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世山水畫:宋代卷(三)
《玉樓春思圖》宋 佚名 絹本設色 縱24厘米 橫25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圖畫水殿樓閣、漁舟、古松和江亭,本幅無名款,清代梁清標題籤為王詵之作,然而將此作與王氏傳世作品對照,並無多少相同之處。惟據圖上小楷書「魚游春水」一闋,詞意與畫意吻合,從書法風格考察,可能為宋高宗趙構以後宮廷常見的書體,故推測此畫系同時代所繪,是宋代畫院的佳作。畫上鈐有「宣統御覽之寶」等收藏印章。
《仙山樓閣圖》宋 佚名 絹本設色 縱26厘米 橫27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圖重彩畫樓閣、奇峰、雲樹、仙人跨鶴。清代梁清標題籤定為趙伯駒之作,但從畫面的畫法用筆和構圖立意來看,卻不似趙氏風格,應是民間畫師的作品。圖上鈐有「黔寧王子王孫孫永寶之印」和梁清標等的收藏印章。《石渠寶芨》著錄。
《踏歌圖》宋 馬遠 絹本淡設色 縱191.8厘米 橫11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馬遠,字遙父,號欽山,南宋畫院待詔,父世榮,伯父公顯,兄逵,都是畫院畫家。初師李唐,卻能獨闢蹊徑,自成一家。兼畫人物、花鳥、作人物有軒昂閑雅之氣。與同時的夏圭,號稱「馬夏」。《踏歌圖》表現了勞動的場面。此畫主體內容是田埂上一群老少農民作歡笑踏歌狀,用筆自然舒展,與畫面氣氛搭配一致。遠處,高峰對立,宮殿隱現。從對自然物的處理方法看,是典型的馬派「一角山」的特點。
《水圖》宋 馬遠 絹本設色 縱26.8厘米 橫第一段20.7厘米 第二段至第十二段41.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水圖》畫各種不同的水波。1.缺半幅,且無圖名,2.曰「洞庭風細」,3.「層波疊浪」,4.「寒塘清線」,5.「長江萬頃」,6.「黃河逆流」,7.「秋水迥波」,8.「雲山滄海」,9.「湖光瀲灧」,10「雲舒浪卷」,11.「曉日烘山」,12.「細浪漂漂」。表現了不同條件下江河湖海的運動狀態,豐富多姿,水墨蒼勁。這裡選兩幅。此圖四字標題多是宋寧宗皇后楊氏所書。
《水圖》宋 馬遠 絹本設色 縱26.8厘米 橫第一段20.7厘米 第二段至第十二段41.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水圖》宋 馬遠 絹本設色 縱26.8厘米 橫第一段20.7厘米 第二段至第十二段41.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水圖》宋 馬遠 絹本設色 縱26.8厘米 橫第一段20.7厘米 第二段至第十二段41.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華燈侍宴圖》宋代 馬遠 絹本淺設色 縱125.6厘米 橫 46.7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華燈侍宴圖》有御題的一首長詩。這首長詩描寫晚宴的情形,此畫即是表現晚宴的情景的。其下筆嚴正,用雄奇簡練的筆法,表現樹枝挺堅有力,水墨蒼勁,大斧劈皴,線條堅實而又爽朗有力。用焦墨作樹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樹榦瘦硬如屈鐵,但剛健中又見柔合,其筆法豪放而謹嚴,變化多而融合,剛柔相濟,豪放又嚴謹。整體上給人以氣勢縱橫,雄奇簡練的印象。
