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講述「靜坐與生理的反應」

第一反應--腿部的麻脹在開始練習靜坐時,如果沒有以上所說的那些先入為主觀念的存在,或者能夠泯除這些似是而非的觀念,他所感覺最大的困擾,便是心理的不能平靜和生理反應的各種奇異的感受。關於心理的平靜與散亂問題,留待將來討論靜坐與心理關係時再加說明。現在所要討論的,只是偏重在生理內部氣機的反應。關於這個問題,根據通常開始練習靜坐的統計資料,十之八、九,便是靜坐時,經過一段短暫的時間以後,首先引起感受上的壓力的,便是兩腿發麻或發脹。於是促使渾身酸疼或不安,甚至,連帶引起心理的不寧靜。如果從一般生理衛生常識來講,大多都認為那是兩腿的血管被壓迫的關係,等於一個通常不練習靜坐的人把兩腿交叉疊起,如不隨時變更交換只是保持一個姿勢經過一段的時間,便有腿麻的感覺,於是就認為它是很不好的現象。

倘使從靜坐的經驗來講,這種現象,並非完全是血管被壓制的關係,實在是氣機開始發生了反應的作用。因為氣機在筋脈血管肌肉之間,不能暢通流行,所以有了脹痛麻木的反應感覺。換言之,這便證明瞭在生理上的陰蹻、陽蹻的氣脈上,已經有了後天的障礙。反過來講,當腿麻到不能過分忍受時,只須輕鬆的放開兩腿,慢慢地讓它自然舒暢之後,便會感覺到由於經過這一段短暫時間的壓迫,而換得新奇的舒服和快感。事實上,當靜坐工夫到達某種適當的階段時,無論盤腿或不盤腿,這種新奇而舒服的快感,是長期永恆地存在。此時,雖然長期盤腿而坐,不但沒有妨礙,這種舒服和快感,反而愈來愈盛。

第二反應一一生殖機能的勃興和其他有關靜坐對於生殖機能的反應,為了講解的方便。必須把它分為(一)腎臟機能(二)生殖機能兩部分來講,因為在成年人練習靜坐時,最初有反應的大多數是從腎臟部分(包括腰部)開始。日久功深,生殖器部分才發生反應,如果是少年人習坐,很多都是由生殖器部分先發生反應。

(一)腎臟部分的反應:即是說靜坐的時候,或在靜坐過後,腰背會發生脹、痛、酸、麻等情況。倘使因腎虧而患有陽萎、早洩、遺精病的人,可能因靜坐的關係,反而更有遺精或早洩的現象。如果不得其法或不知對治,甚之有至於白日遺精,大小便隨時遺精,與靜坐時遺精的嚴重癥候。關於這些現象的來源,中醫認為是腎虧的關係;西醫認為是與腎臟或腎上腺、性腺和腦下垂腺,以及神經衰弱等因素有關。若是女性練習靜坐,素來患有腎虧等症,不但腰部疼痛不堪,甚至會有白帶等現象發生。其實這不是因為靜坐的關係而產生這種不良的後果與副作用。實在是因為靜坐的關係,發動身體內部氣機的潛能,在將要通過而尚未通過腎臟與腰部的階段,由於這些部位的神經與腺路有了宿疾的障礙,所以引起這些症狀的併發。

如果知道了這個原理,再得明師指導而知道對治的方法,只要過此一關,則一切有關這一部分的宿疾頓消,恢復健康壯盛,自然不成問題。倘使沒有明師的指導,不知對治的方法,最好是暫時停止靜坐,等恢復健康時,再來靜坐,如果又因靜坐而重發時,就不妨再停。如此持之有恆,再病再停,再停再坐。久而久之,自然就會完全恢復健康。

因為對治的方法大多,而且要因人而施,因病而治,或者運用身體運動的各種不同姿態,再配合醫藥的調整,相當繁復,故只能說到如此而已。但在此階段,最要緊的守則,必須要絕對斷絕男女的性行為,倘使能做到不但沒有性的行為,而且無性的慾念,那便是真正無上的大藥,決定可以及早恢復健康。至於健康恢復中的變化反應,則因男女性別、年齡老少、體能強弱而有不同,恕難一一評說,實非因為守密而不言也。

(二)生殖機能的反應:即在靜坐時,或剛剛下坐後,生殖器突然勃起,甚至久堅不下,猶如亢陽的狀態,同時引起睪九部分微細神經的跳動,以及攝護腺、會陰部分輕微的震動。在女性而言,有子宮震動或收縮以及兩乳房膨脹的現象。如依道家某些修煉丹道派的觀念,便認為它是一陽來復之機,正好採藥歸爐,用意引動呼吸作為搬運「河車」等的基礎,這種觀念是否正確,以後自有專論,在此暫略。

但在靜坐的過程中,有了這種現象之後,如果不配合心理上的性慾衝動,那確是很好的情況。這是腦下垂腺、腎上腺與性腺等活動與興旺的證明,對於身體的健康,是絕對有益的現象。但是無論年齡老少、男女性別。一有這種現象發生,十個有九個半都會引發性慾的衝動。有了性慾的衝動,就會引發頭昏腦脹的感受。甚至,還有胸臆煩悶或發生情緒煩躁的感覺,非常難以排遣。

如果因此而有了性行為之後,不但前功盡棄,而且還有過於性行為或手淫的損害,倘使不加上這些心理行為與性行為的破壞,那便有如老子所說嬰兒的狀況,「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它便會引發生命潛能而開始生機成長的作用。然而一般練xi靜坐的人,大都到此止步,極難過此一關,而且不知調整對治的方法,即使勉強壓制,久久亦成為病態,與忍精之害有同樣的毛病。如果練xi靜坐,做到絕對沒有這種現象發生,那麼,又等於生機斷絕,久而久之,便使身心枯寂無情,等於一潭死水。

三十多年前,我有兩個練習靜坐的朋友,有一位是中年人,他對我說:當他晚上和夫人一起對面靜坐時,碰到這種現象發生,睜眼一看夫人,比平時容貌更美,於是便順理成章,「只羨鴛鴦不羨仙」,進入凡夫的境界去了。另有一位是老年人,已經有六十多歲,有一次同在山中練習靜坐,碰到這種現象,變成「亢陽不悔」的情況,想盡辦法,總難收拾,甚至利用冷水沐浴,也依然蛙怒如故。最後他只好下山回家,尋找「老妻畫紙為棋局」去了。朱熹說的:「世上無如人慾險,幾人到此誤平生。」其然乎!其不然乎!此二公的靜坐經歷,給予我後來的啓示,與專心一致尋求其中的癥結所在,實有多者。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話對於同參的道友而言,仍然具有聖人名言的無上權威。

