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的分析
乒乓球的分析PingponganalysisZ.C.Ying章超英 著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由非專業人士撰寫的、並以文字的形式來全面閘述乒兵球原理的專業性學術論文。作者站在數學、物理力學的角度,在理論上高度地分析和概括了運動中的乒乓球、以及同它緊密相關的一系列問題,並作出科學的、合理的解答。弗·恩格斯寫於1876年9月—1878年6月間的論著《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即著名的《反杜林論》),首次,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部用文字的形式來論證哲學、自然科學(最主要的是力學和數學)的偉大論著。他用完美無缺的唯物主義辨證觀來解剖事物的本質,對於乒兵球的分析,我們同樣要用唯物主義的眼光辨證地加以分析。所謂運動,就是有規律可循的動;動,就要促變;不同的變,叫變化;有一定規律、規則的變化叫運動。乒乓球,就是一種有規律、規則變化的運動。
內容:乒乓球的運動變化及應對方法。The moving changes of the pingpong ball andmethods of reply。
關健詞:摩擦與旋轉,運動與變化;力量與速度,判斷與反應。Fric-tion and gyration;Movement andchanges;Power and speed;Judgeme-nt。
假設,這僅僅是一種假設:地球是相對靜止的。那麼,當人們看到早晨的太陽從東方的地平線上冉冉升起,隨著時間的延伸,太陽的位置也在不斷地按她的運行軌跡移動和變化,直至在西邊的山巒沒落。我們把太陽比作乒乓球;把太陽移動的變化弧線比作二次函數的(y=ax平方+bx+ca<0)拋物線;把太陽的移動,比作來自宇宙的引力。這就是我為什麼要用力學和數學的觀點來解釋、論證乒乓球運動原理的原因所在。
打乒乓球的人,往往關注的是如何運用進攻性的手段去戰勝對方。是的,運用這種手段非常重要,但是,我們反過來設想一下,你能抵擋住對方強有力的進攻嗎?你的打球的能力是否己達到同對手抗衡的水準?還有,對方發的是什麼性質的球,是上旋?或是下旋?還是不轉的平球?再還有,他(她)發球的力度多大?球的方向?球的長短?等等,這一系列問題你都弄清楚了嗎?所以,我們必須回過頭來重新審視自已打球的現實水平和技術能力同理想狀態下的差距有多大?這就需要我們在理論上對乒乓球的原理進行必要的分析和解剖,以便應用於今後的實際操作。通過「理論——實踐——提高——掌握;再理論——再實踐——再提高——再掌握」這一無限循環的原則,來不斷地修養自己打乒乓球的理論水平,最後的目的很清楚,為實戰所用。乒乓球運動,是一項綜合性很強、技術含量很高的運動。在接觸這項運動之前,或在接觸的同時,我們有必要對它的概念有所了解,對它的技術有所剖析。
接球:打乒乓球的接球同打排球的接球同樣重要。排球如果一傳不到位,那還打什麼排球?如果,一個打乒乓球的人在同等條件下,連對方發來的球都接不起,那打球還有什麼意義?所以,就打乒乓球而言,接球是打球中的重中之重。故放在開篇來講,以凸顯它的重要性。在接球前,你要做好以下幾項準備工作:站好位置:站球桌台角邊(或附近),面向對方發球的站位;弓腰、收腹、上身前傾(隨時向前撲擊的姿勢)。雙眼緊盯對方的發球動作:(1)對方發球的旋轉力量:手臂引拍時的長短、速度,(2)切(3)球的瞬間球拍與球撞擊和摩擦時的力度,(4)及手腕動作的力量。(聽聲音也可辨別出對方發的球轉與不(5)轉。轉的球,(6)發出的聲音很輕微;相反,(7)不(8)轉的球所發出的聲音則重,(9)是球拍擊打球所產生出來的撞擊聲。這個聲音很脆——「啪」!轉的球發出的聲音則很沉悶——「噗」!是拍與球摩擦時所發出的聲音。簡而(10)言之,(11)轉的球以摩擦為主,(12)不(13)轉的球以擊打為主,(14)有的不(15)轉球甚至一點摩擦都沒有,(16)是純平球。)(17)對方發球的旋轉類型:是上旋球,(18)還是下旋球,(19)或者是不(20)轉的平球?在等力下,(21)上旋球的速度要比下旋球來得快,(22)並且有向前沖的力量;而(23)下旋球則是往下沉的,(24)這是由於,(25)在第二落點時球與檯面產生了一個摩擦(阻)力的緣故。因為平球是完全靠球拍對球的擊打發過來的,(26)故聲音重的平球速度快,(27)聲音輕的平球速度則相對較慢。(28)對方發球時第二落點時的位置(來球的方向),(29)即你接球的位置:是左邊,(30)還是右邊,(31)或是中路。這個主要看對方在發球時,(32)球拍在切(33)球後的朝向。球拍的方向就是來球的方向(除滑板球以外)。(34)對方發球的長短:主要看球拍帶動球的手勢。一般來講它與發球的長短成正比。長球,(35)出台;短球,(36)近網台內球。同(37)時,(38)球的長短同(39)球拍的區域有關(球拍分上、中、下三個區域)。在等力的條件下,(40)上區發出的球較近,(41)下區發出的球較遠,(42)中區發出的球介於兩者之間。接球:在正確判斷對方發球的性質後,接球方就要做好各種應對的準備。(43)上旋球:一般我們對付上旋球的方法是左推右攻。即反手推擋,(44)正手扣殺、或拉弧圈球。無論是拉,還是扣殺,拍子始終要向前傾壓。為了便於分析,假設,我們把球台作為水平面,球拍垂直於球台;同樣,我們把乒乓球的球體,從上(頂部)到下(底部)分成左右兩半,這條分割的直線通過球體的中心,且又垂直於球台;我們再把球體從左到右劃一條直線,這條直線同樣也是通過球體的中心,且又平行於球台。也就是說,縱橫兩條通過球體中心的直線是相互垂直的。劃分了球體以後,我們把球分成三個區域:即上部;順時針轉,上、下兩半的分割線的右側末端為中部;加上底部。對於上旋的球,不管是拉弧圈,還是扣殺,球拍與球的接觸部位應該是在球的中上部。越轉的球,球拍越要向前傾壓,即球拍與球台的夾角越小。也就是說,球拍傾壓的角度同乒乓球的旋轉強弱成反比。注意,對方若發既快又轉的上旋球,你可不必引拍(因為引拍需要時間),而是直接快帶(借力)擊球;而對付慢的上旋球,你就有充分的時間去引拍,然後(加力)擊求。我們說,對於高的上旋球(指超過網高80mm以上的球),扣壓的力量要大些;對於挨網而過的低的上旋球,則壓的力度要小一些,這是因為,當你的扣壓力量大時,球在接觸球拍後的上升反彈力受到了球拍的前傾扣壓力的壓制,球未及反彈到超出網高而落網了。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到,手臂(主要是小臂)向前推進的力量的大小也同上旋球的遠近成正比:高——力大,低——力小;遠——前推力大,近——前推力小。力的大小,球拍與檯面夾角的大小,是對相對等力發球而言的,並非絕對。(45)下旋:高的下旋球,(46)可以直接擊球;很轉的下旋球,(47)要在擊球時把球拍的下半部稍(48)微提一下,(49)以免擊球下網。注意,(50)在扣殺下旋球時,(51)一定要掌握好球的最高點(即第二跳的高點期)。近網的下旋球,(52)可以用撥球的方法來接球。撥球主要靠手腕的動作來完成,(53)撥球時手腕使用的力的大小與來球的旋轉強度成正比。對付下旋球還有另外幾種方法:A.搓球(反手);B.削球(正手);C.拉弧圈球(正、反手均可)。A、B兩種是防守性質的過度型打法,(54)C是進攻型的打法。拉下旋的弧圈球,(55)一定要上拉的力量大一些,(56)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已經知道,(57)下旋球在第二跳後是下沉的,(58)比平球的下降力大得多,(59)因為它比平球多了一個旋轉下降的動能,而(60)平球只有一個克服(61)空氣阻力的重力勢能。因為下旋球的下沉速度快,(62)所以,(63)接球時人要向前迎上。有些人在拉下旋弧圈球時,(64)往往步法不(65)到位,(66)以至漏球(球拍碰不(67)到球),(68)就是這個原因。儘管手臂帶前的力要相對地小一些,(69)但球拍觸球時,(70)手腕瞬間的爆發力要大,(71)且球拍也不(72)能向前壓。拉力的大小同(73)球的旋轉強弱有關(成正比)。臂力和腕力,(74)是兩個相互矛盾的力,(75)你增強了一個力,(76)勢必要削弱另一個力。所以講,(77)我們打球有一個著重點,(78)即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處理球的變化。因為力量是隨著球的變化而(79)變化、轉移,(80)不(81)可能是固定不(82)變的,(83)這需要我們對各種不同(84)的力進行認真的協調。比如,(85)我們在如何處理球的方法上,(86)要把腰力、臂力、腕力、加力、減力、借力、摩擦力、反彈力等等一系列力有機地結合起來,(87)在觸球的瞬間作用在球的某一點上。發旋轉球也是同(88)樣的道理。(89)平球:所謂的平球,(90)是指(91)球本身沒有被製造形成旋轉的、或基本不(92)轉的球。對於平球可以直接採用撥、拉、推、扣殺的方法進攻對方。一般我們通常使用的是反手推擋,(93)正手進攻的技、戰術。從平球的概念中得知,(94)平球可能有兩種不同(95)形式的發球姿勢出現:A.一種是純粹的平球。這種球的球速較快,(96)完全靠對球的有效擊打而(97)發過來的,而(98)且往往發的是長長的底線球,(99)或者是兩邊的角球。對於這種速度快的平球,(100)一要靠眼睛觀察,(101)二要靠大腦反應靈敏,(102)三要靠步法的快捷到位。對於來不(103)及作出妥然反應的平球,(104)你不(105)必去引拍,(106)因為你引拍需要一個時間,(107)就錯過了被動反擊的最佳時機;而(108)是要對球作出快帶處理(這時,(109)你對來球加力反擊因為時間的不(110)允許已不(111)可能了,(112)只好借來球的力量及球拍的反彈),(113)以彌補你被動反應(擊)之不(114)足。B.