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01黃芪的妙用

01黃芪的妙用

黃芪原名黃耆,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藥用其根。

黃芪的主要功效是:補氣昇陽,固表止汗,托毒生肌,利水消腫。增強機體的免疫力,調節新陳代謝等功能,在本草綱目中,把黃芪列為本經上品,補藥之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具有內傷勞倦,神疲乏力,脾虛泄瀉,肺虛喘嗽,胃虛下垂,久泄脫肛,陰挺,帶下,吐血,便血,崩漏 ,表虛自汗,盜汗,水腫,血蓋,癰疽難潰或潰久不斂。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黃芪乃補氣之聖葯,如何補血獨效。因氣無形,血則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無形之氣以生之。黃芪用之於當歸之中, 自能助之以生血。當歸原能生血,何藉黃芪,因血葯生血其功緩,氣葯生血其功速,況氣分血分之葯,合而相同,則血得氣而速生。

黃芪輕用則升壓,重用則降壓。黃芪是傳統瘡葯,有生肌的作用,

一、藥用配伍(主要的四點應用)

補中益氣

(1)脾胃虛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無力等症,常與党參、白朮、山藥同用;

(2)氣虛下陷、內臟下垂,如脫肛、子宮脫落、胃下垂等,常與党參、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補中益氣湯。

固表斂汗

(1)表虛自汗,多用於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氣不固,外感風寒而汗出,用黃芪配白朮、防風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風散;也可配浮小麥、麻黃根等。

(2)陰虛盜汗,可與生地、麥冬等滋陰葯同用。

利水消腫

(1)急性腎炎水腫,用於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並常與防已、茯苓、白朮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黃芪湯;

(2)慢性腎炎水腫、脾腎虛者,常與党參、白朮、茯苓同用。

托瘡排膿

(1)陽氣虛弱,用於瘡瘍久不潰破而內陷,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癰疽久不穿頭,常與穿山甲、皂角刺、當歸、川芎同用;

(2)瘡瘍久潰不愈,用於瘡瘍潰破後,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銀花、皂刺、地丁等。膿液清稀,常與党參、肉桂等同用。

此外,黃芪還應用於糖尿病、腦血管意外後遺症、高血壓病、風濕病、多發性神經炎、肌無力症等多種疾病。

二、黃芪的食療食用

民間常用黃芪煨大棗,黃芪燉母雞,黃芪煮黑豆,則更是美味佳看,補益上品。常服可令人精神煥發,體質增強,榮顏潤膚,延年益壽。

【黃芪茶】

黃芪5~10克左右,開水泡10~20分鐘後每天代茶飲用,可反覆沖泡。

黃芪30克左右,水煎好後每天代茶飲用,

黃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後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④黃芪紅棗茶(豐乳):黃芪皮15克,紅棗5顆。把材料和清水一同放入鍋里,用武火燒開,改為文火煮15分鐘即可。此茶益氣補血,適宜氣血虛弱所致的乳房乾癟者進飲,食用時間:經期可以代茶飲用。但是經期出現眼腫腳腫和女性體質燥熱的不適合經期飲用。

⑤紅棗桂圓黃芪茶(氣血雙補女人湯)紅棗5枚、桂圓5枚、黃芪30克,枸杞10克。水適量。紅棗用清水浸泡10分鐘,用潔凈的牙刷洗凈。黃芪、桂圓和枸杞用清水洗凈。紅棗掰開、黃芪和桂圓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煮開後撇去浮沫,小火煮約1小時。關火前參加枸杞,燜5分鐘即可。滋補氣血,特別適合女性經期過後飲用。

【黃芪酒】炙黃芪30克,白酒100毫升。將黃芪切片,裝入絹袋內,置白酒中浸泡,每日搖動數次,10日即成。每次30毫升,早晚各1次,連續服1~2個月。補中益氣,健脾開胃。胃下垂所致的呃逆頻頻,納差食少,頭暈目眩等。將黃芪泡酒飲服,酒行葯勢,葯借酒力,有相得益彰之妙。

【黃芪粥】是中國傳統的葯粥,在宋代已經風行,蘇軾有詩「黃芪煮粥薦春盤」。 「常喝黃芪粥,人老無病憂」 可改善老年人的機體代謝及預防老年病。白居易《齋居》詩寫道:「香火多相對,葷腥久不嘗。黃耆數匙粥,赤箭一甌湯」。(赤箭:天麻)。

①黃芪粥: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後,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②參芪大棗粥:黃芪15g,党參10g,大棗30g,粳米100g。黃芪、党參煎水取汁,與後二者一同煮粥食。本方以黃芪、党參補脾益氣,用大棗協同奏效,用於脾虛氣弱,體倦乏力,自汗,飲食減少,或易於感冒.

