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多元化好似春秋戰國

當今世界形勢,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中,春秋後期的全球放大版。

  從前770年平王東遷,至前453年三家分晉,再到前221年始皇一統,春秋戰國時代共計550年。其間,王侯將相、販夫蠶婦等兩千多個人物,留下言行。這一時期,寬宏、忠誠、俠義的人格豐碑一座座樹立,令人仰止。當然,荒淫、殘暴、貪婪的醜惡人性也一幕幕展現,達到極致。雖然那個時代的經濟、科學、技術遠不如我們今天發達,但是思想、文化、外交等領域的成就,卻是後世再也無法超越的。數百年列國軍事鬥爭、外交博弈、社會變革交織成的宏大畫卷,為今天的我們研究國際關係、解讀地緣政治、分析全球形勢、洞察預測事態,提供了最經典的範本。

  封建時代

  在交通通訊極為不便,荒蠻之地遍布,蠻夷覬覦華夏的時代,帶有武裝移民性質的封建制度是王室守護領土、鞏固統治、開發邊疆的最佳選擇。

  封建者,封邦建國也。「封」字本義是用手堆出大土堆,並在其上種樹以保持水土,作為地標,明確疆界。「邦」就是所轄地域,公爵、侯爵面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兩個中等縣,伯爵相當於一個中等縣,子爵、男爵相當於半個中等縣。「國」(國)字的外邊方框,代表城牆,裡面包含了人口(口)、武器(戈)。「國」的原意是兼有大型軍事堡壘作用的都城。封邦建國就是諸侯到達封地後,根據相應爵位明確管轄範圍,建立兼有軍事堡壘作用的都城,以鎮撫當地土著,教化民眾,拱衛王室。西周期間,經三次大規模的和多次小規模的分封,王室將大量同姓親族、主要異姓功臣、少數先代貴族等,先後封至北到今天的北京,南到湖北,西到陝西,東到山東和江浙的華夏大地。

  封建制度保持了數百年的西周平穩和王室權威,但是諸侯國政治、經濟、軍事高度獨立的弊端也逐步顯現。隨著時間推移荒灘川澤不斷開發,對蠻夷戰爭勝利後的土地佔領,加上王室的賞田賜邑,讓一些諸侯的面積明顯擴大。在此基礎上,人口增長、政治、經濟、技術發展,尤其是軍事實力膨脹,強大的地區性中心和武裝割據形成。

進入春秋時,華夏版圖有大小諸侯國一百七十多個,另有大量小型附庸國。由於王室失去大片西部土地和人口,經濟、軍事實力很快衰落為一個普通的中等諸侯水平,再也無力過問各國之間的矛盾,更不用說征討了,以周王室為核心的「單極世界」不復存在。各國發展不平衡,多個地區性強國慢慢形成,國際之間的糾紛、戰爭,乃至弱肉強食已在所難免。春秋中期霸主疊興,但總體上是晉楚兩國率領各自小兄弟爭霸的「兩極格局」,兩大集團交錯的地區,是雙方必爭之地,因此鄭國等地戰爭尤其頻繁。經過有記載的近五百次各類戰爭,到春秋後期,諸侯國兼并為幾個大國和四十個左右中小國家,晉楚兩大集團進入「冷戰」階段。進入戰國後,晉國解體為韓趙魏,華夏版圖上七個大國為主外加十多個中小國家的「多極格局」基本形成。「七極」各有優劣勢,也都積極地進行改革。經過殘酷的大規模的兼并戰爭,最終,經過全面深刻改革,代表歷史發展趨勢的秦國勝出,將中華大地由封建時代推入全新的大一統的皇權時代。

關鍵戰爭

  武裝力量是一個國家的精華,全面體現並集中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科技實力。一場關鍵戰爭的勝敗,將決定幾十年,上百年的周邊環境和國際地位。敗者甚至永遠地錯失歷史機遇。關鍵的大規模的戰爭往往是時代的分水嶺、歷史的里程碑。春秋戰國時代戰爭頻繁,但是其中的十幾場關鍵戰爭,就是這樣的分水嶺和里程碑。