另一種是,(115)形似發旋轉球,而(116)實際上球拍對球沒有進行摩擦、或只做了少許一點摩擦的不(117)轉球。對於打球經驗少的人來講,(118)其威脅不(119)亞於強烈的旋轉球。對方發這種球的目的性很清楚,(120)就是誤導對手的判斷。實際上這種球是二分旋轉,(121)八分不(122)轉。以少微下旋為例:用搓球的方法用力去搓,(123)這個過網的球可能飛得很高,(124)就要被對方一板打死;若你去輕輕地推擋,(125)這個球有可能要下網。如何處理好這種球,(126)最首要的問題是,(127)你要清楚地了解對方是如何發球的?摩擦點、手腕的動作是何運用的?一般地講,(128)我們發球時是用拍的前端去觸球的,而(129)這個發球是用拍的中後端、或後端去觸球的,(130)所以,(131)拍與球的摩擦就不(132)夠;還有在拍子下切(133)觸球時,(134)只是少許用了一點力,而(135)根本未加手腕的力量。二、發球。1.發球的基本概念;手平展,手心向上,將球垂直上拋;當球自由落體到一定高度時,已引伸的球拍向球的側面切下;當拍與球相觸的一瞬間,要用力扭動手腕,使球拍與球之間產生一個摩擦力,以摩擦力來推動球的旋轉。在發球的過程中,主要是使用了兩個力:一個是拍子下切的衝擊力F;另一個就是球拍與球之間的摩擦力f。它的力的總和為:∑F=F-f。這個力同拉弧圈球的力是基本一樣的,只不過它們之間的旋轉方向不同而已。2.怎樣區分上旋球與下旋球:為了便於分析,我們假定球拍與球相觸的點為原點O,過點O引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這就是幾何學中的坐標。直角坐標系的坐標把平面分成四個部分,即右上方為第一象限;左上方為第二象限;左下方為第三象限;右下方為第四象限。如果在發球時,當球拍與球相觸、及相觸後的球拍的底端部位朝向第一象限、或第二象限時,那麼發的球一定是上旋,反之,就是下旋。這是為什麼呢?從運動力學的角度看,切線力的方向就是運動物體(即球)受該力作用所產生的轉動方向。講得通俗明了一點,發球時手腕往上勾的是上旋;手腕往下切的是下旋。3.如何發不轉球:我們已經知道在等力的條件下,在(球拍內的)不同區域發出去的球的遠近是不一樣的。同樣的道理,在不同區域發出去的球的旋轉也是不一樣的。拍子對球的最近點(即切向口的邊緣)為前端,前端發出去的球最轉。隨著球拍同球切點的內移,摩擦力在下降,旋轉同樣受到f的影響而逐漸減弱。也就是說,不轉球的切點在球拍的末端(在不轉區)。在虛幌動作的掩蓋之下,其球拍下切到球的摩擦力度很小。三、發球中的變數:所謂變數,就是以你的虛假的動作來誤導對手對你所發的球產生錯誤的判斷。一旦對球的判斷產生錯誤的理解,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很簡單的一個例子:你把上旋球當下旋球去接,那麼接過去的球的質量可想而知,要麼偏高,要麼就直接飛出界。如前所述,變數的目的性很明確,就是誤導對手對你的發球性質產生偏差、或根本性的錯覺。能使他人產生這種錯覺,就要求每一個發球的人有著純熟的發球技術,對球的旋轉性能的透徹了解,打破常規,「隱實揚虛」。以發「貌似上旋實為下旋的球」為例:關於發下旋球的要義前面已經作了相應的闡述,問題的關鍵是,要用你的動作來誤導對方對你的下旋式發球作出上旋的錯誤分析及判斷。已知上旋球的F及克服阻力f的力的方向是指向第一、第二象限的,要使力(F.f)的方向在一、二象限,下切的(臂)力1F要用手腕的力量2F往一、二象限區域引帶,即手腕上勾,拍底(端)向上(半部分),這樣下切的力(∑F)在球的載體中產生了一個驅使球旋轉的動能,並沿力的軌跡旋轉運動。完成了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只要改變了力的方向,就能改變旋轉的方向。怎樣才能發好「實下虛上」的球呢?我們只要在發球的三個連貫性動作(1.引拍—2.觸球—3.彈出)中的第3個動作略加改變,就可以迷惑對方,即第1個動作、第2動作保持發下旋的姿態不變,在第3動作以下旋(切力的方向為三、四象限)觸球後,球彈出拍面的瞬間做一個手腕上勾動作,以致拍的底端朝向一、二象限,形成對手誤判的假象。對於發欺騙性的球,實的內涵要隱、暗;虛的成份要盡量表露和誇張。《孫子兵法》有云:「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就是這個道理。四、發球中的思維變數:思維變數,顧名思義就是內因思維隨著事物的外因變化而變化。我們說根據對手的弱點去打球,這固然很重要,但還遠遠不夠。我們不但要注意對手的弱點,而且更應注重對手的某些特點,比如他的站位、臨戰姿態等等一些其他特定因素。怎樣看對手的特點發球呢?答案很明了:即正常思維,逆反動作。例如:1、對善搓的人發上旋;使對方將球接飛出界,或接高。2、對善推的人發下旋;使對手接球後球落網。3、站位遠的人要發短球。4、站位近的人要發底線及兩角長球。5、對不善跑動的人,發急、轉、快的球。6、善打的人發下旋。7、善拉的人發近網台內短球。8、對發力打的人,發球時力要大,且要快;使對手無時間引拍聚力。9、對善借力的人,要發柔、綿、慢的球;使其無借用球的來力的條件存在。10、對善拉、或(出台)搶攻的人,鬚髮近網台內短球;迫使對手打過度球。對於專業的乒乓球運動員來說,某種單項技術存在明顯的缺陷是不可能的;對於專業人士而言,整體協調的不夠,對手球路的陌生,自己變化貧乏等等一些戰略上的不足是存在的。但業餘選手就不同了,因為不是專業,他的單項技術往往是得此失彼。比如,正手強了,反手就相應較弱;善攻的人往往忽視了防範意識,等等。所以,我們講,對於業餘選手來講,解決了技術上的缺陷等於是基本上解決了整個運動盲點。業餘選手的大腦思維,戰略考慮其實並不遜於專業人士,關鍵是技術的單調,加上單項技術本身就沒有過關,這樣處理起球來就顯得有些零亂,所以,業餘選手更應該提高戰略層次,以戰略彌補技術水準之不足。五、旋轉:我們通常所講的旋轉,是指球在運動當中的旋轉。球的旋轉是在受外力作用的情況下產生的。確切地講,球的旋轉是在外力F克服阻力(主要是摩擦力f)使球發生位移(移動的距離S)做功(F-S-cosa)的結果。我們從做功的結果中可以知道,不管使球作何種的運動,直線運動,還是曲線(拋物線)運道,都少不了∑F(F-f)、球的狀態發生變化的位置移動的距離S及F與S之間兩方向的夾角的三角函數值(cosa,為F與S之間的夾角,cos為餘弦比)這三個要素。1、首先讓我們來討論力F的問題:(1)在球發生變化時,有幾種力在起作用?A.拍對球的沖(撞)擊力F,這是使球運動的主要力;B.摩擦力f,儘管這種力是阻礙相對運動的力,也就是說,f與F的運動方向相反,但是缺少了這種力就製造不出球的旋轉。C.彈力:由拍與球相互碰撞所產生的力。拍與球之間即有彈性碰撞的一面(碰撞體速度大小和方向都發生改變,但內質未變);又有非彈性碰撞的另一方面(物質內部發生形變—海綿、膠皮的凹陷變形)。還有球台對球的反彈(也屬彈性碰撞)。D.空氣對球的摩擦阻力。因為這種力是一種相對比較穩定的力,所以,可以忽略不計。(2)力的變化:要使球從某一狀態中得以旋轉,就必須有一個能使球轉動的外力作用(即外力對球體做功)在球體上;同理,力的方向不同,球拍與球相觸的不同,那麼,球的旋轉也不同。正如前述,發球時作用在球體上的方向在第一、第二象限的為上旋球;反之(改變了力的方向),在第三、第四象限的球為下旋球。弧圈球的對拉,雙方的擺短下旋搓球,是最典型的改變球體旋轉變化的範例。2、力與功的關係:從醫學的角度講,一個人有病就必須吃藥,只有病人吃的藥物發生功效後,病才有望康復。反之,如果所吃藥物未發生任何功效,其結果是可想而知。這種功效關係用在我們打乒乓球上,也是同樣的。比如,你拉弧圈球,結果你把球拉丟了,球拍連球都沒碰到。這說明你所發的力沒有在球上產生作用,白費了力,是無效果的。至於你把球拉飛(出界)了、或拉下網了,那是你作用的力不到位,或者說你的力做功不到位。所以說,在運動中單靠一個力的存在是不夠的,還要考慮一些其他的因素。我們在所有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都要講到功效關係。比如說,你要去辦一件事,通過某種方法運用,通過一定時間的努力後而獲成功。因為成功了,才能證明你努力的價值。現在我們把生活中的某些事和打乒乓球的某一技術動作概括起來,看看能否找到他們之間的共同點。並且這種共同點同物理學中的某種概念有何關係?同樣,我們以以上兩個舉例為例,來尋找他們動共同點,「拉弧圈」相當於「辦事」;「拉」相當於「努力」;「拉球的角度」相當於「某種方法」;「球的位變」相當於「辦事過程(一定時間)」;「弧圈成功」相當於「事情辦成」。我們把這種所謂「共同點」再高度地集中起來,看看能否在物理學上,確切地講是在運動力學中找到我們所需要的答案。在打乒乓球的整個運動當中,實際上是能量不斷傳遞、不斷轉換的過程。假設(又以前例為假設依據),把「拉弧圈」和「辦事」看作是做功(W),把「拉」和「努力」看作為力(F),把「球的位移」和「辦事過程(一定時間)」看作改變原來位置、狀態過程中的距離(S),把「拉球的角度」和「某種方法」視為三角的餘弦比(COSa——三角函數之一)。通過排列和比較,兩者完全符合做功這個能量傳遞和轉換的物理學概念。用公式表示為:W=F·S·cosa.3、必須澄清的一個誤解:即所謂「在發旋轉球(包括拉弧圈球及搓球)時,拍與球相切得越薄越轉」這個論點是否成立?答案很清楚:這個論點不成立。球拍與球相觸的厚薄是指兩者的接觸面積而言,但事實上,摩擦同接觸面的大小無關,而是取決於摩擦係數的大小;它的大小要決定於接觸面的材料、光潔程度、乾濕程度和相對運動的速度。由此可見,如若硬性條件(材料、光潔度、乾濕度)不變,即在摩擦係數不變的情況下,旋轉的強弱完全取決於外力F的大小。反之,若外力F不變,旋轉的強弱又取決於材料、光潔度、乾濕度的改變,即摩擦係數的大小。我們在比較潮濕的環境中打球,往往要發生拉弧圈球拉「漏」的現象。因為,空氣的潮濕必定要影響到球拍表層膠皮的光潔(滑)度,因而又影響到摩擦係數的下降,這自然使膠皮「粘」不住球,儘管外力F的發揮是正常的。