關於靜坐中生殖機能反應的調整與對治的方法,也很繁復而一言難盡。如果真要專心致力於靜坐修道的人,最簡便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減少飲食。甚至,可以短時不食,必定生效。佛教以過午不食為戒律的基本,並非完全屬於信仰的作用。諺雲:「飽暖思淫慾,飢寒發盜心。」實在不是無因的。不過減食與不食煙火,也並不是簡單易行的事,如果不明其理而不知運用之妙,因此而害了胃病,則得不償失,不關我之言不在先也。

背部的反應為了講解的方便,現在先把靜坐過程中的種種反應,做分段的敘說,因此分解為一、二、三……的次序。這種序次的分解,並不是說修習靜坐時的反應現象,一定會循著這個程序而逐步發生;在有些人而言,這種反應會循著一定的規律,逐步的發生。對有些人而言,他會不依次序而突發的,這完全看修習靜坐者的生理健康狀況。以及心理和思想的關係。而且我們雖然把它先做逐段分解的講述,也是只舉其粗枝大葉的概要來說,並未極盡精細地評說它的變化內容。等以後講到打坐稍有成就,它在生理的變化中,必然循著一定的規律而產生變化的反應時,再做進一步的討論。現在銜接前期一、二以後繼續說明。

第三反應一背部與肩胛的反應在靜坐的過程中,感覺背部或肩胛部分有了脹痛,或者有神經緊縮等現象。它的原因雖然很多,歸納起來,可以用兩個原因包括它的要點:一是氣機循督脈--「脊髓」中樞神經上升的必然現象;一是生理病態的反應。再為分別說明如次:

(一)病態的反應這是指一般體弱有病或年老的人,他們在修習靜坐時的現象。所謂體弱有病,包括肺病、胃病、肝臟、心臟等等內臟的病症,或者病根隱而未發。如果是有這些病症的人,當他練習靜坐到達某一階段時,就會感覺到背部脹痛猶如重壓,腰軟乏力或有疼痛等感覺。甚至還有背部神經抽搐痙攣等的現象;或者感覺在肩凝--兩邊肩膀連帶後腦的背部,有強硬難受的感受;或者脹痛得汗流浹背,或冷、或熱。

如果有了上述這些情形,首先必須瞭解這不是靜坐出了毛病,因為靜坐只是休息的方式之一,一個人和動物,絕不會因休息而產生毛病的。這是證明自己生理上已經有了潛伏性的疾病之反應,是值得慶幸的事。因為不經靜坐的測驗,你還不知道自己身體已經有病。而且自己能夠感覺到有病痛,正是體能發出自我治療的功效,並非是病入膏肓,達到無藥可救的地步,例如一個人受了傷,而不感覺傷處的疼痛,那就是傷勢嚴量的信號。如果傷勢稍好,便會感覺到疼痛。又如患了感冒的人,當感冒病菌尚潛伏在內時,還無感冒的徵兆,如果發出感冒的現象來了,這便是感冒已較減輕了。因此在靜坐的過程中,有了這些現象,便須注重醫藥的治療,以配合靜坐,只要具有堅定的信念,度過了這些難關,便自然而然的漸入佳境了。

(二)氣機的反應如果是正常健康的身體,經過了以前所講的第一反應、第二反應之後,便自然而然會到達背部和肩胛部分發生脹剌的感覺。甚至好像有一樣東西或一股力量在活動,只是很難向上衝舉。而且自己的意識也會產生潛在的企圖,好像覺得必須要衝過去才會輕鬆愉快,這種現象在丹道的觀念里便叫它為「河車」轉到「夾脊」的一關,是打通督脈的過程現象。實際上,這是陽氣開始到達「還陽穴」的階段,如果不能把心念放鬆,不能做到渾然「忘身「的意境,它就愈來愈有壓力,換言之,每逢這種情形,你的注意力愈會向背部集中,自然而然想用意識假想的力量幫助它向上推進,因為注意力的愈加集中,反而使腦神經、胃神經愈加緊張。甚至過分用力,會使心臟收縮、更會增加背部脹痛的感受,

有些學習道家某些丹法的人,用意去「導引」它過關,或者「以意馭氣」,觀想「河車」的運轉,配合深長微細的呼吸,以六六三十六次的深呼吸,或以九九之數的呼吸頻數,當做配合大小周天的觀念,或者配合內功運動,或用瑜伽體功等方法引導它過頭雖然也可收到一時的效果,好像儼然有物通過「夾脊」而上衝「玉枕」,但是畢竟都非究竟,而只是屬於心理的力量,改變了生理感覺的作用,並非真是氣機通過「夾脊」的真實境界。

如果能夠做到渾然「忘身」,或者運用智力而拋捨感覺的作用,只是一味沈靜無為、等待它的充實,它便會像接觸電機的開關一樣,嗒的一下,豁然鬆弛,進入心境豁然開朗、精神特別充沛旺盛的境界。假使平常是勾腰駝背的人(受過外傷或生來如此的另當別論。)到了那個時候,他就會自然而然的挺直腰乾,開張胸膛,呼吸順暢,胃口開爽。不過,往往因此而精神太過旺盛,不大容易睡眠,但普通一般人,都有一定的睡眠的慣性,到此反而把它當做失眠的病態,心理愈加恐慌,那就背道而馳,無從說起了。

第四反應--頭部的反應講到頭部與靜坐過程的反應,它比其他各部分都較為複雜。從中國傳統的醫學觀念來講,「頭為諸陽之首」,所以它的作用也更大。在丹道家的觀念來說,它包括了後腦的「玉枕」關,與頭頂的「泥丸」宮,都是很重要的部分,從現代醫學的觀念來說,它與小腦神經、大腦神經,以及「間腦」與「腦下垂體」等組織有關,相當複雜,而且它與五官的神經細胞,都有密切直接的關聯。因此修習靜坐的人,常常到此而發生嚴重的問題,一般世俗所謂的「走火火魔」,也都是在這個階段出了問題。現在為了講解的方便,把它就部位作三個步驟的分解,(一)後腦(玉枕)(二)前腦(三)間腦。

