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四):從隋唐盛世到兩宋風雲
隋朝疆域版圖
隋朝統一後,文帝在政治、經濟上採取了一系列整頓措施,從而使隋初社會呈現出穩定繁榮的局面,史稱「開皇之治」。然而文帝駕崩後,煬帝繼位,其依託社會經濟的發展,連續進行了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尤以營建東都和開鑿大運河為最,每次徵發民役多達百餘萬,嚴重透支了民力。在統一強盛王朝之下,統治者的積極「有為」往往會發展成好大喜功,其結果是社會矛盾的激化,人民揭竿而起。隋煬帝的「有為」最終湮沒在了農民起義的風暴之中,而隋王朝也在這風暴中瞬間崩潰,代之而起的則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光輝的大唐王朝。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年)
公元618年,關隴貴族出身的大隋「唐國公」李淵稱帝建國,改國號為「唐」,定都長安,是為唐高祖。此後數年,唐王朝陸續消滅地方割據勢力,統一全國,而在戰爭過程中屢立戰功的秦王李世民於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了最高權力,不久後登基稱帝,是為唐太宗。太宗統治期間,注意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訓,勤於政事,勵精圖治,遂成就「貞觀之治」。高宗延續太宗之治,大唐國勢繼續發展,之後大唐雖然經歷了武則天廢唐改周的短暫政治波動,但武則天執政注重社會發展,穩定邊疆局勢,頗有「貞觀遺風」,國勢並未受到大的損害。至唐玄宗執政前期,玄宗任用賢能,裁汰冗官,整頓吏治,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大唐國勢進入全面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此時的大唐王朝,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教育也獲得極大發展,而且開放的對外政策使得大唐王朝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唐都長安是當時名副其實的國際化大都會,亞、非許多國家的使節、商賈、學者、僧侶等絡繹不絕地來到大唐訪問、貿易、求學,他們在長安和睦相處,或許當時只有大唐王朝才有如此胸懷和氣魄。
大唐版圖
經過一百餘年的發展,大唐王朝發展到了頂峰,但與此同時各種社會矛盾也在積累。玄宗統治後期,深居宮中,怠於政事,且任用姦邪,朝政日趨腐敗;此外,大唐開邊太廣,邊鎮日重,漸成外強中乾之勢,且邊鎮諸將多為蕃將,鎮兵亦雜有大量胡卒,不受節制,終於釀成「安史之亂」。叛亂持續八年,破兩京,戰火蔓及大河南北,給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唐王朝由勝而衰。此外,安、史降將及征討安、史的有功將領,全部擁兵自重,造成了此後延續百餘年的藩鎮之禍。
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形勢圖
大唐王朝自「安史之亂」後,外有藩鎮割據,內有宦官專權,朋黨之爭,國勢不復振興,只能在黑暗與混亂狀態中勉力維持局面。公元875年,王仙芝率眾起義,從而掀開了唐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王仙芝戰死後,黃巢繼續領導義軍作戰,並一度攻佔長安,建立大齊政權,但最終失敗。唐王朝雖然鎮壓了農民起義,但自身也名存實亡。唐僖宗駕崩後,昭宗繼位,百計以圖挽回,終究無果,而朝臣與宦官相爭卻是愈演愈烈,最終同歸於盡。公元907年,宣武節度使朱溫廢唐自立,改國號為「梁」,史稱後梁,唐朝滅亡。從公元618年到907年,大唐王朝共傳二十一帝,享國289年。
朱溫廢唐自立,是為五代十國的開始。所謂五代十國,實質上是唐朝後期藩鎮割據惡性發展的結果,這是中國歷史上比較黑暗的時期。此間中原地區相繼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政權更迭,是為「五代」。五代的君主多是鎮將出身,專恃武力,不思文治,統治期間不過驕奢淫逸、魚肉百姓罷了,國祚也相對較短。與此同時,在南方和河東地區先後或同時並存著十個割據政權,是為「十國」。十國的君主多是唐末地方節度使,他們既無經營天下的志向,又無一統寰宇的實力,唯保境安民而已,故而南方社會相對穩定。