根據分析,我們可以明確地得出以下結論:(1)球的旋轉強弱與球拍切球時的厚薄(即面積)無關;(2)同外力F的大小、摩擦係數的大小有關,且成正比。4、旋轉的製造:我們把從球不轉製造到轉,再到旋轉球的兩跳完成,稱之謂旋轉製造的完全過程。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在外力F(球拍所發出的力)的作用下,能量不斷傳遞、不斷轉換的過程。以發上旋球為例:(當在外力手的作用下)把球垂直上拋,球離開手心時它的動能最大,勢能最小;當球拋到最高點時,球的勢能最大,而動能最小;隨著球的自由落體,勢能漸漸減弱,而動能卻逐步增強。當球下降到一定高度時,揮球拍向球切下,手腕上勾,球拍底端向著第一、第二象限(這是發上旋球的基本要領),使球產生自轉的同時,按外力F(球拍)的方向下落到第一跳的第一落點,通過檯面對球的反彈,向著第二落點作弧形(拋物狀)降落;第二跳的開始到結束,球的運動原理同第一跳時相同,只不過球的旋轉速度及球的前沖慣性受到第一落點、第二落點這兩個落點的阻力摩擦及空氣阻力的影響有所減弱。現在我們來解讀整個過程當中的力、功、能之間的相互作用及關係:首先,當球拍下切同球相觸的瞬間,主要是球拍的力F和海面膠皮對球的反彈力-F(此時的反彈力的方向同球拍力的方向相同)起作用。它們的合力為:∑F+(F+|-F|)。通過∑F的作用,球彈出球拍面到達第一落點,也就是說力使球產生了位移,即距離S;發球時,被球拍彈擊出去的球同球台之間有一個夾角a,並且我們用三角函數的餘弦cos來表示他的函數值cosa,表達式為:W=∑F·S·cosa。從這個式子中我們可以看出,當功W不變時,位移S越小,則力∑F越大。我們又可以從三角函數的餘弦函數值中看出,角度a與功W的關係:當cosa=o°時,其值為1;當cosa=30°時,其值為二分之根號三(即1.7321/2=0.866);當cosa=45°時,其值為二分之根號二(即1.414/2=0.707);當cosa=60°時,其值為二分之一(即0.5);當cosa=90°時,其值為0。在這組函數值中我們可以發現,隨著球與球台的夾角a的增大,函數值反而下降,這說明夾角a的大小同做功W的大小成反比;在等力下,隨著夾角a的增大,實際的作用力∑F(位移S所需的力)反而下降。我們再可以從cosa的函數圖象中看出,實際上這個函數圖象所顯示出的,是一條隨著角度a的增大而函數值下降的曲線(減函數),其取值為:-180°/2≤y≤180°/2之間(0-90°)。儘管函數值可以是0-90°之間的任何一個夾角,對於它所表示的函數圖象的曲線結構是成立的,但是,事實上我們發球時不可能把球同球台形成90度的直角,同樣也不可能發平行於球台(即0°角)的球,儘管當cosa=0°時,它的函數值為1(最大值),在做功過程當中的力的效率達到百分之百。當球被球拍彈擊出去後到下落第一落點這個過程中,球體本身帶有(來自海面膠皮的)彈性勢能;當球被彈擊下落到第一跳的第一落點時,球體又受到了球台的反彈力的作用,又產生了一個(來自球台的)彈力勢能,但這個彈力勢能,要被球台表面對球的摩擦阻力損耗掉一部分能量;第二落點及第二跳的運動狀態與前一跳相同;在這裡還要考慮到空氣對球體所形成的阻力。在整個發球的過程當中,球在作弧狀跳躍(反彈的前衝力)的旋轉(按力方向的軌跡自轉),但這種旋轉隨著球的向前的推進(位移)而有所減弱。球在初速度時(既球被球拍彈出的一剎那),球速最快,同樣它的彈性勢能也最大;當球在末速度時(對方球拍接觸你的發球那一刻———假設,或相對認定這是末速度),它的轉速最小,同理,其彈性勢能最小。我們在這裡所說的速度,實際上包含了兩種速度,一種是球體本身因受力而自轉的速度,即角速度(嚴格地講,它不是角速度,而是屬於非勻速圓周運動),另一種是球體在空中作曲線運動時的速度。我們說有了速度的存在,相應地講,就有力的存在並作用,那麼,這個運動必定存在著功、能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同樣的道理,球的運轉、或運動就必定有外力(球體以外的力,包括彈力)的存在,來推動球的變化,由靜到動(轉)——做相對運動。什麼叫運動?運,就是方式、方法;動,即物體的位置發生變移。位移產生了距離S,這又同功、能發生了關係。5、如何打球:我們一開始對乒乓球的認識,除了看到在球台上空「來回地飛舞」著的美麗而又漂亮的球在迅速划出一道道彩虹般的弧線以外,幾乎可以說是無知的。除了觀賞它的美妙而又精彩的動作、造型之餘,更多地是留戀和吸引,這就是乒乓球的魅力所在。吸引往往促使人們去學習打球,並且去體驗打球給你帶來的無窮的樂趣。除了專業以外,儘管絕大多數人打球是為了健身,但是,這些絕大多數人也想把球打得更好些,於是練球的同時,更多的是要開動腦筋,多想想為什麼?怎樣去弄懂它,弄通它。打球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認識的過程,不斷提高的過程。我們借用哲學上的認識論的觀點來概括:認識--提高;再認識--再提高(這是永無止境的理論與時間的相互循環)。初學者是在雜亂無章中尋找打球的規律,而會打球、或球打得優秀的人總是千方百計地把有規律的打法化解成雜亂無章,以至於使對手措手不及、防不勝防,從武術上講,叫做「無招勝有招」。打球的最高境界就在於此。在這裡我們首先要區分一下什麼叫教練,什麼叫指導?所謂教練,顧名思義就是教授你打球的技能。從啟蒙時的零教育開始,一直到你掌握了所有的打球的基本技法(即基本功)為止。指導,是指點和引導你在掌握現有的打球技能的基礎上如何去運用。所以,我們講教練主要是技術性的,而指導的作用主要是謀略性的。這是兩種不同工作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1、初練:一開始,你不要叫他們動作,也不要叫他們如何打。你只要告訴他們,不管使用什麼方法,你要把球打到對方的球台上。當然,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不是球(飛)出界,就是球下網。有了第一次嘗試,使他們對球有了感性認識,再從他們第一次打球的失敗講起,給他們講解球為什麼下網的原因,並進行示範。那麼,教練要告訴他們些什麼呢?(1)怎樣握球拍(略).(2)打球的拍型:不管你如何樣地握球拍,球拍絕對不能向後傾斜,而是要略有前傾,這是為什麼呢?如果,對方過來的球彈起後高於網(一般指球高於網40mm),你就可以擊打;如果是低於網、或同網高差不多的球,就可以拉(弧圈球)。握球拍前傾的角度一樣,但前者擊打的力主要是向前,而後者提拉的力主要是向上;因為前者擊打出去的球的線路,可以是直線(嚴格地講是接近直線。因為,在沒有恆力的情況下,空中飛行物體的線路在地球引力場的影響下,勢必要改變原來的直線飛行狀態,而漸漸自然下降成曲線—弧形狀);後者因為球較低,你要使球過網,就必須保證飛行的球產生一定的、能躍過網的弧度(線)。如果你所握的拍子向後仰,當對方發過來的球較高時,這時你去擊打這個球,就必定有一個把球拍從後仰翻轉到前傾的翻板動作,由於做這個動作需要時間(儘管這個時間很短暫),在你做翻拍動作的同時,來球並沒有停頓下來,而是繼續朝你「飛」來,當你尚未把整個翻拍動作完成,球早已觸拍,這樣擊打、彈擊出去的球必定要出界。如果是球速較慢的平球(不轉球),或許不至於會出界,但躍過球網的球肯定偏高,這樣質量差的回球,無疑是「送死」;如果是快速平球,回球還要偏高;如果是上旋球,回球不知飛到哪裡去了?那麼,人們不禁要問,如若對方發下旋球,你怎麼辦?出台的下旋球,正手可拉弧圈,反手可以搓球,也可反拉;這樣的高度,這樣的握拍造型,搓球的起始式剛好無需引拍,可直接用力下切觸球(轉動)後向前平移送球(把球送到對方球台)。所以講,這樣的拍型比較合理。(3)手勢:以人體為中心點(軸),以微(彎)曲的手臂為半徑,握拍的手向後展開,並前傾。這就是打球的準備手勢。同時,配加意識形態:兩眼緊盯對方的球拍(以分析、判斷來球的性質、質量);蓄勢待發(隨時準備化解、或攻擊來球)。進攻的手勢:當這種攻擊的意識由大腦反饋到手時,手臂用力(主要是大臂的向前擺動及小臂的收宿動作),以加速度(a=m/s.s)的恣態向球衝擊,在球拍與球相觸的一剎那,勾動小臂和手腕再度加速,把集合在球拍上的所有的力都釋放(作用做功)到球的某一點上。從運動力學上講,速度的遞增,即力的遞增。反之,同理。在進攻的過程中,有兩個加速過程,這是比較專業的用力方式。什麼是理想狀態下的最佳手勢(動作)?當來球過網到你球台落下後,A.球彈起——引拍;B.球彈起的高度為網高的2/3時——發力加速向球衝擊;C.球彈起比網高出約20~40mm時——剛好擊中球;D.當球從球拍中彈出後——複位(準備二次、再次進攻)。在進攻中,球拍向前移動了,那麼,人的重心要如何轉移呢?我們以右手握拍的人作為研究的參照對象。在準備階段,人的重心應該在左腳上。左肩、左膝蓋、左腳三點基本連成一線,成為轉軸。為了維持人體的重心,即力學上所說的平衡點,重心必須隨力點的轉移而轉移。換句話說,打球的力點在球拍上,球拍到哪兒腳就要跟到哪兒,不然人就要失去重心(平衡)。隨著球拍從後向前的加速移動,人的重心也隨之傾斜,迅速轉換到右腳上。這樣右肩、右膝蓋、右腳三點一線成轉軸。(4)站勢與站位:A.站勢:成自然馬步,弓腰,重心在前腳。B.站位:專業人士自然站在左角,這是因為他們的進攻意識比較強烈。但業餘選手的站位就比較講究,這是因為他們的許多條件(包括身體素質,技術水準等等)遠遠不及專業要求;加之業餘選手的側重意識又較強烈,所以,定位(包括站位與選擇打法——的方式)對於業餘選手來說至關重要。業餘選手的站位,側重進攻的人,同專業的差不多,考慮到業餘的步法總歸不及專業的,所以站位要靠右移20mm(估計),即左半張球台的1/2(全張球台從右至左的1/3)處。防守型的人,站位較為偏中,是因為他要顧及全面;站得較遠是因為,他需要在下降期時接球:一可以緩解球的來勢(主要是球的慣性及彈性勢能);二來可以有充足的時間來移動(位)回防。基於上述考慮,防守型的人最怕短時間內的快速有力的球及角邊球。速度,力度,角(邊)度,這三度是防守型選手必須應對的三大難題。