③黃芪山地粥:黃芪30g,山藥100g,生地黃15g。黃芪、生地黃煎水取汁,山藥研為粉末;將前汁煮沸,頻頻撒入山藥粉,攪勻,煮成粥食。本方黃芪、山藥補氣益脾,生地黃養陰清熱;三者均能降血糖.用於糖尿病,氣虛陰虧,口渴口乾,尿頻.。

④黃芪粥《冷廬醫話》:優質黃芪30-60克,粳米2兩,陳皮末1克,紅糖少許,加水適量,煎取濃汁去渣後,加入粳米、紅糖,繼續煮至粥快熟時,再加入陳皮末,煮沸片刻即可。早晚服食,可健脾養胃,補益元氣

【黃芪湯】

①黃芪枸杞燉雞湯:黃芪50克,枸杞15克,紅棗10個,母雞1隻(1000克左右),生薑2片,鹽、米酒適量。黃芪、枸杞、薑片放濾袋內,母雞洗凈,汆燙、沖涼、切塊,與紅棗一起放鍋內。加入清水,小火燉燜1小時後加鹽、米酒即可食用。 黃芪可補氣健脾、益肺止汗,民間常用於治療產後乳汁缺少,又可補虛固表,治療產後虛汗症。母雞性味甘溫,能溫中健脾、補益氣血。此湯適用產後體虛、面色萎黃、乳汁過少、易出虛汗等症。需要注意的是,黃芪燉雞湯宜在產後5~7天後食用。

②當歸黃芪烏雞湯:烏雞1隻,當歸3片,黃芪15片,姜3片。烏雞斬大塊,飛水,洗凈.焯水後的烏雞放入砂鍋中,加滿水,放入當歸黃芪和薑片,大火煮開後,改小火燉3個小時,中途不要加任何調味料,出鍋後在小碗里加一點點鹽調味。

③熟地黃芪羊肉湯:羊肉750克、當歸頭20克、白芍15克、熟地、黃芪各50克、生薑3片、紅棗5個。羊肉洗凈切塊,用滾水拖過;紅棗去核,當歸頭切片,白芍、熟地、黃芪、生薑均洗凈。把全部用料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開後,改文火煲3小時,調味供用。氣血雙補,固本養顏。用於氣血不足而致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目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食欲不振;或腎陽不足之腎虛肢冷、腰膝乏力、面部色斑等;或神經衰弱、貧血、腎炎及病後屬氣血不足、腎陽虧損者。

④芪苓鯉魚湯(水腫):黃芪50g,茯苓30g,鯉魚1尾。鯉魚洗凈,黃芪、茯苓以紗布包紮,加水同煮,以生薑、鹽調味.飲湯吃魚.本方以黃芪補脾益氣、利尿消腫,茯苓利濕補脾,鯉魚滋養補脾、利濕.用於脾氣虛弱,水腫,小便不利,或有蛋白尿;亦用於老人體虛氣弱,小便點滴不暢.

⑤黃芪當歸蝦仁湯(豐乳):黃芪30克,蝦仁100克,當歸15克,枸杞子15克。把當歸、黃芪、枸杞洗乾淨放入鍋里,用適量的清水煮10分鐘。然後加入蝦仁再煮15-20分鐘即可。此茶益氣補血,適宜氣血虛弱所致的乳房乾癟者進飲,食用時間:經期後第一至二個星期食用。

