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解《千字文》:絕妙華章背後的故事 / 望於江湖 / 第83頁

趣解《千字文》:絕妙華章背後的故事共129頁 作者:望於江湖 提交日期:2008-09-22 08:11    第一百零五句 背邙面洛(1)    背,《說文》解釋為「脊也」,這句里指背部對著或後部靠著。因為後背沒長眼睛,有什麼情況也看不到,所以每當辦事遇不上好機運或不順利時我們會說:「點兒背!」。  面,在古代指人的整個臉部,魏晉之後才出現「臉」這個字,而且只指兩頰的上部,那時候如果遇到一個蒙面人,你不能說他沒露臉,直到唐宋時期「臉」的範圍才擴大到整個面部。在這句是朝向、面對的意思。  邙,指邙山,是古代帝王、貴族陵墓最為集中的地方。  洛,指洛水,洛河的古稱,黃河支流。  這句的意思是:洛陽這座城市北依邙山南傍洛水,好地方啊!      面南背北    古代帝王的座位都是面南背北而設,一點都不能歪,皇宮、都城也是這樣正南正北而修建。帝王為什麼不能轉過身來,面北背南而坐呢?簡單說,因為帝王和我們普通人一樣,不願意喝西北風而願意曬太陽。  帝王的這個座位要擺在哪個城市裡呢?很多帝王選擇了西安和洛陽。選擇哪個城市作為都城是一項技術含量很高的活,其難度不亞於在超市挑選不含三聚氰胺的嬰幼兒奶粉。一般來說,古代在首都選址問題上主要考慮這樣幾個因素:  一是要居中。中國人的居中思想由來已久,據說是因為古人對天象的崇敬所致,他們看到北極星恆定不動,貌似天的中心,因此命名為「天樞」、「中宮」,並認為那裡是上帝的住宅。上帝都住天的中心,人間的統治者也不能搞特殊化,因而形成了居中的思想。《荀子 大略》中說:「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呂氏春秋》則說:「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居中思想的形成還有其自然地理方面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都城只有建立在位於疆域的中心地帶,才可能更好地統治四方、掌控全國。當然,居中不是要求都城必須在疆域的正中央,一般情況下都會稍微靠近存在威脅的地區,這樣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會方便很多。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受到西北游牧民族的威脅,因此長安和洛陽這兩即位於疆域的中心地帶又比較靠近西北的城市經常被選為都城。  二要富庶。都城會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其中統治階級和軍隊是最大的消費者,而且這些消費者都是吃霸王餐的,必須伺候好他們,好吃好喝養胖,好草好料喂肥,他們要是喝了你的茅台不想給錢,千萬別去要,否則人家會揍你一頓。這麼大的消耗,按照古代的交通條件,全靠從外運送是不現實的,既耗費人力物力,又無法及時滿足統治階級的需求,所以都城附近需要有大片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物產來供養這些爺。洛陽地處伊洛流域的廣闊平原,非常適合發展生產,關中更不用說了,八百里秦川,要嘛有嘛。   三是宜居。這一因素包含比廣泛,首先是安全問題,安全沒保障,其他都是扯淡。古人喜歡依山建城,主要就是出於軍事上的需要。《易經》說:「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安全問題解決了,就要解決水源和運輸問題,如果城市建在一條河流旁邊,這兩個問題就一起解決了。剛剛好,長安和洛陽基本滿足了這些條件。  這三點並不是選擇都城的全部因素,統治者必須兼顧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要求進行綜合考量。