五代十國形勢圖
五代君主可稱道者唯後周世宗柴榮,其在位期間革新政治,發展經濟,整頓軍隊,南征北戰,逐漸成一統之勢,然天不假年,在位僅六年而崩。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宋朝,是為宋太祖。其後,宋太祖採用「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著手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至宋太宗時,「十國」最後一個政權北漢出降,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結束。宋朝因後來靖康之變的緣故,分為北宋與南宋兩個時期。
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年)
宋太祖建立北宋後,鑒於自己兵變奪權的經歷,常思抑制武將,遂有「杯酒釋兵權」的故事,稍後又採納宰相趙普的建議,對於地方節度使採取了「收其精兵、稍奪其權、制其錢穀」的措施,自此地方的吏治、兵權、財賦全部收歸中央,從而一改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然而天下事有利必有弊,過分地削弱地方,致使地方疲敝;貶抑武將,使得養兵雖多卻外戰不利,外戰不利則愈感軍隊不足,於是軍隊數量猛增,軍費開支巨大;優待文官,多置官署,致使官僚機構日漸膨脹,終於造成了「冗兵」、「冗官」的問題。「冗官」耗費於上,「冗兵」耗費於下,財政竭蹶,又導致了「冗費」的現象。三冗問題逐漸成為困擾北宋統治階層的弊病。
宋、遼、西夏形勢圖
自唐朝「安史之亂」後,中原王朝逐漸失去了對周邊少數民族的控制,而經過幾百年的胡漢交流,各少數民族也仿漢制建立起自己的政權。公元916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耶律德光時期改國號為「遼」,不時南下入寇,成為中原王朝之勁敵。當時中原正值五代十國紛亂,後晉皇帝石敬瑭為取得遼兵支持,不惜割讓幽雲十六州,自此中原屏障盡失。北宋建立後,採取「先南後北」的戰略,待到統一江南、平定北漢後,宋軍銳氣盡失,已成強弩之末。宋太宗兩度北伐,欲收復幽雲,卻終究無功而返。此後,至真宗時,宋遼締結澶淵之盟,約為兄弟之國,宋每歲向遼輸送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遂以歲幣換得邊境安寧。除卻遼人外,西北党項人元昊建立西夏政權。宋仁宗時,宋夏之間爆發了激烈戰事,然北宋敗多勝少,結果還是以和議告終。
宋神宗與王安石
至北宋中期時,「三冗」問題積弊日久,國家財政入不敷出,導致「積貧」局面的出現;對外戰爭頻頻失敗,又給人留下了「積弱」的印象,而外戰不力造成的歲幣輸出又加劇了「積貧」局面。「三冗」、「兩積」問題的日益嚴重迫使北宋高層展開變法改革以圖富國強兵,其中最著名者當屬神宗時期的王安石變法。變法持續數載,使北宋一度振興,然終究因反對勢力過大而失敗。此後數十年,北宋內部圍繞變法問題生出激烈的黨爭,致使朝政日壞,社會矛盾逐漸激化。
靖康之變
此時,原屬大遼境內的女真族崛起,並在完顏阿骨打的領導下建立大金政權。公元1125年,金滅遼,隨後長驅直入進攻中原,並於1127年攻入北宋都城東京汴梁,俘虜宋徽宗、宋欽宗及王公貴族三千餘人北去,是為「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同年,幸免於難的徽宗第九子趙構在應天稱帝,重建宋朝,隨後南渡,定都臨安,是為南宋的開始。
岳飛北伐圖
南宋建立之初即風雨飄搖,內有農民起義、烽火不斷,外有金兵南下、窮追不捨,幸賴岳飛、韓世忠等將奮戰禦敵,方才偏安一隅。公元1141年,宋金紹興和議,宋向金稱臣,輸送歲幣,自此形成宋金對峙局面。和議既成,岳飛等忠直之士或殺或逐,南宋自廢武功,後又歷秦檜、韓侂胄、史彌遠、賈似道等權相弄權,朝政大壞,期間雖數度北伐,卻終究無所作為。
宋金對峙形勢圖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兩大電影盛世看點:古天樂成為影帝收割機,余文樂又雙叒戴了勞力士?
※第四講:盛世時期和衰世時期道德教化和禮樂的不同特徵
※[轉貼]唐末宋初:1000年前的山水畫盛世 【貓眼鑒寶】
※此盛世王朝本可再續命200年,只因一人被殺,一年後國家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