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建寺廟把錢埋土裡不值得,建電視台請人講經的功德最大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4-12-02 20:09:42關鍵字:道場,建寺廟,建電視台,功德,佛教的六種形式,六種形式,宗教大學,善逝,世間解 |
【 點擊數:125 】 【字體:大中小】 【收藏】【列印文章】 |
摘自凈空法師《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139集2014年11月30日 講於 香港 建寺廟把錢埋土裡不值得,建電視台請人講經的功德最大在這個世間如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苦,究竟苦是六道輪迴。所以幫助眾生脫離六道輪迴,這叫離究竟苦;幫助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那叫得究竟樂。這個功德跟諸佛如來是平等的,沒有比這個功德更大的。幫助一個人功德就不得了了,要幫助幾十個人、幾百個人、幾千、幾萬人,那個功德跟佛就平等了,所以有機會要做! 今天蓋寺廟,花那麼多錢埋在土地上,不值得!應該幹什麼?建電視台!建一個電視台,請法師天天來講經說法,全世界都聽到,這個功德,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跟你相比。不但人間不能相比,天上的天王也比不上你,好啊!我們要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我們今天幫助這個世界,就像湯恩比所說的(湯恩比說話我們很感動,他說的真話),如何能夠防止這個世界第三次世界大戰,怎麼防止法?那就是真正從教育下手。 我在國外認識國家的領導人不少,但是沒有深交。關係比較深的是陸克文先生,他澳洲總理一屆沒做滿就下去了,他辭職就不幹了,我們倒是很談得來的。 建一個電視台,每一個宗教有二、三個頻道,全天二十四小時不斷的去傳播,這個裡頭各個宗教經典都有人在講解、都有人在指導修行,這個多好! 所以辦一所宗教大學,培養各個宗教的傳教士,就用電視台對全世界來播講。 宗教教育內容主要講什麼?對於普世教育不外乎三種——倫理,道德,因果,不外乎這三種。提升到上一層,那就是科學跟哲學。有些宗教說神學,在佛教是哲學跟科學。 所以佛教,我的老師教我的時候就不承認它是宗教。 但是現在佛教在社會上至少有六種不同的形式: 第一種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看不見了,我們這麼多年走這個路子; 第二種變成宗教了。經懺佛事、法會,搞這個了,這是宗教; 第三種是學術。在大學裡面開課,我在早年還教了四年,文化大學教了四年,變成學術,學術的佛法; 以後又出現還有企業的,像連鎖店一樣,在世界上到處都有它的分店,但是沒有講經教學的,都是帶著信徒懺悔、拜拜,搞這些事情; 另外一種,還有旅遊的佛教,專門做廣告旅遊,我都不反對; 末後一個邪教。那是錯誤的,打著佛教的招牌不幹好事,滿足個人的企圖。這個現在雖然得一點好處,未來的果報很可怕,必定是三途。 所以六種不同的形式,都叫佛教,我們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我們學什麼?當年我的老師章嘉大師告訴我:你首先得認識釋迦牟尼佛,不要把路走錯了,這個非常重要! 我學佛六十三年,講經教學五十六年。也就是我學了七年出家,出家就教學、教佛學院,在台灣各地方講經。由台灣走到境外,第一站是香港。 念老為我們舉《華嚴經》,《華嚴經》總的來說就是講四樁事情——「信、解、行、證」,每一個字都有相當大的份量,特別是「解、行、證」占很大的份量。 「若於行法顯了明證」,要修行,唯有「行」才能「證」;沒有「行」不能「證」,到明證,這就是「明行足」裡面的「明」的意思,這第二種說法。 【解】(三)《涅槃經十八》曰:「明者,名得無量善果。 這還是「行、證」上所得的。 【解】……善果者,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成佛了!這善果不是指別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每個學佛人所追求終極的目標,全是原文,梵文音譯的,可以翻,為什麼不翻?尊重不翻。這一句翻成中文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三」翻作「正」,「菩提」翻作「覺」,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可以翻的,這個不翻,是他尊重。