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理論學術研究觀點要覽(上)

馬克思主義哲學篇

十八大以來意識形態工作取得歷史性進展

十九大實現黨的指導思想又一次與時俱進

意識形態工作的根本任務,就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有學者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意識形態工作在政治認同、理論認同、歷史認同、現實認同和未來認同方面取得了歷史性進展,從而建構了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堅實基礎。有學者提出,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作出科學判斷,在理論上突破了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必須完全一致的觀點,使主要矛盾更加貼近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解決了社會性質的相對穩定性和歷史發展的絕對變動性的矛盾。有學者認為,黨的十九大理論創新的最大亮點,就是闡明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並確立了其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創造性地解決了指引中國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指導思想問題。

西方民主政治正陷入全方位危機之中

中國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智慧和方案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應積極吸收借鑒人類優秀政治文明成果,但絕不能照抄照搬他國政治制度,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有學者指出,認為只有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才是政治改革,實際上是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完全曲解,同時也是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嚴重誤導。有學者提出,西方的多黨制和三權分立制度實際上很難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西方民主危機近年來逐漸成為學界的熱門話題就是明證。美國和歐洲等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正在深陷一場危機之中,而且這場危機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為嚴重的和全方位的,幾乎席捲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所有層面和所有領域。西方民主在被移植到非西方國家和地區以後,也大多造成社會動蕩、社會分裂乃至走向衰敗等水土不服的後果。有學者指出,世界上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認識到,不能再迷信西方民主了,它根本不是什麼包治百病的萬能靈藥。很多學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批判推行霸權主義的「西方中心論」

構建文明交流互鑒的「命運共同體」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文明的魅力是在多樣性、平等性、包容性的特徵中體現的,世界各種文明應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而不應該是排斥和取代其他文明、稱霸世界。有學者提出,「西方中心論」認為西方是世界的中心,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特徵或價值具有普遍性,代表著非西方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發展方向,世界各國的現代化道路只有一條,西方的道路就是世界的普遍道路,這實際上是西方通過殖民化全球後逐步形成的一種優等心理,是對人類文明、文化和歷史的誤解。有學者認為,西方文明只是人類文明中的一種,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也只是人類文化中的一種,資本主義道路只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一個重要階段,世界各國的現代化道路並非只有一條,西方的道路也絕不是世界的普遍道路。學者們提出,西方國家推行「西方中心論」的根本目的,是維護西方的既有霸權利益,不但損害非西方國家的主權和核心利益,而且給世界和平帶來了極大危害,實際上是當今世界不安寧的重要根源。西方發達國家應當平等和謙虛地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維護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平等性和包容性,逐漸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對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和世界的和平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李建國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經濟學篇

轉「脫實向虛」為「脫虛向實」

引導中國製造業良性發展

中國未來的發展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不能走單一發展、脫實向虛的路子。很多學者提出今後要發展實體經濟,培育新動能,很多觀點認為經濟增長重心要由「脫實向虛」轉向「脫虛向實」,因而呼籲將減稅、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作為重點。另外也有人認為,「脫實向虛」現象受到實業層面、地方政府層面和金融層面的多重影響,其改變並非一蹴而就。有學者認為,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的生存發展空間受到了以房地產和金融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的擠壓,部分企業難以獲得社會平均投資回報率,尤其是房地產業吸納大量社會資源,拉高了市場利率水平,推高了製造業成本,影響了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必須堅持虛擬經濟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防止資本過度流向虛擬經濟,造成實體經濟空心化。還有學者指出,實體經濟發展與市場需求不合拍,無法很好地對接。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其是要把提高供給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按照市場需求創新供給、提質增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加快城鄉融合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其重點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有學者認為,在戰略手段上,要重視打破歷史形成的鄉村發展低水平均衡狀態,把握人力、地權、資本和技術四個重點,引入先進要素。重視不同區域鄉村發展的差異性,在糧食安全、產業效益、生態環境建設保護上進行合理選擇,講求因地制宜。與此同時,中國未來的發展,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有學者認為,當前我國農產品、工業品、服務產品的供給能力迅速擴大,但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的能力卻在減弱,一些地方生態環境還在惡化。人民群眾對生存條件的要求越來越強烈,污染治理的短板亟待補齊。

以產業發展促進全球化

「一帶一路」推動合作共贏

中國的「一帶一路」提出3年,已初步形成了覆蓋亞、非、拉、歐四大洲的國際產能合作格局和新的區域經濟貿易格局。有學者認為,過去的全球化把「一帶一路」很多沿線國家遺忘了,過往的全球化推動者都是發達國家,今天我們所提出的全球化,就是要彌補以往的不足,將發展中國家納入全球化之中。有學者認為,與「一帶一路」相關的多數國家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沿線國家都致力於共同繁榮發展,促進收入邁向新水平、產業邁向新高度。「一帶一路」倡議的最大特點就是中國需與一批與自身同處於中等收入水平的發展中國家共謀發展。這一特點決定了,「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將引領中國的新一輪改革開放,而且將在引領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轉型上發揮重要作用。有學者認為,中國以發展為導向,與我們的產能合作有關,我們要以過剩產能,去彌補發展中國家的不足,形成合作共贏。