比如北宋定都開封,是因為趙匡胤的兩塊心病:他雖然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但一直宣稱是後周恭帝非得禪位給他,是被迫受讓接班,而不是主動奪權篡位,因而必須在後周的都城開封接著幹下去,這才能更加凸顯接班這個說法的真實性,這是心病之一;趙匡胤的另一塊心病,是當時對北宋統治形成重大威脅的遼國,而開封在與洛陽、長安相比,距遼國更近一些。  歷史上曾經被選為都城的城市,直到現在依然基本保持著面南背北的基本建築格局,街道整齊排列,房屋光照充足。如果我生活在這些城市裡,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已經在一個爛七八糟的城市裡蝸居了十年,依然找不找北。  作者:望於江湖 提交日期:2008-09-25 23:53  第一百零五句 背邙面洛(2)    洛神邙鬼    邙山就在洛陽北邊,是洛陽北面的天然屏障,更是軍事上的戰略要地,山上的風景也不錯,「邙山晚眺」被列為「洛陽八大景」之一。唐代詩人張籍在詩中寫過這樣一句:「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向北邙游。」意思是說,如果你在市區里住得鬱悶了,就去邙山郊遊換換心情,保證你鬱悶而去,開心而歸。  邙山游真的會如此愉快嗎?請您先把張籍的那首詩看全了,千萬別被那些斷章取義的宣傳詞給忽悠了。張籍那首詩題為《北邙行》,全詩如下:  「洛陽北門北邙道,喪車轔轔入秋草。車前齊唱薤露歌,高墳新起白峨峨。朝朝暮暮人送葬,洛陽城中人更多。千金立碑高百尺,終作誰家柱下石。山頭松柏半無主,地下白骨多於土。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銜上樹。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向北邙游。」  這首詩寫得陰鬱凄冷,最後兩句是在提醒那些在城市中的活人:假如生活欺騙了,不要不爽,也不要抑鬱,到邙山去看看那些死人吧,你總比他們強吧,好死不如賴活著。  能葬在邙山的死人,確實可以稱得上「好死」,因為邙山是古代帝王最理想的墓地,一般人是沒有資格埋在那裡的,所以才有了「生在蘇杭,死葬北邙」的說法。有道是哪裡黃土不埋人,為什麼大家都希望埋在邙山呢?據說那裡風水好,科學點解釋是因為邙山上的土層滲水率低、粘結性好、土壤緊硬密實,最適於安置墓穴,因此才會成為帝王皇族的專用墓地,除了這些人以外的其他人,如果能葬在邙山,那就是一種特殊的榮耀。《新唐書》載:李世民手下猛將羅士信曾受到裴仁基的禮遇,裴仁基被王世充殺害,羅士信出資將其安葬在邙山作為報答,並說:「我死當墓其側。」後來羅士信因寡不敵眾而被劉黑闥殺害,李世民重金購得其屍,安葬於裴仁基墓之側。羅士信就是評書或演義中羅成的歷史原型。  邙山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最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有歷代帝王將相、達官顯貴等各階層的墳墓數十萬個,很多不同時代的名人都在這裡成了鄰居,或者上下樓,張籍詩中說的「地下白骨多於土」並不完全是誇張。邙山就那麼多地皮,而死人卻是哭著喊著、源源不斷地湧入,墓地供應緊缺是必然的。唐代詩人王建在《北邙行》感慨說:「北邙山頭少閑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推薦黃金無置處。」由此看來,至少從唐代開始,邙山墓地就已經非常稀缺,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了,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現在。目前,邙山墓地價格比活人住的房子都貴,有學者甚至提出了「經濟適用墓地」的概念,有一些人還惟恐天下不亂,當上了「炒墓族」。地皮下面也有人在賺死人的錢,瘋狂的盜墓賊已經像老鼠一樣把邙山給挖了好幾個遍,偷走了無數歷史文物。  邙山雖然風景優美,但是因為山上陵墓太多太密,去邙山旅遊的人多是出於對歷史文化的興趣,而不是簡單的休閑觀光。設想一下,你一個人在邙山上晃悠,腳下不知道踩著多少人的墓地,那是一種什麼感覺?