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窯瓷器:鑒賞與辨偽(精華篇)
導讀:宋代官窯瓷器 ,官瓷代表著漢族陶瓷藝術的最高成就,屬於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由官府直接營建。有北宋官窯、南宋官窯之分。官窯瓷器雖然在宋代瓷器中只佔極少數,但是其高超的燒造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成為漢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宋顧文薦《負喧雜錄》記「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據此可知,北宋後期在汴京(今河南開封)設官窯,現稱「汴京官窯」,亦稱「北宋官窯」。具體窯址至今尚未發現。
宋高宗趙構
宋高宗南渡後,在臨安(今杭州)另立新窯,為南宋官窯。宋葉《坦齋筆衡》載「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宛,號邵局,襲故宮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范,極其精緻,油色瑩澈,為古所珍。後效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
南宋 郊壇下官窯粉青葵瓣口龍紋盤
此文表明,南宋初營建的「官窯」有二:
一是「修內司官窯」,亦稱「內窯」,明高濂《遵生八箋》說,修內司官窯的地點在杭州鳳凰山下,但確切的窯址尚未發現;
二是「郊壇官窯」,位於杭州市南郊烏龜山一帶,亦稱「烏龜山官窯」。1930年發現窯址,1956、1985年冬至1986年春先後進行兩次考古發掘,發掘出龍窯與作坊遺迹,並獲得大量標本。
南宋 修內司官窯粉青八方杯
在中國陶瓷史中,「官窯」和「官瓷」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李唐越器久稱無,趙宋官窯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氣,紋猶鱔血裂冰膚」。這是清代乾隆皇帝對宋代官窯瓷的讚美詩。
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對藝術十分愛好的帝王,他在位幾十年曾寫下了無數的對各種藝術品的讚美詩詞,至今仍為後人津津樂道。從這首詩中,人們亦不難看出乾隆皇帝對宋代官窯瓷器的推崇之情。
宋官窯月白菊花式洗
宋官窯青瓷葵花式洗
北宋官窯:是宋徽宗在位期間官府在汴京(今河南開封)設置的專門生產皇家青瓷的窯場。南宋人顧文薦《負睻雜錄》記載:「宋宣政間(宣和、政和,宋徽宗年號)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宋代的汴京城遺址,由於黃河多次泛濫,已經深埋河底,因此,北宋官窯窯址至今尚未發現。
北宋官窯尊
宋官窯粉青菱花式盤
北宋官窯的施釉較厚,釉質精細,釉面光潤,成乳濁狀,有玉質感。由於燒造溫度比汝窯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質感較汝窯要稍強一些。釉色以天青色和淡雅的青綠色為上品,尚有粉青、翠青和月白等多種。
釉面上都有較稀疏的開片,開片呈淺黃色,是這個窯口所獨有的。為了使釉面成色更加美觀,胎釉結合更加牢固,在施釉前,常在胎骨上先刷上一層深醬色的護胎釉。
凡刷護胎釉的,燒成後,底足露胎處就顯出醬黑色,而口沿處由於流釉緣故也呈現出淺紫色,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這一方法也一直延續到南宋官窯。
宋官窯粉青琮式瓶
宋官窯月白釉撇口瓶
北宋滅亡以後,南宋時在今杭州市鳳凰山南麓烏龜山和郊壇另設新窯,稱南宋官窯。此官窯瓷器胎為黑、深灰、淺灰、米黃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質細膩。
釉面乳濁,多開片,稱為「蟹爪紋」,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黃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卻偏赤鐵色,故有「紫口鐵足」之稱。