技術比較全面的人,站位一般不是很固定,而是在左半張球台間遊動,離台距離介於進攻和防守型之間。2.動作的定型:對於動作的定型,除了理解動作的要領以外,主要是靠多球的單元訓練。在練習中不斷體驗、不段充實、不斷完善,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直至完全理解動作的本質內涵。最後,領悟出符合自身條件的固定動作。在打球的過程當中,各種反應依次排列為:眼睛,把觀察到的情況傳遞給——大腦;大腦,把情況作分析、判別,並把結果又反應給——腳,在步法到位的前提下,握球拍的手迅速出擊。雖然,手的動作只排在整個打球過程中的最末一個環節,但是,這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因為(這一回合)打球的成功與否全靠這一擊。那麼,如何打好這「一擊」呢?理性告訴我們,不同的球要有不同的打法,而這種打法的最終是如何運用完美的動作,即手(拍)的動作。從原理上,我們已經知道,(以平球為例)打球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空中的球由於自身的重量(M),要往下掉,且伴隨著重力勢能(E=mgh,m為球的質量,g=9.8m/s,s為重力加速度,h為球從原點下落到某一點的落差),為了不讓球掉到地上,我們要用一個向上的力去支肘它的下落;另一個問題是要把球打到對方的球台上,這需要一個向前推進的力。一個是水平的向前力1F,另一個是向上垂直的力2F,要用一塊球拍去同時作用這兩個不同方向,且又互相垂直(90度)的力,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那麼,我們有什麼方法可以做到既不讓球掉到無法觸及的範圍,又能把球送到對方的球台?解決的方法仍然要沿用數學和力學的原理。首先,我們以球為原點O,向右沿水平作一直線ox。向上垂直作一直線oy;形成了直角坐標系。假設,向前力1F的力為m,向上力2F的力為n,作平行四邊形,合力∑F為原點O的對角線OF;這樣可以用正交分解法(也稱「平行四邊形法則」),求合力的大小:合力F等於m的平方加n的平方的算術平方根。這就是擊球時,球拍需作用在球體中某一點的力。我們雖然解出了打球時所需的力,但我們還要解決一個問題,即球拍的前傾傾斜角——球拍與球(心)的夾角a是幾度?我們已知,球拍與力、球的運動方向是一致的,所以,合力F同Oy的夾角就是球拍與球之間的夾角,即用力時的擺放角度,則a=arctg·n/m(度)。知道了打球時球拍的擺放角度、擊球的合力,那麼,對球的處理就合理多了。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經常所說的球拍的角度,或者說擊球時的角度,除了參照直角坐標系以外,均以球台中心線或球台的檯面為參照基準線(面)。3、打球的要領:當你把所總結出來的打球的心得和體會告訴、或教授給他人時,一定要簡單明了、清楚無誤。除了講述或剖析一些原理和關係以外。那麼,什麼是打球的要領呢?我們可以用幾組關鍵詞來高度概括:最佳時機,合理距離,擊打拉磨。等等。解釋:A.什麼是最佳時機?例如,當你要扣殺時,最好選擇在球的上升期的最高點(即極限範圍內的最高點)。因為這時球的動能為零。下降期為什麼不能打?當球一旦下降的高度比網矮時,沒有一定的弧形曲線,球不能過網;而扣殺基本上是直線球,因為,扣殺是球拍對球的一個完全撞擊的過程。沒有摩擦的擊球,則就無弧線而言。B.什麼是合理距離?打球要發力F,發力需要加速(度)a,而加速又需要時間t和距離s,它們之間的關係在「力與功、能關係」一節中有詳敘。為了便於對距離的理解,我們打一個比較簡單的比方,拳擊比賽時,兩人摟抱在一起,試問,這種零距離的接觸,拳頭能有效地擊中對方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為什麼?因為沒有位移,就不可能有速度V(m/s)和加速度a(m/s·s),力自然就發不出來。打乒乓球也是同樣的道理,球拍對球的作用力,完全靠加速(度)產生出來,專業術語叫爆發力——突然加速產生的一種力量。那麼,力又是怎麼產生的呢?我們知道乒乓球之所以能夠運動,靠的是外力球拍對它的作用;我們又推論,球拍上的力從哪兒來?是手中而來(因為手握球拍為手拍合一);手中的力是手臂所傳遞;我們再往下分解,手臂的力從哪裡來?是由人體供給;那麼,人體中的力是如何產生的呢?物理學上對力的定義為: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它進一步解釋說:「力的概念起源於氣力,是人們在勞動中通過肌肉緊張的感覺而產生」。從而又引伸出另一個力的定義:凡能使物體獲得加速度或者發生形變的作用都稱力。通過這一系列分析和推論,我們清楚了它們(指人、球拍與乒乓球三者)之間的運動規律與運動關係,無非是想明確地懂得一點,即「氣」在打球中的重要性,是產生力與加速度以及其它物理變數的唯一之源。在訓練中,教練時常告戒學員,在發力到完成擊球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氣沉「丹田」——醫學中醫理論中的一個人體穴位,位於肚擠下方5cm處)並住氣不能呼吸,從免引起身體的抖動(身體的不穩定要引起手臂、手與球拍的晃動,這樣要影響到擊球或接球的質量)及減弱力和加速度的量,就是這個原由。「氣」,不但是人體產生力量之源,而且在其它領域也一樣,比如蒸汽機、內燃機的工作原理,前者為水通過燃燒加熱成水蒸氣產生汽流——即汽力;後者為通過某種燃料的燃燒(內燃)而形成汽流所產生的力。前面我似已經講述了物體間相互作用時(這裡主要指球拍與球這兩種物質),加速度與力,距離與力,加速度與距離這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項,其它兩項都不存在。那麼,我們要知道在打球時,球拍與球之間的合理距離應該是多少?當對方過來的球過網落到你的球台時,你開始向後引拍;當球彈起的高度為網高的2/3時,你向後引拍完成;當球繼續往上彈升並朝你的方向飛來時,你開始揮拍向球迎頭沖(撞)擊;球拍與球通過一段距離的相互運動後,在運動軌跡的某一點相撞。從起拍到與球相撞時的距離應該是多少?按平時對打球的觀察及測算,這個距離為:(引拍到位後)球拍與肩之間的距離的根號2倍。那麼,這個距離是怎樣測算出來的?以人為轉軸(點O),把球拍到肩之間連成一條直線(O—球拍),擊球過程中,手臂向前揮球拍與腰的轉動同時進行。對於「O—球拍」來講,轉了90度角,那麼,球拍就行進了90度角所對的弧度(弧度的長度,即球拍行進的路程),而其實際上,球拍與相撞時的球的距離為狐線上兩點的直線(即弦)。說簡單一點,轉動角所對弧的弦即為合理距離。計算過程:已知,O—球拍的轉角為90度;設,O—球拍的長度為x;連接90度角所對弧線的始末兩端,成弦;這樣成了一個直角三角形,且等腰。根據勾股定律,得解弦的長度為:x平方加x平方的算術平方根,即x根號2(根號2=1.414)=1.414x。x為球拍到肩(O—球拍)的長度。通過計算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合理(擊球)距離約為手臂長度的1.414倍。C、擊打拉磨:我們在大力扣殺時,完全依靠球拍對球的擊打,我們稱之謂「完全撞擊,或完全擊打」,並且,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力透過球心與拍面成直角(在標準的理想狀態下)。但拉弧圈就不同了,同樣用等力去撞擊,前者為純撞擊,而後者撞擊的側重點是摩擦,只有摩擦才能使球旋轉,併產生弧線運動軌跡。對於打球的要領,凡此種種很多,教練凡是能想到的,都要一一給學員講解清楚,有的可以簡要地提示一下,並在實際的訓練中加以指導和糾正。比如,高打低拉,彈起來的球明顯高於球網(60~80mm以上——指業餘而言)的,可以進攻扣殺;彈起的球明顯貼網(高出球網僅10多mm)、或低於網(平行、低於球網0~80mm、或更低的球)則要拉弧圈,製造弧度(線)讓回球過網落在對方球台上。相對而言,近台拉,以手腕力為主;遠台拉,以手臂力為主。前者可以避免把球拉出台,後者可以增加向前的推進力,從而使球穩穩地過網落在對方球台內。矮,且近台的短球以提(上)拉為主,這主要是要製造過網的弧線的緣故,此時的手臂動作幅度要小,相對地加速度、暴發力就小,不然拉的球儘管很轉,但拉出台的危險係數也隨之增加,故在拉這種球時,不能過於考慮球的前沖速度,而要更多地是製造加轉的側拐旋轉。球拍與球相觸的點,要靠近來球的側面為主,並且發力的方向與檯面的夾角要大一些(45°<a<90°=。遠台的球,球拍與球的相觸點,要靠近來球的正面為主;發力的方向與檯面的夾角相對可小點(-10°~—15°,注意:這是負度);拉的時候其手臂向前揮拍的力量(暴發力)要大,以確保初速度(快),以前沖為主,力求有足夠的力量把來球高質量地送過網落在對方球台上的能夠形成威脅對方的某一點上。我們常說的「盯球」,其意思是看清楚來球的飛行線路,以便準備用你的球拍將球「迎頭痛擊」。這裡所說的「迎頭」,即將球拍對準來球的正面,形成球拍、球的正面撞擊。「迎」,是以球拍去迎合球的變化,換句話講,球拍要跟著球的變化而變化,在極限內,球高拍高,球低拍低,隨形而變,隨影而化,但前提是,A.有一個合理距離;B.拍形、手勢變數要小,且步法到位。六、訓練:1、多球:A.正手平球:發球者保持定位、定點、定力三位一體發球。所謂定位就是固定方向位置;定點就是固定過球落點;定力就是保持恆定不變的發球力。首先,選擇高網球訓練;發球形式為直接進入第二跳;彈起的球,高度選擇為高於網120mm(三個乒乓球的高度)為宜。這樣的選擇與安排,學員比較能掌握,易吸收。告訴他們基本動作和站位後,就開始訓練。在這一訓練中,可能要出現的問題,一是翻板;二是在下降期擊球;三是球拍與球之間的距離不夠,即擊球距不夠,第一個問題是球拍的拍型不正確。球拍仰放而不是前傾,當覺得可以擊球的時候,急忙將仰面的拍去擊打來球,但是翻拍有一個過程,儘管這個過程極短暫。