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孩子的挫折教育
什麼是AQ?
AQ,Adversity Quotient,一般被譯為「挫折商」或「逆境商」簡稱「逆商」。 20世紀90年代,美國著名學者、白宮知名商業顧問保羅"史托茲在綜合數十位著名科學家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順境要EQ, 逆境需AQ」。
逆境商數是我們在面對逆境時的處理能力,明確地描繪出一個人的挫折忍受力。根據AQ專家保羅·史托茲博士的研究,一個人AQ愈高,愈能以彈性面對逆境,積極樂觀,接受困難的挑戰,發揮創意找出解決方案,因此能不屈不撓,愈挫愈勇,而終究表現卓越。挫折商的測驗中,一般考察以下四個關鍵因素——控制,歸屬,延伸,忍耐,簡稱為CORE。控制指自己對逆境有多大的控制能力;歸屬是指逆境發生的原因以及願意承擔責任、改善後果的情況;延伸是對問題影響工作生活其它方面的評估;忍耐是指認識到問題的持久性以及它對個人的影響會持續多久。
AQ的發源地在中國
雖然AQ的命名來自西方,但是在我們中國,早有對AQ的描述。昔日劉邦和項羽楚漢爭雄,劉邦只是在垓下之役才贏的關鍵一戰,屢敗屢戰堅持不懈,最終定鼎天下。我們常聽到的「屢敗屢戰」就是對高逆商的描述。
我們國家的教育方式本就屬於挫折教育,通常我們耳熟能詳的是「鞭策教育」或者「棍棒教育」。從家規家訓到老話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毫不保留的凸顯著我們的民族文化,我們使用的一直是含蓄而內斂的傳統教育方式。從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後,一家一孩,獨生子女政策使得父母們越來越看重孩子的教養方式,因此在西方教育心理學的影響下,「賞識教育」逐漸開始動搖中國傳統的「鞭策教育」,佔有了一席之地。由此可見,對於挫折教育,我們中國家長才有實實在在的發言權。
我常提醒總擔心孩子的父母:「厚愛孩子,就讓孩子在困境中待一陣子吧!」曾經有一位家長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深有寓意的故事:一個孩子跟父親去森林打獵,在途中,孩子不幸掉進一個深坑陷阱,並未受傷的孩子大聲向不遠處的父親求助,卻久久沒有得到父親的回應和幫助,孩子起初越來越絕望,當他意識到也許父親根本沒有發現他掉入陷阱中的時候,他突然間有了自我求生的意志,半小時後,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從陷阱中爬了出來,而此時,剛逃脫困境的孩子卻發現,父親就在距離他不遠處默默的看著自己。這位故事中的孩子在長大以後回憶這段往事的時候,深深的感激和讚歎父親對自己的教育和培養,只有從成長的、長遠的角度去厚愛孩子,才是智慧父母的教育之道。
挫折從何而來?
孩子從出生到成長的過程,可以簡單的看作從「不能」到「能夠」的成長過程。1歲內的孩子也能體會到挫折,例如在沉睡中被驚醒的挫折,嬰兒期的孩子要適應這種外界刺激的過程即「抗挫折」的成長過程。
3歲內是幼兒滿足自身依戀感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最關鍵的挫折是「不安全感」,孩子會因為媽媽要上班等因素不得不離開母親而感到焦慮不安,要面對這種情緒以及現實狀況就需要孩子自身具備一定得力量去抵抗這種挫折,慢慢的適應這種挫折給自己帶來的不良影響,並且自我調節情緒和理解媽媽的行為,從周圍獲取信任的力量,重新在內心建立平衡感。這個過程的內在機制很複雜,表現出來的樣子卻很簡單。大人們看到的不過就是孩子從大哭、不肯離開媽媽,到小哭小鬧,到可以不哭鬧的輕鬆的讓媽媽去上班的過程,常常被解釋為「孩子習慣了就好了」。其實,裡面蘊藏了孩子挫折成長的一大步。
3至5歲,孩子開始經歷第一個叛逆期,自我意識第一次飛躍發展起來,主要表現為「我要幹什麼就幹什麼」的自主意識增強,以及「佔有慾」。這個時期,孩子遇到的主要挫折來自於大人的阻撓和批評。尤其當孩子自以為自己能夠做得好的時候卻搞砸了,大人們通常會批評小孩,並且教育他不該這樣做事情,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便會為了避免麻煩而阻止孩子去做。