後腦的反應在修習靜坐的過程中,除非既空守寂,或靜默沈思之輩,只把心理意識的比較寧靜的狀況當作靜坐的功效。那就無從做進一步的探討。否則,靜坐的工夫愈久,必然會引起生理的反應,等到生理氣機的反應經過腎臟、腰、背以後,它就自然而然的會上升到後腦階段。當這無形無質的氣機到達後腦(玉枕)的時候,最為普通的反應,便是感覺神志不太清明,有點昏昏沈沈,進入似睡非睡的狀態。在佛家修習「止觀」或「禪定」的立場便叫這種現象作「昏沈」。是修道的障礙之一。

在道家某些丹法的立場來說,也有誤認這是「渾沌」或「坐忘」的境界(其實是相似「渾沌」與「坐忘」的情況,並非真實。)因為道家是依身起修,首先側重在生理上的生命能作入手的法門,所以認為這種現象是「養生」的妙境,這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觀念。佛家是從心性入手,一下子便想拋開「身見」而直接進入性靈的領域,所以凡是「昏沈」或「散亂」妨礙了性靈清明自在的現象,統統須要揚棄。因此便認為它是障道的因緣。

如果認清了原理和原則,佛道兩家對靜坐過程的異同,都不是「是非」的重點,只是所取的入手方法,各有不同的初步目的而已。其實無論佛道兩家如何的不同,一個人,總離不開身心的相互關係和身心的相互影響。即使不注重身體,但當你進入靜定的境界,仍然還離不開此身的作用,還須仰仗此身,然後才能打破這個軀殼樊籠的束縛。因此宋元以後的道家對於依身起修的理論便有「借假修真」的說法了。

當氣機進升到後腦而呈現渾然昏昧的狀態時,如果是體力不足或身心疲憊的人,他就會垂垂欲睡,甚至,連帶體力也不能支持靜坐的姿勢了。這種情形,應該是腦部的「氧氣」不足,等於人在疲勞欲睡時,就自然而然要打呵欠一樣的情形。倘使不是體力不足,因為氣機上升到後腦的關係。當他在似睡非睡的境界中,最容易引起的現象,首先便是眼前昏昧,一片無明,漸漸的會進入似夢非夢的光景,猶如昏黃隱約的狀態。這便是由後腦神經影響到眼神經的反應關係。許多人在這種狀態中,便會像夢中見物一樣,在昏昏迷迷中,看見許多事情和影像,可喜可愛的,可怖可悲的,種種情形因人而異。它配合了下意識(佛家唯識學中所說的獨影意識)的作用,便會引起許多心理,和清醒以後思想觀念的種種變化,一般人所謂「入魔」,或者真的有了問題,都是出在這個階段。其中變化情況,非常複雜,它和一個人平常的智慧、思想、個性、心理、生理等,都有相互因果的密切關係。如果沒有真正的明師指導,或者缺乏自信、缺乏健全的理智與正確的思想,實在很容易走入岔路。

倘使瞭解了這些道理當時便不理會這些現象,因為過了黑暗的夜裡,一定就會破曉。那麼,只要經過這一階段,便會稍覺清醒。或者眼前呈現點點的星火之光。或如螢火,或如鉤鏈。或者有各種不同的光色。它都與自己內部生理的健康有關,所以才會出現在「內視」的境界裡面。(至於何以會有這些光景現象的出現,其中原理實在不太簡單,以後再說。)可是一般靜坐的人,大都到此便自然而然地會想下坐,或者腿麻身僵而無法支持了。

如果是身體內部並不真實健康,或者頭腦與五官部分已有病根潛在,或者如中醫所講「上焦」有火(發火)。或胃部消化不良,以及其他腸胃病與各種輕重病症的關係,也可能因此而呈現眼角膜發紅,或耳鳴、耳塞等似乎是病的現象。如果是牙齒有病的,很可能便有牙痛或牙齒動搖等狀況出現。如果是有感冒潛伏在內,或者其他原因,也可能會在淋巴腺相似發炎,或者頭腦神經疼痛,或前後腦神經疼痛等症狀發生。但千萬要記住這不是因為靜坐而帶給你不祥的毛病,實在是因為早已有病根在內,經過靜坐而促使它的發現。換言之,這是因為靜坐的關係,促使自己內在的體能發生自我治療的功效,如果持之有恆,再配合醫藥的治療,必然可使自己恢復絕對的健康,因此,自古學道的人,經常都必須對醫理有所心得。

靜坐與後腦的反應在靜坐的過程中,當氣機達到後腦的時候,也可以說是一大進步的階段,雖然值得欣喜,但也是很麻煩而複雜的階段,極須小心與理智的審擇,需要真能瞭解習靜和修煉的「助伴」方法,例如:需要懂得醫學上的氣脈、針灸、藥物以及其他許多「助伴」的功夫和知識等。所謂值得欣喜的,是說過了這一關便可打通中樞神經與大腦神經部分的氣脈,而漸入佳境了。所謂麻煩而複雜的,是針對一般體能衰頹、或腦神經已有病態而尚未發覺,或者是先天性即帶有精神病態和心理不正常的人而言,每每到此一關,便發生許多歧路,甚至,中年以上的人來說,也很可能發生類似高血壓的難受感覺。其實,絕不會有高血壓的可能,只是感覺上難受而已。如果到此自作聰明,再安用守意於上丹田一一腦部,便會導致紅光滿面,而發生高血壓的徵兆了。一般世俗的觀念,往往認為紅光滿面便是修道有成的效果,那真是大有問題的事,切切不可錯認。

其次,當氣機到達後腦時,耳根很可能就會聽到內在奇異的聲音,以及耳塞、耳鳴等的感覺。這種現象,都由於氣機到達後腦時,腦神經部分的氣脈將通未通,因此受到氣機的震蕩而發生的腦波作用,如果其人的理智不夠清明,便會引發潛意識深處種種的幻覺。例如:有深厚宗教信仰(無論任何宗教)的人,他便會幻覺為神異的聲音,千奇百怪,難以縷述,但總不外與見聞、知覺、經驗有關的事,彼此互相穿鑿附會而已。