當你在完成翻拍的過程中,來球也在發生運動變化,耽誤了擊球時間。一般來講,這種擊球往往會出(台)界,原因是:球拍、球相觸擊球時,球拍仍未達到前傾位置。第二個問題,如果在球下降不多(50mm左右)的情況下,擊球還是可以完成(提示:教練發球後彈起的高度選擇在120mm),但擊球的力量還要大,也就是說要增加初速度和加速度,那麼,擊球時的末速度就大,即球拍的力就大。但如果球的下降已接近網高、或低於網高,那處理出來就困難,球越往下掉(降),處理球成功的可能性越小。就擊打平球而言,大力的扣殺,其球的運動軌跡是接近直線,如果,球與網等高,上述扣殺就不能成立,因為,球拍與球的相觸點、網的最高點及球在對方球台的下落點都在同一「直線」上;又因為,網的最高點要阻礙球的運動,故這種所謂的三點一線「現象」,不但在理論上不能成立,而且在實際應用中更不可能出現。如果,要使低於網的球過網,只有使球的運動軌跡為弧線型,使球(在弧線的高點期時)能躍過網,但擊打與扣殺產生不了弧線,只有拉弧圈才能達到這個目的,所以,在練習擊打、扣殺時,要求學員在上升期最高點時觸球。第三個問題,只要是球拍的起始位置太靠前,縮短了擊球的合理距離(約臂長的1.414倍),影響了初速度,以至在短距離內不能加速發力,使回擊的球顯得軟綿無力。一般來講,教練開始發球(也叫喂球)時,學員就可以同時開始向後引拍(增加擊距);當球過網彈起時,學員已完成引拍,轉而發力加速向前迎擊來球;當揮拍的手臂達到最快速時,正好與上升到最高點的球相碰撞。高速、高點擊出去的球,自然是高質量的。在起初階段,進行訓練的時候,教練喂球(註:教練發球給學員練習亦叫喂球、或伺球)給學員時要注意節奏,並要求學員配以同步節奏來接球。這種節奏,是單一的(單一動作)機械性節奏。我們說,打乒乓球既要有節奏感,更多的是靈活性。對於教練來說,他最需要做的重要的一件事是,把初學者們從零亂的思維及無所適從的境地中解脫出來,並經指點(迷津),把他們的這種思維和行為集中在某一任務目標上——單項技術的訓練。在單調、機械、漸進的訓練中尋找打乒乓球的一項又一項的技術與規律。然後,再集中所有的單項技術,經過協調訓練,靈活地應用到實際的比賽當中。第二步訓練,是如何應對低網球?(以出台的低網球為例。)前面已經講過,處理低網球,其先決條件是,給球製造能夠使它躍過球網的弧線。製造弧線,球拍的仰角(相對檯面)要增大,也就是說,前傾角(相對於與球台的水平垂直線)要減小,力要按仰角a的方向發出(即揮球拍時的用力方向),力的大小為:F=1F平方+2F平方的和的算術平方根(具體計算及原理前已詳敘,本節略)。理論知識只能讓你在靜止定格狀態中得到確切的解剖、分析、計算並得出正確的結論。而在物體(乒乓球)的不定數的(儘管是有規律的)運動當中,我們很難得出精確的結論,這就是在乒乓球這個運動當中,為什麼要求我們不斷訓練、不斷摸索、不斷認識,這樣反覆交替訓練、演習,就是要告訴我們:儘管我們已初步掌握了理論知識,那僅僅是些理性的東西,而真正起作用的,也就是說能真正打好球的,還得依靠平時訓練、練習當中得出的嫻熟的球感(這就是感性知識)。比如,前面所說的角度究竟是多少?還有教練餵過去的球的力的大小多少?都不清楚,雖然,通過一系列的理論測算可以得到完整的答案,但運動中的物體(球)是不可能靜止、或停頓下來,讓你去慢慢計算的。所以,我們說學習打乒乓球,是一件周期長(5~7年)、投資大、見效慢的運動學習十分繁雜刻苦的事,一點都不過分。對於不同高度的底網球,拍子向上提的前傾角也不一樣。前傾角的大小跟球的高低成反比、同發力時的上力大小成正比(但同前力成反比)。打高網球,是完全擊打,而且前傾的球拍的上半部,在擊球時可以壓板,以增加其擊打力量。低網球,則不能靠單一的完全擊打可以完成,力也不可能穿透過球心,力的大小也不可能達到高網球的擊打力。對低網球的應對,要七分擊打,三分摩擦,並迅速前傾壓板。前傾壓板可以彌補被摩擦(力)所減弱了的擊打力,從而又增加了擊出的球速。打低網球時,我們仍然要求打上升期的高點期,如果是下降期,則球更低,這對擊打動作來說,不但不利,而且是不宜。除非你去輕飄飄地處理一些毫無意義的球。當學員較為熟練地掌握了高網球與低網球的單一的擊打技巧後,把兩者結合起來訓練。第一步,一高一低,有節奏有規律地把球送過去,讓學員感受臨場的反應及培養綜合的協調性。訓練方法是:在多回合發高網球後,突發一個低網球;或突然改變發球的節奏,觀察學員是如何作出反應的。要告訴學員:靠呆板、機械的打球是行不通的。要善於觀察對方的舉動,做到他變你變。什麼是他變你變?從理論上講,變,就是改變原來的運動狀態。節奏的變化,也是改變運動狀態的一種形式,因為,節奏的快慢同速度v的大小、發力F的強弱成止比。當教練在勻速而又規律地喂球給學員時,學員以同樣的方式應對;當教練加速時,如果有引拍的時間,則可快速發力應對;若無時間,不必引拍,而是直接快帶擊球;當教練減速時,你更應加速迎擊來球,不然,就要漏(丟)球。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教練減速喂球,就要首先減力,同樣球的運動距離(位移)就要縮短,這樣無形中增長了你的擊球距離,超出了你擊球的合理距離(臂長的1.414倍),這時,如若你不以腳步迎上和加速揮拍來保持合理擊距的話,一旦來球的線路變成下降期,這樣處理起來的球,很是勉強,且質量又差,毫無疑問,又是一個無意義的球。B、弧圈球: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摩擦?摩擦在拉弧圈球時的作用,摩擦力的概念,等等一些其他問題。摩擦,是物體(球拍與球)間的相對運動,相互接觸(表面)產生的力,儘管這種力是阻礙相對運動的力(與運動方向相反),但缺少了這種力,就不能製造乒乓球的旋轉。球的旋轉,是球拍的力克服摩擦力的必然結果。球拍的表面(膠皮)與乒乓球的表面的摩擦係數越大,則球越轉。拉弧圈球,就是製造摩擦(球拍的作用力克服球對球拍產生的摩擦阻力),並獲得旋轉(按力的方向產生運動軌跡)。告訴學員,本節的重點是摩擦。訓練時,以平球拉加轉弧圈為例。拉球時的姿勢:手向後自然擺放,腰向右側螺旋彎曲,左腳微前,雙眼盯球前視。教練發球,當球在第二跳的下降期,開始引拍,並向前揮拍迎球;當球下降到最低點(同球台等高)時,球拍、球摩擦相觸;兩者相觸的瞬間,手腕發力猛往前沖,使球加速旋轉。需要說明的是,教練發的乃是出台的平球,不出台的低網平球,且又是下降期,是不能拉弧圈的,更談不上拉加轉弧圈。相對來說,拉加轉弧圈,比拉前沖弧圈和高吊弧圈還要費力,這是因為球在下降時有一個重力勢能E=mgh的緣故。拉前沖弧圈,是在第二跳的上升期拉,故不存在重力勢能。至於拉高吊弧圈,一般也可在上升氣拉,這樣也省力輕鬆點。前沖弧圈,以沖為主,即以速度為主,在拉的時候球拍相當前傾,揮拍並向前壓帶。前沖的方向為:拉起時球拍與球相觸的點——拉起後的飛行軌跡上的任意一點——對方球台下落的點——球彈起後的飛行軌跡上的任意一點,從理論上講,都在同一剖解平面上,即腑視時在同一直線上。高吊弧圈,拉球時球拍要帶高,球拍帶球時間(相對)要長,並緩慢釋(放)球,它的反彈衝擊力為上沖,運動方向與前沖弧圈相同,或類似。加轉弧圈,它的性質是側拐,所謂側拐,就是指它的運動狀態(包括拉時的運動狀態及球下落彈起後的運動狀態),即在球的飛行過程中,球與球拍在某一點(在拉球時,球拍與球相觸的那一點)作用後,向兩翼作弧形展開。它的運動軌跡,無論是從側視的角度,還是腑視的角度看,都是弧形的。球衝擊的方向為:彈起後的球向側翼作弧形拐彎。一般情況下,加轉的弧圈都有側拐的現象。那麼,前沖與側沖與高沖的分別在哪裡?那是因為拉球時的角度擺放不同,以及揮拍發力的方向不同所致。C、反手:反手的運用同正手一樣。換句話說,正手有多少技術動作,反手同樣擁有,只不過動作的方向相反而已。但是,打反手要比正手來得費力,這是因為擊球的距離不夠,達不到理想要求。所以,我們打球時常常把球拍從腋下向後移,目的就是增加擊球距離。有了距離,就可產生更快的加速度,有了加速度就能形成強大的瞬時力量,擊打過去的球才具威鑷力。這是我們務必認清的一點。在反手的章節里,要著重講述一下直拍的推擋與橫打及橫拉。(a)推擋:首先,我們不能把推與擋混為一談,這是不同性質的兩個概念。推球要發力,這就需要加速度與合理(的推球)距離。而擋球,只是用了微乎其微很小的一點力;或不用(自發的)力,採用借力——借用來球的力量反彈;有的甚至採用減力的方式處理球。比如擺短;又比如,對於無法引拍、發力去應對的高速有力的來球,等等。推擋中的推球動作,相當於正手的擊球動作,推球仍然需要在球的上升期,或最高點進行。既然類似於擊打,那麼,推出去的球的線路幾乎是直線,或接近於直線。在這一小節里,著重講一下如何推上旋球和下旋球。推上旋球的難點在於擺放前傾角的角度選擇。一般來說,前傾角的大小,隨著球的旋轉的強弱、或來球彈起的高度的大小而變化。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成正比。即:旋轉強——前傾角大,高球——前傾角大;反之亦然。球拍的前傾角增大了,那麼,它同球台的夾角就變小了,兩角之間的關係成反比,且不管兩角如何變化,兩角之和始終等於90度。什麼是前傾角?以球拍與球台垂直為基準,球拍(底部不動,上部)向前傾斜移動的角度為前傾角。推弧圈球同推上旋球的原理基本一樣,弧圈球也是上旋球,所不同的是,前者比後者更轉,前沖、上沖、側沖的力量更大而已。因為,弧圈球有很大的衝擊力,為此,在推弧圈球時,要根據對方發力的情況,並正確研判弧圈球的種類,提前做好推的準備,提前出擊推球。這就是物理學上所說的提前量。如何推下旋球?下旋球是下沉的球,這是因為它的摩擦阻力大的緣故。上旋球同下旋球除了旋轉方向相反以外,同球台摩擦後的效果也完全相反,上旋球同球台發生摩擦後,反而增強了球台對球的反彈力,而下旋球則是減弱了反彈力,所以,就球的球性而言,前者的球帶有前沖,後者則下沉。兩者之間,阻礙運動的摩擦力的方向相反,前者為阻礙球向後退,後者為阻礙球向前進。之因為下旋球要下沉,所以在推球時,人要前迎,並在下降期前完成動作。那麼,對下旋球是怎樣去推呢?我們把這個動作製作成慢鏡頭進行分解:提——推——壓。