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生活習慣,遠離腸癌!
結腸直腸癌發生率雖高,但很容易找到早期病灶,且防治成效最好。該如何做好預防,早期發現治療?哪一種癌症將會是未來國人最大的隱憂?答案是「大腸直腸癌」。大腸直腸癌與靜態生活、家族史和高熱量、高脂飲食有關,也是現代人的文明病,近年來在全世界盛行率不斷攀升,腸癌罹癌人數已經追過肝癌,居所有癌症首位。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雖高,但值得慶幸的是,很容易找到早期病灶,且防治成效最好。這種癌絕大多數是由瘜肉變成,癌變時間約需5~10年,只要配合做好早期篩檢,在尚未惡化之前先割除瘜肉,即可避免形成惡性腫瘤。且大腸直腸癌從篩檢、預防到治療,上中下游都有很好的發展,早期發現治療,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超過九成,是所有癌症中最容易被控制的。盛行率高,但容易控制且因標靶藥物及手術進步,即使轉移性的大腸直腸癌晚期患者也有不錯的治癒機會。根據最新的研究顯示,腹腔鏡出血少、止痛效果好,且可以增強腸道復原力,讓病人早點排氣,出院時間縮短兩天。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也已證實,大腸直腸癌的腹腔鏡手術和傳統手術的複發率及存活率相當。手術人性化、保留更多功能,讓病患的生活質量得以提升,也是目前大腸直腸癌的手術新趨勢。譬如以往直腸癌有八成以上的性神經和自律神經會受損,但現在有了腹腔鏡和手術前輔助療法(電療+化療),讓癌瘤縮小再開刀,病患的性神經、排便和排尿功能都獲得保留,也可以減少做人工肛門機會,且愈後好、複發率低,有時甚至可以完全殺死癌細胞。標靶藥物的出現,更讓大腸直腸癌出現曙光。以往傳統化療藥物5FU效果較差且副作用大,近兩、三年標靶藥物出現,對於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人有不錯療效。最新研究發現,量身打造的個人化化療,有助於控制大腸直腸癌。研究顯示,定期監測化療病人的血液藥物濃度並做調整,能有效減輕藥物毒性和副作用,四成八的病人兩年存活率提升。而一般化療藥物劑量是按照病人的體表面積計算,結果發現有五成八病人藥物劑量太少,達不到效果;一成七病人藥物過量造成嚴重副作用,效果都比定期測量血中濃度的病人來得差。早期篩檢,早點脫離腸癌魔掌儘管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不斷進步,然而早期篩檢,才是遠離大腸直腸癌的根本良方。不少醫師感嘆,病人來大醫院求診時都已經拖到第三、四期,明明可以有更好的治癒機會,為什麼不能早點發現?而且大腸直腸癌初期癥狀不明顯,國人的篩檢率又低,僅有兩成,平白喪失許多治癒機會。醫師建議,一般人50歲以上應該每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測試,5年一次定期大腸鏡檢,有家族病史者甚至可以提前到40歲做檢查。不過近來發現凹陷型瘜肉2~3年就能形成癌症,因此建議高危險群者(有瘜肉和腸癌家族史者)每2~3年可以做一次大腸鏡追蹤,積極預防癌症。除了篩檢之外,平日可多攝取蔬菜及纖維,減少大腸直腸癌發生。纖維可以增加糞便容量,稀釋致癌物。二來纖維可促進腸蠕動,讓糞便排空減少致癌物與腸壁的接觸機會。一分鐘醫學教室:認識大腸直腸癌大腸直腸癌主要發生部位以直腸、乙狀結腸及降結腸最多,臨床表現是糞便出血(暗紅色)、排便頻率改變、糞便形狀變細或有腸阻塞等。常見的大腸直腸癌檢測及專業建議:◆糞便潛血反應:非侵入式方法,簡單方便。但結果容易受到飲食或其他出血影響,準確度不高。最好進一步做下列檢查檢查:◆乙狀結腸鏡:為60公分長的軟管,準備簡單,病人灌腸就可做,比較不痛,但缺點是只能看到一半大腸。◆大腸鏡檢:可看到完整大腸,好處是檢查兼治療,有瘜肉可以當場切除。怕痛的人亦可考慮自費的無痛大腸鏡檢。5個好習慣,有助遠離大腸癌丹麥一項研究發現,只要建立5個簡單的生活習慣,就能降低23%罹患大腸癌的風險:1.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2.女性每周喝酒不超過7杯,男性不超過14杯。3.別抽煙。4.健康飲食:多吃高纖蔬果、少吃紅肉及加工肉品,同時脂肪攝取量應佔總熱量的30%以下。5.女性腰圍不超過88公分,男性不超過102公分。丹麥癌症醫學會癌症流行病學研究所的專家找來5萬5千多名50~64歲、沒有得癌症的民眾,讓他們填寫問卷,了解他們的健康狀況、生活及飲食習慣,追蹤10年後,有678人得了大腸癌。研究發現,民眾每多運用上述5項健康生活習慣中的一項,就能降低13%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如果5項全部都做到,就能降低23%的風險。要養成這些生活習慣並不難,可說是相當值得的「投資」。這項研究發表在近期《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推薦閱讀:
※嗨!你也一個人喝茶嗎?
※是不是不愛了任何理由都可以當成分手的借口。?
※潘春春經歷了什麼?
※《樂高星球大戰:原力覺醒》是啥?
※生活不是等暴風雨過去,而是學會在風雨中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