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亟待補齊師資「短板」
本報記者 路彤報道
當前正是我國實體經濟加快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無論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是實施「中國製造2025」計劃,都迫切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務。
由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和麥可思研究院共同編製的《2017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下文簡稱報告)近日在北京發布。
報告顯示,畢業生就業率穩中有升,2016屆高職畢業生半年後就業率為91.5%,相比2012屆提升1.1個百分點,有14個省份初次就業率中位數超過95%。
近年來,職業教育因就業率持續升高而備受關注,但許多職業學校依然面臨著生源減少、投入不足等多重難題。
據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有技能勞動者1.65億人,僅佔全部就業人員的21.3%;其中高技能人才4501萬人,比例不足6%。與之對應的是,高級技工的市場求人倍率甚至達到2以上的水平。
社會觀念需轉變
對於國人來說,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上大學,上了大學就可以出人頭地,長期以來,職業學校已成為大家心中學習不好的學生才會去的地方。社會上對職業教育的一些偏見依然存在:「職業學校的學生都是雙差生」、「職業教育是二流教育」等言論仍舊頗有市場。
記者在走訪時了解到,中職教育普遍存在著「政府重視,社會輕視,家長歧視,學生蔑視」的狀況,一直以來,職業教育只有考不上高中的學生,或因家庭和個人原因等,無法上高中的學生,才流向職業學校。「初中畢業沒考上高中,一開始爸媽也不同意我讀職業學校,但我對單純的文化課壓根就不感興趣,學習也不好,才選擇了讀職高。」中職學生王偉(化名)告訴記者。
其實,像王偉父母那樣,對職業教育抱有歧視態度的人不在少數。
業內人士也指出,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和歧視,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都司空見慣,家長和學生長期將職業教育作為升學的最後選項,不到實在沒辦法,不會讓孩子上職業學校的觀念導致職校生源質量普遍不高。
對此,文學博士、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陳衛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分析了產生歧視的原因,「職業教育受到歧視的原因是跟世俗觀念有一定關係,人們習慣對勞心者與勞力者、白領與藍領、貴族與底層等進行區分。所謂歧視,是因為一些人沒有認識到別人付出的勞動,在本質上是平等的,只不過勞動者擅長不盡相同,有的擅長體力,有的強於腦力。在中國,體力勞動者的報酬相對低廉,因而得不到更多人的尊重。」
近些年,全國各地眾多企業遭遇「用工荒」,就與長期以來全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輕視不無關係。招工難,招優秀技工更難,這成了困擾許多用人單位和企業轉型升級的一大瓶頸。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職業教育發展的最大瓶頸是觀念層面。
陳衛補充說,「其實,隨著科技化程度提高,體力勞動者也同樣要付出智力勞動,因為人人都有一技之長。所以人們需要改變一些固有觀念:體力勞動非蠻力勞動,也有技術含量,與腦力勞動不可截然分開。而且,勤勞值得尊重,凡是付出汗水的勞動與多思善辯的智慧展現,同樣都需要讚美。」
重視教師資質 培養大國工匠
近年來「機器代人」生產線的發展,很多人擔心技術類職業會被機器人取代,職業教育會不會因此受到衝擊?