提,就是不讓球往下沉;推,就是把球推到對方球台的某一位置;壓,就是降低球的高度及提高推球的速度。在具體運用和操作時,動作要連貫,並一氣哈成。推球的發力也要在瞬時,也要有合理距,在推前一定要並住氣,這是推下旋球的最為關鍵的一點。一個直拍選手,不管他是業餘的,還是專業的,沒有良好的推擋技術,就無法進入頂級選手的行列。這是因為,在很大程度上,直拍選手無論是在反手防守,或是反手進攻上都取決於良好的推擋技術。(b)接下來講解直拍橫打:直拍橫打是利用球拍的反面來擊球,這同反手正面擊球是有區別的。區別在哪裡?兩者相對而言,直接橫打在擊球時轉動手腕的幅度很小,引拍的距離較長。這樣,轉幅小,就贏得了反擊時間;有了足夠的距離,便增強了加速度的施展。另外,直拍(反面)橫打比起直拍(正面)反打來得順手,前者一看來球,出手可打,而後者起碼要翻腕對方向(將球拍對準來球),從時間上看,前者顯然佔優勢。(c)直拍橫打只是對高球、或較高於球網的球適用,而對於那些低網球來講,無疑起不了什麼大的作用,這就是需要我們對直拍橫拉作一探討。那麼,直拍橫拉有些什麼特點呢?首先,它增加了反手進攻的機會;其二,對反手角的台內球,也可以作反拉進攻,這是最突出的一點。儘管它的發力僅僅靠的是手腕轉動的力量,但比起消極的防守,顯然要有效得多。(d)在「反手」一節的最後,講一講搓球。搓球,對業餘選手來講是至關重要的一項技術,那麼,對專業人士來講,有無必要?從當今的乒乓球水平來講,仍然需要搓球這項技術,儘管這項技術的使用頻率不高。比如說,接球擺短。以往我們通常使用反手搓球,而現在,幾乎所有的專業人士都不使用反手,而改用正手,這是因為他們的站位基本靠近反手側,這是屬於非常專業的、攻擊型站位。除非對方發一個高質量的近網短球迫使他擺短接球,否則,專業的打法是盡量做到直接接(發)球搶攻。但對業餘來說,搓球是常用的一項技術,因為,業餘的水準尚達不到直接接(發)球搶攻的技術要求,為此,業餘人士往往以搓球過度來彌補自身的技術不足、或技術缺陷。怎樣搓球?怎樣搓旋轉球和不轉球?不能就搓球而搓球,更重要的是我去搓什麼樣的球,以便控制旋轉的主動權。搓球,一般以應對下旋球為主。從原理上講,如果要一個很轉的下旋,我們仍然需要在球起跳後的上升期進行,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這樣做我們可以借用來球強勁的下旋力,這樣,無形中增大了下旋搓球的力量,∑F=F+l-fl。式中F為手臂引拍及手腕下切(球)時作用於球拍與球相切(觸)時的力;-f為來球的下旋力在球碰到球拍後反彈出去的力。這個彈力同來球的力的方向相反,故用—(負號)來表示力f的方向,但它(指f)同搓球的方向一致。式中的||為絕對值符號。我們搓球,也需要加速度,發力去撞擊來球的中下部乃至底部,並將球拍往前送,這一送的動作,也起到了(下旋)加轉的作用。縱所前述,我們搓加轉的下旋,除了要借力、加速(發力)、球的上升期以處,還需球拍的前端觸球,也就是說球拍的旋轉區域去觸球,在這樣的條件下,所搓的球才達到最佳旋轉狀態。如何樣去搓不轉球?不轉球,講得直截了當些就是沒有經過摩擦的球。搓不轉球,可以在來球的下降期進行,這樣可以減少一部分來球的下旋的轉力。起拍搓球時不要加速,保持勻速即可;球拍與球相觸時,手腕不可發力,平和遞進就行,並有一個(手臂、手腕、球拍同步)微微上抬的動作,目的是提起下沉的球讓其過網;球拍與球相觸時,球在球拍中的下落點應該靠近球拍的後端,即不轉區。這樣處理起來的球,從理論上講,是不轉的,或不大轉的。搓下旋轉,我們有一整套比較合理和規範的技術,那對於上旋球,可不可用搓球的方式去應對呢?答案是肯定的。它要求我們在搓上旋時,首先要速度更快,力量更大。因為上旋球本身是前沖的球,比起其它類型的球來,它的來速更快,這就需要我們提高反應(擊)的速度。其次,球拍的擺放角度要大,即前端低後端高。假如,我們以與水平(球台)面相垂直的線作為基準線,那麼,球拍的擺放角應大與90度。搓球的線路是坡型的,即按球拍的擺放角的方向,從高處往底處搓,並且搓球的軌跡是逆來球旋轉的,這樣搓的球是很轉的下側旋球。C、削球:有一點可以肯定,要做整套完整削球動作的球是出台的,(但擺短的削球靠的僅僅是手腕的動作,)而且極少在近台,中、遠台居多。削球主要靠手腕的運用;所削的球轉或不轉,主要靠對摩擦尺度的掌握;削過去的球的高低取決於球拍的前傾角的大小;削過去的球的遠近,同揮拍的遠近成正比;另外,球在球拍中的落點,即球與球拍相觸時,球在球拍中的那個區域(轉區、有點轉區、不轉區——≥)有關。削球,同樣需要一個合理的(削球)距離,這個削球距一般為合理擊球距的1/2,即臂長根號2的一半。這個根據是從何而來的呢?因為,削球主要是對付上旋球,弧圈球及扣球,特別是後兩種;又因為,被削的球一般都低於球台;再因為,削過去的球基本以下旋為主。基於這三個原因,人雙腿下蹬收腹站位,將後仰的球拍下切球後的余勢(擺幅)相對不能過大,如果一大,球拍有可能觸地。1/2臂長根號2的長度的揮拍幅度對於可借力的削球來講,是可行的。以臂長55cm計算:(55乘1.414)除2=77.7/2≈38(cm)。但對於無法借力的削球,則要靠自身手腕的發力來製造摩擦、旋轉,並且球在球拍中的停留時間相對會略微長些。這樣的話,球拍擺動的幅度在38cm是不夠的,起碼再增加20cm的送球到對方球台所需做功的位移(距離),即球拍削球全過程總的擺動幅度將提高到58cm。以上的數據知識大致的估算,僅供參考。因為,各人手臂的長短不一,比如,成人與小孩之間,各年齡段的小孩之間,成人之間,小孩之間,相同的有,不相同的也有,這是無法估計的因素,所以,對於擺幅的要求,要因人而宜。削球的要點,在於如何掌握摩擦,掌握了摩擦等於掌握了旋轉。球拍的後仰角(相對水平垂直而言)的大小,同上旋球的轉速大小成反比;同下旋球的轉速大小成正比。在削球當中,只要步法能跟上,削上旋球,特別是削弧圈較削下旋球、平球容易,這是因為,上旋球的上半部是上旋,而它的下半部的旋轉方向剛好同球拍的削球方向一致,並且削過去的球恰好又是下旋,順方向,可借力,削球就比較輕鬆。削下旋球就比較費力,因為球的旋轉方向同削球的方向剛好相反。2、單球的訓練:在多球訓練的基礎上,對學員進行綜合性的單球訓練,以撿驗學員在臨場發揮中的協調性及反應能力,同時,也可求證學員對所學各項技術的掌握和熟練程度。(1)協調性:a.在斜線球的對練中,突然間插放一個直線球,看其從正手向反手搗板時的動作是否迅速和合理;b.在底線長球的對練中,突然間插放一個近網短球,看其步法的移動是否到位及步法和手法的配合熟練與否;c.在搓球對練中,突然間插拉一個弧圈球,相反旋轉的出現,看其是否有緊急應變的能力;d.改變打球節奏的訓練;等等。凡此種種類似的訓練,要持續到由於多球訓練而形成的機械性動作完全消除為止。處理各種性能的球是有一定規律的,但具體運作起來的來球線路是沒有規律的。比如,直線變斜線,底線長球變近網擺短的球,等等。簡單地講,處理(某一種)球是有規律的,但(球的落)點與線(路)的變化是沒有規律而言的,是一個不定的變數。所以,在單球的對練中,教練就要不時地放一些變化的球,讓學員慢慢適應這種落點與線路的變化。學員中的許多機械性的習慣動作,是在練習某一項技術時,由單一的(機械性)多球訓練逐漸形成的,這是每一個初學者都必須經過的一個無法避免的過程。為了讓初學者能夠熟練並掌握某一項技術動作,教練必須反覆地在同一點上發同一種性質的球,讓學者感悟這種球的原理與技巧。儘管這種處理球的原理與技巧,學員是掌握了,儘管教練訓練學員的目的與學員掌握技術的目的都雙雙達到,但同時也給學員帶來了不利的負面效果,即機械性習慣動作的形成。為此,教練要在鞏固學員業己掌握的各種打球技巧的同時,幫助學員逐漸克服掉機械性的習慣動作。這就需要教練在與學員的單球對練中,不時穿插一些變線球與落點的多變球,並告誡他(她)們:打乒乓球是在動中進行,有動就必有變化,而始終不變的球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激烈的比賽之中。訓練時,球的變化的反差,要漸進式進行,但當學員打球的能力己達到一定水準時,教練可多放一些變化反差大的突變性球,以加強學員的防範意識及提高學員的反制能力。這是單球對練訓練中的重點。關健詞:習慣動作,防範意識,應變能力。3、多球的再訓練:在第一節所講的多球訓練同本節所講的多球訓練,無論是從形式上講,還是從內容上講,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前者的目的很清楚,即掌握(打、拉、推、搓、削)各項打球的技巧,而後者的訓練目的,是要把這種已掌握的技巧運用到實際的臨戰變化中去。雖然,在單球對練的訓練中,教練已經在做這項工作,但這種訓練的強度顯然是不夠的,特別是力度與速度的量遠遠達不到產生效果的訓練要求。為此,在單球訓練的基礎上,在學員已逐漸去掉機械性動作並己初步掌握了應變能力的情況下,教練按力度、速度、角度三者的變化發(喂)球,對學員進行高強度訓練。事實上我們很清楚,力度與速度的關係是成正比的,有了力度就有了速度。問題的關健是,我們要把全身凝聚的力量,通過球拍全部完全地真正作用在乒乓球上,不管是拉,還是打,或是推、削、搓,假如球的運動確實需要這種力的話。實際上,有的時候,特別是在乒乓球的理想運動狀態當中,給運動員創造了一個非常有利的、對於對方(手)是致命一擊的絕好機會時,在球能承受力的前提下,球本身可接受人給它的力是無限的,可是,人自身的力是有限的(與球相對比較而言)。假如,我們用嘴叼著球拍去打球,而不是用手,那麼,就完全失去了手臂的「扛桿作用」,因為嘴到轉動的脖子間的距離太短了。為什麼說,在乒乓球運動員中,歐洲人的力量比我們亞洲人大?除了人種的基因以外,身長是一個因素,最關健的一點是他們的手臂比亞洲人長。等同的發力,但作用到球體上的力,由於兩者間手臂的長短差異所產生的作用力也就不同。要使人體所發的力基本完全作用在球體上,就必須要求學員一連串的連貫動作做到規範、合理。什麼才是合理?從理論上講舒展就是合理。那麼,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能體現舒展?