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媒體評「小悅悅事件」:不是救她,是救我們自己
06-27
熱點評述之「佛山碾童事件」佛山日報17日以《一根刺,扎進每個人的內心》為題報道「小悅悅事件」。 面對遭麵包車碾軋的兩歲女童小悅悅,在長達近七分鐘的時間裡,18名路人不聞不問,直至拾荒阿姨陳賢妹將小悅悅抱到路邊並找到她的媽媽。10月13日下午發生在佛山南海的這一幕讓人們心緒難寧,引發了全國的媒體關注和公眾討論。連日來,廣東本地媒體也頻頻刊論追問「小悅悅事件」:守護道德底線「我」當何為? 小悅悅事件擊中社會之痛 這更是一次活生生的社會控訴。那麼多的路人對小悅悅不約而同冷血,實際上已證明,這個社會至少在特定場景和特定時間裡,許多人已經認可了甚至實踐著冷冰冰的人際規則。羊城晚報17日刊發陳傑人撰寫的首席評論《街頭血泊中的女童擊中社會之痛》指出,一個完整的文明社會,不僅需要完備的法制,更需要高尚的綱常和倫理秩序。人與人之間的溫情缺失,源於利益的過度強調,更源於自然的正義和基本的倫理被實質上否定。這個問題的解決,也絕非一日之力可以畢其功。一個最為緊要的對策是,社會管理者應當從教育、法治等多方面努力,加強倫理秩序和道德規範的重建;同時,社會管理者本身的遵守道德和法律,堅持清正廉潔,是最好的行動教化。 寄望於道德拯救道德,是無濟於事的。你不能指望全社會靠道德自律,就能解決道路交通忽視行人權益的問題,也不能指望道德規範就能使肇事司機自覺擔責、旁觀路人可以打消各種顧慮而立即施加援手,醫院自然也不會因此不收醫療費而對受害人全力救助。信息時報18日刊發鄧清波的評論《怎能依靠道德去拯救道德》說,在小悅悅事件中,拾荒阿姨的高尚品德熠熠閃光,這種克服各種顧慮與障礙的救助行為在此顯得尤其珍貴。雖然,美德對於構築良好的社會風氣必不可少,但除此之外,司法更加公正高效,社會保障與救濟體系更加健全,公權力自身更加守信,這些無疑更加重要。我以為,唯有在這些方面加快變革,才能推動公序良俗的形成,才能為道德「減負」,使溺水中的道德自行上岸。 救小悅悅,更是救我們自己 不必用彭宇案的流毒詮釋悅悅所經歷的黑色七分鐘,更不必用那18名路人的冷漠抹黑彭宇案。你可以想像,即使彭宇案不曾發生,從受傷的悅悅身邊疾行而過的看客就一定少於18人嗎?新快報18日刊發特約評論員文章《不是救她,是救我們自己》表示,道德在我們面前一天天枯萎,我們在道德面前一天天冷漠。拯救之道在於我們每一個人,如何保證自己,不會成為那18名路人之一;如何讓自己的精神,在每一個深夜,走向10月13日的那個下午,走向佛山的廣佛五金城,走到被汽車碾壓的悅悅身邊,彎下腰,伸出手,張開愛心——這不僅是救她,更是救我們自己。 試看各地,相似事件哪座城市未曾發生過呢?如果說這些事件無一不是提醒我們還生活於文明線之下,我們哪個人又敢聲稱自己完全是無辜者?南方都市報18日社論《小悅悅事件,你我都不是無辜者》指出,小悅悅事件之後,一位網友的留言很有代表性,「我們表現出的痛苦相當可疑,我們的咒罵缺乏內在的力量,我們的正義感從一開始就搖晃不已。當我們迫不及待地發表道德演說之後,我們是否真正願意追隨這種信念,為『社會道德』的改變和提升盡綿薄卻尊貴的力量?」網友的考問十分有力,更在給人信心。每一名公民個體的力量誠然渺小,但卻尊貴,而匯聚這樣的力量,基本公德無法立足的社會基礎才可能被一寸寸撬動。一個能動的主體,其對社會的責任可從積極和消極兩個層面來論,消極的層面,是潔身自好,積極的層面,則是絕不放棄自己追求更幸福更有尊嚴生活的權利,與一切惡和非正義抗爭。公民對社會盡這種起碼的責任,很多時候常常只需要一點良知良能,就像那個心疼得趕緊抱起小悅悅的陳賢妹一樣。公民們請行動起來,堅守良知,竭盡責任,如果你還對社會向善抱有期待。 守護道德底線,一起告別冷漠 廣州日報18日連刊四篇評論探討《守護道德底線,「我」當何為》。評論認為,社會「看客心態」的復萌,或多或少與轉型期心理——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有莫大關係。社會價值觀、道德觀、文化觀的重構,是一個漫長的系統工程,需要多層面、長時間的介入。我們的法律制度、信用制度等必須給做好人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同時給做「惡」者以嚴厲的懲罰,才能慢慢地讓人們重拾丟失的良知和人性。其中西南政法大學副教授和靜鈞提出,西方國家從商業社會形態出現時,就引入「照顧義務法」,視照顧義務為法定義務,以應對新的社會道德挑戰。「照顧」也見於中國道德價值,「鄰里守望」就是中國「熟人社會」的核心美德。中國正逐步擺脫小農經濟,邁向市場經濟化的「商業社會」。從這些視角上看,我們理應推出「照顧義務法」,以建立網格化互助互守望的社會。 叩問制度是為了讓制度消弭冷漠,生長真善美,叩問內心則又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能夠反躬自省:在我們批評別人的時候,設身處地,自己真的會熱心嗎?恐怕許多時候我們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對別人給予高道德標準要求,對自己給予低道德標準要求,此類事情並不鮮見。南方日報18日刊發南方論壇《一起告別冷漠》呼籲,我們這個社會需要批評,但更需要動力。一起告別冷漠,這不僅僅是一種呼喚,更是需要千萬人拿出屬於自己的行動,在別人遭難的時候伸把手,在老人跌倒的時候幫忙扶起等等。至少我們應當建立一個道德底線共識:或許你無法去和行兇的歹徒搏鬥,但你可以打電話協助報警。這便是舉手之勞的熱心。多一點舉手之勞,便會多一些溫暖,也因此會多一些更高道德標準的勇敢。我們這個社會需要道德底線,逾越道德底線,便是如同18位路人一樣,碾過世人的心。冷冰冰的社會,絕對不是我們想要的幸福。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青年圖摘 0907,別再說自己是單身狗了,你這個年紀狗都死了。。
※為什麼要佩戴自己屬相的生肖吉祥物
※如何讓自己在拍婚紗照的時候笑的更漂亮!
※煩惱來自你自己,少為瑣事生彆扭,少為追逐生負累!
※更好的自己,該如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