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是要恢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上正等正覺是自性圓滿功德,它不是從外頭來的,也不是我們修來的,自性本有的,只是把障礙去掉了。去什麼障礙?這個要去最麻煩的一個障礙,就是起心動念。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睜開眼睛會看,看什麼都看得很清楚,沒有起心動念,這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樣樣清楚、樣樣明了,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大乘佛法最高的境界,所以心在定中。 那我們達到這個定,難!這個定用什麼方法修?八萬四千法門統統都是修這個,無量法門也是修這個。所以《金剛經》上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個法門都能夠修得到,就看個人根性。 …… 【解】是說最深,蓋以得無上正等正覺為明也。 這個「明」只有一個人證得,妙覺;等覺沒有證得。等覺有五十一個菩薩,第五十二才證得,究竟圓滿的法身如來。 【解】今釋本經,以《涅槃》之說為妥。又「行足」者,《涅槃經十八》曰:「行名腳足。……腳足者,名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名為明行足也。」 這就是說這個「足」就是戒定慧,我們修戒定慧,證得無上菩提,這叫「明行足」。這個說法說的深,確確實實只是妙覺才能證得,符合本經的教義、宗旨。 【解】《凈影疏》同之。疏曰:「龍樹說,戒定慧等,名之為行。此二(明與行)圓具,故名為足。」 「行」是修行。修行的標準就是戒定慧。 戒有「止、做」兩種,「止」是禁止,譬如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是「止」,不準做的。另外還有什麼?還有「行」的,就是你一定要做的。菩薩戒多半都是做持,譬如聽經,這個地方有法師講經,講經的講堂,四十里之內的,在古時候你能夠走得到,走到這邊來聽經,聽完了回去,如果你不來聽經就犯戒了,為什麼?菩薩擁護道場,哪怕是個初學的小法師講經,你這個老居士、老人都要來聽經,為什麼?做影響眾,讓聽經的這些人看到,這些人都坐在這,大概講得不錯,讓他們生起信心、生氣恭敬心,做影響眾,現在交通方便,換句話說,開車應該在一小時之內,應該來聽經,超過一小時的可以不來,這是一類,戒律就這麼兩大類。這講「行法」。 「此二(明與行)圓具,故名為足」。所以這個「足」是比喻,比喻「明」跟「行」,智慧跟德行圓滿具足,這是「足」這個字的意思。 【解】又《會疏》稍異。疏曰:「行足者,謂身口意業,真正清潔。於自願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故號明行足。」 這個意思也好,身口意、戒定慧,真正清凈,跟自己跟這個願力,自己的願,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行、願具足,行中有願,願中有行,這樣善修滿足,成為「明行足」。 「善逝」的含義【解】五、「善逝」。善者好也。逝者去也,故又名好去。《大論》曰:「好去者,於種種諸深三摩提(即正定)無量諸大智慧中去。」 修的這個智慧,修的這個大定,完全向著智慧,「種種諸深三摩提」這是正定。種種,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無論是哪一種法門都修到正定。 怎麼樣得定?就是放下。所以修行重在放下。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分別、放下執著,讓自己的清凈心現前,戒成就了;平等心現前,定成就了;戒跟定成就之後,就會引發智慧現前,自性的般若智慧自然現前;智慧現前,一切法的真相完全通達明了。所以這是佛陀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人明心見性的方法。這種方法傳到中國來之後,我們中國的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這就是教學的理念跟方法。 所以中國儒家老師教學,要學生有沒有慧根,講求什麼?悟性,這個重要!悟性很高,思維敏捷,這種人將來會有大成就,那就要在根上下功夫養成習慣,古人所謂的,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把他的習性用最好的方法培養像本性那麼樣的善良。道家亦如是。