在毫無自身障礙的礎點上,能在極短的時間內通過自身發力產生加速度a(由揮拍時的初速度V0—→觸球時的末速度V1·不計觸球後球拍的慣性速度〔余速〕),並把由加速度a產生出來的力F通過球拍完全釋放在乒乓球的某一目標點上,使球能獲得加速度並發生有效的形變——即球的位置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訓練章節的最後,我們來討論一下有關運動的「死角」。如果,一個運動員本身的身高條件許可,加上反應之敏捷,那麼,從理論上講,是不存在運動的「死角」。但是,要具備上述條件的運動員極少,所以,運動的「死角」也由此產生。我們研究和觀察發現,有幾種運動狀態形成了所謂的「死角」:1,零度角的追身球。什麼是0°角的追身球?從腑視的角度看,就是兩運動員之間的直線球,在這裡,我們所探討的是小於90°銳角所發生的球的運動變化的一種現象,也僅僅只有(角度α∠90°)這種現象才符合我們探討的條件。追身球,就是往對方身體中部發的一種迅捷的底線長球,發球或打球者的目的是,要迫使對方在無時間作出反應的前提下,接受超短距離、或幾乎是零距離的回球距離。我們已經清楚,球拍與球之間的擊球距有任何的延長或宿短,在不人為彌補的情況下,都要影響回球(包括擊球、拉球、推球、削球)的質量。這種影響質量的關健是,回球的人沒有加速發力(F)的必要距離(s),因為力(F)的做功(W)同推動物體(球拍)的位移(s)在力的有效範圍內(指揮拍開始到觸球間的距離)是成正比的:W=F·s(標準式為W=F·s·cosα,因此時的力與物體間無角度,故用W=F·s式來表達)。人的力通過手作用在球拍上(第一做功),使帶有力的球拍去撞擊(或磨擦)推動動球運動(位移s)變化(第二做功)。在這裡我們簡略了許多其它的做功,比如,手的揮動,腰的轉動,腳的移動,以及凡此種種由於力的作用而引起的各類變動,都是做功。所以,通過分析,就清楚了0°直線追身球的本質是破壞對方的發力。如若回球的人沒有快捷的反應能力,那麼,這個沒有角度的追身球的最後球台落點位就是人們所說的「死角」。2,左右網前的小三角短球。如果接球人的位置與上述球的落點位反差大的話,也形成球的「死角」,再如果接球的人身材矮小且又步法遲純,那麼,這更是鐵定的條件上的「死角」。要想避開「死角」,只有在選材(運動員)上做文章、步法上下功夫。七、訓練中的心理學:心理學,是指某個人在某種環境條件下的心理變化在行為表現中的必然反映。【在這裡我們必須更證一個誤區,所謂的「心理學」,是指某一事物或現象由感覺〔包括:視覺、聽覺、觸覺〕提供大腦產生意識,並通過大腦的思維〔包括清晰思維和模糊思維〕反映到人身上的一種行為。既然,這種行為是通過大腦的思維才能反映得出來,而人們的「心」是不具備思維能力的,那麼,稱這門學科為「心理學」是完全錯誤的。正確的稱謂應該為:腦理學。是大腦細胞通過思維運動的必然反應和結果。為了便於人們記住誤謂而產生的烙印,故仍使用傳統的稱謂】我們把運動中的心理學叫運動心理學。學員在訓練過程中的種種表現,往往能反映出他(她)們的心態變化。舉例說明:1、急燥情緒:這種學員,2、通常求勝(成)心切,希3、望「一夜之間,4、雞毛能夠飛天」。在訓練當中,5、為求目的,6、「不7、擇手段」,8、以至亂打一通,9、動作非但變形,而10、且連來球的高低遠近、力量大小、旋轉強弱都不11、分。糾正後的動作,12、只能維持很短的(訓練)時間,13、並且顧此失彼的居多。對於這類學員,14、一定要放慢訓練的節奏,15、喂球的頻率也要相應調整,16、使他(她)們按打球的規範動作進行。並且要調整好他(她)們的心態,17、可以坦率而18、明了地告訴他(她)們:「冠軍只有一個,19、只要你們儘力了,20、就是勝利!」這種學員最大的特徵,21、打球不22、分輕重緩急,23、一昧蠻打,24、並且步法往往滯後於手法,25、把眼睛直觀到的東面,26、絲毫未經大腦思考而27、立即反應到手,28、(如果球拍碰不29、到球,30、)他再把這種反應,31、本能地從手轉而32、又傳遞到腳。這樣移動的步法,33、完全可以想當然:反應程序完全顛倒,34、所接的球自然毫無質量可言。那麼,35、怎樣來改變步法滯後於手法的狀況呢?A、嚴禁接球、或擊球時先伸手後移步;B、大臂同36、腋下的夾角不37、能大於30°;C、最重要的一點,38、要盯住對方觸球時,39、球拍的揮動、發力的造型恣勢及球的飛行方向,40、並作好提前隨時移動(腳步)的準備41、。2、為應付而打球:這種學員打球很被動,且思維能力和反應能力較差。(站位的)恣勢渙散,(直擊球的)眼光無神而凌亂,人的打球的「意」、「氣」、「神」三大要素不集中。什麼叫「意、氣、神」?意,就是明白打球的原理及對抗的性質;氣,就是凝聚力量;神,就是精神狀態在打球人眼中的高度體現。一個被動打球的人,不管你水平多高,其思維能力及反應能往往要滯後於球的變化的速度,老是跟在變化速度後面跑的人,打起球來一定非常吃力,一昧地招架,毫無還手之力,「疲於奔命」。要改變這種被動的局面的唯一辦法,就是超前思維,主動求變(線、點)。什麼是超前思維?當你的去球或對方的來球在未接觸球拍之前的相當時間內,要作出對方或自已接球的可能性的認定。求變,就是逆反性打球。什麼是逆反性打球?反差越大,逆反性越強。比如,對方站遠,我打近;對方站左,我打右;對善搓的人,開上旋球;對善推的人,則發下旋球,等等。總之,回擊或進攻的手段,一定要做到使對方費力、費神、費解,造成對方判斷失誤,反應遲緩,回球質量低下。對方的種種誤差,給你創造了戰勝對方的條件和機會。逆反性打法又稱反重心打法。其原理相同。一個失去重心的人,不管你水平多高、技術多好,是很難打好球的。以上兩種舉例說明,是初學者,特別是少兒最為常見的由於心理因素引起的運動缺陷,這種缺陷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要阻礙獲得更多的技術要領,同樣要阻礙球技的進一步發展。我們教育的目的是,能使學生獲得知識;使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更加有利於學生的學習?這才是考驗我們老師執教能力的一個嚴峻課題。因人施教,因事施教,從理論上講,是符合邏輯的,但對何種人實施何種教育方式,這顯然又是一個難題。比如,對弧圈球的訓練,除了告訴他(她)們,拉球的動作,球拍與球的接觸點外,更重要的是要對他(她)們解釋清楚,什麼摩擦?對於有一定知識的人來講,我們完全可以用運規範的詞義來進行解釋:摩擦,就是「相互接觸的兩部分物體,在接觸面上發生阻礙相對運動的現象。」或是「互相接觸的兩個物體作來回相對運動的動作。」但對兒童來講,這種解釋顯然是行不通的,因為他(她)們尚未掌握或理解這種知識的能力。那麼,怎樣讓學生理解或進行訓練呢?一、填鴨式:按慕仿的動作去做,去反覆練習。這是學生被動接受教育的一種方式。在毫無主觀意識的情況下,盲目演練,這種方法很顯然是落後的。二、啟發式:用一種非常恰當而又形象的比喻來啟發學生對某一事物(這裡是指乒乓球)的理解。什麼是摩擦的現象?「挫椽皮」就是。字寫錯了,要用椽皮把寫錯的字「挫掉」,這是每一個小學生都知道的常識。讓我們把橡皮比作球拍中的膠皮,把紙比作是球,假設乒乓球上都布滿了寫錯的字,你要用力把「錯字挫掉」。再試一試,用不同角度用力去擦字,看看那個角度擦字既省力又能把錯字擦乾淨?拉弧圈球的訓練也是同樣的道理。有鑒別,就有比較;有比較才能得出那個方法才是理想結果的正確結論。儘管啟發式的訓練比填鴨式的訓練先進得多,儘管兩種訓練方式有著矛盾的衝突,但對於那些一無所知的學齡前兒童或頑劣成性的學生來講,填鴨式的訓練仍然可以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頑劣的人,自然好動;只有在動中才能體現出「頑劣」。對於運動本身來講,這是極為需要的天然必備條件。我們不仿對頑劣下一個定義:行為上表現為,對任何事物的毫無目的地、短暫的、無持久性的感興趣;在精神上表現為,意志渙散、思維凌亂。頑劣,是行為和思想高度解體與短暫集中的混合物,它由許多極不穩定的因素構成。由此可見,頑劣的本質不但是體現在行為表現當中,更嚴重的是它有精神上的缺陷。對於這些具有頑劣性格特徵的學生,你要如何去訓練他們呢?在用鐵腕紀律壓束他們的行為的同時,要培養他們對打球的興趣。有了興趣,思想就能高度集中,其表現在眼——腦——步——手之間互相傳遞和交換「信息」過程當中的行為協調的合理與一致。對於他們,定點球的訓練顯得尤為重要,是培養球感與耐久性的一個關健的環節。理順球拍的方向同發力的方向與球的落點方向是始終保持一致的概念,對於同一性質的球,處理球的動作恣勢將保持不變,球拍要隨來球的高低不等而變化,即球高拍高,球低拍亦低;步法要隨來球的長短左右的不同而移動,前後的移動,主要是保持球拍與球之間的有效的擊球距離(即合理距離,前面己詳敘);左右的移動,主要是遵循「拍在球後(相對而言。以接球方站位的前方位為相對參照物)」擊球的原理,即球拍需要對準來球的線路,對來球以「迎球痛擊」。那麼,對於既要縱向又要橫向的移動,應如何處理?我們不可能先橫向移動對線路,再縱向移動對距離,因為這樣做的移動線路是直角路線,既費距又費時。最佳的方法就是,直接移動到擊球點上,這就有了一個角度,它的縱向夾角與橫向夾角之和應為90°。它們之間的夾角大小,是相互變化的,但兩夾角的和始終保持90°不變。只有經過冬天的寒冷,才能體顯春天的溫暖;只有經過不斷的磨練,意志才會堅強;只有持續艱苦的訓練,才會體現球技的成熟。沒有經歷,就不可能有事業的成就。八、對抗中的對稱性和非對稱性:在業已形成的相峙或對抗當中,我們時常要遇到對稱性和非對稱性的一系列打法。比如雙方的弧圈斜線對攻就很對稱,但是雙方對拉時的力量是不盡相等的,所以是不對稱的。對稱性的打法,是雙方相峙時過度性的打法,這種打法,對步法和手法的要求相對較小,而對力量的要求卻很高。基本上是以力量來克制對方的反擊。所以說,這種相峙的對抗對人高馬大的歐洲人來講,無疑佔優勢。在對抗中,教練指出「變線」,就是要改變對稱性的相峙狀態。如何樣來達到「變線」呢?球拍前迎角度的水平面(左右)移動就能達到,因為,角度的變化要影響到所發力的方向的變化。