  攻破鎬京,結束西周。西周末期,周王室自身都開始嚴重違背周禮這一確保其統治地位的「遊戲規則」。西周幽王寵信褒姒,欲廢黜宜臼,重立太子。引發利益相關方宜臼外公申侯等人強烈不滿。為了震懾對立勢力,幽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軍事集結。諸侯聞訊先後趕來,此舉明顯增加了幽王的勝算,這讓褒姒開懷大笑。申侯再次力爭說,廢長立幼嚴重違背周禮,是亡國之舉,引得幽王大怒,廢了申侯的爵位,並準備發兵攻打申國。為了恢復外孫宜臼的太子身份,殺死褒姒,申侯無奈聯絡犬戎部落攻打鎬京,許以任由搬取王室財寶,不料戰事失控。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洗劫王宮,殺死幽王,西周滅亡。次年,平王鑒於犬戎侵擾、宮殿殘破,東遷洛邑,中國歷史進入春秋時代。

  繻葛之箭,射落王權。王室東遷後,政治地位明顯衰落,凝聚力喪失殆盡。竟然與曾經為保衛王室立下汗馬功勞的鄭國,矛盾日深,以致決裂。前707年,周桓王召集陳、蔡、衛三國組成聯軍攻鄭,戰於繻葛。鄭莊公將隨車步兵分散配置,填補戰車之間空隙,以實現車步協同,相互掩護。鄭軍將兩翼擊潰後,對周桓王所在中軍實施鉗形攻擊,大將祝袡還一箭射中了桓王的肩膀。此役後天子威信掃地,喪失了製作禮樂及發令征伐的權力,再沒組織過一次像樣的軍事行動。此役後,春秋中期的大幕拉開,齊、晉、秦、楚等諸侯先後稱霸,越來越大程度地代行天子組織征伐、接受進貢的職責和權利。

  軍事勝利,推出霸主。春秋中後期,霸主疊興。霸主每個霸主興起,都必然伴隨著相應的軍事勝利,沒有軍事勝利,是不可能成為新時期霸主的。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求救,平定山戎,並滅掉孤竹,前656年,率八國聯軍進攻楚國,迫使楚國認錯。前632年,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前624年,秦穆公伐晉,取得大勝,西戎20多個小國聞風歸附。前597,楚莊王在邲之戰中,大敗晉軍。多年的征戰後,晉、楚為首的中原各國均已疲憊,前546年弭兵會盟後,戰爭重心轉到長江中下游楚、吳、越之間,春秋時代進入後期。

  吳越爭霸,春秋絕響。前506年,吳王闔閭在兵聖孫武和名將伍子胥協助下,統軍數萬攻楚,五戰五捷,攻入郢都。創造了春秋時期攻佔大國都城的先例。越王勾踐前482年,趁夫差領精兵北上黃池,攻打吳國,迫使吳國求和,前478年,再度攻吳,圍困吳都三年,徹底打敗吳國。此後春秋爭霸時代進入尾聲,戰國時代,即將到來。

  晉陽反戈,三家分晉。前455年,晉國智伯蠻橫索地被趙襄子拒絕後,脅迫韓魏兩家出兵協同,大舉攻趙。趙襄子到人心向趙、城牆完整、器用充足、糧草實備的晉陽固守。智伯統率聯軍猛攻、圍困均未果,遂築壩蓄汾水灌淹晉陽。城內軍民支棚而居,懸鍋而炊,極為艱苦。前453年,危機之時,趙襄子派人乘夜出城,秘密會見韓、魏,用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服兩家暗中倒戈,決堤放水反灌智軍。韓、魏、趙三家大敗智氏,三分其地,大體確定了後來韓趙魏三國的勢力範圍。此役標誌著戰國時代的大幕開啟。

  馬陵伏擊,魏國衰敗。整個戰國前期的態勢為一超多強,強大的魏國雖被齊軍圍魏救趙,設伏桂陵,所擊敗,但其元氣未傷。經過十多年休整,前342年,魏國發兵圍攻韓都新鄭,韓國向齊國求援。齊軍待雙方均精疲力竭,於次年發兵,還是用「圍魏救趙」的戰法,不過此次是圍魏救韓,直驅魏都大梁,解了韓圍。魏王惱怒,起傾國之兵迎擊。齊軍前鋒與魏軍稍一接觸,即佯裝怯戰,掉頭東撤。撤退途中因勢利導,逐日減灶,製造士兵大量逃亡假象,引誘魏軍精銳兼程追趕。馬陵溝深林密,地勢險隘,齊軍設伏於此,打魏軍個措不及防。龐涓中箭自殺,齊軍乘勝追擊,殲滅魏軍10萬,魏軍主力基本喪失。此後魏國徹底衰敗,戰國時代進入中期,齊秦兩強並舉。

