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東 曹軍:第三條道路與社會民主主義的轉型———天益: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王學東 曹軍:第三條道路與社會民主主義的轉型● 王學東 曹軍目前國內關於第三條道路的討論十分熱烈,但對社會民主主義的轉型問題卻不夠重視。事實上,第三條道路與社會民主主義的轉型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不考慮社會民主主義的轉型問題,對第三條道路的研究必然流於空泛,缺乏應有的廣度和深度。 ( http://www.tecn.cn )1社會民主主義自誕生以來,一直處在不停的發展變化之中,總是在根據客觀條件的變遷,不斷調整自己的理論、綱領、政策和策略。其中能夠稱得上「轉型」的重大變化,在社會民主主義的歷史上至少有三次。 ( http://www.tecn.cn )第一次轉型以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為標誌。直到19 世紀90 年代,社會民主主義基本上是工人運動中一種馬克思主義居主導地位的革命學說和流派。它對資產階級國家和資本主義制度持敵對立場,主張以革命手段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然而與理論相反,社會民主黨的日常實踐卻主要是從事議會活動和工會工作,致力於以社會立法和經濟鬥爭的手段改善工人階級的狀況。特別是廢除反社會黨人法後,德國社會民主黨擺脫了受鎮壓的非法工人政黨的地位,迅速發展成為擁有一百多萬選民的群眾性政黨,成為議會中的第一大黨。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主張通過議會道路以和平手段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改良主義傾向迅速抬頭,並在實踐中不斷得到發展。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裂痕日益擴大,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伯恩施坦修正主義。 ( http://www.tecn.cn )從1896 年起,伯恩施坦以一系列文章及其代表作《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系統的修正。他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有伸縮性的,有變化和發展能力的。用不著炸毀它們,只需要繼續發展它們」。社會民主黨「決不熱衷於一場反對整個非無產者的暴力革命」,它的目標是「促成和保證現代社會制度在不發生痙攣性爆發的情況下過渡到一個更高級的制度」。他斷言「, 現代民族國家的政治制度愈是民主化,巨大政治災變的必然性和機會就愈減少」, 「在一百年以前需要進行流血革命才能實現的改革,我們今天只要通過投票、示威遊行和類似的威迫手段就可以實現了」。因此, 「如果社會民主黨有勇氣從實際上已經過時的一套慣用語中解脫出來」,願意表現為「一個民主的社會主義的改良政黨,那末它的影響將比今天更加大得多」。 ( http://www.tecn.cn )修正主義實質上是當時已在實踐中盛行的改良主義的最完備的理論表現形式。它從理論上提出了一種明確的改良替代方案,企圖取代當時黨對馬克思主義的正式理解,在此基礎上使社民主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一致起來。修正主義很快成為國際工人運動中各種改良主義者、機會主義者的一面旗幟,對第二國際及其各成員黨的理論和宣傳工作產生了重大影響,並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對社會民主黨和工會的實踐起著支配作用。各國社會民主黨開始與從前的敵人和解,力圖在現存國家的基礎上通過議會制民主和社會改良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由於修正主義思想逐漸佔了上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多數交戰國的社會黨領袖紛紛支持甚至參加本國政府,從而導致了第二國際的瓦解,並造成社會主義工人運動發生分裂,共產黨與社會民主黨分道揚鑣。 ( http://www.tecn.cn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修正主義實際上成了社會民主黨多數派的理論基礎。