(作者孫詠梅為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教授)

政治學篇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彰顯中國智慧

深入地推進必須植根於中國土壤

協商民主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方式,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有研究者指出通過理性對話、討論和協商解決政治生活當中存在的問題和分歧,是現代政治的本質特徵。協商民主強調大眾要通過公共協商和公共討論,理性地參與政治,參與的形式是對話和討論,以此提高公民的理性和政治辨別力,反映真實的民意。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共產黨在堅持和發展選舉和投票民主形式基礎上,全面發展協商民主形式,不僅完全符合現代民主精神,也是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的重要體現。

民主的發展具有多樣性,在理論、制度和實踐當中找到一條中國特色的民主之路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據。有研究者指出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必須植根於中國土壤。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具有歷史傳承性,領導核心是中國共產黨,協商民主就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重要體現的體制機制。

國家監察有效性將大大增強

未來的反腐敗紅利值得期待

2017年,中國政治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於國家監察制度的發展,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制定國家監察法,依法賦予監察委員會職責許可權和調查手段,用留置取代「兩規」措施。有研究者指出,隨著監察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和監察制度現代轉型的最終完成,國家監察的有效性將大大增強,我們有理由對未來的反腐敗紅利充滿期待。

現代國家構建包含一枚硬幣的兩面:一面是加強國家能力,為廣大人民提供美好生活所需要的社會秩序和公共服務,另外一方面是加強對國家權力的監督和制約,確保國家權力行使的正確方向。有研究者指出懲治和預防腐敗的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懲治和預防腐敗能力不僅包括黨和政府懲治和預防腐敗的能力,而且還包括市場和企業、公民與社會組織在拒絕腐敗、抵制腐敗和參與預防和懲治腐敗方面的能力素質。懲治和預防腐敗的能力建設要做到這三個方面兼顧,不可偏廢。

以國家治理現代化推進中國政治發展

更大程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強大的現代國家是維護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有序,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保障居民安居樂業的基本前提,因此,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構建的基礎是現代國家建設。有研究者指出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是通過國家治理方式的變革,完成國家統一性整合。當前主要任務是通過制度建設確保長治久安,以協同治理和民主參與構建國家認同,以法治建設構建國家秩序,以分權化機制改革激活地方和社會等各主體和要素的活力,增強國家整體創新能力。

國家治理體系運轉很大程度上需要看國家治理能力如何。有研究者認為國家治理能力包括處理國家-社會關係的體制吸納力、制度整合力、政策執行能力。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有望成為推動政府治理現代化轉型的強大動力。有研究者指出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決定了國家治理的根本任務與工作重點的重新聚焦,更大程度地滿足更多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指向和根本歸宿,著力破除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實現更加全面而均衡的發展是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首要聚焦點。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要求我們亟須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水平和境界。

(作者張寧為北京大學國家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副研究員)

倫理學篇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倫理意蘊豐富

在新時代為人類提供實踐性智慧

「人類命運共同體」問題引發了學界的積極討論,倫理學界學人也極為關注。學者們普遍認為,在當前的國際形勢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既表現了對全世界的責任意識,也表現出對全世界的公正要求。學者們從人類的共同價值和精神理念出發,探討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具有的深邃倫理意蘊。有學者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資本邏輯全球化過程中對發展正義的追尋,凸顯了多元文明場域中對共同價值的守護,彰顯了構建國際新秩序中中國的責任和道義擔當。「人類命運共同體」內含了全球發展、正義、責任和道義擔當、價值共享等倫理意蘊和道德追求,符合世界各族人民共同的心靈祈盼和價值期待。有學者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中華文明的倫理傳統有著內在的一致性,二者都是強調整體思維和天下情懷。傳統所蘊含著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等等,都是今天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寶貴資源。中國政府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觀念強調國家與國家之間既互相獨立,但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濟關係,這是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為人類提供的「實踐性智慧」。

從中國當下的政治倫理事實出發

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時至今日,中國特色的政治倫理學建構已經提上議事日程。而要真正建構起新時代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政治倫理學,就必須在政治倫理學研究對象的確立、研究方法的選擇、邏輯體系的架構、具體內容的表述、語言風格的形成等各個方面有所突破。有學者提出,要完成這個使命,需要在三個方向上用力:在精心解讀經典文本與深度關懷政治實踐的循環互動中,科學把握新時代中國政治倫理學的研究主題;從歷史大縱深和國際寬視域的雙重視角,全面強化新時代中國政治倫理學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在多樣競爭和一元引領的思想張力結構中,逐步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政治倫理學話語體系。對政治倫理學的身份和研究方法,有學者指出,我們必須從中國當下的政治倫理事實出發,但又不能局限於這些現實,我們可以對這些事實進行一種道德化的詮釋,重視對不同政治倫理傳統的話語辨析和吸納,相互借鑒,堅持話語繼承與話語創新的統一、話語創新和學術創新的統一,從而提煉出用作建構政治實踐規則的核心價值觀念。

