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生的心理:象牙塔里引發的思考
┊ 來源:松鼠會 ┊ 收藏
編者按:「又到了這個學長勾引學妹,學妹勾搭學長,學姐垂涎學弟,學弟攀附學姐,學姐嫉妒學妹,學妹憎恨學姐,學長拋棄學姐,學姐報復學長,學長欺瞞學弟,學弟巴結學長的時期了」(引號中的話出自Mr.Q同學的某條評論——照此看來,學校還真是一個讓人orz的世界)。
呵呵,上面算是題外話,下面才是重點——送給大學新生們。
嘿,新鮮人們,新的學期要開始了。你感覺好不好?
也許現實不及理想中美妙,不過沒關係,你要知道,那句話怎麼說來著:「戰士啊,當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止你一個時,你定會減少痛楚……」
現在我們都知道,隨著高等教育擴招政策的執行,越來越多的學子得以進入象牙塔,成為大學校園裡的一名新鮮人。當大學生的數量越來越多,大學的「獨特社會性」也越來越凸顯出來。
當我們的社會,包括家長的目光都盯住大學排名、專業熱度、畢業就業率這些問題時,我們是否也需要關心一下大學新鮮人們的心理呢?
【三不】不滿意、不適應、不知道
家長們把孩子送進了大學,想像著他們將來畢業、工作、成家立業,就鬆了一口氣。但孩子們卻對這樣的生活表現出了如此多的不:不滿意、不適應、不知道。
一家門戶網站教育頻道做了一份2009級大學新生月度跟蹤調查,調查結果告訴我們:最新一批的大學新生中,有35%的本科生對大學表示不滿意。根據調查,對於48類專業的滿意度無一超過50%,個別專業的滿意度甚至低於10%。
除了對專業的不滿意,學生們說,體會最多的就是面對獨立生活的無知。是的,這種凌亂的寢室景象你一定不陌生:堆成小山的衣服,或者試圖洗乾淨但依舊隱約看見油漬的襯衫。
我就曾撞見過這樣有趣的一幕:推開某間寢室,一位偷偷幫孩子們擦地的家長居然像犯錯的小學生一樣試圖躲起來,繼而跟跟我們解釋說自己是物業的人員,順便來幫幫忙。老師們都很無奈,因為就在幾天前新生報到的時候,這個家庭大包小籮12個親屬一齊送孩子來校的場景實在令我們難忘。
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孩子們的情況,又利用了自己在大學教課的機會,在最後一節課的時候便和學生閑聊起來。
作為一名09級新生,來自江西的女孩瑤瑤回想起剛剛踏入大學校園的那段日子:一切都顯得那麼新鮮。跟著學長學姐們準備迎新晚會,那些以前只在電視屏幕上觀賞的舞檯燈光,如今她也可以置身其中……她充滿了各種幻想和期待。
然而,隨著獨立生活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事情讓她感到不適應——是從小小的寢室開始的。瑤瑤的寢室里,另外3位女孩分別來自天津、武漢和哈爾濱。四個女孩來自四個地方,天南海北的差異,有時難免有些摩擦和小問題。以下就是一個小例子:依依每天晚上10點半一定要上床睡覺,這樣一來,其他3位女孩想一起來段卧談便很難;沒有了卧談會,又習慣晚睡的靚靚只好躲在被窩裡和遠在家鄉的男朋友煲電話粥,即使聲音小,也難免讓大家怨聲載道,但又不能說什麼。
至於其他,不管男孩女孩,小到每天早上搶著用熱水,大到獎學金、入黨、競選幹部這些競爭的時刻,大大小小的矛盾總會多多少少的出現——
就像「2009級大學新生月度跟蹤調查」中顯示的:如今的大學新生們普遍反映,邁入新的社會後他們不滿意,他們不適應,他們不知道,而在所有的不滿意、不適應、不知道中,屈居首位的便是那微妙的人際關係。
【四理】:間歇心理、茫然心理、落差心理、懷舊心理
很多老教師或是上了年紀的人常抱怨:「看看現在的孩子,都是嬌生慣養的,出來什麼也不會,還天天宣揚什麼個性,跟別人處不來就是有個性?」
其實,如果我們細細想來,之所以大學新生們會出現上述的「3不」是有原因的,可以歸結到他們的4種心理。
首先是間歇心理。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高考是一個極其明顯的轉折點。為了這個標誌性的考試,無數的學生以及他們的家長在前面12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裡卯足勁地奔波。各式各樣的練習題、補習班充斥著孩子的生活。而一旦考上大學,便猶如解放——這便引發了間歇心理。經過多年長跑,孩子們獲得了許多知識,然而他們的心理能量卻也嚴重透支。他們想要儘快逃離老師和家長的約束和嘮叨,想盡情上網、玩遊戲、看電影,想去逛街、打球,無拘無束。由於心理徹底放鬆,又離開了父母的約束,喘喘氣、歇歇腳的想法深植心中,學習上無動力,行為上也提不起勁。
其次是茫然心理。