角度的大小同變化的大小成正比。那麼,選擇什麼樣的時機來「變線」呢?當對方觸後的動作與上一回的動作幾乎相時,你立馬調整好自已的應變站位及球拍的發力角度(線路),等來球過網彈起後迅速出擊。我們分析以往的戰例,發現王皓在相峙對抗中,大多數打的是對稱性球,所以,當遇到大力量的歐洲選手時,他基本上處於下峰;而馬林則大多數打的是不對稱球,他的球具有較大的「變數」,所以在對抗中,往往能佔主導地位。對於矮個子、力量小的運動員來講,打球時一定要力求多變。變,就是主動。讓對手在被動中窮忙於跑動和應對。暫時的對稱性對抗是必要的,是在為不對稱的應對作時間準備。包括應對的思路、方法、技術都要作時間上的準備和調整。相峙對抗中的力量,一般來講它們相互間的力的大小基本相等,力的加大也是漸進的。分析:假設,A打過去的力為10Kg,經過空氣及球桌的各種阻力消耗後的力為8Kg,B接球還擊的力為18Kg,減去來球的力8kg,再減去空氣及球桌的各種阻力消耗2kg,等A去接B的回球時,來球的力仍為8Kg。依次類推:A、B相峙來回間相互所發的力相等(除A起始的笫一次發力外)。這就是相互間力的對稱性。當對稱力的相峙不能解決問題——即擊敗對手時,一方就要採用不對稱的打法,即設法加力回擊來球,承然,另一方也相應增加回擊的力量。加力到人體發力的極限時,雙方又保持力的對稱平衡,假如兩人的原始體力同等的話。怎樣才能擺脫對稱相峙的局面?不要一昧加力反擊,我們不妨也試試減力,一昧地減力肯定不是最徹底的辦法。減、加力的隨機變化運用才是最根本有效的方法。這裡就凸顯了一個「變化的量數」。什麼時候加力?什麼時候減力?這要靠自己對球在運動中的變化作出合理和準確的判斷,才能得出結論並採取相應的應對措施。你的變化要根據球的變化而變化,看球打球,就是這個道理。九、對專業人士的批判:首先,由於一些人的無知和長時期來受到某些狹隘政治思想的誤導,對批判的詞義,有著不準確的認知。我們有必要作一點解釋。批判,不是貶義詞;是某一領域的權威們對某一事物的性質作出的評議和結論。比如,學生的作業,老師要進行批改。批改,就是批;批改後老師寫的學習評語,就是判。對與不對,就需批;對、錯在哪哩?原因何在?要下定語,則謂之判。批判,不是單一地指出錯誤的東西,它是根據人們共同認知的標推規範,來評判是非的一種表現形式。批判,是表揚和批評的集合。按常理講,以中國乒乓球隊的水平,應該是天下無敵。但是,有時為什麼會連連失誤呢?這絕對不是運動員的過錯,而是「教練」在錯誤的指導下所產生的必然結果。中國的教練們(稱「指導」更為合理),政治色彩濃厚,運動員的心理壓力自然負擔沉重,俏有失誤便不知所措,一旦慌張便怯意頓起,有了恐懼就無從發力,「慌不擇路」,亂打一通,打球越糟,壓力就越大,頭腦一片空白,這種「一定要戰勝對手」的錯誤指導,往往使運動員背上更為沉重的思想包袱。中國的教練們,一般都是運動員出身,對運動心理學的認知幾乎等於零,僅是承傳前輩教練的指導思路及格律。把老一套的東西再言傳聲教給下一代,這就形成了一個臨場指導的固疾,久而久之,變得更為貧乏無味。一個運動員的心理不穩定,多於是源自教練指導的心理陰影,教練一昧地要求運動員「頂住」和「拼殺」,試問:你有什麼方法或技術可以幫助你的運動員「頂住」來自對手的壓力?過份地誇大自已手下運動員的實力,就是一種誤導。我們講,乒乓球運動本身就是一種多變的運動,它的「不定變數」充滿著整個運動過程的始末。一個優秀的的教練,除了要求運動員確定自己的正確打法及指出對方的弱點外,最重要的是要求運動員在對抗中的多變。
一個人要真正提高乒乓球的運動水平,除了認真學習和領會各種乒乓球打球技術外,更重要的是在實際的對抗中不斷地磨合和總結。任何體育競技運動,除了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更重要的是智力的較量。我們講,一個白痴肯定鬥不過一隻狡猾狐狸,因為狐狸具備大腦智商的優勢。盲目地為打球而打球,實際上對提高乒乓球的技術來講,是毫無實質性的意義。當兩個人打球的技術及各自的身體素質均勢相當時,勝利的希望總是偏心於腦力優勢者。比如,象鄧亞萍、劉國良,從其自身的硬性條件來講,矮短的身材就是明顯的缺陷,但他(她)們能開動腦筋,用智慧來彌補先天的不足。我們說,一代乒嬌當數庄則棟,庄則棟除了自身固有的紮實基本功底外,更重要的是他有一副天才般的打乒乓球的大腦。作者曾與庄氏有過幾天零距離接觸,發現他對乒兵球的理解之透徹,是我所知的國手當中絕無僅有的一個。他的那種「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創」的乒乓球理念,是揉和技術與意念的完美結合。孔令輝,是中國乒壇幾十年來打球最為完美的人。他那非常現范的動作、清晰的弧線變化、極為合理的應對措施,看他打球,彷彿是在聽一曲優美的抒情音樂,極具美學感及觀賞性。打球最霸氣的人,鄧亞萍當之無愧。她那肅殺的眼神、凌厲的攻勢、鬥牛士的膽色,尤如在戰鬥。她那少女的衿持,被「戰鬥的硝煙」洗滌得蕩然無存。她藐視對手,有一種所向無敵、使對手聞風喪膽的氣勢。何智麗,是中國乒乓球隊不被教練看好、拒絕打假球、並一舉奪得世界冠軍的唯一一個人。在沒有教練、更無指導的情況下,憑藉個人頑強的意志、拼搏的精神而獲勝,這是真正的一個世界冠軍的優秀表現。由於她具有這種大無畏的戰鬥氣概,使她成為世界上唯一打敗過鄧亞萍的人。我們說鄧亞萍打球靠的拼搏精神,那麼,張貽寧就全憑實力來打球。她的球很靚麗:婉如一汪流水,恰似空中雲彩,既清楚又流暢。她的球又是一種自然動態的體現:滴水狀的線路,既符合流體力學的要求,又符合二次函數拋物線的原理;合理的擊球距離,使她的力量能發揮出最大的效應;她身法輕盈,如春風拂柳,阿娜多恣。她表情冷浚,沒有勝利的狂熱、失敗的沮喪。這說明她頭腦冷靜,心態平和,對事物(泛指乒乒球運動)的變化有著敏銳的判斷力。這是一個世界冠軍應有的條件和風範。有的人,儘管他(她)成了世界冠軍,但並不證明是實力使然。頭腦簡單,動作生硬造作……有的人,儘管他從未得過世界冠軍,但他美麗動人的瞬間展露,給我們留下了無可磨滅的影像——一種深深的烙印!比如金擇洙。值得一提的是,金擇洙的反手(推擋、反打、反拉),無論是近台,還是中、遠台,目前世界上,沒有一個運動員可以相比似。一個已達到專業水平的運動員,特別是頂尖級國手,只要教練指導的水準能達到一流,在戰、技術上進行合理地指導,並能使運動員在無任何精神負擔的前提下,去放手打球,那麼,任何一個具備國手條件的運動員的輸贏都是偶然的。誰敢說,我天下無敵?誰敢說,我一定贏得了他(她)?中國的運動員水平是一流的,但中國的指導們的水平是次品。什麼樣的人可以打相峙,什麼樣的人不可,力量與技巧的結合,攻、防的轉換等等,從王皓打球的失利就可以看出中國隊的教練在指導上的水平之一般。中國男運動員除王勵勤和馬林外,沒有可能有第三個人可以同歐洲選手相峙(用力)對抗。由於歐、亞人種基因的不同,造成了先天力量的差異,這是無可改變的事實現狀。那麼,中國乒乓球運動員應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去戰勝世界乒壇強,並保持不敗之地呢?一要基礎紮實,二要技術創新,三要靈活多變。除了這三點以外,一個輕鬆而充滿朝氣的精神狀態,對運動員的比賽是至關重要的。
十、結束語:乒乓球運動,是一項技術含量很高的競技運動。它的技術含量不但體現在球的本身,而且,是乒乓球在極為狹小的平面球台上跳躍前後的極短時間內(0.⒊s—0.⒍s)左右的變化中來體現技術的價值。同樣,它又是一項在運動中不斷出現矛盾的運動。比如,旋轉與速度的矛盾。球的理想狀態應該是:既轉又快。但事實上是難以做到這一點的,這種矛盾的焦點在拉弧圈球時更為明顯。我們發力去拉弧圈球,是手臂和手腕去一摩擦發力呢?還是手臂去送球發力?加大摩擦的力量,勢必要減弱送球的力量,影響了回拉的球速,一種力量要分散在兩個作用點上,顯而易見要顧此失彼。所以,在處理這種矛盾時,我們要選擇它的主、次關係。以轉為主,拉加轉弧圈;以快為主,拉前沖弧圈。前者在球的下降期拉,而後者是在球的上升期拉;球拍與水平面的夾角大小也不一樣,前沖夾角小,而加轉夾角大。同樣,球拍與球相觸的部位也不一樣,前沖在球的中上部,加轉在球的中下部。觸球的部位是根據球的性質(上旋、下旋、平球)及球的變化質量(如旋轉的強弱)來確定的。我們說,對球的感性認識是在不斷練習和摸索中獲得的,比如對球的處理尺度,等等。但是,對於理性認識而言,是要從其它的學科知識中獲取的,比如運動力學、幾何學與二次函數。對球的領悟,則是天生的固有性,是後天無法獲得的。有的東西後天可以練就,比如球感、身法等等,但大腦的慧根性是天生的——這就是天才。學習打乒乓球,是一個逐步積累(經驗、知識)的長期過程,為比,與其它運動的學習時間、情況相比較,足見其周期長、投資大、見效慢。對於少年兒童的訓練更是一個不斷完善和不斷磨合的過程。在各種條件達到的前提下,培養一個乒乓球運動員起碼需要5至7年的時間;而如果培養一個籃球運動員,則只需一半的時間。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就運動的性質而言,其技術的含量,乒乓球要比藍球高得多,由此推想,其訓練的難度也大得多,自然,所化費的時間也長得多。我們要把乒乓球運動從專業人士的王國中解放出來,變為大眾手裡健身娛樂的一種方式和手段,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來揭開乒乓球神密的面紗:其實打乒乓是簡單的。業餘同專業的區別在於:力量、摩擦、球感上的差異及對球的專註程度的不同。因為,業餘缺少的只是時間與概念。
謹以此文獻給那些熱愛乒乓球運動的人們!
(全文26828字)二零零四年十月初稿二零零五年五月三十日改畢
推薦閱讀:
※自從劉國梁開了微博之後,國胖的畫風突變成「歲月靜好,我好乖巧」了……
※【乒乓秘籍】乒乓球拉球的核心奧秘-2個擊球點,3個階段!
※如何看待2017乒乓球德國公開賽樊振東3:4輸給奧恰洛夫?
※掌握乒乓球正反手的攻拉絕技
※國乒新老交替,樊振東能否成為新的領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