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代 — 古吉拉特,奧斯曼帝國的槳帆船,第烏海戰,文藝復興

  除了來自東地中海的奧斯曼、馬穆魯克、威尼斯三國以外,反葡聯盟中還有兩位來自印度西海岸的成員。一個是代表南印度反葡勢力的「卡利卡特」;另一個則是北印度西海岸貿易的主導者——古吉拉特。  古吉拉特於今天的印度,是一個類似於中國改革開放時珠三角地位的板塊。如果說喇叭形的珠江口,為珠三角擴張了海岸線,那麼古吉拉特的海岸優勢,則是靠半島狀地形——卡提阿瓦半島來擴張的了。當然,兩個板塊的優勢,更多還在於其地緣位置。前者是通往北印度的門戶,後者則是西方登陸中國的第一站。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把拉賈斯坦邦與古吉拉特邦,合稱為「拉傑普特板塊」。不過這兩個邦地緣特點卻還是有顯著區別的。意思即為「拉傑普特人之地」的拉賈斯坦邦屬於拉傑普特人的核心之地。相比古吉拉特的海洋優勢,拉賈斯坦邦的地勢要更為高些,橫亘境內阿拉瓦利嶺及其東南側的馬爾瓦高原,為拉傑普特人提供了軍事上的支撐。  為拉傑普特人的軍事能力加碼的另一個地理因素,是這些高地上所覆蓋熱帶草原類型植被。作為一個戰士階層,拉傑普特戰士最得力的助手,是由世界上最優秀的兩個熱血馬種:阿拉伯馬、阿哈爾捷金馬(汗血馬)相交培育出來的「馬瓦里馬」。從血統的來源也可以看出,這是穆斯林入侵所帶來的副產品。不過印度各司其職的種姓制度,以及拉傑普特人軍事階層的定位,才是他們能夠在包括馬種選育在內的軍事技能上,超出其他印度土著的原因。  基於古吉拉特邦尤其是卡提阿瓦半島的海洋屬性,以及穆斯林在海洋貿易上的絕對優勢,古吉拉特邦的地緣結構要比拉賈斯坦邦更為複雜,伊斯蘭文化的影響也更大。15世紀初,穆斯林控制了古吉拉特並建立政權。不過被壓縮在拉賈斯坦邦的印度教保衛者們,卻還是一直沒有為德里所征服。直到後來的莫卧兒王朝,表示尊重拉傑普特王公們的統治權(及宗教信仰)後,北印度才算真正為穆斯林政權所覆蓋。需要說明的是,今天身為馬哈拉施特拉幫首府的孟買,當時也為古吉拉特所有。  身為印度西海岸的兩大海上門戶,古吉拉特、卡利卡特是阿拉伯人印度洋貿易網的重要成員,與控制印度洋-地中海貿易入口的埃及之間,有著很多共同利益。葡萄牙人對阿拉伯商船的劫掠行為以及新航路的開拓,對上述政治體的利益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害。二者的加入,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印度洋雖然廣闊,但以當時的技術條件來說,在大洋腹地尋找對手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岸線和港口一帶,才是海上利益爭奪的主戰場。為了從源頭切斷葡萄牙人的貿易線,古吉拉特及卡利卡特,一南一北成為了奧斯曼-馬穆魯克海上聯合艦隊,在印度所選定的兩大基地。  公元1508年3月,印度洋歷史上最為強大的穆斯林艦隊抵達了古吉拉特,並在孟買南部的焦爾港海域,與幾艘葡萄牙船隻展開了第一場海戰(穆斯林艦隊方面的船隻總數超過200)。在圍攻了三天之後,這場遭遇戰最終以葡萄牙人突破包圍圈而告終。葡萄牙方面的損失則是一艘船隻及9名船員被俘(不幸的是,葡萄牙駐印度總督之子死於此戰)。  這場小規模海戰的結果,並不能證明穆斯林海上聯軍的實力更為強大,反而恰恰證明了葡萄牙戰船的優勢所在。