建設中國特色家文化

譜寫大中國這篇巨著

家風家訓的討論必須與現時代緊密聯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家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家文化是一種植根於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家文化沃土、繼承中華文明優秀成果、反映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家庭文化建設方面本質要求的文化。這種家文化既是體現我們民族特質和精神風貌的民族文化,也是反映社會主義文化本質屬性的文化樣態。學者們尤其關注社會主義家文化的建設路徑。有學者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家文化建設的實質是價值觀培養和道德人格塑造,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家文化優良傳統,將家文化建設作為系統工程統籌抓實抓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相結合,以法律保障和政策導向為有力支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家文化建設的基本路徑。還有學者提出要從理念上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風建設,政府及全社會應注重從營造家庭文明建設的輿論氛圍和社會規導機制等方面來建設家庭以及家庭文化,做好小家庭這篇文章,才能譜寫好大中國這篇巨著宏章。

(作者郭清香為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副教授)

社會學篇

借鑒發達國家現代化經驗教訓

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現代化之路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有學者強調,要及時研究什麼是現代化,如何才能實現現代化這些宏大的全局性問題。有學者認為,中國可以從發達國家的現代化中學習先進經驗,但要防止西方各國遇到的移民問題、內部階層斷裂問題、族群衝突問題、民粹主義與宗教極端主義問題,中國要繼續保持定力,走出一條不同於西方各國的現代化之路,繼續為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創新出「中國經驗」,提供「中國道路」的可供選擇與可供複製的現代模板。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暢通社會流動渠道

黨的十九大報告多次提出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並將民生問題的解決,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與社會治理等緊密聯繫在一起。對此,有學者從多個角度分析和定義了中等收入群體,在相對指標與絕對指標的結合上論述了中等收入群體擴大的經濟與社會動因。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戶籍制度改革、破除勞動力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擴大全社會的教育機會等,是中等收入群體得以擴大的主要影響因素。與此同時,通過堅強有力的制度投入,強化精準扶貧力度,縮小低收入群體規模,推動農民工的市民化,在城鎮化背景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社會保障的現代化改革等,則是中等收入群體得以順利擴大的政策支持因素。當然,有學者還指出,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需要防範階層固化,暢通社會流動渠道,保證讓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分享改革與社會發展的成果,保證讓每一個人都投入到中國夢的建設與實現過程中去。

消費在拉動國民經濟增長中已發揮主要作用

消費升級成為提高社會發展質量的主要抓手

伴隨社會轉型與後工業社會特徵的強化,2017年社會學人的研究,還集中在消費社會與網路社會的研究上。有學者研究發現,消費在拉動國民經濟增長中已發揮主要作用,消費升級成為人民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社會發展質量的主要抓手。有學者指出,在社會分化與社會群體需求多元化的影響下,既要注意到中產階層對服務型商品的消費升級需要,也要注意到工人階層和農民階層對耐用消費品的升級需要。新時代的消費升級,是需求多元的升級,是充滿消費社會特徵的升級,是消費社會與網路社會同構的升級,也是個性化需求的升級。原來那種將網路社會僅僅視為虛擬社會的想法,已經不適應網路日常化的實踐需要。消費實踐既紮根於現實社會,也發生在網路社會。

中國社會轉型是現代化協調發展的轉型

超越西方社會學理論對社會轉型的認識

2017年社會學對社會轉型的研究,超越了西方社會學理論對社會轉型的基本認識,而將理論與實踐的焦點都集聚到中國社會這個現實文本上。有學者認為,中國社會的轉型,是快速轉型,是社會流動、職業分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科技創新驅動等現代化協調發展轉型。在這個轉型過程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居住的區位結構、政治的生態環境等,都發生了劃時代意義的變化。社會越是從傳統向現代轉型,就越要注意繼承優良傳統、維繫文化根脈,將西方的先進科技與中國的傳統優良品質相結合,體現中國特色。只有將社會轉型與社會發展質量密切結合綜合施策,社會轉型才會產生積極的「現代性」特徵,避免社會的分裂,形成和諧的社會心態,增加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張翼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教授)

來源:北京日報

推薦閱讀:

20150512龍師講解龍樹菩薩《六十頌如理論》
米芾--《海嶽名言》之書學理論
「子午流注針法」之理論謬誤
中醫基礎理論(轉載)
中醫基礎理論 第10講 氣血精津液

TAG:學術 | 理論 | 觀點 | 學術研究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