如果你去大學生中問一圈你打算做什麼,你在上了大學是為了什麼。我想很多人無法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或者僅僅是一個模糊的方向。
來自德國的支教老師盧安克說過:「中國的教育變得只是為了滿足一種被社會承認的標準,而似乎不是為了小孩。小孩在滿足這個標準的過程中,脫離了他的天性,脫離了他的生活。在這裡教育難道是只為了獲勝?我不想繼續跟學生一起奔跑著參加這場競賽——這場一直匆忙地奔跑著,最後自己都不知道跑的路是不是屬於自己的競賽。」
在高中時我們之所以努力奮鬥,是因為家長和老師將高考作為了我們生存的唯一標準,所有人都是明確的知道自己的方向的——幾本的線,多少分。而來到了大學,沒有人再盯著你寫作業,沒有人再作為拐棍告訴你下一步怎麼去做。我們的孩子便失去了生活的方向,茫然起來。其實很多很多的孩子是非常好的苗子,他們聰明領悟力強,他們有能力有幹勁,然而他們就是不知道路在哪裡。他們習慣了別人為自己鋪好石板、指好方向,猶如看到飛盤的靈犬一般可以迅速完成任務,卻不知道自己為何要這麼做,只知道它得到的命令就是如此。據調查,在我們身邊89%的大一新學和73%的大四畢業生均存在著這樣的迷茫感。
再次,落差心理。
「成王敗寇」的思想是我們的特色。在高中的時候,我們的標準很單一,主要就是成績,在很多很多人眼中成績好就是好孩子。而進入大學,進入這個人數更多、更加多元化的小社會,我們標準不僅僅只有成績,這樣的變化顛覆了新生們的認知體系。每個人無法登上每一項金字塔塔尖,甚至許多原來地方的精英,從小到大回回拿一百分又多才多藝的孩子,進入全國性的人才圈後變得那麼普通。還有一些家庭貧困的孩子看到了更加繽紛的社會,看到別人手中潮流的新品,而感到自卑。這種人生的重新洗牌,便帶給了許多新生落差心理。
除了迷茫落差和間歇的心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層懷舊心理。
當今的大學生一般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擁有極其強烈的獨立意識,追求個性話的個人本位思想嚴重,往往在集體生活中容易表現出格格不入,唯我獨尊。加之大學生活遠離父母、親友,如果在之前的家庭生活中又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際交際能力,習慣於依賴家庭,這部分學生都會產生懷舊心理。
不僅僅只有這四類,正是在面臨人生新的改變時容易出現這樣那樣的心裡想法,我們便容易滋生困惑。但學會面對這些困惑也正是每個大一新生步入學校後所要經歷的新的一件人生課程。
【五調】:自我調適、學校調劑、社會調整、家庭調節、朋輩調處
越來越多的大學其實已經注意到了這樣的問題,因此絕大多數學校也都設置了一些新生教育。但是面對這樣的人生轉折,我們每個人還是應該以自我的力量進行調適。不僅僅是大學新生,於很多剛剛走進社會的青年來講其實都是一樣的。當我們從一個習慣了的環境中邁出腳步,步入一個新的環境中時,如果可以培養好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那你就會贏在起跑線上。不要去抱怨別人沒有給你什麼,你要去想你能怎麼才能獲得那些。除此之外我們積極樂觀的心態也是極其重要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樹立良好的人生觀,辨識自我,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那條路那個目標。以每一次新的開始作為新的挑戰,而不僅僅是上一次的結束。積極的自我調適,向著夢想追風前行。
而作為育人搖籃的學校,僅僅關注是不夠的。在關注學生學習成績、培養學術研究的同時,也要給予他們人生的教育,完善中等教育的不足,將我國傳統的因材施教的優秀思想繼續發揚,根據學生實際特點進行調劑,真正的做到以學生作為中心,一切為了學生。
既然說到學校,不得不說說大的社會環境。隨著社會的進步,對於教育對於人生的認可,我們有些普遍流行的思維也應該隨之進步了。在這一點上我們似乎可以有一些「非主流」的變化,讓我們的孩子能夠在這個社會環境下,及時適時的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讓我們的孩子們可以在良好的社會氛圍中成長。
當然除此外家庭上的支持和教育,學長學姐以及同伴朋友間相互的調節處理都是可以幫助我們大一新生們、幫助我們的社會未來的主人們及時的走出迷茫,及時的找到自己的。但願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讓我們以後的學生們能夠盡量少的有著如此多的困惑與無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