儒家對於名利沒有捨得乾淨,它畢竟還是世間法,道是出世間法,道可以說的是完全捨棄了,比儒家的學的還要多,所以那個地位比儒還高,佛是講得圓滿,它是世法跟佛法完全圓融在一起,真的作用廣大,每一樁事情都能做,他做的不是為自己,利益眾生,斷惡修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為眾生,不為自己,不為自己就是出世間,出世法,做種種事情幫助人離苦得樂,這是世間法,世出世間圓融,世間不妨礙出世間,出世間也不妨礙世間,圓融了,妙極了,真得大自在,從它的迴向就具體可以看到了,迴向裡頭沒有自己,迴向眾生,迴向菩提,迴向自性,多妙! 無量諸大智慧中去。 【解】如偈說:「佛一切智為大車,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 這個車在哪裡?在八正道。八正道通入般涅槃的,般涅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它這個車是向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這好去,去的好地方,這個地方太好了。 【解】又《合贊》曰:「善者,最初發心。逝者,大般涅槃。如來不舍最初發心,得大涅槃,是故如來名為善逝。」 這是如來給我們做榜樣,初發心就成佛道,發心就成佛了,這《大涅槃經》講的,如來不舍初發心,他成佛了。是故如來名為「善逝」 【解】是均以入涅槃為善逝。 這就是回歸自性。佛教教學最後的目的是回歸自性,現在量子力學家講的「零能量點」。如何能夠回歸到「零能量點」,那就圓滿了,佛法是真正達到這樣的境界。 【解】又《會疏》曰:「善逝即妙往之義也。謂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趣佛果故。」是以趣佛果為善逝。與上說亦無實異。至於佛無來去,云何名好去?《凈影疏》曰:「佛德圓滿,更何處去,而言好去,雖無去處,非不能去。如劫盡火,雖非所燒,非不能燒,故得雲去。」 這個意思也說得非常好,佛確實在那個境界裡面,所有相對的都不存在,哪有來去?可見得這個說法是方便法,是讓我們這些人還沒有學成佛道的,在中途走路的,提醒我們。佛確實來無所從來、去無所從去。《楞嚴》說得好,「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就是「好去」的真正的意思。有沒有執著?沒有,心裏面痕迹都沒有,佛說這個現象叫「法爾如是」,比自然還要自然,一切法本來如是。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 印光法師文鈔選讀儒釋一貫序儒釋無二道,生佛無兩心。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有情,皆稟真如佛性而得建立故。然復生佛迥殊①,凡聖各異者,以因地之迷悟不同,修德之逆順各別也。由是儒釋聖人,各出於世,為之倡導。俾一切眾生,返迷歸悟,溯流窮源,以復其固有之本性而已。其發揮雖有權實淺深,方便究竟之不同,而其所宗之理體,所修之工夫,其大端②固無二致也。佛以覺為體,而覺有本覺,始覺,不覺。本覺者,即生佛同具之天真佛性,乃性德也。始覺者,依本覺理,起真實修,對治煩惱習氣,令其消滅無餘之妙智,乃修德也。不覺者,迷背本覺,隨境生著,起貪瞋痴,造殺盜淫,認苦為樂,以迷為德,承佛性力,造生死業,一切在迷眾生,與不依正覺,錯亂修習者,皆是也。本覺凡聖平等,無有高下。始覺工夫淺深不一,悟證地位各別,由名字以至分證,歷外凡以至等覺,皆在始覺範圍之內。由等覺再破一分無明,則修德功極,性德圓彰,福慧具足,煩惑凈盡,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方為大覺世尊,方證始本合一之最上乘極致,方了修因證果之大丈夫事業。故華嚴雲,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無礙智,則得現前。所言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者,本覺理性也。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者,逆本覺而起惑造業,輪迴六道也。離妄想則智慧現前者,順本覺而修,漸至圓成佛果也。了此性修理致,則不肯自甘下愚,亦不敢以凡濫聖,而必以實修實悟,以期於實證而後已。儒者以誠明為本,誠即明德,明即明明德之明,實則誠明,即明明德也。明德乃吾心固有之真知,由有人慾之物,遂錮蔽而不能顯現,如雲遮天日,了不見其光相。欲明其明德,必須主敬存誠,克己復禮,則人慾之物,自無容身之地,而本有真知,全體顯露,如浮雲去而天日昭彰矣。真知既顯,則主權得而使者聽命,故意之所念,心之所思,皆歸於真誠無妄,中正不偏矣。此孔子上承二帝三王修己治人之大經大法,撮要述此,以作天下後世希聖希賢之洪範③焉。若與佛法互證對釋,則誠也,明德也,乃本覺性德也。