⑥黃芪蟶肉湯:黃芪60克,蟶子60克,玉米須30克,姜5克,鹽3克。將生薑洗凈,搗爛;黃芪、蟶肉、玉米須洗凈;把全部用料一齊放入瓦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煮一小時,調味即可。補氣利水、滋陰止渴;糖尿病並發腎臟病變屬氣陰兩虛者,症見全身性浮腫反覆發作,形體消瘦,神疲乏力,咽干口渴,頭暈耳鳴,舌胖苔少,脈沉細弱,血壓偏高,並有蛋白尿;黃芪以生用為宜,蟶肉以鮮品為佳,干品亦可。

【黃芪食療】

①黃芪煨大棗:每日用大棗10顆、生黃芪30克,共煨煮。這對提高免疫功能,增強體質,預防腫瘤的複發、轉移均有裨益。

②黃芪燉母雞:生黃芪120克,母雞1隻,調料適量。先將母雞去毛及肚腸洗凈,再將黃芪放入母雞腹中縫合,置鍋中加水及姜、蔥、大料,鹽等燉熟即成。補氣養血,益精髓。凡因大病、久病、產後失血過多及肝腎慢性虧虛諸病,皆可輔食。

③黃芪煮黑豆:大黑豆60克,生黃芪30克,砂糖60克。將上述3樣加入鍋中,加水共煮,煮至豆熟即可。吃豆飲湯,分早晚2次,連服5劑。補腎健脾,和血安胎。適用於妊娠後胎動見紅,屬脾腎兩虛者。

④黃芪党參燉母雞:母雞1隻。党參30克,黃芪30克,蔥、姜適量,料酒少許。將党參、黃芪挑去雜質,切片。母雞宰殺,去毛及內臟,洗凈。蔥切段,姜切片。將雞及藥物、姜,蔥放入燉鍋內,加水適量,武火燒沸,撇去浮沫,再文火燉至雞熟透即成。滋補氣血,健脾利尿。適用於治療面色萎黃、少氣乏力、納差食少、健忘失眠、小便不利、舌質淡、苔薄白

⑤黃芪蒸鴨子:活鴨1隻(約1kg),黃芪60g,先將鴨子宰殺洗凈,放沸水中汆透撈出,肚中放入黃芪、生薑、蔥白,放入少量胡椒粉,並在腹中放少量水和酒,用棉線縫好,裝盆內蒸2小時。去黃芪,吃肉喝湯。一隻鴨可分3天吃。可作為慢性腎病的食療方。治療慢性腎病,常使用玉屏風散配合真武湯治療,堅持服用,有改善腎功能的效果。

【黃芪霜】美容製劑,能潤澤肌膚、美化容顏。黃芪與當歸、白芍、熟地相配,萃取天然黃芪原液,富含二十一種氨基酸和對肌膚有益的微量元素,預防肌膚乾澀粗糙,鬆弛皺褶,黯黑枯黃,使肌膚細膩,柔滑,有光澤,延緩肌膚衰老。能增進細胞活力,延緩皮膚衰老,增強皮膚免疫力,有消炎殺菌作用。具有預防和修護皮炎、痤瘡、面部瑕疵、扁平疣、肌膚乾燥等功能。經常使用能使皮膚光滑細膩。

三、黃芪治病方劑

(1)高血壓方防己黃芪湯《金匱要略》:黃芪30g、白朮12g、防己12g、甘草3g、生薑3片、紅棗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老年人高血壓伴有下肢浮腫者,常用防己黃芪湯加葛根,有較好的消除水腫以及降壓作用。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澤瀉20g,胸痛頭暈者,加川芎10g、丹參 12g。

(2)糖尿病方:消渴多汗,常一味取效。(聶文濤:《食物訓練與糖尿病康復》)。對糖尿病伴有浮腫、面色黃者,本人常用防己黃芪湯加葛根等。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潰瘍或深部血栓者,則用生黃芪60g,配合葛根30g,懷牛膝30g、石斛30g、赤芍30g、丹參20g等。

(3)肩周炎方防己黃芪湯加味:黃芪30g,白朮15g,防己12g,甘草6g,薑黃10g,紅花10g,桃仁10g,雞血藤30g,元胡10g,川芎10g。日1劑水煎服。

(4)缺血性心臟病:黃芪每日g,水煎分3次服。治療92例缺血性心臟病,並分別與心痛定和丹參片作對照,結果表明,黃芪組有較好的療效。不僅心絞痛等癥狀明顯緩解,而且能改善心電圖、心阻抗圖等臨床多種客觀指標。