南宋官窯青瓷尊
南宋官窯粉青貫耳弦紋壺
南宋官窯,主要表現的不是在它的裝飾,而在它本身如玉泉般的、莊重的、典雅的、神秘的自然美。在藝術風格上以釉色取勝,以造型見長,以紋片著稱,這些製品反映出東方民族諄厚樸實,崇高古雅的獨特藝術風格。
官窯所燒的都是宮廷御用器,因此,要求製作都盡量完美,早期作品為了使器身全部敷釉,盤洗等器一般都以支釘裝燒,唯支釘較汝州官窯為大且粗,數目甚至有多達二十枚者。
晚期,則多以墊托墊燒,雖然是底留下一道無釉的痕迹,但塗上一層鐵質護胎漿成"鐵足",使製品更富特色。
南宋官窯月白釉葵口洗
南宋官窯粉青貫耳弦紋圓壺(底部照片偏色)
要鑒識南宋官窯器,就必須先看胎質。市場上可見到一些黑胎的仿官窯器,但這些仿品黑胎雖相似,而胎質常顯粉狀而過於細膩,不像真品因含雜質較多反而顯得粗糙,在醬色的露胎處,可見點點黑褐色斑狀色塊。所以,凡在露胎處不見點點黑褐色斑者,就要小心。
真品胎色呈糯米狀,仿品胎質常無法做出糯米狀。因為縮釉,真品有棕眼,棕眼呈自然狀態,露胎處也可見點點黑褐斑。仿品常無棕眼,有的也不自然。在釉面上,因為宋代制瓷追求玉質感,因此,首先要看器物有無玉質感。
真品視之如青玉。因為要追求玉質效果,釉面玻璃質感不強,釉面潤澤,呈亞光乳濁性。放大鏡下可見氣泡如細小的串珠緊密聚集在一起一樣。因為燒造溫度不高,整器擊之聲音較低。仿品這一點上是最難做到的。
所以,凡器物無玉質感者,就須謹慎待之。出土器在開片之內可見有土沁深入肌理。仿品也可做出土沁相似的顏色,但在放大鏡下常可見土沁都是浮在表面的,做得好的,也可有侵入的,但不自然,不均勻,認真細看,不難識別。真品器形規正,形美而又有滄桑之感;仿品在這一點上常無法達到,尤其是不能傳遞出歷史的滄桑之感。
南宋官窯粉青長方盆
南宋官窯灰青釉葫蘆瓶
南宋官窯粉青貫耳帶杏葉壺
宋官窯粉青雕龍大圓洗
南宋官窯碗
宋代官窯瓷器真偽鑒別
一是釉質的差異。宋代官窯器釉質肥厚,酥光寶暈,有玉質感。釉下氣泡顆粒大而明亮,並累疊密集,如史料"聚沫攢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黃等色為多。雍正仿宋官窯器釉層較薄,釉下氣泡小而疏,釉表多數均透明光亮而欠潤澤。釉色以豆青、灰藍、月白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南宋官窯粉青葵花式盌
二是紋片的差異。宋代官窯器的紋片有大小開片兩種,大開片紋痕長而粗壯,有的紋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經線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樣垂披於臀,因此有"牛毛紋"之稱。即使是小開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幾條較長較粗的紋痕。紋痕的顏色以鱔血、魚籽黃、墨色、油灰居多,鱔血者為上品。雍正仿宋官窯器以小開片居多,紋痕粗細大體相差不大,迄今未見有牛毛紋者。紋痕顏色比較單調,基本為黑色或淺黑色。
宋官窯盞托(壽成殿)
三是胎色的差異。宋代官窯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稱"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鐵足"特徵的形成,完全是由於胎色所致。而雍正的仿宋官窯器,胎色為白色、灰白色和淺灰色,這樣的胎色在器口釉薄處和足根露胎處不可能形成紫口鐵足。
宋官窯青釉龍紋盤底部
四是底足的差異。宋代官窯器有滿釉裹足支燒和足根露胎墊燒兩種,前者器底有支釘痕,後者足根露胎為鐵足,足部修胎比較粗糙,底部無款識。雍正仿宋官窯器除了足根施以醬釉以外,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細規整。
宋官窯青瓷葵口盤底部
大家都在讀:
來源:雅昌網,版權歸原作,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
推薦閱讀:
※三元風水辨偽(1)
※萬曆瓷器特點及辨偽 DM
※如何辨偽古玉可從八方面入手
※《硃砂掌功》與鄒氏《紅砂手》辨偽
※古玩鑒定辨偽十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