  濟西之戰,齊國陷落。前288年,秦昭王約齊湣王一起稱帝,暴露了兩國瓜分天下的企圖,五國十分惶恐。尤其前286年,齊滅宋加劇齊與諸國之間的矛盾。燕國積極活動,結成合縱聯盟。前284年,名將樂毅統率燕、秦、楚、韓、趙、魏六國軍隊攻齊。雙方兵力各20餘萬決戰在濟水之西。齊軍連年征戰,士氣低落,一觸即潰。燕軍長驅直入,攻佔齊都臨淄和七十多城,只剩下莒、即墨兩城。五年以後,田單指揮齊軍收復失地,但是國土縮水一半,盛世不在。這次打擊後,齊國大衰,戰國時代進入後期,即秦國獨霸階段。

  長平決戰,大局確定。前262年,秦軍攻韓上黨。郡守馮亭以17城降趙。兩年後,秦軍攻取了上黨,繼而進攻長平。名將廉頗率軍依託有利地形,固守不出。長期對峙之下,趙國糧草不濟。前260年,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到任後,遵照趙王意圖大舉攻秦,以求速決。白起佯敗後退,引誘趙軍脫離陣地,將其主力分割,並切斷糧道。趙軍轉為防禦,以待救援。斷糧46日後,趙軍崩潰。40萬趙軍降秦後,被白起全部坑殺。此役標誌秦國統一華夏,再無明顯阻力,已成定局。

  掃滅六國,海內一統。商鞅變法之後,秦國迅速崛起。經過一百多年,幾代雄主勵精圖治,具備了統一的實力。醞釀是長期的,質變往往是迅猛的。從前230年滅韓開始,只用了10年時間,一代雄主嬴政就依次掃滅韓趙魏楚燕齊,統一了華夏。

  教訓啟示

  經過長期的民族融合與頻繁的大規模的兼并戰爭,加之交通、科技等進步,中華大地成為統一的國家,是歷史的必然。但是為什麼是在春秋初期襄公時代才立國的秦,完成了統一大業呢。這其中,山東諸國的失敗教訓和秦國的成功經驗值得深思。

  晉國分裂。戰國七雄中有三家是從晉國分裂而來,可以想見如果晉國沒有分裂,那麼何人統一中國,尚未可知。曲沃代翼後,獻公驅逐諸公子,從此後公室衰微。晉文公流亡時期,有一批忠實追隨者保駕。他們在文公即位後受到了重用,掌握國政。晉景公時設六卿,使權臣的權力更大。此後幾代晉主意識到問題嚴重性,先後屠殺了趙氏、郗氏、欒氏等望族。但是各路權臣已經做大,六卿架空了國君,最終韓趙魏三家成為強大晉國的掘墓人。歷史教訓就是,要堅決維護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防止形成世襲利益集團,視家族利益高於國家利益。

  齊國被合縱攻擊。戰國中期齊秦兩強並舉,未來走勢未定,此階段也是合縱連橫之士的活動高潮期。齊國瀕臨東海、物產豐富、商業發達、人口眾多,本是有希望統一中國的。秦國國力強,地勢易守難攻,費盡心思連橫破縱,還被合縱攻擊了五次。但是齊閔王幾次勝利後,野心膨脹,窮兵黷武,加之本人殘暴,失去民心,貪利滅宋後成為眾矢之的。只一次合縱,在濟西之戰齊國就被徹底打殘,喪失了和秦國競爭的能力。教訓就是,時機不成熟時,必須隱忍,以免招致合縱攻擊。