(5)心律失常方:黃芪50克,党參、丹參各30克,麥冬、當歸、附子各10克,五味子、紅花、生薑各 5克,大棗20枚。加減:孕期早搏者加茶樹根、膽南星;胸悶甚者加甘松、瓜蔞皮;心悸明顯者加龍齒、柏子仁、沉香、珍珠粉;納呆便溏者加木香、蒼朮、焦山楂等;肢腫脹者加大腹皮、萬年青根等。1日劑。

(6)腦血管意外:近代寧波名醫范文虎擅長應用此方治療中風偏癱,黃芪常用60~120g。他說:「中風一症.有屬火、屬風、屬痰諸說,依法治之常不效。此乃氣虛之極,脈絡瘀滯為多,獨王清任補陽還五湯可信。黃芪可增至四兩,連服數十劑無妨」。補陽還五湯(清代名醫王清任經驗方):黃芪60g、當歸10g、川芎10g、赤芍藥15g、桃仁10g、紅花6g、地龍10g。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大便乾燥,小便頻數,遺尿不禁。現代用於治療腦梗塞、腦血栓、糖尿病等,均有較好療效。

(7)腦梗塞方:生黃芪60克,天麻、川芎、桃仁、牛膝、莪術各10克,生當歸、生丹參各20克,鉤藤 15克。隨證加減:陽閉者加安宮牛黃丸;陰閉者加蘇合香丸;痰盛者加半夏、膽南星、石菖蒲、茯苓、竹茹等;脫證者加人蔘、附子等;肝腎虧虛者加左歸丸。1日劑,水煎2次混合,早晚分服。

(8)腦動脈硬化症:生黃芪 25克,茯苓、海藻、法夏各10克,首烏、麥冬各15克,水蛭6克,炒杏仁3克。加減:腎陽虛者加淫羊藿、鹿角霜、巴戟天等;腎陰虛者加女貞子、熟地、旱蓮草、山萸肉、枸杞子;失眠多者加棗仁、夜交藤、生牡蠣等;痰濁者加膽南星、陳皮等。1日劑,水煎3次,早、中、晚分服,

(9)腫瘤化療放療以及手術後黃芪建中湯:黃芪15g,大棗10個,白芍15g,桂枝、生薑、甘草各10g,飴糖50g。黃芪等六種煎水取汁,入飴糖待溶化後飲用。患者出現貧血、浮腫,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及感冒等,常是應用黃芪的指征。

本人曾治療1例發性骨髓瘤患者,其主要癥狀為多汗、惡風,發高熱,用黃芪60g、肉桂10g,配合真武湯,服藥1周後,出汗惡風顯著減少,治療1年,病情穩定,幾乎未出現發熱。十全大補湯:黃芪15g、肉桂3g、人蔘5g、白朮10g、茯苓12g、甘草3g、當歸6g、川芎6g、熟地12g、白芍10g,水煎服,日分~3次服用。常用的腫瘤後的體力增強劑,主要是便於久服。

(10)骨質疏鬆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30g、桂枝10g、白芍藥15g、生薑3片、紅棗12枚。此方不可用甘草。治骨質疏鬆、腰椎病、頸椎病、貧血等,可見關節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當年范文虎治療醫家沈某之媳病肢體酸麻,曾服桂枝湯加味治療未效,范氏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原方,2劑即效。桂枝湯與黃芪桂枝五物湯僅甘草、黃芪之差異,一味葯的區別,效果竟然大不一樣(見《魏長春臨證經驗集》)。

(11)經久不愈的潰瘍黃芪膏(現代名醫趙炳南):用黃芪濃煎成膏,加入等量蜂蜜,混均勻後備用。適用於「久敗瘡」,即潰瘍久不癒合的化膿性感染。其表現為膿水清稀,創面平塌、全身狀況差。

(12)上消化道潰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黃芪建中湯:黃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薑3片,紅棗12枚,麥芽糖適量沖服。多適用於病情呈慢性化,有輕度貧血,自汗盜汗,喜歡吃甜食,舌質暗淡者。如體型消瘦者,黃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則會導致腹脹和食慾減退。