再長大一些,在學齡期,遇到的挫折就開始複雜和多樣化了。孩子邁向學校也就意味著社會化的正式進行,從家庭邁向社會的過程里,除了要面對生活中的小挫敗感,還要遵守學校規則,完成一定得學習任務,這是學齡期兒童最關鍵的挫折事件:即孩子在適應規則以及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自由感和自我中心感受的喪失感產生出來的挫折感受。這個時期來對孩子進行「集體化」和「規則化」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
進入青春期以後,一般孩子的逆商高低基本就顯現出來了。青春期複雜的內心衝突和身體體征的明顯變化,會加劇並且複雜化孩子的內心感受。孩子哪怕是遇到一點兒小事兒就會表現得敏感多疑、怒氣衝天,或者自怨自艾、逃避問題。因此厭學、離家出走、逃課等行為大多出現在這個時期。這個時期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造成孩子內心的逆境,產生強烈反應,此階段,挫折似乎無處不在。此時,AQ高的孩子會順利度過青春期,還可能出現成績上升、人際關係能力增強、自信心升高等優秀提升,而AQ偏低的孩子,也許會出現情緒低落、自卑情緒、不愛說話和交往、厭學以及自暴自棄等偏差行為。
挫折教育的意義:
我們教育孩子是為了讓孩子在未來能更好的適應社會,擁有較順利且優越的生活。因此,更智慧的父母會深謀遠慮,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注重對孩子基礎品質的培養、逆商潛能的激發,從而使我們的寶貝成長的過程會更有力量的應對不可預料的挫折。
挫折教育連同家長一起成長。心理學有一句經典名言:「我們都是在失敗中成長起來的。」因此,盡量去避免挫折反而讓孩子對挫折的免疫力低下、心理適應能力低下,把孩子澆灌成了溫室花朵。孩子的失敗常常挫敗的不僅僅是孩子本人,也會給父母帶來挫敗感和焦慮感,例如孩子運動會比賽失利而情緒低落,這也許會使他的父母產生「孩子不能面對失敗怎麼辦?」的焦慮感。因此,許多家長會本能的避免這種事情發生,例如在運動會的時候,勸孩子不要報名那些有挑戰的項目。這種類型的父母本身逆商也是需要增強的,我們要跟孩子一起成長,成為逆商高的爸爸和媽媽。
鍛煉孩子的逆商,也就是擴展了孩子心靈的存儲空間。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也就是心胸寬闊,那麼大事兒也就不大了,小事兒也就被忽略了,困難也就不那麼難了。不把問題當問題的孩子,是大智慧的孩子,長大了,就是大智慧的社會人才。
鍛煉孩子的逆商,還有助於提升孩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一個體質不好的孩子,常常會生病或者水土不服。同樣的道理,如果孩子逆商高,那麼他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也是強大的,應萬變也是逆商高的重要體現。
科學實施挫折教育的方案:
培養逆商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我們要在日常中漸漸的積累孩子對挫折的應對能力,挫折要逐漸增強,並且有意識的分階段鞏固逆商。我們今天重點來講講0至3歲的孩子,怎樣分階段有步驟循序漸進的進行AQ培養。
第一階段:培養寶寶信任感(0至1歲)
0至1歲屬於嬰兒期,在這個時期,媽媽首先要注意的是孩子的依戀感是否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如果頻繁的變化照顧孩子的人員,例如有的家庭常常換保姆,或者將孩子流連輾轉在老人或者親戚家裡照顧,那麼孩子的信任感通常會很低,常常處於變化的環境中對於一歲以內的嬰兒來說是個很大的傷害,他會感受到深切的不安全感,總是不知道誰才是那個自己可以依賴的人。
具體做法:
首先建議媽媽們母乳餵養,斷奶期間注意孩子是否有咬嘴唇、吮吸手指等行為,如果明顯,就要適當的給與工具予以安撫,讓寶寶順利度過口欲期。
其次,建議媽媽們在孩子一歲內儘可能不離開孩子身邊,承擔照顧孩子的主要任務,可以請家人輔助照顧,讓寶寶把安全的依戀感歸屬到媽媽的身上,對媽媽有一定得信任感。
需要強調的是,在嬰兒期,不要哦提早實施挫折教育,例如孩子因為想媽媽而大哭時,媽媽卻為了「AQ」培養而棄之不管。這段時間是奠定挫折教育的關鍵時期,所以,孩子內心的安定才是最重要的。然後,我們再使用一些行為來試著強化寶寶的抗挫折能力,例如:當寶寶要媽媽拿什麼東西給自己的時候,媽媽可以試著讓孩子通過完成一些任務來延遲滿足孩子需要的時間,又叫延遲滿足。
第二階段:培養寶寶的生活自理能力(1至3歲)
3歲之前可以適當的給與寶寶挫折了,寶寶基本可以自行探索世界,手腳的協調能力的完成使得寶寶特別想完成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父母們可以在這個階段給予「鼓勵」和「肯定」,尤其在寶寶失敗和受到打擊的時候,父母沒有直接安撫,而是以信任的姿態呈現出對孩子的鼓勵,並且加以語言指導來引導孩子走出挫折。
具體做法:
這個時期的孩子雖然可以做很多事情了,卻仍在依戀感的滿足階段,因此不可以大力的給予挫折事件。
首先,在寶寶遇到困難的時候,媽媽最好守候在一旁,而不是留下寶寶一個人。然後多給予鼓勵的眼神和語氣,不立即替代孩子解決難題即可。當孩子一旦有努力克服困難的舉動或者嘗試的意思,媽媽就要立即給孩子加油,鼓勵孩子繼續下去,直到完成。對於寶寶來說,比較完整的過程是非常珍貴的經驗。
其次,接近三歲的寶寶基本都開始上幼兒園了,因此在1至3歲的年齡段,進行一定的規則化培養,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幫助孩子更順利的適應即將在幼兒園度過的集體生活。外規則內化最好從小培養,家有家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是這個階段建立規則的最佳方式。家規的建立要注意三點:數量少、描述清晰易懂、懲罰方式直接且可實施。有的家長會疑惑,這個時期的孩子會懂得什麼叫規則嗎?我們不是為了讓孩子懂得規則,而是為了讓孩子內心有「規則」兩個字,尊重規則的力量,有了這個意識,那麼在3歲以後社會化的進程中,孩子的成長會順暢許多。
例如:飯前飯後要洗手,懲罰方式是面壁思過5分鐘並且向全家人道歉自己的錯誤行為。或者:睡前要刷牙,懲罰是洗全家人的襪子一次。3歲以內的寶寶家規不宜超過3條,要簡單易行,最好是日常生活習慣類的家規。將家規進行到底,是外規則內化的挫折教育的嚴厲原則。一旦家庭成員默許寶寶或者其他成員違反一次家規而不實施懲罰,那麼規則在寶寶的內心便失去了力量。
規則化是挫折教育的隱性實施,它不那麼明顯,卻處處予以約束和規範,並且嚴格執行到底。使得寶寶能夠堅持完成某些任務,並且教會了寶寶如果對待自己的錯誤和失敗,培養其對錯誤有承擔力的重要品質。
挫折教育的禁忌:
需要提醒的是:挫折教育雖然能夠培養逆商,但是,過早、過度的進行挫折教育,也會破壞孩子的逆商,導致拔苗助長的後果。
有的父母會以某個年齡為界限來改變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比如說六歲上小學之前,媽媽把孩子定義為小孩兒,因此孩子怎樣都可以,無論如何都要給孩子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可孩子一旦上了小學,這位媽媽便一下子撂挑子了,很多之前在包辦的事情都突然撤銷不見了,而且還變本加厲的對孩子提出了各種要求,理由只有一個「你都是個小學生了,不應該這樣嬌慣你了!」,這是非常霸道的逆商教育,沒有先評估孩子的個人能力和感受,也沒有給孩子一個逆商成長的必要時期,這樣做的結果可想而知是人仰馬翻,這樣是過度的進行了挫折教育。
