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老師:劉渡舟談中醫的職業道德

中醫書友會第72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作者/劉渡舟

編輯/王超 ⊙ 校對/戰士徐

I 導讀:凡勸人向善之文讀來都讓人感觸良多。文中,前輩醫家不但不因醫療向病人索銀,反而仗義疏財向病人施銀,令患者得愈,一家幸福。雖然,社會在變,不能照搬前人的做法,但為醫之德,我們一定要謹存於心,方不負前輩諄諄教誨。在此,讓我們向眾多德藝雙馨的師長致敬,祝大家教師節快樂!(點小喇叭可收聽音頻節目哦~)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10:51 劉渡舟:談談中醫的職業道德 來自中醫書友會

社會上的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道德規範。舊時,一進商店的門就可看到赫赫八個大字,那就是「貨真價實,童叟無欺」。這八個大字,就是舊時商人職業道德的體現。中醫學歷史最為悠久,它具有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並又具備了東方道德的典範。所以中醫不但在學術上有它的獨特風格,並且在醫德的要求上也是極其嚴格的。這是因為醫生的職業是以人的生命為對象,是治病救人的,診治技術的優劣,和人的生命、健康互相聯繫。如果說一個醫生沒建立起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高尚思想,而以技術為手段為自己謀取名利地位,那麼,即使他的醫術再高明,他對人民的貢獻也將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恃術而危害人民大眾,走向了反面也是大有可能的。我們提倡中醫固有的「醫德」而加以升華,在當前看來是十分必要的。

我們提倡講究醫德,並非將醫術排除在外,如果沒有精湛的技術,也不能為廣大人民解除疾病痛苦。所以,醫德與技術上的精益求精,是相得而益彰,也是不能偏廢的。張仲景在《傷寒論》原序中,提到「精究方術」,才能做到「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歷史上有名的醫家如張仲景、孫思邈、陶弘景等人,他們愛人知人,有很好的醫德修養,而且在醫學上又都是造詣非凡。可見,離開為人民服務的本領而空談醫德也是很難想像的。

醫德也含有「恕道」,它要求醫生從自身設想而推及於病人。一個人有病,則父母擔憂,妻子焦慮,而所恃賴者,乃是醫藥治療之希望耳。以心比心,不能對此而熟視無睹。

王進休先生有《勘醫文》云:「醫者當自念雲,人身疾苦,與我無異,凡來請召,急去無遲,或止求葯,宜即發付,勿問貴賤,勿擇貧富,專以救人為心……」(編者按:疑為王日休的《勸醫文》)醫生苟能如此去做,則不但病人獲福,而自己亦可捫心無愧矣。

然病之生也,外有六淫所傷,內有七情之變。或因憂慮,或因貧困,或思慕不遂,如此種種,不一而足。這就要求醫生順情達志,察其所因,按照中醫的特有理論而進行治療,要有一顆火熱的心,撲在病人身上才能取得療效。

昔喻嘉言治一名窮漢,一家生活,嗷嗷待哺,窮愁之深,因而患病,乃請喻為之診治。喻嘉言知其病由於貧也,乃在小藥包中皆藏紋銀少許,囑曰:回家煎藥,病可愈也。患者抵家煎藥,見每小包中銀星閃爍,意為神賜,愁顏頓開,而病竟從此愈。

朱丹溪的老師叫羅太無,治四川僧,因思母綦切,日夜悲啼,路途修阻,又無盤纏可籌,思憂相雜,久而生病,皮肉瘠瘦,無復人色。太無審知其情,款以鮮魚佳肴,並持白銀一錠曰:俟汝病瘳,可持此銀返家看母。從此飲食漸開,膚肉充盈,面目光華而病癒。太無乃以銀令其歸。

以上兩案充分說明,先輩的醫德實在令人感動。不但不從醫療向病人去索銀,而且仗義疏財向病人去施銀,以是而令病人得愈。他救活了性命,使母子團聚,使一家幸福,使人不禁為之拍案稱快,而嘆為稀有。

醫之德,在於起死回生而能救人。然醫術不精,學識不深,閱覽不多,而亦不能使病人愈也。於是空有其心,而對臨床無補,則雖有醫德之心,而無救治之實,捫心自問,殊深慚愧。

昔朱丹溪治一女,其夫經商二年不歸,因不食,困卧如痴,無他病,多面向里床睡。朱診之,肝脈弦出寸口,曰:此思想氣結也。葯難獨治,得喜可解。不然令其怒,脾主思,過思則脾氣結而不食。怒傷肝木,木能克土,怒則氣升發,而沖開脾氣矣。令激之大怒而哭,至三時許,令慰解之,與葯一服,即索粥食矣。朱曰:思氣雖解,必得喜,則庶不再結,乃詐以夫有書,旦夕且歸,後三月,夫歸而愈。

由此可見,醫術不精則不能愈病,縱有醫德亦將何用?丹溪之治,是以情志來治情志之病,而不用一草一木,其術抑何精耶?然醫生患術乏,而庸醫又往往誤人。既有名醫而術高,則又車馬盈門,應接不暇,不得不相對斯須,便處湯藥。這對人民大眾之疾患,究竟能治癒多少則亦難知也。

醫之治病,應心細如髮,對病人要做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要發揚調查研究的精神,要了解病人,要與病人談心,讓病人望而可親,切不要擺醫生架子。在治療工作中,難免遇到一些不好治的疾病,要白天看病,夜晚讀書,摒除個人的嗜好,要研究治病方法,解決病人的疾苦問題。

學問事業本無止境,當一輩子醫生也要學習一輩子。要為病人而學,小心謹慎,以人命為重,這也是醫德的表現。

一個人難免有點嗜好,但醫生由於職業道德的約束,不能沾染個人的嗜好,而耽誤病人的及時治療。例如飲酒、打牌、下棋等。

病家已焦急萬分,盼望醫生如大旱之望雲霓,而醫生則閒情逸緻,與人對弈而遲遲不去,若遇上傷寒、瘟疫之病,傳變迅速,如稍有貽誤時機,便成百年之恨。真箇如此,而醫生將負不可推卻之責任,豈不悔之已晚?

尤其甚者,本為己所不能治之病,為了某些企圖,或者由於面子所關,而百般敷衍病人,以致由輕變重,雖再易名醫,因為時已晚,以致不救。

余如診病潦草,辨證馬虎,置人命如兒戲,或試用虎狼之葯,不管生死順逆,而一意孤行。病癒則邀功,病重則推卻責任,病人死則委之於命,此仲景所謂「委付凡醫,恣其所措」。醫生本為生人之職,而一變成殺人之手,此為醫德之不許,法律之難容也。

我建議在中醫課程里要加強醫德教育,使他們在精神文明方面有所進步。要把中醫的優良傳統繼承下來,一定讓他們知道中醫前輩是怎樣對待中醫職業道德的,為了濟世治人在學習中醫技術上付出了多麼重大的代價。要以歷史的人物施以教育,以楷模視之,勤以效法,成為一代新人。


推薦閱讀:

中醫婦科名家羅元愷臨證精華
不要「走投無路」才想到中醫藥
弗洛伊德遇上中醫
甲亢的中醫認識
中醫講學堂 2

TAG:道德 | 職業 | 中醫 | 職業道德 | 感恩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