了獨立屋的價格,對普通加拿大人住房可負擔性並無太大影響。根據大溫哥華地區地產委員會(real estate board of greater vancouver)所給出的數據,從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本地工薪階層最能負擔得起的兩種房屋類型:公寓(apartment)和聯排城市屋(townhouse)的價格並沒有出現大幅增長,一直處於平穩狀態。
在一些研究中,學者對溫哥華房價不加區分的採用平均值計算,抹殺了不同房型市場的差異,計算出的數據也就不能反映中國買家對市場的具體影響。而且在很多地產商眼中,加拿大各級政府要為多倫多、溫哥華等地獨立屋價格過高負相當大的責任:過高的建設標準、昂貴的房屋檢測費、過高的房地產稅、建築材料成本大幅上漲、有限的土地供應量、加幣大幅貶值、房貸利率下降等等。
事實上,政府發言人、城市發展協會(UDI)主席Anne McMullin、溫哥華公寓行銷天王Bob Rennie等業界人士所認可的主流論調是:「房價升高主要是因為溫哥華供應不足。」
UDI主席兼執行總裁Anne McMullin
UDI主席兼執行總裁Anne McMullin在接受《加拿大地產周刊》的採訪時表示,「我們正面臨著巨大的、來自獨立屋社區的反抗。總是有人問為什麼買不起大房子?在50、60年代,一個家庭平均會有3到4個孩子,但現在每家基本只有1到2個孩子,當時房子平均只有1512平方英尺,為什麼現在你需要3000平方英尺的房子?」
西溫哥華擁有80多年歷史的著名發展商British Pacific Properties總裁Geoffrey Croll先生在接受《加拿大地產周刊》採訪時表示,即使如今房地產市場處於上升期,政府和開發商都有責任保證當地居民的住房可負擔性。將責任全部推給中國購房者,恐怕有失偏頗。
(觀察者網綜合報道)
推薦閱讀:
※什麼情況下市民社會的發展會導致社會不安?
※香港旺角部分被佔領區域通車 梁振英希望市民多前往消費
※市民為梁錦光捐款近七百萬港幣
※「港獨」分子周庭參加電台節目,被香港市民當場「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