甚至,有時候證之於小事,好像也頗靈驗,因之便認為是他力(仙佛或主宰、先知等)的靈感聲音,或誤以為是神通中的耳通。其實,這就是證明心力的本身,它的確具有靈驗的感應功能,而這些反應只不過是一種小小證驗的現象,並非是真正的「耳通」,而且對大事也絕不靈驗,如果妄信為真,必成魔境。若能不隨境轉,或者時常咽津納氣,放鬆頭腦的感覺(這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放心引氣下降,便可安然過此一關,而轉入前腦。倘使能懂得道家的內功、密宗的體功,以及瑜伽術的調整方法,再藉助醫藥的輔佐,那就更好了。

但到此必須注意,有許多學習靜坐的人,在靜坐的過程中,氣機發生了變化時,心念的注意力往往會被感覺的境界牽制,尤其到達腦部的時候,對感覺的注意力更為強烈,因此而促使小腹收緊、橫隔膜上縮,甚至,連帶而有胃口不開,食慾不振、大便不暢,或大便秘結等暫時的現象。如果偶然用些消炎劑或通便藥等,也有幫助,但無論是中藥成西藥,最好要有醫學的知識和經驗,例如:中國醫藥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裡,心臟與小腸、膀胱等又互為表裡。有時為了調治便秘,運用氣功而舒暢肺氣,就能不藥而通。心臟緊張過分,有時會引發膀胱的變化,與小便的異常,例如:驚恐過度,不知不覺便會遺尿,或小便頻繁,俗說嚇得屁滾尿流,便是表明心理足以影響生理最明顯的事實。學習靜坐的人,倘使沒有真正實驗到家的過來人的指導,應該多多參照醫理,大致也可以幫助你不會出太大的毛病。

前腦的反應在靜坐的過程中,當氣機到達前腦時,當然已在通過後腦之後的階段。此時反應的現象不如在後腦時複雜。它的反應,最有可能而極普通的現象,便是前額左右兩邊太陽穴的氣脹,兩眼皮有重垂而昏昏欲睡的感覺。如果體力氣機較為充沛的人,便感覺後眉心和鼻根(山根)之處,有鼓脹或輕微刺激的感受。但雜念紛飛的情形,到此便自然減少而微弱,雖然神思與心境,並不清明,而帶有輕度昏沈的感覺,但較過去發生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壓力已經迥然有別。唯一不好的象徵,便是容易引起眼睛的充血,而使眼膜有紅絲如發炎的現象。並且到此往往眼觀光景,或如一團太陽之光,或如月亮之光,或如點點螢火之光,有時閃爍不定,有時固定不變,不論閉眼或開眼都如在目前。

甚至,在這些光影中,可以看見人物並預知未來的事,因此,有人便認為這就是眼通的神通境界。有許多人因先入為主的觀念,深入佛學道術的所知障,如執著圓陀陀、光爍爍等形容術語,就當為真實,而認為這種光明,就是自己性光的顯現。禪宗呵斥為光影門頭,道家認為是幻境,就是對此等初期的現象而言。其實,這是因為氣機在腦神經里閃爍不定,所以由心念之力與腦波的震動互相排蕩磨擦,而發出的暫時變化現象,並非真實。

至於光色的不定,那是由於腑臟之間潛在有未發病症的象徵,例如:腎臟(包括生殖神經等部分)衰弱有病,往往便反映出黑點的黑光;肝臟衰病,光的反映則是青色;心臟衰病,反映則呈紅色;肺部衰病,反映白色;脾胃衰病,反映是黃色;膽衰病,反映是綠色;如果配合神秘的測驗,凡是黑色光景者,主災晦,青色主憂悲;紅色主橫逆;綠色主魔障;黃、白最為平安而吉祥。不過這也並非一成不變的定法,須知「一切唯心」與「心能轉物」的道理,「但得正身心,魔境可轉聖」,只要在自己一念的邪正之間,深自反省檢點心裡的思想和行為,力加懺悔,才是正理。如果眼球充血不散,必須配合醫藥,自然有利而無害。

其次,停留在前腦的氣機有時因不知道適當的調整和導引,便順勢而衝向鼻端,引發鼻竇神經潛在的病症,就會經常流青鼻水,變成鼻竇炎的現象。有一派的道家,認為這種現象,便是精氣走漏的毛病,必須要緊搐鼻子,使其元氣不漏,才不會喪失至寶,其實,這種現象,是不是精氣走漏,姑且不加辯論,到此緊搐鼻子,倒不失為對治的良法。不過,如何緊搐,那是一大問題。最好而最有力的治法,必須經過醫學的證驗,確認這種鼻水並不帶有濃計或其他病菌,則只要淨出鼻水,然後倒吸再流的液體回去,如此多咽幾天就可不藥而癒,另入佳境了。

否則,也有人因此而多年流青鼻水而難以痊癒,因此而引發其他的病症。過去我親眼看見許多出家的和尚或道士,以及修道學怫的人,作功夫到此都犯有此病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於是便學唐末高僧懶殘與寒山子的」寒涕垂膺」來自作解嘲,真是「其鼻可同也,其愚不可及也」。筆者過去也曾經在此過程而受三年之患,終因「天啓其牖」才自知其調理而轉入勝境。思之,不禁為後之來者一嘆!如過此一關,便有內聞檀香氣味,和各種香氣的反應。那都是發自內臟正常的體香,並非完全是外來神秘的氣息。

間腦的反應如果氣機的衝力,過了前腦順向鼻根(山根)下流的一關,能夠隨順心力的導引而倒吸下降,它便如[O│O]形的迴旋轉到大腦與小腦的中間(間腦),而上衝到頭頂部分。(道家稱此為泥洹宮,密宗與瑜伽術稱為頂輪與上空的梵穴輪。)然後神思大定,身形端直,一般注重道家修煉丹法或內功者,便認為是督脈完全打通的現象。其實,並不盡然,切勿錯認:這只是氣機循督脈的變化,初步打開中樞神經,進而刺激間腦的作用,促使內分泌(荷爾蒙)均衡分布的最好象徵而已。