有的媽媽充滿母性,內心很矛盾,既想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又在關鍵時候不忍心而代替孩子去處理矛盾。例如讓孩子自己洗衣服,孩子聽從了父母的教導,自己洗衣服,媽媽本來很高興,結果看到孩子因為洗衣服耽誤了做作業的時間,或者衣服洗的不幹凈。於是乎,媽媽通常會一邊抱怨孩子自立能力差,一邊接過孩子手裡的活兒自己幹起來。這會造成孩子內心的矛盾,孩子會否定自己,同時認為自己如同媽媽所說的那樣什麼都做不好而灰心喪氣,那麼以後再次遇到類似的事情時會有不良的經驗產生,形成惡性循環,成為越來越依賴媽媽或者自我貶低的人。
國外的挫折教育舉例
在國外,尤其是日本、韓國、德國等國家,對孩子的逆商教育很看重,因此我們也會明顯的看到這些國家的小孩自立能力和應對困難的能力比較強。尤其是德國人對孩子的挫折教育是非常經典的。
在德國,無論天多冷,大多數孩子都只穿著短褲,露出小腿。德國人注重孩子對惡劣環境的適應力。德國家長普遍認為:「孩子總有一天要去更廣闊的天地闖蕩。我們無法永遠保護孩子。但是我們可以交給他們認識生活和社會的能力,教他怎樣保護自己。」因此,他們總是有意識的培養孩子戰勝挫折和困難的能力。從孩子蹣跚學步起,德國家長就開始注意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孩子跌倒後,加之哪個不是趕緊去扶,而是不斷的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此外,德國家長還鼓勵孩子參加由政府在樹間期間組織的「磨難營」活動。有時甚至故意給孩子設置一些順境下的「障礙」。
在西方國家中,德國孩子擅做家務事出了名的。有些德國家長在孩子咿呀學語階段,就知道她們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如在用餐前,幫助大人擺放餐具等。儘管僅僅是象徵性的,最終還得大人重新擺一遍,但長此鍛煉下來,德國孩子便在這種犯錯與改造的過程中,漸漸學會了應該如何正確的面對挫折與失敗。
日本的教育多偏重於「生存能力」。 日本孩子從上學第一天起,不管家離學校有多遠,都是由自己走著去。路上有什麼困難,也是自己想辦法解決。而且日本家長從小就培養孩子耐寒抗凍。他們上學時只穿單衫短褲;即使寒風刺骨,女孩依然穿短裙和白襪。當寒冬來的時候,小學開始為期一個月的晨跑,要求每一個學生只穿單衫短褲在操場上跑,學校的工作做得非常細緻,發給每位家長一份表格。要求家長每天一早測量好孩子的體溫,填在表格上,並蓋章表示是否同意今天讓孩子晨跑。孩子持表格到校,由班主任檢驗蓋章,這才參加晨跑。
俄羅斯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如果你漫步在俄羅斯的街頭和廣場,無論是在莫斯科、聖彼得堡,還是在海參崴,都難得見到大人抱孩子或背孩子。在大街上,在台階下,經常見到一些兩三歲的小娃娃走不穩摔倒了,甚至跌得眼淚汪汪。而他們的父母親,卻連拉都不拉一把,只是停下腳步,鼓勵他們自己爬起來,繼續往前走。小孩子在一起玩,你追我趕、打打鬧鬧中跌破了皮、流出了血,疼得流眼淚。父母親看見了,常常也只是察看一下傷痕,輕輕擦幾下,然後就讓他們站起來繼續玩,彷彿摔跤破皮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對於孩子要做的,父母親一般不加干涉,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
給孩子多提供嘗試的機會,也是挫折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原因很簡單,孩子一旦被剝奪了嘗試的機會,也就等於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收穫經驗的機會。作為教育者,我們要適當的為孩子提供各種嘗試的機會,讓孩子親自來實現他們人生中眾多的「第一次」吧!(周瑾)(文章轉自新浪育兒)
推薦閱讀:
※很全面!細數中國年畫各種吉祥物象徵意義,你知道多少...?
※中國傳世花鳥名畫(三)元代卷03
※【青衫老祖】北斗導航:中國突破霉帝戰略圍堵的不朽功臣 (2012-10-15 13:43:07)
※為什麼中國人愛原諒?
※點擊今日第1760期:中國富豪為何不愛裸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