(13)急性腎小球腎炎:北芪 30克,沸水沖泡當茶飲,1日劑,20天為1個療程,治療27例,治癒19例,有效6例。

(14)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胃潰瘍方:黃芪50克,沸水沖泡30分鐘當茶飲,1日l劑,30日為1個療程,治療13例,其中2例治癒,9例有效。

(15)重症肌無力:黃芪25克,仙茅12克,山茱萸、枸杞、熟地、附子、鹿角膠各10克,党參30克,大棗20枚。加減:復視、眩暈、耳鳴者加桑椹子、菊花,加重熟地、枸杞;痰多,胸悶不適,呼吸困難加蘇梗、陳皮、法夏、瓜蔞等;頭痛、眼脹、舌質紫暗或瘀點加地龍、赤芍、丹參、桃仁、紅花、牛膝等;腹脹、納差加雞內金、萊菔子、神曲等;夜尿多者加杜仲、益智仁、桑螵蛸等。1日劑,水煎3次混合,早中晚分服。

(16)慢性腎病:(現代名醫岳美中):生黃芪30g、生苡仁30g、赤小豆15g、雞內金末9g、金橘餅2枚、糯米30g。先以水600ml,煮黃芪20分鐘,撈去藥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鐘,再次入雞內金、糯米,煮熟成粥。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後嚼服金橘餅1枚。此方對慢性腎炎、腎孟腎炎殘餘的浮腫,療效較高,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其實,單用黃芪糯米粥:黃芪30-120g,糯米30-50g,先煎黃芪,取汁,後入糯米,熬粥,每日食用,也有效果。。

(17)慢性鼻炎玉屏風散:黃芪15g、白朮12g、防風10g。主治氣虛自汗,容易感冒者。過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經常用。方中可加用生薑3片、紅棗10粒。

(18)銀屑病:黃芪30克,當歸、生地、白蒺藜各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療94例,治癒63例,有效21例,總有效率89.36%。

(19)黃芪治早搏:取黃芪15克放入杯中,加入熱開水200至300毫升浸泡,隨泡隨服用,反覆沖泡至水淡為止,每日一劑,連服五日為一個療程。如能堅持服用一至二個療程,常能收到消除早搏的效果。黃芪具有益氣、固表、強心的功效。

四、經方典方

①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黃芪15g,大棗10個,白芍15g,桂枝、生薑、甘草各10g,飴糖50g。黃芪等六種煎水取汁,入飴糖待溶化後飲用。本方以黃芪、大棗、甘草補脾益氣,桂枝、生薑溫陽散寒,白芍緩急止痛,飴糖補脾緩急。用於氣虛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溫慰,自汗,脈虛。

②黃芪補肺飲:黃芪30g,麥冬15g,五味子、烏梅各6g。煎水取汁,以蜂蜜調味。本方以黃芪補肺益氣、固表,以五味子補腎斂肺,烏梅助五味子斂肺止咳,麥冬養陰潤肺。用於氣虛陰傷,自汗口渴,久咳嗽止。

③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30g,赤芍、桂枝各15g,生薑10g,大棗10個,煎湯飲。源於《金匱要略》。本方重用黃芪補氣,並鼓舞氣血運行,以赤芍活血行滯,桂枝溫通血脈。用於氣虛血滯,肌膚麻木,或肢體疼痛,或半身不遂。

④補陽還五湯:生黃芪四兩[125g]、當歸尾 二錢[6g]、赤芍 一錢半[5g]、地龍 一錢[3g]、川芎 一錢[3g]、紅花一錢[3g]、桃仁 一錢[3g]。水煎服。補氣活血,祛淤通絡。用於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利或截癱,下肢痿廢,便干尿頻及尿失禁者。本方可用於中風後遺症,腦血栓形成及小兒麻痹後遺症等。

⑤十全大補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人蔘6克、肉桂3克、川芎6克、干熟地黃12克、茯苓9克、白朮9克、甘草3克、黃芪12克、當歸9克、白芍藥9克。上為細末,每服二大錢(9克),用水一盞,加生薑三片、棗子二枚,同煎至七分,不拘時候溫服。氣血雙補。氣血兩虛證。面色萎黃,倦怠食少,頭暈目眩,神疲氣短,心悸怔忡,自汗盜汗,四肢不溫,舌淡,脈細弱;以及婦女崩漏,月經不調,瘡瘍不斂等。