但往往有些人,到此而發生頭頂刺痛等暫時的現象,或者會有頭頂脹滿,猶如有物壓頂,或鐵箍箍頂的緊箍現象。這都因為腦神經的氣脈沒有完全打通,或者因為被感覺過度牽引所造成。如果能夠放空注意力,猶如捨去頭腦而聽任其自然,漸漸就會感覺頭頂中心發生一股清涼如水、異常舒適而下沁心脾的感覺。這種現象,在佛家修習禪定和修習止觀法門來講,即是輕安的前奏現象。因此,可使煩惱妄想減弱而進入初步的定境。

如果因此而有了性行為之後,不但前功盡棄,而且還有過於性行為或手淫的損害,倘使不加上這些心理行為與性行為的破壞,那便有如老子所說嬰兒的狀況,「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它便會引發生命潛能而開始生機成長的作用。然而一般練習靜坐的人,大都到此止步,極難過此一關,而且不知調整對治的方法,即使勉強壓制,久久亦成為病態,與忍精之害有同樣的毛病。如果練習靜坐,做到絕對沒有這種現象發生,那麼,又等於生機斷絕,久而久之,便使身心枯寂無情,等於一潭死水。

如果因此而有甘甜清涼的津液(由腦下垂體所發射的內分泌)下降,在道家的修煉方法而言,便認為是「醍醐灌頂」、「甘露灑須彌」、或者形容它為「玉液瓊漿」等等,而認為這是返老還童的長生藥酒,雖然言之過於神秘,但對於人體的確是有祛病延年的功效。甚至,可使胃口大開,多食與飽食可以隨時消化淨盡,並且完全吸收食物的營養;同時也可以不食而不感覺過分飢餓,或服氣而耐餓。到此階段,容光煥發,精神飽滿則只是附帶的必然現象而已。

此外,在氣機真正通過頭腦部分(包括前後腦)的階段,在頭腦的內部,必定會有輕微的壁劈拍拍之聲,這是氣機將通未通之間,腦神經所引起的內在反應,這種聲音也等於一個人用雙手抱住兩耳,可以聽到自己心臟與血液流通的聲響一樣,不足為奇。這是腦波震動的聲音,現在西方(美國等地)神秘學的研究,叫做阿爾發腦波(α-WAVE)便是這種聲音的作用。

不過有時候,因為執著注意力或上焦有潛在病症時,往往會使頭腦發生輕微的振動,好像得了頭風病一樣的現象。如果不懂得對治的方法,不能放鬆感覺的注意力,便很討厭地成為慣性的病態。倘使知道清心寧靜、凝神專一的心地法門,便自然而然會進入如上所說「輕安」的定境了。如果生來秉賦特別聰明的人,雖然沒有學習靜坐可能在少年或青年的時候,也自然會有如此現象。但是從醫學的立場來講,這也可以叫它是神經過敏的一種現象,如無其他因素加以刺激,它並非病症,這點必須要在此附帶說明的。

靜坐的過程中生理上所起氣機的感受,如果已經達到如前所說:確已有過腰部(尾閭)、肩背(夾脊)、後腦(玉枕)、頭頂(泥洹)、眉間(印堂)等逐步的反應,從一般觀念來說,便認為是已經打通督脈(脊髓神經-一中樞神經系統)的現象。其實,這只是初步的生理反應而已,並非是真正的打通督脈。督脈真正打通,有種種徵候,也有種種誠乎中而形乎外的特殊象徵,並且隨時與任脈(自律神經)有互相呼應的作用。若是只有一般生理上的反應感覺,還是微不足道的事。

當氣機經過這些逐步反應以後,它還盤旋在腦部的時候,最大的關鍵,就是頭腦部分,經常有脹痛難受的感覺,或有沈重昏睡的情況。甚至影響眼神經、耳膜、牙齦、鼻腔等處,發生類似病痛的現象。或者有頭重足輕、脾氣急躁,容易光火,以及精神亢奮,大便秘結,不易入睡的反應,即便睡眠時也是夜夢不寧。這樣說來,靜坐和通過督脈的情形,比起一般不學靜坐的人,反有更多不良後果,那又何必學習靜坐呢?這可不必為此駭怕,以上所說的,只是籠統的經驗談,是憑親自經歷過的求證經驗,和許多習靜者所發生「個案」實例的總論,只是說當此過程中,會有這些現象發生的可能。有關這些現象的發生,還須視個人的年齡、性別、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狀況而有差別,並非個個必然如此。而且因靜坐的反應所發生類似病痛的感覺,並非真如生病的痛苦,也只是說有「類似性」和「可能」如此而已。

總之靜坐到了氣機上行達到腦部的時候,至少已經有了一段效果,極需要「沈心守靜」,等待氣機下降到喉管(道家叫作十二重樓)、胸部(羶中)、胃脘(中宮)、小腹(丹田),經過腎臟部分而到達生殖器官的頂巔。這一路下來,便是道家和「內經」醫理學所謂的「任脈」線路。

如何打通任脈那麼,氣通「任脈」,是否一定會循上面所講的程序而逐步下降的呢?這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值得特別注息。一般學習「靜坐」和「修道」的人,閱讀有些習靜和丹經等書籍,往往「依文解義」,並無真實的體驗,或者是受先入為主的主觀錯覺造成的見解,認為打通「任脈」,一定是銜接上述打通「督脈」之後,必須如此如彼的用意「導引」,而進入「任脈」。如果是以意識作「導引」的工夫而言,有此想像,也不為過。倘使以「靜坐」作為修道入門的觀點來說,這是粗淺的作為,不足為貴。現在為了說明氣通「任脈」的情況,姑且用分解敘述的方法來講,以便學者自己神而明之、融會貫通地自去領會。

任脈的重心在於中宮:道書及中國醫學所謂的「中宮」,只是一個抽象的名稱。它主要的器官,就是胃脘,也可以說便是「胃」部。接過去陰陽八卦的抽象理念來說,它甚是五行(水、火、木、金、土)的「土府」。金、元時代的中醫,對健康重點的看法,約有兩派:(一)以專治中宮的胃氣為主。(二)以專滋養腎臟「坎水」為主。這種屬於中醫醫理學理論上的觀念,在此暫且不論。而他們原始的觀念,都從陰陽八卦等抽象理念的邏輯推衍而來,所謂「四象五行皆藉土、九宮八卦不離壬。」便是這些理論的依據。但依事論事、脾胃對於一個人的健康長壽和養生修道,實在是太重要了。不論任何大小病症的發生,第一項嚴重的警告,就是胃的食慾先發生問題。例如傷風感冒了的人,胃口一定不好,腸胃一定有問題。換言之,腸胃消化良好的人,即使有些傷風感冒,也滿不在乎。胃口上通食道管,就是道家所謂的「十二重樓」,下通大腸,以及連帶影響腎臟、性腺等作用。

