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國行政區劃綱目》陝西省(3:榆林、同州、綏德、鄜州)
何宗海
榆林府
地處陝西省東北部。戰國時為秦國上郡地。三國時期,為匈奴佔據,未設置郡縣。東晉時期,匈奴王赫連勃勃在統萬城(今靖邊白城子)建立大夏國。427年,北魏滅大夏,設立統萬鎮,太和12年(488年)改設夏州。隋開皇3年(583年),仍設夏(治統萬)、長(治長澤,今靖邊境內)、綏(治龍泉、今綏德縣城)、銀(治儒林,今橫山境內)四州;大業元年(605年)將綏州改稱上州,3年撤銷州制,設立朔方、雕陰二郡。唐初,為地方豪族梁師都佔據,自稱梁國,潛皇帝位。太祖貞觀2年(628年)師都被滅,復設銀、綏、夏三州,均屬關內道。玄宗開元12年(724年)在東北部增設麟州(治所今神木楊城)。憲宗元和15年(820年),宥州治所由蒙古鄂托克旗遷入定邊。北宋時,屬永興軍路(初名陝西路),綏州、宥州被西夏佔據,未設郡縣,神宗熙寧3年(1070年)收復,哲宗元符10年(1096年)後,得失無常。金代,屬鹿延路的一部分,設綏德州、晉寧軍,世宗大定22年(1182年)撤軍設綏德州、晉寧州。元代屬延安路。明憲宗成化7年(1471年),置榆林衛,孝宗弘治18年(1505年)9月,設立東路神木道,中路榆林道,西路靖邊道。清雍正年間,設榆林府和綏德直隸州兩個省轄行政區。[7]
府治榆林(今陝西省榆林市)。轄區東界隔黃河與山西省保德、岢嵐、永寧3直隸州相望,西北依長城與蒙古伊克昭盟相連,西南鄰延安府,南與綏德直隸州接壤。下轄:榆林(今陝西省榆林市)、神木(今陝西省神木縣)、府谷(今陝西省府谷縣)、懷遠(今陝西省橫山縣)共4縣;葭州(今陝西省佳縣)1散州。
同州府
地處陝西省東部。商、周時即為古邴國及古芮國所在地。春秋戰國時,大荔戎即在此築城立國。秦厲公26年(前451年),秦伐大荔,設臨晉縣。西漢時設馮翊郡,漢武帝時改為左馮翊。據《大荔縣誌》記載,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開始築城。晉武帝時更名為大荔縣。之後地名變更頻繁。北魏太和11年(487年)置南五泉縣,西魏大同6年(540年)改為朝邑,隋屬馮翊郡。唐代武德元年(618)改馮翊郡為同州,3年(620年)析置河濱縣,天寶初年(742年)稱馮翊郡,乾元3年(760年)復同州。元朝以後改縣為同州,清雍正13年(1735年)升同州為府。[8]
府治大荔(今陝西省大荔縣)。轄區東隔黃河與山西省蒲州府及絳州直隸州相望,西連西安府,南鄰商周直隸州,東南有潼關與河南省閿鄉縣相交,北與延安府接壤。下轄:大荔(今陝西省大荔縣)、朝邑(縣治在今陝西省大荔縣朝邑鎮)、郃陽(今陝西省合陽縣)、澄城(今陝西省澄城縣)韓城(今陝西省韓城市)、白水(今陝西省白水縣)、蒲城(今陝西省蒲城縣)、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共8縣;華廳(今陝西省華縣)1散廳。
綏德直隸州
地處陝西省東部偏北。其名始於北魏時期,取「綏民以德」之意。上古為五龍氏地。夏、商為雍州之地。春秋為赤翟(狄)、白翟共居之地,戰國屬魏上郡,後歸秦。秦統一後,為上郡。漢代沿襲秦制。漢高祖2年(前205年),仍置上郡、膚施縣。東漢增山復為上郡,隸并州。 建安18年(213年)上郡入冀州。晉初隸并州。永安年(304年)後,先後被匈奴、羯、羌、氏佔領。東晉安帝義熙3年(407年)後,被大夏國佔領,設吳兒城。北魏屬東夏州之朔方郡。西魏的行政建制因循北魏。因局面混亂,廢設無常。廢帝元年(552年)設綏州。北周仍設綏州、安寧郡和上縣。綏州轄安寧郡等4郡。隋開皇3年(583年)撤消安寧郡,改安人縣為吉人縣,保留綏州。大元3年(605年)改綏州為上州,撤安寧縣併入上縣。3年(607)撤消上州設立雕陰郡。大業13年(617年)梁師都稱帝,屬梁國。唐初為梁師都佔據,貞觀2年(628年)滅梁師都,綏州隸屬關內道。 五代十國仍設綏州。宋太平興國7年(982年),被西夏佔據。治平4年(1067年)後漸次收復,熙寧2年(1069年)置綏德城,元符2年(1099年)改設綏德軍,隸永興軍路。 金代為綏德軍。大定22年(1182年)改為綏德州,隸鄜延路。元至元4年(1267年)撤消綏德縣及義合縣,歸綏德州直轄,隸屬延安路。明洪武4年(1371年)設綏德衛。清初仍為綏德州。雍正3年(1725年)升為直隸州,轄領米脂縣、清澗縣。雍正九年(1731年)神木道改為分巡延綏鄜道,移駐綏德,轄延安府、綏德州。[9]
州治綏德(今陝西省綏德縣)。轄區東隔黃河與山西省永寧府相望,西及北連榆林府,南鄰延安府。另:榆林府境內的古塔鄉(晚清稱作歸德堡)以及葭縣興隆寺附近(約10平方千米)時屬米脂縣所轄。下轄:米脂(今陝西省米脂縣)、清澗(縣治在今陝西省清澗縣城東北,清澗河東岸)、吳堡(今陝西省吳堡縣)共3縣。
鄜州直隸州
地處陝西省中偏西。夏商屬西河國地。秦時設雕陰郡。漢置直路縣。魏、晉匈奴等族入據,縣廢。東晉設長城縣,西魏改三川縣。隋開皇3年(583年)分北部增設洛交縣。隋煬帝時改為鄜城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在洛交縣城兼設鄜州,3年在西部分置直羅縣。宋降三川縣為鎮,併入洛交縣。元至元4年(1267年)撤洛交、直羅二縣,轄地劃歸鄜州。[10]
州治鄜(今陝西省富縣)。轄區東南界同州府,西連甘肅省慶陽府,南鄰西安府,西南抵邠州直隸州,北及西北與延安府接壤。下轄:洛川(今陝西省洛川縣)、中部(縣治在今陝西省黃陵縣城北,沮河北岸)、宜君(今陝西省宜君縣)共3縣。
推薦閱讀:
※天下十七座靈山,為何鳳翔的靈山最靈?
※陝西寶雞網友發現尾巴上開花的小蟲蟲 也是很奇特
※較真 | 鄭國渠「申遺」成功了嗎?它並沒有被列入世界遺產。
※陝西秦東陵被盜案始末 YS
※葯家鑫案二審將於20日上午8點在陝西高院開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