《梅石溪鳧圖》宋 馬遠 絹本設色 縱27厘米 橫2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繪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鳧飛集浮泳。剪裁、構圖新巧。有款「馬遠」二小字。所繪梅枝剛勁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樹榦,顯得「瘦硬如屈鐵」。山石用大斧劈皴,堅實,爽朗而有力。水波繪製生動,表現迂迥、盤旋、以及由微風吹起的微波,畫得十分動人。馬遠的山水畫變古來諸家全景之法,新奇布局,因此有「或峭峰其上,而不見頂;或絕壁直下,而不寫腳,或近山參天,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一人獨坐」的說法。
《曉雪山行圖》宋 馬遠 卷 絹本水墨 縱27.6厘米 橫42.9厘米 此圖描寫大雪封山的清晨,一山民趕著兩隻身馱木炭的小毛驢在白雪皚皚的山間行走。山民衣著單薄,弓腰縮頸,使人感到雪天寒氣逼人。毛驢、竹筐、木炭及人物衣紋均用干筆鉤勒,並施以水墨渲染。作為環境的山石以帶水墨筆作斧劈皴,方硬有稜角,遠處山石用水墨大筆掃出。近處樹枝以焦墨鉤出,橫斜曲折富有變化,遠處用淡墨鉤出。近與遠的筆墨濃與淡效果,有著較強的畫面空間感。
《寒香詩思圖》宋 馬遠 紈扇 絹本設色 縱25.5厘米 橫25.7厘米 這是一幅構圖別緻意境幽遠的小品山水畫佳作。作為紈扇扇面,其圓形構圖對創作是一種限制。此畫之妙在於,畫家把重點描繪的山石、樹木等景物安排在約佔小半個畫面的斜右下部,以濃墨鉤勒樹木、翠竹、籬笆、山石等,而與佔大半個畫面的遠山、天空形成濃與淡、實與虛的對比,這既使圓形構圖中的景物顯得平穩安定,又富於變化。
《雪灘雙鷺圖》宋 馬遠 絹本淺設色 縱60厘米 橫38厘米 畫面以雪景為背景,從左側伸出的帶有積雪的樹枝,向下彎曲後轉向右上伸長,橫斜曲折極富變化。左側及下部的山石,以帶水的墨筆作大斧劈皴畫出方硬有稜角的「一角」。值得注意的是,整個畫面表現出大雪天的寒氣逼人,一片寧靜,而枝頭上的兩隻跳動鳴叫的小鳥,則使之顯得靜中有動,增添了生機。前景的樹枝、山石均以焦墨勾勒,山石後露出的竹葉施以淺色,其餘均施以淡淡的水墨,筆墨枝法的運用與描寫對象的特徵及作品意境相適應。
《山徑春行圖》宋 馬遠 卷 絹本設色 縱27.4厘米 橫43.1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山徑春行圖》描繪了一個怡然自得的文人,一手捋著鬍鬚,一手拂動衣袖,慢步行進在春天的山徑上,面向遠方,似乎在觸景生情吟詠讚美春天的詩句。隨風飄動的柳枝,雀躍嬉戲的小鳥,生機勃發的山徑兩旁的桃花,既是在描寫春天的自然景色,也是在借景抒發文人此時此刻內心充滿詩意的喜悅之情。鳥語花香春意盎然而又顯得閑適恬靜的畫面氣氛,是文人內在修養和心理活動的生動寫照,是對春天來臨所喚起的生命之美的讚歎。
《山水十二景圖》宋 夏圭 絹本設色 美國納爾遜·艾京斯美術館藏 夏圭,字禹玉,錢塘人, 生卒年不詳, 略晚於馬遠, 為南宋寧宗時畫院待詔, 擅畫山水、人物。《圖繪寶鑒》評他:「院人中畫山水, 自李唐以下無出其右者也。」為南宋四大家之一。《山水十二景圖》為夏氏山水十二景中殘存四景中的一部分, 從畫面右起分別署有「漁笛清幽」、「煙堤晚泊」二題。圖卷從右端出現的是平溪汀渚、湖水蕩漾, 漁舟出沒。然後是淺灘湖岸、巨石峭壁, 綠樹成蔭。此畫山石用斧劈皴, 先用水筆皴擦, 然後落墨, 具有水墨交融、淋漓酣暢的效果。
《山水十二景圖》宋 夏圭 絹本設色 美國納爾遜·艾京斯美術館藏