⑥補中益氣湯 《內外傷辨惑論》黃芪18克、炙甘草9克、人蔘6克、當歸3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朮9克。為粗末,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遠稍熱服(現代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劑,每服10克-15克,日2-3次,溫開水或薑湯下)。補中益氣,昇陽舉陷。脾虛氣陷證。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以及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氣虛發熱證。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本方常用於內臟下垂、久瀉、久痢、脫肛、重症肌無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婦科之子宮脫垂、妊娠及產後癃閉、胎動不安、月經過多;眼科之眼瞼下垂、麻痹性斜視等屬脾胃氣虛或中氣下陷者。)

⑦保元湯 《博愛心鑒》黃芪9克、人蔘3克、炙甘草3克、肉桂1.5克。上加生薑一片,水煎,不拘時服。益氣溫陽。虛損勞怯,元氣不足證。倦怠乏力,少氣畏寒;以及小兒痘瘡,陽虛頂陷,不能發起灌漿者。

⑧升陷湯 《醫學衷中參西錄》生黃芪18克、知母9克、柴胡4.5克、桔梗4.5克、升麻3克。水煎服。益氣升陷。大氣下陷證。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氣息將停,危在頃刻,脈沉遲微弱,或叄伍不調。

⑨玉屏風散《醫方類聚》黃芪60克,白朮60克,防風30克。蜜炙。上為末,每服三錢(9克),用水一盞半,加大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後熱服。(現代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克,大棗煎湯送服;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益氣固表止汗。表虛自汗。汗出惡風,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脈浮虛。亦治虛人腠理不固,易感風邪。(本方常用於過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屬表虛不固而外感風邪者,以及腎小球腎炎易於傷風感冒而誘致病情反覆者。)

⑩防己黃芪湯《金匱要略》:防己12g,黃芪去蘆15g,甘草炒6g,白朮9g,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服後當如蟲行皮中,以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瘥。益氣祛風,健脾利水。適用於慢性腎小球腎炎、心臟性水腫、風濕性關節炎等屬表虛濕盛者。本方治療虛證及虛實中間證。患者色白,肌肉鬆軟,虛腫體質,易疲倦,多汗,小便不利引起之下肢浮腫,膝關節作痛。本方多用於中年後之悠閑婦女,胖而易倦,懶於活動,食量少但喜飲茶喝水,月經量少,心情不暢,每至夏日則汗如雨下。服用防己黃芪湯,可使肌肉堅實,體輕身健,消除關節之疼痛及身體浮腫。

所謂腫,主要為全身性的浮腫,但以下肢為明顯。由於體位的變化,早晨面部有浮腫,而下午則下肢浮腫。有些人雖無明顯的浮腫,但肌肉鬆軟,體型肥胖,猶如浮腫貌。由於浮腫,患者常常自覺身體沉重,活動不靈活,關節重痛。清代陸定圃《冷廬醫話》中記載:王某患腫脹病,自頂至踵,大便常閉,氣喘聲嘶,二便不通,生命垂危,求醫于海寧許珊林。許氏用生黃芪120g、糯米30g,煮粥一大碗,令病家用小匙頻頻送服。葯後喘平便通,繼而全身腫消而愈。近代名醫范文虎先生治療一例產後浮腫,腹大如鼓,後漸及全身,按之軟,皮膚不起亮光。病人氣喘脈軟,十分危急。范文虎遵照以上方法,用生黃芪30g煎汁,煮糯米半杯,成粥,淡食,5日其腫即消。據傳說1920年冬,胡適患糖尿病、慢性腎炎合併心臟病,全身水腫,協和醫院不治,後請中醫陸仲安,以大劑量黃芪(10兩,相全於300g左右)配党參等而愈。這提示黃芪能退腫。


推薦閱讀:

60.6 加味黃芪建中湯
心慌心悸,黃芪解急
胡適常喝黃芪水的啟示
黃芪膏的做法
一把紅棗加點黃芪,養肝效果好的驚人,肝不好的一定看看!

TAG:黃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