靜坐到達腸胃有氣機在滾動,乃至氣機鳴蕩,內在有如氣泡聲音等感覺的時候,這便是初步的第一徵候。經過這一徵候以後,往往有食慾亢進,或者感覺氣滿而不思飲食的現象,如果有了食慾亢進的情形,必須要節制飲食,不可貪圖口腹之慾而過分吃飽。但在此時必須注重好的營養,足使真能吸收融化。倘使有氣機脹滿不思飲食的情形,應當酌量減停飲食。以待有食慾的需要時,再慢慢的少吃多餐,以資補益。

其次,在「中宮」胃部有了如上所說初步的第一徵候發生時,也很可能在同一時期,便有打呃、噯氣、放屁等現象。有些學道人,看丹經道書,或聽過師傅口訣,認為放屁是走漏「元氣」的事;拚命緊撮穀道,忍屁不放,弄得濁氣薰蒸內臟,至於面黃肌瘦,或者引起便秘,內外痔瘡,乃至其他的內臟病症,不一而足。其實,真正的元氣不可洩漏之說,並非是指在此過程中的屁氣,那是別有道理,容以後再說。總之,當此過程,噯氣、放屁,大可任其自由一番,以便腸胃真正清理淨盡,而有兩種現象,特別值得注意:(一)打長呃、噯長氣,好像有嚴重胃病人的情形。(二)大便頻頻,有的嚴重到猶如瀉痢的情形,乃至連續十天半月不等。

有關打長呃和噯長氣的認識:這是胃氣上行(亦即同於瑜伽煉氣術所謂的上行氣發動),將要衝通食道管的象徵。等到食道管的氣機真正衝開以後,頭腦清新,胸懷舒暢。而且由頭頂降到「唾腺」所流出甜蜜清涼的津液,滑滑而自來、源源充滿口腔。這便是丹道書籍上所說的長生之酒、甘露自灑的徵候,也有用「玉液瓊漿」的神妙名詞作譬喻。過去在康藏一帶修習密宗教法,對於有了如此打長呃、噯長氣的人,便會生起恭敬禮拜之心,認為是氣脈已有相當成就的非凡之人了。

有關大便頻數類似瀉痢的認識:一個普通的人,如果有了大便頻頻,甚至有瀉痢屙水等情形,當然是有嚴重的腸胃病,或者是急性腸炎等病症的現象。但無論屬於哪種病徵,毫無疑義的,它給予人的感受是痛苦的。倘便是因「靜坐」發動氣機的原因,雖然有大瀉或屙水等現象,但並無痛苦的感受,而且頭腦、內臟反有一種清新舒服的感覺。雖有輕微的軟弱之感,但無大礙,等瀉到最後,屙出一些稍帶紫黑色的粘液,便是腸胃的積滯,真正清除淨盡,自然而然就會停止瀉洩了。

如果是專門從事養生修道的人,經過這一階段以後,心境的靜定境界,和生理上的感受,一定會進入另一新的狀況。但對飲食起居,必須適時適量,特別知道謹慎,不可貪圖口福而過飽或亂吃東西,總以恬淡為宜。尤其對於男女之間的性行為,應該特別守戒。如有家室之人,難於免俗的,至少要作到「寡慾」為上策,倘使違反了上述男女飲食的告戒;又須經過「靜坐」工夫--時間的累積,而再度發生瀉洩等現象。一般「靜坐」修道的人,「屢成屢敗」的經過,這也是其中重要關鍵之一。至於縱慾無當者流,更不在話下了。

中宮胃氣的發動和食道管:人盡皆知我們的生理,自喉頭部分開始,便分為食道(後)、氣管(前)兩支。如果氣管系統有了疾病,或者碰到傷風感冒等情形,便有咳嗽嗆氣等現象發生。而咳嗽的情形,又有乾咳和痰咳等差別。乾咳,大多由於支氣管炎所發生。可是有些痰咳,便和食道管連帶胃部的病症有關。但在「靜坐」修道者來說,當「中宮」氣機發動,有了打長呃、噯長氣的現象之後,便會感覺胸膈之間嚴如有物堵塞、欲吐之為快而又不能暢所欲吐。

等到上行氣充滿、忽然咳嗽帶有混濁灰暗色的濃痰,便是食道管初步打通的徵候。道家者流,對這個部分的名稱,叫作「十二重樓」。密宗者流,對於這個部分的名稱,使叫作「受用輪」(喉輪)的脈結。事實上,都是指由喉頭開始,連帶食道管而直下胃口一帶的系統。密宗的修法者,認為打通了「喉輪」氣脈,便可沒有妄念煩惱。其實,這也是籠統的說法。真正打通了「喉輪」部分的氣脈以後,可以做到減少無明的煩惱;換言之,就不像普通一般人們因胸懷煩惱而產生情緒煩躁的情形,並非完全可以到達不起妄念,但至少有可使無明妄念減輕的作用。因為完全做到妄念不生,那還得靠心理上的定靜工夫,不是全憑生理的作用即可一蹴而就。

那麼食道管對於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會有如此的重要嗎?誠然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一般人的食道管,是經常輸送飲食的主要孔道,雖然飲食經過這條孔道就送到胃裡接受消化,但是有些飲食的渣滓,仍然還會停滯在食道管的壁道上,日久年深而不加清理,便如輸送油管或輸送水管一樣會起鏽硬的障礙作用,所以食道管癌等病症,也因此而引發。例如用玻璃杯衝泡一杯牛乳,無論如何,玻璃杯壁上,一定會留下一些牛乳微細的成分。至於其他的食物渣滓,就更容易留下痕跡,雖然生理的本能,有自動清除的功用,但一時也難完全消失淨盡。修煉健身瑜伽術的人們,經常要吞用一條長紗帶來洗刷胃部和食道管,也便是為此之故。如果能夠由「中宮」胃氣的上行而打通了食道管,則對健身瑜伽術的修煉方法,反覺甚為粗鄙。