《雪堂客話圖》宋 夏圭 絹本設色 縱28.2厘米 橫429.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設色畫江南雪景, 筆法蒼勁渾厚, 山石多用小斧劈皴和線條丟筆直皴, 從而取得了方硬奇峭、水墨蒼潤的藝術效果。夏圭在畫樹榦、樹葉時多用筆隨意點畫, 筆法生動活潑, 人物、樓閣已不像馬遠那樣工整細密, 而是信手勾畫。由此可見夏圭用筆剛勁而趨於含蓄, 這一特點在此幅作品中表現得比較明顯。全圖設色淡雅, 構圖迂迥曲折, 疏密遠近布置得當, 為夏圭山水畫的代表之作。
《臨流賦琴圖》宋 夏圭 紙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董其昌在《畫眼》中稱讚夏圭的獨創性:「夏圭師李唐而更加簡率, 如塑工所謂減塑者。其意欲盡去模擬蹊徑, 而若滅若沒、寓二米墨戲於筆端。」 夏圭在進行山水畫創作時, 善於用焦墨皴擦表現淡無而雄秀的景色, 用類似焦點透視的平遠法布局, 大面積的使用空白, 極簡約地在空白中描寫遠山和對岸的空曠隱約, 形成空曠秀雅而又空靈的神韻。《臨流賦琴圖》表現的是溪旁古樹下一士人扶琴吟誦之狀, 筆法勁健, 墨色淋漓, 觀之如聞錚錚然流水彈琴之聲。
《煙岫林居圖》宋 夏圭 絹本水墨 縱25厘米 橫26.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夏圭作畫善於用概括的筆墨,寫實的物形,巧妙的結構,大膽的剪裁,從而創造出一種具有夏圭獨特風格的水墨酣暢的藝術風格。此畫作圓形,原為紈扇,左上方畫煙藹遠山,迷濛深幽,下為林木坡石,後有茅屋兩間,山澗溪水上架一木橋,一人彎腰策杖而行。此畫山石用筆勁峭,林木簡練淋漓,構圖獨特,將所畫物象集中於畫面的左下方,這也是「夏半邊」的體現。
《梧竹溪堂圖》宋 夏圭 絹本設色 縱23厘米 橫2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描繪山居景色。遠山青翠如屏,山溪江流處水勢平緩,水際叢竹新篁,清潤可愛,高大的梧桐樹枝葉繁茂,亭亭如蓋。在極其逼仄的尺幅間,畫家運用的構圖的繁簡對比和表現手法的虛實映襯,反映了極為豐富的物象與藝術內涵。此圖以空濛的山林為背景,並將溪堂及人物拉近,刻畫至精至細,在筆墨上,多用重筆,轉折方硬,富於力度感,墨色渾厚古樸,耐人尋味。其設色以淡石綠、花青為主調,充分顯示了畫家在控制濃墨與淡色的技巧上有高超的藝術造詣。
《靜聽松風圖》宋 馬麟 絹本設色 縱226.6厘米 橫110.3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馬麟,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縣附近),僑寓杭州。為南宋畫院祗候。出身於繪畫世家,馬遠之子。工書善畫,宗其父筆,兼畫花鳥,筆力遒勁,軒昂灑落。《靜聽松風圖》繪有二樹高松迎風,其樹並不寫頂、腳,構圖有馬遠之風。枝幹虯勁奇趣,枝葉飄灑,一老人悠然坐於松下,似聽風冥想,有道骨仙風之氣質,神氣舒暢。其筆法雖類似其父馬遠,但卻可看出他要比馬遠秀潤一些,最為明顯,其樹雖亦氣勢縱橫,雄奇簡勁,但卻並非顯得「瘦如屈鐵」,其用水墨渲染之意更為濃重一些。
《荷香消夏圖》宋 馬麟 卷 絹本淺設色 此圖卷描繪一平湖柳堤、荷香清夏的山水景物。畫中以寬闊的湖面為主體,林中雲霧縈繞,茅庵空落。左岸上亂石嶙峋,柳蔭蔽日,樹上群鳥翔集。在廣闊的湖面上,微波輕盪,碧葉蓮蓮。湖的對岸,遠山逶迤,柳林如煙,小橋曲折,雲霧飄動如練。畫中構景,平遠開闊,布置簡潔。畫中筆法細秀,描物具體,尤其柳樹變化多姿,樹葉絲絲勾出,又如煙動。其用墨以淡為宗,又濃淡相間,著色亦淡雅,更加烘托出了其境界的祥和安靜。