為了與蘇聯的布爾什維主義相對抗,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及其各成員黨此時逐漸用「民主社會主義」一詞來取代「社會民主主義」。這一時期,社會民主黨雖然在實踐中已全面轉向合法主義—改良主義的立場,但在理論上和綱領上仍保留了不少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詞句和革命口號,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學說來支持和粉飾改良主義實踐的獨特局面。 ( http://www.tecn.cn )社會民主主義的第二次轉型以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哥德斯堡綱領為標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歐各國社民黨基本上完成了對資產階級國家認同的過程。它們在「冷戰」中站在西方陣營一邊,在國內以執政黨或「建設性的反對黨」的身份推行改良路線,與其他資產階級政黨合作,共同建設社會福利國家。此時社會民主黨已全盤接受了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的政治遊戲規則,不再諱言自己是改良主義政黨,因此也就不再需要用馬克思主義的詞句來裝點門面了。與「科學社會主義」相對立的「民主社會主義」成了社會黨國際及其成員黨對自己的理論與實踐的正式稱謂。1959 年通過的哥德斯堡綱領從理論上概括了社會民主黨在戰後所遵循的各項原則:主張世界觀的開放性,由工人黨轉變為人民黨,信奉議會民主制,同共產主義劃清界線,保護個人的自由權利,堅持以改良手段爭取社會公正和互助,等孕等。這個綱領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它宣布民主社會主義「植根於基督教倫理學、人道主義和古典哲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是「自由、公正、互助」,並宣稱「社會主義是一項持久的任務,即爭取、捍衛自由和公正,而且它本身在自由和公正中經受檢驗」。這就徹底切斷了社會民主主義在世界觀和理論方面形式上仍保留著的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淵源關係,擯棄了對馬克思主義所論證的社會主義「最終目標」及其「歷史必然性」的信仰的殘餘。在經濟政策方面,哥德斯堡綱領主張實行混合經濟。它在重申公有制要求的同時,為私有制和市場競爭保留了位置:「自由競爭和企業主自由地發揮主動性是社會民主黨經濟政策的重要因素,社會民主黨贊成在凡真正存在競爭的地方實行自由市場,但是凡市場受到個別的人或集團控制的地方則要採取各種措施來維護經濟中的自由。」此後,其他西歐國家的社民黨也紛紛以哥德斯堡綱領為樣板,制定自己的綱領和政策。哥德斯堡綱領由此成為社會民主主義第二次轉型的標誌。 ( http://www.tecn.cn )社會民主主義第三次轉型的標誌是第三條道路。二戰後,社會民主主義在歐洲經歷了20 多年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社會民主主義思想蒸蒸日上,社會福利國家建設欣欣向榮。70 年代中期,西歐爆發了戰後第一次經濟危機。與此同時,洶湧而來的新科技革命和急劇加速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帶動了西方國家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結構變化,造成了許多用凱恩斯主義的傳統政策難以解決的問題。隨著大規模失業和福利國家危機的出現,社會民主主義傳統範式的社會基礎遭到了結構性的削弱,以凱恩斯主義為基礎、謀求充分就業和全面福利保障的福利國家式的社會民主主義難以為繼。 ( http://www.tecn.cn )70年代末,新保守主義在許多國家得勢。它用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取代凱恩斯主義,放鬆國家對經濟的管制,大力推進私有化,限制工會權利和削減社會福利。在新保守主義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社會民主主義因缺乏有效的對策而陷入了困境。特別是蘇東劇變以後,西方政治和輿論的天平更是大幅度向右傾斜,各種媒體幾乎異口同聲地宣稱,一切類型的社會主義包括民主社會主義已經無可挽回地失敗了。在這種情況下,各國社民黨不得不以變革求生存,力圖在變化了的條件下通過積極的理論革新和政策調整來擺脫困境,實現其重返執政舞台的目標。