明也,明明德也,乃始覺修德也。物,即妄想執著。格物,即離妄想執著。離妄想執著,則得如來智慧,格人慾之物,自能徹底顯現吾心固有之良知與真知也。故曰其發揮淺深雖有不同,其理體工夫固無二致也。是以古今聰明睿智之人,多皆學佛,因得佛之心法,而儒先聖人之心法,方得悉其底里。以儒者多主於事相,而不致力於悟明心性,若不得佛法為之先導,則自己之心,尚非所知,況聖人之心法乎。以故泥跡之儒,多闢佛④教,以不知佛法雖為出世間法,亦復具足世間一切善法。舉凡倫常修齊之道,固已極力宏闡,毫善弗⑤遺,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隨己職分,各盡其義,固與世間聖人所說無異。然世間聖人,只教人盡義盡分,佛則詳示其盡與不盡之善惡果報。盡義盡分,只能教於上智,不能普攝下愚。若知盡與不盡之善惡果報,縱屬下愚,亦必歆⑥善報而懼惡果,雖不欲盡義盡分,亦必勉力盡義盡分矣。此如來普被上中下三根之法,每有徒矜知解,不務真修,妄謂因果為小乘者,不知如來圓成佛道,眾生常淪生死,皆不出因果之外,唯當人一念心性,不屬因果,而復不離因果。欲迥超乎因果之外,非圓成佛道不可,未成佛而輒撥因果,則永失其善因善果,常造惡因,常受惡果,盡未來際,了無止期,可不哀哉。世固有不知佛而妄闢佛者,亦有頗知佛而陰服膺⑦以陽為辟駁者,此種行為,皆由門庭知見太重,不能著實格物致知,以致意有所不誠,心有所不正也。其言皆足以瞎眾生之智眼,斷如來之慧命。古大人憂之,乘機破斥,使彼作此說者,與受其說之毒者,悉皆深知吾佛教人之所以然,不但與儒教不相悖戾⑧,且大有發明儒教,輔弼⑨儒教之至理極功焉。近來世道人心,陷溺已極,廢棄先聖之法,幾於無可救藥,凡屬憂世之士,莫不以提倡佛學為急務。以佛學注重明心,與因果報應。果能明自本心,決不至於錯因果。果能不錯因果,決可明自本心。既得明自本心,則儒先聖人之心,如來之心,亦可因之俱知矣,此儒釋一貫之大旨也。弘道居士,宿植德本,篤信佛乘,憫拘墟⑩者所見之謬,輯彼古人破斥謬見,合會儒釋,種種言論,以成一書,名之曰儒釋一貫。將欲排印流通,以光最初曾受韓歐之毒,而作一闡提者,因命作序,一以冀其自愍愍他,自傷傷他,一以冀其仗此因緣,以消滅其謗法之罪咎,以克遂夫往生之素志也。以故不揣固陋,勉述所知,雖文不足觀,而意有所本。願見聞者,同皆格物致知,以自明其明德,棄離妄想執著,同證如來智慧。則古人垂訓之至意,弘道輯錄之深心,皆可大暢本懷,不至徒設。而世道人心之轉回,於茲可以預斷矣,何幸如之。(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三 序) 註解: ①迥殊(jiǒng shū):迥別。迥,遠;殊,不同。 ②大端(dàduān):主要的部分;重要的端緒;大概。 ③洪範(hóng fàn):大法;楷模。 ④佛(pì fó):用歪理曲解佛教,如韓愈、歐陽修等。辟,排除;駁斥。 ⑤弗(fú):不。 ⑥歆(xīn):喜愛;羨慕。 ⑦服膺(fú yīng ):銘記在心;衷心信奉。 ⑧悖戾(bèi lì):亦作「悖盭(lì)」。違逆;乖張;粗劣。 ⑨輔弼(fǔ bì):亦作「輔拂」。輔佐;輔助。輔佐君主的人,後多指宰相。 ⑩拘墟(jū xū):見「拘虛」。比喻孤處一隅,見聞狹隘。 ------------------------------------------------------------------------------------------------------- 凈土釋疑網(www.foxdw.com)微信號:amtbedu。添加微信方法:打開微信--朋友圈--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眾賬號--輸入「amtbedu」,出現的界面再點擊「關注」;想閱讀本微信所有文章,請打開「凈土釋疑網」微信的右上角,再點擊「查看歷史消息」,即能閱讀本網微信平台已發所有文章。本微信內容是凈空老法師每天最新講經菁華、學佛答問以及印光大師文鈔(生僻字加註音、註解)、選網友們的學佛體會等文章,分享給大家。 凈宗經教(佛陀教育)網(www.foxdwedu.com)是幫助初入佛門的網友確立正確的學佛方法,介紹如何學佛和學佛次第,參與本網學佛,保准你學佛不走彎路。本網【網上共修註冊】,願與志同道合、正知正見的同修一塊共修! 凈土釋疑網手機版網站應用:安卓版。有疑問,可發郵箱:foxdw_01@163.com。 |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金剛經》講記 (四十二)下
※凈空法師:六道輪迴是一場夢,夢醒了痕迹都找不到
※保養身體兩個方法:素食、清凈心 --- 凈空法師講
※凈空法師《金剛經》講記 (十一)中
※凈空法師法語:能忍,決定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