葡萄牙人之所以未能在這場遭遇戰中全身而退,是因為已經在印度海岸佔得優勢的葡萄牙艦隊,正分散在各個港口附近保護葡萄牙商船,以及截殺阿拉伯商船。雙方需要一場真正的決戰,來證明誰才是印度洋的主導者。  公元1509年2月,在經歷了一系列小規模的海上交鋒之後,雙方都期待的海上大決戰,終於在卡提阿半島最南端的「第烏」港海域拉開了序幕。葡萄牙艦隊的數量為18艘,其中半數為卡拉克帆船(5大4小)。有記錄表明,葡萄牙人製造的卡拉克帆船,曾經達到過2000噸之巨。儘管不確定第烏海戰中,葡萄牙船隻的噸位,但與阿拉伯人通常使用的單桅帆船相比,桅杆數在3-4根的卡拉克帆船,體量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儘管穆斯林艦隊的數量遠超對手,但佔據艦隊多數的那些阿拉伯獨帆船早已在這幾年間,證明了自己完全不是葡萄牙艦隊的對手。奧斯曼帝國提供的12艘大型多桅槳帆船,是穆斯林聯軍的希望所在。這些依靠三角帆及大量漿手提供動力的地中海戰艦,巔峰期的最大噸位也能夠做到2000噸。問題是從戰術和武器配備角度看,情況並不容樂觀。  總得來說,地中海當下的海戰形式,與古典時期並無太大區別。以艦首特設的「撞角」高速撞擊對方的船體及排槳,再用跳幫的方式在對手甲板上肉搏,仍然是最為常見的戰法。至於遠程武器,在傳統的弓弩、弩炮以及希臘火之外,在義大利人的幫助下,土耳其人也在甲板上配備了些小型火炮。問題是排槳船追求機動性的特點,使得火炮的植入受到了很大限制。可以說,被穆斯林寄予厚望的奧斯曼戰艦,無論在遠程武器的射程還是威力上,都落後葡萄牙人。  15-16世紀是歐洲在火器技術上開始領先的時代。落後者不僅包括穆斯林,也包括一直以火藥發明者,及最早火器使用者自居的中央之國。有很多人會以明清交接之際,明軍所使用的大量火炮,來佐證中國曾經在當時擁有領先世界的火炮技術。然而令人泄氣的是,這些被稱之為「紅夷大炮」的火器,正是由葡萄牙人傳入的。同時期的日本,也是火器的受益者。只不過資源較少、戰爭規模更小的日本,仿製成功的是火槍罷了(鳥槍)。至於是怎麼傳入的,後面我們會解讀到。  歐洲破碎的地緣政治結構,以及因此而頻發的戰事,是促進火器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卻不是決定性因素(因為世界其它地區也是戰事不停)。更為重要的因素,來自歐洲文明中所蘊含的商業基因,以及由此所帶來的創新力。以歐洲地緣政治縮影的義大利來說,即有源自法蘭克軍事采邑制的「封建國家」,也有威尼斯這樣的商業共和國。在封建領主們為了維持自身優勢,而限制一些武器的發展時(比如十字弓)。商業共和國卻可以更純粹的為了利益,鼓勵技術進步。  事實上,這一多樣性的地緣政治結構,也是歐洲文藝復興(包括出現在義大利)的基礎。所謂文藝復興,不僅是哲學藝術領域的「復興」,也是一場科學革命。在過往的戰爭史中,軍事技術的進步更多是一種緩慢的經驗累積。而現在,以文藝復興為契機,歐洲人開始嘗試用科學的方式(如幾何學)來改進火炮、城堡乃至戰術的設計。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航海時代初期,我們在鴉片戰爭中看到的那種,多層甲板布設火炮的方式還未出現(這是17世紀初由英國人率先使用的)。不過,僅僅是在頂層甲板周邊布設一圈火炮,已經足以讓葡萄牙人佔據絕對優勢了。在包括第烏海戰在內的海戰當中,大部分穆斯林船隻在進入葡萄牙火炮射程之後,即被擊傷或擊沉。雖然基於數量和靈活度的優勢,總還是會有部分船只有機會靠幫葡萄牙船,但接下來的景象卻更讓人絕望。  