白天還好,要是到了晚上,陰風瑟瑟,鬼火幽幽,說不定什麼時候地下突然冒出一個盜墓賊的半個身子來,你怕不怕?不光你怕,盜墓賊可能已經被你嚇癱瘓了。小時候住在農村,經常聽大人說起一些鬼故事,其中有這一件怪事:這年春節,村裡有一家人去墓地祭祖,一邊燒紙一邊跪在墳前念叨:「我們來看望您了!」話音剛落,就聽一個響亮的聲音:「都回去吧,我在這邊過得挺好!」這一家子人聽了之後,寒毛都豎起來了,風馳電掣般逃回村子。出了這件事以後,全村人心惶惶,後來有一個村民主動站出來認錯,說那天他剛好經過,想開個玩笑,就悄悄躲在墓地的大樹背後等著搭話。  如果說這世界上有鬼,那這鬼就在人的心裡,但是人總是喜歡自己嚇唬自己,說起鬼來讓人覺得瘮得慌,算了,還是趕緊從古墓群里逃出來,抖掉渾身的雞皮疙瘩,到洛陽南邊看看洛河風光吧。  洛河這邊比邙山要高一個檔次,因為它不是因「鬼」聞名,而是以「神」著稱。黃初三年(公元222年),由鄄城侯晉封為鄄城王的曹植去京師朝拜他哥哥魏文帝曹丕,回來在洛水附近看見一個美女,據隨行人員說,她可能就是洛水之神伏妃。我們在前面說過,炎帝的小女兒女娃在東海游泳時淹死了,變成了精衛鳥,而這個伏妃的經歷和女娃極其類似:她本是伏羲的小女兒,在水邊玩耍時不小心掉水裡淹死了,就成了洛水之神。曹植見到了洛神之後,想起了宋玉的《神女賦》,就玩起了模仿秀,寫了一篇《感鄄賦》,以美人自比,抒發了自己雖然和皇帝是親兄弟卻得不到重用的鬱悶心情。  《感鄄賦》後來被改為《洛神賦》,是誰改的已經搞不清楚了,在南朝梁代的《昭明文選》它就已經被改名了。《昭明文選》中收錄了曹植的很多詩作,但賦只有《洛神賦》一篇,為什麼呢?《南齊書》中記載了沈約的看法:「以《洛神》比陳思他賦,有似異手之作,……」 陳思即曹植,因為他後來被封為陳王,謚號為「思」。沈約認為曹植的辭賦中,只有《洛神賦》寫得不錯,好像不是他寫的一樣。   有人認為《洛神賦》是曹植為了寄託自己對嫂子甄氏的思念之情而作,在《昭明文選》中,唐代李善做了一個故事性非常強的引注,大意是說曹植本想娶甄氏,因哥哥曹丕嗆行而沒娶成。甄氏死後,曹丕在曹植進京時把甄氏留下的一個玉鏤金帶枕送給他。回去的路上,曹植在洛水邊休息,思念甄氏,忽然看見一個美女過來了,並和他說了一些話,說完就不見了,於是曹植就寫了一篇《感鄄賦》,後來曹丕和甄氏的兒子魏明帝曹叡即位,改為《洛神賦》。  這段注破綻百出,比如甄氏嫁給曹丕時已經二十三歲,而曹植剛剛十三歲,是一個光知道撒尿和泥玩的小屁孩而已,怎麼會想到娶媳婦呢?據考證,這段故事並不是李善所注,而是後人編的小說,在宋代印刷出版《昭明文選》的時候被誤取進來,此前的版本並沒有這段荒唐的引注。  但是,我們也不能十分肯定地說曹植寫《洛神賦》與甄氏毫無關係有關,因為這篇賦的誕生時間剛好是甄氏死後不久,另外,它的原題雖為《感鄄賦》,但內容與鄄城毫無關係,其中細緻刻畫的那個美女卻讓人很容易聯想到甄氏,因為在三國時期「鄄」和「甄」是相通的:「鄄」雖然一般讀「絹」音,但也讀「堅」音,而「甄」也讀「堅」音。  有人問了:你腦子進水了吧?「甄」不是讀「真」音嗎?這個字三國之前確實讀「堅」因,後來東吳人為了避孫堅之諱而改讀「真」,不過僅限於東吳境內,其他地方還是讀「堅」。西晉統一全國,為了體現對東吳人的尊重,就把他們對這個字讀音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開來。直到宋朝還有少數人知道「甄」的古音,宋朝庄綽在《雞肋篇》中記載:甄徹在宋徽宗時期考中了進士,樞密院的林攄在念進士名字的時候,把「甄」讀成了「堅」音,宋徽宗說你念錯字了,林攄說沒錯,不行問問甄徹本人。甄徹是個馬屁精,他本著「誰官大就聽誰的」這一亘古不變的原則,說皇上說的對,您讓我姓啥我就姓啥。他這一拍馬不要緊,林攄因為「不識字」而被免職。  三角關係總比懷才不遇更容易吸引眼球,再加上同音字等巧合,很多人都相信曹植和嫂子甄氏不清白,連唐代詩人李商隱都相信了,寫下了「宓妃留枕魏王才」的詩句。但是,如果你認真讀讀史書,看看曹植是怎樣一次又一次給哥哥曹丕和侄子曹叡上書,以求重任,又怎樣一次又一次被調整爵位和封地,東跑西顛,最後抑鬱而死,或許就會覺得曹植根本沒時間沒精力沒心情去整其他沒用的事情了——如果您有興趣,可以再細讀史書,計算一下時間,看看曹叡是不是曹丕的兒子。   