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哥德堡變奏曲》淺談丨這部作品如同一匹戰馬,人人都想駕馭!

Glenn Gould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1981

巴赫《哥德堡變奏曲》淺談

在巴赫為我們留下的音樂寶庫中,為鍵盤樂器譜寫的作品是數量最多的。最初聆聽這些作品時,那些相對單調的音色、濃重的宗教氣息、缺乏熱鬧的場景,可能會令聽眾覺得索然乏味而無所適從。但其中有一首卻是例外,那便是《哥德堡變奏曲》。

Glenn Gould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1955

《哥德堡變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編號BWV 988),其來歷頗為有趣。據福克爾(Nikolaus Forkel,1749-1818)的《巴赫的一生、藝術及其作品》記載:1741年,俄國駐德累斯頓宮廷的公使馮.凱瑟琳伯爵訪問萊比錫時,巴赫獻上了一首古鋼琴變奏曲。原來,伯爵患有失眠症,便委託巴赫寫一套變奏曲,以便他的琴師哥德堡每晚在他難以入眠時演奏。巴赫的這首變奏曲並非伯爵所要求的安眠曲,而是為了使伯爵安靜一些,帶有一種「鎮定而愉快的性格」。伯爵對此曲百聽不厭,稱之為「我的變奏曲」,還送給巴赫一隻腳杯和100個法國金幣表示感謝。後來才華橫溢的演奏家哥德堡在自己29歲時英年早逝,而他的名字卻因為巴赫的這部作品被人們所牢記。

《哥德堡變奏曲》的結構很特殊,也很精巧。全曲共32首,第1首是主題,經過30首變奏後,第32首平緩地重新回到主題,圓滿地完成一個循環,給人一種無始無終,循環不已的感覺。作曲家使用自己早先創作的一套小曲集中的薩拉班德德舞曲作為主題,由一個聲部顯示,然後出現第二聲部加以模仿,及第三、四聲部等等。各個聲部依次進入,圍繞著主體進行交替,互相變換、追逐,從而使整個賦格曲形成完整和諧之美。《哥德堡變奏曲》變奏的基礎不是主題的旋律,而是主題的低音線,其間的變奏包括了巴洛克時期幾乎所有的音樂風格樣式:詠嘆調、序曲、卡農、賦格、沉思曲、舞曲等等。在這樣一個狹窄的基礎之上,巴赫構築了一座精緻而又宏偉的大廈,極盡巴洛克音樂之技巧,將復調音樂的絢爛發揮到了頂點。有趣的是,經過音樂學家的考證,變奏中的一些旋律取材於德國17世紀的民間音樂,經過巴赫的處理,德意志民族的情感得到了一次提煉和升華。

不過在後來的歲月里,這部《哥德堡變奏曲》和巴赫的其它作品一樣,漸漸被人遺忘。直到1933年,《哥德堡變奏曲》才被波蘭著名羽管鍵琴女演奏家蘭多芙斯卡(Wanda Landowska,1879-1959)第一次公開演奏。而實際上,真正使這部變奏曲廣為人知的是加拿大著名鋼琴家古爾德。巴赫的音樂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總是非常艱深枯燥的,是理智且邏輯性很強的音樂。相對於浪漫時期的作品來說,人們普遍認為巴赫的音樂很難稱得上動聽,但古爾德對巴赫作品的演繹改變了大多數聽眾對巴赫的印象。他畢生致力於演繹巴赫的作品,並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就。鋼琴家加夫里洛夫說過:30種變奏是巴赫那個時代的各種生活場景,比如宮廷的婚宴、舞蹈、狩獵,以及面對自然的沉默思想。而古爾德的演奏恰恰最大地體現了這一點。他1955年第一次錄製《哥德堡變奏曲》,1981年,即他去世的前一年再次錄製該曲,前後差異巨大的演奏呈現了巴赫音樂的兩重世界,正像人生乃至宇宙的終始一般。

這部作品如同一匹戰馬,人人都想駕馭,從大鍵琴家、鋼琴家乃至其它樂器的演奏家們都想一試身手。歷來演奏《哥德堡變奏曲》的名家數不勝數,除以上提到的兩位名家,還有最先在鋼琴上演奏它的美國著名女鋼琴家圖蕾克、席夫、佩拉西亞以及彼得?塞爾金等等。

圖蕾克是演奏《哥德堡變奏曲》時間最久(超過60年),次數最多(錄音有7次之多)的演奏家。她在1998年以85歲高齡演奏《哥德堡變奏曲》時,觀眾只能嘆服歲月給她沉澱下一份旁人無法企及的涵養。她曾經說:你們是用你們的形式演奏巴赫,我是用巴赫的形式演奏巴赫。而匈牙利鋼琴家安德拉斯?席夫,憑優雅的琴音、細緻的觸覺和對每顆音符的嚴謹態度,在樂壇享有尊崇地位。他彈奏的《哥德堡變奏曲》旋律十分優美,勾畫出巴洛克時期特有的精美,十分具有穿透力,音色接近於管風琴。

當代美國鋼琴演奏名家佩拉西亞雖然以演奏肖邦、莫扎特、舒曼的作品而聞名,但近年來他在SONY所錄製的巴赫鍵盤作品也廣受好評。在2003年他演奏的《哥德堡變奏曲》清澈而透明,顯得平和而寧靜。每首曲子在他的處理之下都十分的自由,演奏最顯著的是聲音的色澤流暢而輕鬆,個性十足,剛發行就得到了極大的關注。

然而,當人們聽過太多極富個性的版本之後,反而更加期待一種對巴赫的純樸本真的演繹。彼得?塞爾金帶來的正是這樣一個不施粉黛、清新自然的「哥德堡」。「詠嘆調主題」是全曲32個段落中最著名的,彼得?塞爾金的處理則顯得平和穩重,淡然的氣度反而讓人更加聽清了巴赫這個極其優美的旋律。在接下來的30段變奏中,他的速度處理既不慌張也不乏動力,第一、第二變奏的演奏音符彈性十足,顆粒分明。第七、第十四變奏這樣富有巴洛克紛繁複雜的裝飾意味的段落中再現出古鋼琴特有的音色和觸鍵。第十三變奏鬆弛而閑適,展現出古樸雅緻的美感。30段變奏一氣呵成,完全沒有落入每一個變奏所設定好的情緒和速度的窠臼中。再次回到「詠嘆調主題」時,一切絢爛便歸於平淡,聽者也如同精神都被淘洗了一遍之後,不由得神清氣爽起來。

另外RCA公司出版的克勞迪奧?阿勞1942年的錄音,DG公司出版的肯普夫1970年的錄音都是赫赫有名的版本。今天,市場上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四五十種《哥德堡變奏曲》的唱片,不勝枚舉。

作為一首變奏曲,《哥德堡變奏曲》其規模是空前的,被譽為「音樂史上規模最大,結構最恢宏,也是最偉大的變奏曲」。巴赫構築了一座精緻而又宏偉的大廈,主題深沉凝重,充滿了富於理性的思考,這是垂暮之年的巴赫對自己的一生進行的一次回顧和反思。

Evgeni Koroliov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1981
推薦閱讀:

TAG:哥德堡變奏曲 | 作品 | 人人 | 駕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