與土耳其人的地中海式槳帆船相比,葡萄牙人的卡拉克帆船要顯得更為高大,尤其是艦首和船尾。這使得整艘船的船體,看起來有些像中國古代所使用的「元寶」。如此設計的不僅是能存儲更多的貨物及彈藥,也能夠在近戰中增加自己的防禦力。當然,這樣的元寶式設計也有明顯的缺點,那就是在風暴之中容易失去重心而顛覆,葡萄牙人經常在好望角遭受重大損失,不得不說與此有關。  然而在海戰當中,葡萄牙人高大的船體卻成為了穆斯林艦隊的惡夢。無論是體型較小的阿拉伯獨桅船,還是體型較大的地中海槳船,都無法與之比肩。這也使得衝破葡萄牙炮火的土耳其及阿拉伯船隻,在靠幫之後無法迅速跳到對方甲板上,以展開他們善長的肉博戰。地中海戰艦那善於切削對手排槳的艦首,同樣很難對葡萄牙人堅固的船隻體造成傷害。  想像一下,佔據絕對數量優勢的穆斯林聯合艦隊,在承受巨大損失後艱難靠近葡萄牙戰艦,卻又必須冒著火槍噴射的風險攀爬船體時,結果如何就不言而喻了。事實上,即使海戰真的進入到了甲板肉搏的階段,土耳其僱傭兵以及在馬上令人聞風喪膽的馬穆魯克們,其實也占不到絲毫便宜。用盔甲、火繩槍(乃至原始手榴彈)武裝起來的葡萄牙士兵,不僅在輕武器上佔優,而且更熟悉海戰的特性。  最終這場決戰以葡萄牙人的完勝而告終,至於雙方的戰損比,相信大家都能想像的出來。經由此役之後,葡萄牙人算是徹底取得了印度洋的霸權。儘管後來數十年間,不甘於被柯欽壓制的卡利卡特、征服埃及並成為紅海之主的奧斯曼帝國,還數次嘗試過與葡萄牙人爭奪印度的貿易主導權,但也都以失敗而告終。  不過葡萄牙人在接下來的稱霸過程中,同樣未能做到完全壟斷印度洋貿易。在第烏海戰之後,葡萄牙人很快就放棄了在索科特拉島的經營(公元1511年)。這种放棄,很大程度是因為索科特拉島的位置還不夠好。從位置上來看,葡萄牙人更青睞扼守紅海-亞丁灣通道的曼德海峽。在這條最窄處僅26千米的海峽中充當關鍵先生的,是一個叫作「丕林島」的小島(今屬葉門)。

  在放棄索科特拉島之後,葡萄牙人曾經試圖進駐丕林島(公元1513),但很快也放棄了。這种放棄很大程度是基於戰略上的考慮。如果葡萄牙人一定要卡住這條咽喉要道,就必須考慮到由此而來的後果。要知道丕林島的位置不僅處在阿拉伯人本部的包圍之中,也正處在通往麥加的海上朝聖之路上。一定要在這裡控制商道的話,將很可能引發一場不計損失的聖戰。  對於葡萄牙人來說,追逐商業利益才是他們真正的使命。順便向那些尚處在原始宗教狀態的土著們傳播天主教教義,也是一件於神於己都有利的事。至於讓自己處在聖戰的旋渦之中,就大可不必了。只要能夠經營好印度西海岸-東非海岸的據點,並通過這條新航線將東方商品,源源不斷的輸入歐洲。那麼失去了歐洲這個大市場的穆斯林們(尤其是奧斯曼帝國),實力自然會被削弱。當然,這一崇高的目標,說穿了只是葡萄牙獲取巨大商業利益的副產品罷了。  基於這個現實的目標,葡萄牙人並沒有在阿拉伯半島沿岸與穆斯林死磕,而是進一步將他們的東方貿易向更為遙遠的東方延伸。接下來,身處太平洋與印度洋分割線上的馬六甲,將成為葡萄牙人的下一個目標。至於葡萄牙人在馬六甲又有什麼作為,我們下一節再接著解讀。
推薦閱讀:

中國文藝界最牛家族:英達五代傳奇!
又美又簡單的女寶貝連體褲,滿月拍照超好看,還略帶點小文藝~~
美艷絕倫!看韓國的文藝女兵
嘿,老闆!來杯冰焦瑪【縫紉隨筆】
精衛刑天及其精神傳承(上)

TAG:文藝 | 航海 | 海戰 | 帆船 | 奧斯曼帝國 | 文藝復興 | 時代 | 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