有關道家上下「雀橋」之說和舌抵上顎:待胃氣上行,打通食道管以後,則胸間「羶中」部位,自然有豁然開朗之感。甚至,守靜之極的人,還可感受一一聽到心臟部分,似乎有劈拍開裂的聲音,猶如佛家所形容的有「意解心開」的感覺。

此時嚴如有物下沈,氣入小腹,舌尖上翹的自然反應發生。無論佛、道、密宗、瑜伽術等任何一家的打坐方法,都以舌抵上顎為基本坐式的內容之一。從一般的觀念來說,舌抵上顎是為銜接上顎門牙兩齒縫之間的唾液;吸收「腦下垂體」所放射新生的津液(內分泌之一),以便「咽津納氣」,用作「返老還童」的修煉工夫。所以一般初學打坐的人,只要依照舌抵上顎的姿勢去作,便自然而然有津液滿口,需要啯啯吞咽的現象。甚之,津液有時還呈甜淡和清香的滋味,嘗所未有。但到了胃氣上行,通過食道管的時候,喉結骨自然內收下壓,舌尖便自然上翹,進而可以直立接觸到小舌頭部分,內卷而封住喉頭,使呼吸之氣,自然由輕微無聲而達到接近停止的狀態。

這種情形,便是道家丹經所說的駕起「上雀橋」而登天梯的現象。在瑜伽術的靜坐法而言,這是真正自動作「瓶氣」的工夫,停止呼吸的作用。於是,後腦神經震動所生的「天籟」鳴聲和震動的異聲,所謂「腦後鷲鳴」、「眼現金光」的現象,便自然而然愈加清晰,心境寧靜無妄的境界,也愈來愈加清明。

雖然如此,但自「中宮」胃部所起的下行氣,是否真已進入下丹田(小腹內在的中心點),還是值得特別注意的問題。如果在童身(指性知識和情竇未開的名詞)修道者,這個問題又當別論。倘使從一般已經有過性行為或變相性行為經驗(如手淫、夢遺等)的人來講,真正氣歸丹田氣海,並不如此簡單。因為當下行氣將通丹田氣海的時候,小腹和恥骨以上的神經,都自然而然會有刺痛的感受。等到這種刺痛感覺完全過去,氣機直達「海底」(會陰)攝護腺部分而貫到生殖器(女性僅到子宮部位)時,只須稍加註意,便會自然收縮回轉。攝護腺乃至會陰部分,都會自然生起緊縮的情形,丹田(小腹)充滿,發生內呼吸(指小腹內在的輕微呼吸的現象),這便是道家丹經所說的「下雀橋」的作用。再進而到達口鼻呼吸與內呼吸完全靜止,生殖器收縮和睪丸的收緊,就如嬰兒來未孩的狀態,這便是一般道家丹經所說的「馬陰藏相」的初步現象。到此,飽食多吃和服氣不食,都無所謂,便可真正實證到「靜定」的初步工夫。但是差距真正打通「任」「督」二脈,和修道入定,超越人天的境界,仍然還有一段並不短暫的距離。

上文講到在靜坐過程中氣機發動之後,任督二脈有了反應的種種情形,並非就算是任督脈的真實打通。可是一般人便把這些反應作用,認為是任督脈打通的現象,真有「迷頭認影」,自落痴狂的見病之嫌。不過只對健康長壽來說,如果運用恰當,卻也不無小補。倘使真要誠心學道,那便要審慎明辨,不可認妄為真了。

前面講到有關(中宮)胃氣發動上述食道管時,便有噯氣打呃的情形,曾經引起一些作靜坐工夫的好奇朋友,紛紛來函詢問每個人自己打呃噯氣的現象,是否便是這種景象,實難以驟答。總之,無論因靜坐作工夫所引起的噯氣打呃,或因胃部有病症所發生的打呃噯氣,統統都是腸胃有廢氣(Gas)的關係,那是毫無疑問的事。調整中和腸胃有廢氣的方法,無論中醫與西醫都有藥物,不妨求醫診斷,加以藥物的幫助,對於修習靜坐,絕對有益而無害。尤其修煉道家的人,非常注重外金丹(藥物)的作用,以輔助修道的進度,此所以學道者不能不通醫理之原因也。

不食人間煙火與中氣的作用倘使真從本身「中宮」的胃氣發動,上通食道管「十二重樓」,舌頭自然而然上扣上雀橋(小舌與兩鼻內初通氣之處)直接腦下垂體散布的內分泌(頭頂下降的津液),隨時咽食清涼甘芳的液體,就可漸漸至於不需雙鼻呼吸通氣,自然而然做到了停止粗呼吸的往來。這是瑜伽術中強制修煉壺式「瓶氣」,和道家強自閉氣所希求的難得境界。到了這種程度,對於飽暖飢寒和外界的寒溫暑濕,便能產生較強的抗力。甚至,可以做到不思飲食。自然減少睡眠的功力。但必須親近真正過來人的明師指導,適當地減除飲食,乃至暫時不食,方可漸漸深入初步的一種定靜境界,而非平常的感受所能領略得到的滋味。

可是到了一個階段以後,仍然需要好的飲食滋養,才能更加充實內力而打通性腺部分(進入陽蹻、陰蹻)(暢通四肢陽維、陰維)、而達美不可言的景況了。至於哪樣程度才可暫停飲食?哪樣情況需要重新補充飲食?那就要看修習人的實際進度而定,不能紙上談兵似的妄加預言了。這種情形,過去在道家丹訣上,稱之謂「火候」,等於煮飯燒菜的火功一樣,需要當時的心領神會,不是完全呆板接受而不變的。

大腹便便不足道但是當任脈通暢的象徵稍有「火候」,也就是內呼吸(小腹丹田部分的呼吸)有了作用時,大多數都會隨著這種作用,自然氣沈丹田,變成「揠苗助長」的現象。因此造成小腹充實,外形突出猶如一個圓鼓狀,而儼然以此沾沾自喜,自認已經達到「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的境地。其實,這是非常糟糕的現象,如果一味妄加註守丹田,就會引起腎臟、性腺、大小腸部分種種的反效果,更不容易打通帶脈(圍腰圈身一帶)的氣機。此時必須注意稍微用意收縮小腹(恥骨以上到肚臍部分),迫使氣機自然打通帶脈範圍。但又不可過分用意,造成感覺上太過著相的流弊。如此久而久之,氣機由會陰(海底)部分,發動循左右兩大腿的大脈管而逐步逐節下行,一直到達兩腳足心為止。漸漸消除盤腿而坐的酸、痛、脹、麻、癢等感受,由此再進而達到兩腿和足趾。以及胯、膝、足踝骨,和每一節神經、每一細胞,都發生曖、軟、輕、樂的快感。甚至,不但不想下座,反而喜愛盤腿久坐,貪囹其樂而入於輕安舒適的妙境。