歷史總是那麼遙遠和深邃,我們只有通過古人的文章和墳墓來窺探和猜測。至此,我們已經基本游完了邙山和洛河的文化之旅,此次旅遊的感想是:鬼是人自己嚇唬自己的產物,神是人自己鼓勵自己的依託。-作者:望於江湖 提交日期:2008-10-08 15:37    因絕大多數朋友已經收到第一本爛書,現將該書的勘誤表奉上:    《一個古代公務員的簡訊息》勘誤表     「趣解千字文」第一部(前36句)《一個古代公務員的簡訊息》已出版,出版方以「原稿信息量太大,讀者無法接受」為由進行了野蠻的刪改,導致原稿被刪節三分之一:原稿約22萬字,出版的書中只有13萬字。在刪節的約9萬字中,只有開頭的1萬多字在通知作者並勉強同意的情況下刪的,其餘刪節均未告知作者。大量沒有理由的刪節,導致主題被架空,內容殘缺、不連貫,一些段落已經無法看出作者原本表達的意思。為了避免誤導讀者,現將其中比較明顯的錯誤列舉如下:  一、封面:  (一)下方「天涯社區超人氣作品」後面跟的不是天涯原帖標題,而是書中自序標題,讓人費解  (二)最下面的12個導讀標題黨中,第5、7、8個的相關內容已被刪掉,這3個標題黨成了純粹的噱頭  二、第1頁中的「婆娑世界」一詞因前面相關介紹已經刪掉,導致其出現十分突兀和生硬  三、第16頁第6行後面半句本是與前文想呼應的,前文沒了,這半句話還傻乎乎地在這呼應呢  四、第18頁插圖,畫的是牛頓和蘋果落地,但在內容里已經找不到牛頓了,有圖無文;這一頁中的第一個小標題是「大宇宙:永存在?爆炸產生?」可惜,內容中講大爆炸理論的部分已經沒有了,放空炮  五、第40頁「寒來暑往」一句本來有兩段,只保留了一段,而刪掉的那一段講的是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的影響的,是最緊扣第一部分「地球還能轉多久」這一主題的一段  六、第75頁第3行中的「梗直」應為「耿直」  七、第77頁「金生麗水」一句,原稿中講珍惜水資源的一段被刪除,這也是和第一部分主題緊密相關的一段,更可氣的是,這句的插圖表現的是刪除那一段中的「狼抱泉」的故事  八、第82頁「玉出昆岡」一句的插圖畫的是崑崙王母,可惜,那一段已經被咔嚓沒了,有圖無文  九、第90頁歐冶子鑄劍那一段,由於刪除太多內容,致使風鬍子、歐冶子以及鐵劍的出現都十分突兀  十、第97頁「果珍李柰」一句的插圖畫的是西施摘李子,而相關內容已經刪了,有圖無文  十一、第108頁「海咸河淡」一句的插圖畫的是精衛填海,而相關內容已經刪了,有圖無文  十二、第114頁「鱗潛羽翔」一句的插圖畫的是蘇武牧羊,而相關內容已經刪了,有圖無文,保留的一段標題為「鴻飛雪融,魚刺喉嚨」,卻沒有「魚刺喉嚨」的內容相對應,又放空炮了  十三、第125頁的「龍師火帝」中插圖是龍,可是內容卻把介紹龍的那一段刪了;第131頁的「鳥官人皇」中關於「人皇」的內容也慘遭刪節  十四、第135頁「始制文字」一句,插圖是四隻眼睛的倉頡,內容中卻沒了倉頡的蹤影;保留的一段中,本來側重介紹大小徐的,結果小徐基本沒有出現,大徐的介紹也是有頭無尾  十五、第166頁,標題為「人權、主權和皇權」的那一段,包含「弔民伐罪」的引文及最後的總結被刪掉,導致這一段不知所云。同樣,第170頁標題為「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一段幾乎被攔腰砍斷,下半部分內容沒了,成了太監   十六、第189頁,講宰相和丞相的區別那段,只剩下了宰相,介紹丞相的內容不見了,又放空炮  

本文由<貼庫網>脫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83.html


推薦閱讀:

清宮檔案大揭秘:正大光明匾額背後的故事
明星舊照背後的故事 真令人懷念 組圖
趣解《千字文》:絕妙華章背後的故事 / 望於江湖 / 第9頁
漢風物語——文物背後的故事
奇蹟背後的故事——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二)

TAG:故事 | 背後的故事 | 江湖 | 《千字文》 | 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