《萬松金闕圖》宋 趙伯驌 絹本青綠設色 縱27.7厘米 橫13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伯驌,字希遠,宋朝宗室,太祖七世孫,趙伯駒之弟。曾任和州防禦使,並出使金國。善畫山水、人物、花鳥。繪畫上與兄齊名,風格亦相似。其青綠山水在唐代大青綠畫法的基礎上,糅合了北宋文人畫家的一些畫法和趣味,改唐代青綠山水的濃艷輝煌的裝飾性,代之以秀麗和清雅,既「精工之極,又有士氣」,創作了一種介乎於院體畫和文人畫之間的青綠山水畫。《萬松金闕圖》畫春山茂林、蒼松白雲,山巔微露,瓊樓金闕,煙波浩渺,旭日東升,景色分外清麗。
《捕魚圖》宋 佚名 絹本設色 縱23.3厘米 橫24.9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以院畫為主,李唐的大斧劈皴, 馬、夏的剛性,梁楷的大潑墨卻不似一般院畫寫實。南宋國勢危在旦夕,人心惶惶, 或心在廟堂, 或志在疆場, 故將完美的大自然置若罔聞,或只剪取一角, 或僅略取半邊,愈到後來, 愈是直抒胸中的怨氣、怒氣,草草數筆,縱橫塗抹,極少作真實的細部描寫和刻畫。《捕魚圖》雖然還不是大筆皴擦,卻也並非刻意描繪遠山近景。畫中蒼松偏安一隅,漁民在浩淼的江際捕魚,頻繁起網下罾,一派忙碌景象。
《雪溪乘興圖》宋 佚名 絹本設色 縱22.2厘米 橫23.8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兩人乘船遊歷雪溪,興之所至, 大有酣暢淋漓之感。畫上山勢並不陡峭,只是因為白雪皚皚,積雪掩映,綿延的山脈顯得分外妖嬈, 而與知己蕩舟在清冷卻能激起狂熱激情的雪溪上,真可謂人生一大享受。此畫無名款,但設色淡雅,較一般的院體畫,多了幾分雅緻和清幽。繪畫技法也純熟無比,是南宋山水畫中的上乘之作。
《盤車圖》宋 佚名 絹本設色 縱10.9厘米 橫49.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無作者名款及鈐印,裱邊有清代著名書畫收藏家梁清標的藏印二方。「盤車圖」題材常見於傳統繪畫作品,通常描寫人力、畜力車輛行進出盤曲的山路間,或運糧、運貨,或載人涉渡。此圖描繪盤曲艱險的山間棧道上,腳夫們趕著黃牛駕車奮力上坡。向屋後眺望,林木盡頭是無數的山巒煙岫。圖中以蒼渾粗括的筆墨勾勒山峰樹石,風格沉鬱,山石的畫法受郭熙的影響,是宋人無款畫中的傑作。
《絲綸圖》宋 佚名 絹本設色 縱83.2厘米 橫37.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繪了在蒼蒼茫茫的山林中,幾位女子正在綸絲,兩個天真的幼童則在嬉戲遊玩,生活氣息十分濃厚。掩映在山林中的茅屋圍以柵欄,近處的山石陡峭高聳,附岩壁而長的蒼松枝幹虯勁蟠曲,顯示了勁松雄強的本色。畫上有一首題詩: 「素絲頭緒長,羨居好安排。青鞋不動塵,緩步交去來。脈脈意欲亂,春春首重回。王言正如絲,只付經綸才。」對此畫的畫意作了很好的詮釋。
《奇峰萬木圖》宋 佚名 絹本設色 縱24.4厘米 橫25.8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畫家受「南渡四大家」的影響可謂巨大, 此畫無名款,構圖採用了院體山水的格式,在畫面中留下大量空白,山勢陡峭, 用筆勁健有力,然而遠沒有「南北宗」所說的劍拔弩張和生澀,因為虛實相生,反而有一種華滋秀潤的濕潤感。畫上高峰矗立,蔚然井秀,萬木林立於險峰之上,蔥蘢蒼翠,生機無限,是一幅別開生面的山水傑作。
推薦閱讀:
※坐看山水!閑觀魚鳥花!處處有景在畫中!
※王維《山水訣》及《山水論》
※我擬山水弦上墨,倚雲倚風伴月行 20首
※山水相間--神泉峽 (絕品收藏)
※明 藍瑛 祁豸佳 山水合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