甚至,不但不想下座,反而喜愛盤腿久坐,貪囹其樂而入於輕安舒適的妙境。由此境界再加沈靜止定久了,氣機再循督脈的腺路,上衝腰、背,暢通左右兩肩胛的神經叢而達於兩手指尖和手心。全身軟化,融融陶陶,而有「柔若無骨」的感受。然後氣機的感受,再循小腦(玉枕、泥洹)上行而到達前腦部分,隨著細如無有的極微呼吸,沈沈下降,充滿全身而暢通四肢,平常所有身體存在的感受,此時幾乎毫無感受,恰如老子所說的:「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到此地步,才可勉強說是任督二脈初步暫通的象徵。從修習靜坐而希求健康長壽的目標。或進而追求修道的效果來說,打通兩腿神經下行氣的重要,比起打通任督二脈的重要,只有過之而無不及。倘使工夫沒有到達腿部發生妙樂、曖、軟、輕靈的境象,便自認為已通任督二脈,那便是自欺之談,誤人不淺。

人身和人參的兩足之重要天地間的萬物,大體歸納來說,不外動、植、礦物三大類。礦物屬於「地大」的固體性。姑且不論。凡是植物生命的泉源,都從它深入大地的根柢而來,尤其如人參等的根足,其形狀更與人形相似,可以引用做為此類的發明。人是動物中至精最靈的生命,人與植物以及旁生橫走的動物都不相同,人的根源在於頭頂,頭頂以上的虛空,就好比是植物的大地。而人的兩腿雙足,等於是植物枝葉的巔末。修習靜坐作工夫,如果氣機沒有到達兩腿雙足而暢通四肢的神經未稍,等於一株枝葉枯落的枯木,雖然乾身尚未朽腐、那也只是「不亡以待盡」而已,畢竟未能恢復生機。如果兩腿雙足的氣脈輪轉通暢以後,腰桿自然挺直,臀部肌肉收放有力,走起路來,腳踏實地猶如凌虛步空,甚至足底踏觸的大地,猶如軟褥重茵,像似海綿一樣的感受。假如又兼習武術練功夫的人,到此自覺身輕如葉,整個四體只有一具微細輕靈骨架存在的感覺,只須用一隻腳的大拇趾,即可立地如釘,自然挺立不倦。相反的,如是因有病而體力衰弱的人,「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同樣的也會產生如上述這些感受,不可錯從重心,自以為是,那就笑話大了。

前面講過打通「任脈」的一些粗淺反應和景象,並非就是通「任脈」的全部微細說明。實際上,「任脈」的難以打通,比打通「督脈」尤甚。一般修習靜坐的效果,大體上都從「督脈」反應比較顯著的現象而說,對於「任脈」真正打通的作用,都是「語焉不詳」,甚至,大多有茫然之感。

其實,道家與中國醫理學上所謂的「任脈」,包括現代醫學自律(自主)神經的系統,以及內分泌(ENDOCRINE)系統與腑臟的所有機能。如果從打通「督脈」--脊髓神經、腦中樞神經部分的效驗,進而暢通「任脈」,那麼,體內所有的五臟六腑,自然而然就有良好的變化反應,促使生理的新陳代謝轉向健康旺盛。道家相傳的術語所謂「一脈通時百脈通」,應該是指打通「任脈」而言才對。有關「任脈」通暢的種種情景,一時難以盡述。現在暫就其他有關氣脈的要點,先行述說,或者可以連帶反復說明其內容。

氣脈的異同之爭靜坐與生理的反應;依照中國道家修煉神仙丹道的方術,以及中國醫理學鼻祖的著作--「內經」的原理,有關「任」「督」二脈與「奇經八脈」的神奇古怪、迷離惝恍的傳說,大體上,已如上文陸續剝去神秘的外衣,逐步的講解。當然囉!打通氣脈的過程與所生反應的各種現象,因有男女老幼和身體強弱壯病的不同而各有差別。即使一般的感受完全相同,而智能理解的各別,與所發生枝節上的感覺和體驗,也會造成許許多多的不同。我們過去所講的,只是原理原則的大要,並無多大的出入。

但除了道家修煉方術上的「任」「督」脈等的說法以外,另與道家有類同關係的西藏「密宗」和印度「瑜伽術」等,對於氣脈也有同等的重視。可是「密宗」和「瑜伽術」的氣脈,卻注重「三脈四輪」或「三脈七輪」,與道家的注重「奇經八脈」,幾乎完全不同。因此修習「道家」與「密宗」或「瑜伽術」的人,不但在方法和理論上互有扦格之處,同時也因此形成門戶不同的異見,互相排斥。此所以被一般人視為「江湖」方術,難以入於正統學術之林,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其實,這個問題的癥結所在,是由於所學的不博,或者好學而不深思體究,因此沒有融會貫通,視同冰炭。殊不知無論學「道」、「學「密」、學「瑜伽」,乃至要作道、密、瑜伽的工夫,要達到他們所標榜的境界;除了以身心作工具,由這個身心來實驗方術的效果以外,更無別的依據了。既然同是運用人我的這個身心,難道因為方法的不同,就可以使得五臟六腑、神經、骨骼等改易位置,另外換成一副不同的形態嗎?既然不能,除了在觀念與感覺上,受先入為主的理論影響,產生不同的幻覺以外,還有別的具體事實,足以證明其中的確是有異同嗎?如果勉強說是的,那也只是感覺上所注意的重點不同,絕非另有一副不同的身心。

推薦閱讀:

南派三叔:查理先生、填坑人和糾結者
書法結字規律,看啟功先生如何講
黃元吉先生道奧精要(一)
凌通先生為你解析:五行的旺相休囚死
為什麼日柱會分上中下三等?(卜卦先生的回答,27贊)

TAG:南懷瑾 | 先生 | 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