對此,陳衛說:「職業教育會受到洗禮,需要進行調整,而不是受到衝擊。相對而言,重體力勞動者不需要那麼多了,職業培訓難度相應提高。智能化時代的來臨需要大量的基礎數據和應用研究,具備獨立思考和較強動手能力的人才,是推動智能化進程不可或缺的力量。對這類人才的職業培訓,將有更多的需求,因此,職業教育需要順應時勢作出調整,將有更大的市場需求。」
記者了解到,許多職教學校在相關專業培養過程中,也專門招收一部分機器人方向的學生,學習機器人操作、維護,而且未來機器人維護專業人才的需求量肯定會越來越大。
職業教育是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技術型、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神聖使命。「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傳統思想已經落後,一個現代化國家需要科研精英,也需要大量技藝精湛的技術型人才。一個國家的製造業越發達,社會對優質職業教育的需求就越迫切。
不願具名的北京某中職學校班主任告訴記者:「國外的製造業強國掌握了眾多科學核心技術,創造出大量科技尖端的產品,與他們重視職業教育有很大關係。我國正處於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進程中,確實也需要建立重視技能的體制機制,培養出更多應用型人才。」
就讀於北京某高職酒店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曉美告訴記者,「在學校學習了煮咖啡、烤點心、做各種拼盤,假期回家為爸媽做了蛋糕煮了咖啡,他們也特別開心,也為我驕傲。」
「文化課成績不好並不代表學生個人素質差,他們往往在動手實踐方面更有潛力可挖,職業教育就是要將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成技能特長。」某職校校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陳衛告訴記者,「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主要集中在服務與製造行業的人才培養。但有些臟和累的職業,比如化工行業,流水線上的加工製造業,都不大容易招到學生;金融、建築設計、會計、導遊、餐飲等專業,相對飽和,基本能滿足社會各方面需求。隨著工業4.0(中國製造2.5)對製造業的升級趨勢,更全面、更高素質的職業技能訓練將有更廣闊的市場。」
一些企業界、教育界人士認為,職業教育要想通過更全面、更高素質的職業技能訓練,培養出一流的高端技術人才,構建一支高素質的職業教師隊伍是一個先決條件。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在全世界範圍來看,職業教育公認為最發達的是德國。在德國,當一個職教教師不比當大學老師簡單,他們規定職教教師的最低學歷為大學本科,有的職校教師中有博士學位的佔50%,還要求至少有兩年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實踐經驗,兩次國家考試合格,到學校任教還需兩年試用期。當然,標準嚴格,職校老師的社會地位、待遇水平也很高,如可享受公務員待遇、免交社會保險、終身僱用等,年收入可與大學教授齊平。德國的職業教育之所以強大,與其高質量的職教教師隊伍密不可分。
對於我國來說,師資隊伍仍然是制約職教人才培養質量的瓶頸問題,資料顯示,我國職教教師缺編嚴重,有200多所職教院校的專任教師到編率不足80%,部分院校師生比超過30:1,難以有效保障專業教學質量。提高我國職教教師素質,開拓學生眼界、拓展教育資源,是改善職教現狀的重要方法。
關於如何實現職業教育可持續、長久的發展,陳衛還認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提高職校學生素質是關鍵:「職業學校教育者要關注市場需要,放寬思路,有必要為學生們及時調整就業方向,相應提高學生們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技術。有時我會與職業學校的教師交流,從他們那裡得知,職業學校的學生們普遍不太重視文化教育,素質教育有欠缺,學生們比較貪玩,責任心不強,對未來規劃也不是很清楚。所以,職教教育尤其要重視素質教育,表面上看它貌似與職業技能發展無關,然而作為一個勞動者,如果沒有人文情懷,沒有責任意識,沒有好奇心與興趣,支持他職業發展的動力相應會減少。」
技術人才的綜合素質是工業進步的因素之一,對此陳衛強調,「管理機器的工作是由技術人才擔任,人在智力方面會朝著精密化、技術化、專業化發展,但人與機器終究有別,技能型人才還需要有團體協作精神,有共同的追求目標和責任意識,所以應該有意識地加強綜合素質的教育,培養健康,愉悅的,能夠協同合作的勞動者。」
業內人士認為,發展職業教育,單靠一方面的積極性是不夠的。要在投入和管理上打破辦學「單一化」現象,形成多個辦學主體、多種投資主體共同辦學的多元格局。要想既實現學生良好的職業發展規劃,又能滿足實體經濟轉型發展的現實需求,需要集聚社會廣泛參與職業教育辦學,集聚到更多的經濟資源、人力資源和智慧資源,進而形成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氛圍。
推薦閱讀:
※學挖掘機必須去藍翔嗎?
※退役軍人:請向保安說「NO」
※萬傳璽丨有人格的教育機構才是品牌的終極目標
※票選優秀教師是否應該被叫停?
※如何在職業教育中運用 MO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