  楚國外交失策。楚國較早稱王,實力較強。齊桓公率領八國聯軍伐楚時,都沒有把握取勝,質問了兩個無關痛癢的問題,得到按時給周王朝進貢的承諾後,旋即撤兵。楚國全盛時佔領了整個中國南半部,面積幾乎和整個周王朝相當,且控制了銅綠山,本來最有希望統一中國。在秦不斷強大的背景下,楚本應按屈原的設想與齊聯合,組織山東六國,共同抗秦。但是楚卻頻頻與秦合作。懷王被拘後楚頃襄王繼位與齊聯盟,但秦極力活動,忽悠楚國再次與秦結盟,後果是,多年的都城郢被秦將白起攻破。楚國元氣大傷,被迫遷都。教訓就是,要認清戰略敵人,實施有延續性的策略。

  除了地理位置易守難攻外,秦國的成功,主要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強化中央集權,堅持依法治國等。

  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以發展方向為例,秦惠王曾召集秦相張儀與將軍司馬錯,就先伐韓還是先發伐蜀進行辯論。張儀認為伐韓可以乘機威逼周室,挾天子以令天下,而奪取戎狄之國蜀只有小利,而不能爭名於朝堂之上。司馬錯卻說,想要讓國家富強,必須擴大地盤,想要軍事強大,必須讓人民富裕。蜀國土地肥沃,又處於內亂之中,取得蜀,能增強實力,又不至於招致諸侯的討伐。如果伐韓劫持天子,相反會成為眾矢之的。好在秦惠文王採納司馬錯的建議,出兵攻打蜀國,此後秦國得到了四川平原作為穩固的後方。

  外交策略成功。除了政治軍事的強悍實力,還要配以外交的精確手法。張儀的「外連衡而斗諸侯」,范雎的「遠交近攻」,尉繚的重金收買六國的權臣等外交策略,避免樹敵過多,防止了敵方結盟。千方百計分化了敵人,實現了各個擊破。

  廢除世襲。商鞅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對秦國進行了深刻變革,但是最主要的是廢除了舊的世卿世祿制度,實行軍功爵制,以殺敵數量為加官進爵的標準,將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與國家利益捆綁在一起。此舉樹立殺敵立功之風,大大激發了秦國的鬥志,極大提高了秦軍戰鬥力,使之成為「虎狼之師」。

  廣納賢才。縱觀古今中外的王朝興衰,關鍵取決於核心職位對人才的啟用。尊重、重用賢才是秦國能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早在穆公時代,百里奚、蹇叔、由余等外來人士,就讓秦國大增國力,稱霸西戎,打下了疆域的基礎。孝公時代,商鞅全面深刻變法之後,秦國很快面貌一新。此後政治清明、重視人才的秦國吸引了張儀、司馬錯、范雎、白起、甘茂、呂不韋、李斯、尉繚、王翦、蒙恬等大批的各國人才。

  這些為秦統一華夏做出傑出貢獻的優秀人才,來到秦國之前大多不受重用,有些甚至還受到殘酷迫害。足智多謀的張儀在楚國,無端受懷疑,被抽數百鞭,以致張儀得勢後,發誓要和楚國作對到底。才華橫溢的范雎在魏國無辜遭饞,被指謫為通敵,被毆打幾乎致死。千古奇才商鞅在魏國一直不被相國公叔痤推薦,公叔痤知道他的才能,若過早推薦,可能會危及自身地位,所以才在病重臨終時舉薦,以博得舉賢之名。但舉薦的同時,他還向魏王建議,如果不重用,就將其殺掉,以免被別國所用,這是典型的殘害人才的心態。象公叔痤這樣心胸的人,竟能陷害逼走吳起,長期盤踞相位,可見魏國的政治水平。再多說一句魏國,戰國初期,魏國的實力在各國之上,但是魏王任用心胸極度狹隘、心理極為陰暗的龐涓為一國主將的那一天,就已經註定了魏國的衰敗,從那一天開始,就已經註定了在統一華夏的大棋局中,魏國,被判出局。

推薦閱讀:

世界影響力最大的十種語言,漢語能排第幾?第一大家都知道吧!
大雪之節,在詩詞的世界裡美妙如畫!
世界地理知識總結
世界文化遺產.洛陽龍門石窟 作者 李述民 筆名 山凸
世界上十大最昂貴的犬種【組圖】

TAG:世界 | 春秋戰國 | 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