於是,第三條道路便應運而生了。 ( http://www.tecn.cn )2第三條道路是社會民主主義對全球化、知識經濟、後現代社會等當代世界重大變化的主動回應。它是與社會民主主義在新條件下的轉型,特別是與英國工黨向「新工黨」的轉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 http://www.tecn.cn )從80 年代末開始,長期在野的英國工黨就著手探索一條擺脫困境、重新崛起的新路。1987 年大選後,黨的領袖尼爾·金諾克發動了「政策反思運動」,開始對黨的傳統政策進行反思。1992 年約翰·史密斯接任後,又進行了黨的選舉制度改革,實現了領袖選舉「一人一票制」。1994 年布萊爾任領袖後,在建設「新工黨」的口號下,對工党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即所謂「布萊爾革命」) ,使工黨在短短几年時間內就實現了「現代化」,由一個重視意識形態的傳統政黨轉變為以爭取上台執政為主要奮鬥目標的現代政黨。 ( http://www.tecn.cn )布萊爾領導下的工黨轉型過程,經歷了以下三個重要步驟。首先是對「社會主義」和對工黨本身重新定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修改黨章。工黨的黨章是1918 年通過的,其中第四條第四款集中體現了工黨的宗旨和奮鬥目標,即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在此基礎上實現最完善的公共管理和最公平的分配。它成為工黨追求社會主義的同義語,也是工黨推行國有化和福利政策的理論基礎。在1995 年4 月召開的工黨特別代表大會上,以布萊爾為首的工黨現代派實現了對黨章的修改,放棄了實現公有制社會的目標,把社會主義目標規定為社會公正、充滿活力的混合經濟、開放的民主社會和健康的環境等等。與此同時,布萊爾還對工黨本身及其社會關係進行了大幅度的革新。他極力淡化工黨的階級性質,強化工黨的「人民黨」形象。他公開表示:「要使工黨變成一個開放的黨,一個成員包括私營業主和無產者、小商人和他們的顧客、經營者和工人、有房產者和住公房者、熟練的工程師以及高明的醫生和教師的黨。」為此目的,他一方面使工黨疏遠與工會的關係,向中產階級靠攏並拉攏工商界;另一方面努力擴大個人黨員隊伍,大批招募新黨員,以便削弱工會作為工黨集體黨員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加強領袖對黨的控制力。通過這樣的革新,工黨終於徹底洗心革面,從傳統的工人政黨變成了一個「選民黨」。 ( http://www.tecn.cn )其次是向美國民主黨學習,使工黨迅速演變成一個面向後現代社會的「媒體政黨」。在現代媒體社會中,信息傳遞的手段發生了巨大變化,通訊技術、廣播電視技術以及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使信息傳遞的周期大大縮短,信息量大大增加。這種情況必然對政黨政治和議會選舉產生重大影響,使利用媒體塑造政治形象和進行政治「推銷」成為一門專門技術。工黨通過所謂的「柯林頓化」,在利用媒體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布萊爾的智囊班子成功地制訂和實施了適應現代媒體社會遊戲規則的競選方案,使工黨以充滿朝氣的改革者形象投入競選鬥爭。黨的理論、綱領和政策被裝潢一新「, 新工黨」、「現代性」、「新政治」、「新福利」等頗具誘惑力的動聽口號通過各種媒體廣為傳播。布萊爾的個人魅力在媒體上得到充分展示,成為眾望所歸的政治明星。藉助現代傳媒,工黨終於贏得了大選,重新走上執政舞台。 ( http://www.tecn.cn )最後是確定一種新的政治思維框架和新的行動方針,使意識形態與政策取向重新實現統一。新工黨宣布放棄傳統的國家社會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理念中那些沒有成效的因素,保留其積極的、富有生命力和創新潛能的因素。它在實踐中將社會民主主義與自由主義重新結合起來,同時創造出一個具有意識形態色彩的新辭彙——「第三條道路」。用布萊爾的話說就是:「第三條道路代表了一種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熱情致力於其社會公正和中左政治目標,但卻是以靈活、創新和富有遠見的方式來實現它們。它是以引導進步政治一個多世紀的價值觀念——民主、自由、公正、相互責任和國際主義——為基礎的。但它是一種第三條道路,因為它堅定地超越了那種專註於國家控制、高稅收和生產者利益的舊左派,和那種把公共投資以及常常把『社會』和集體事業當作邪惡而要予以消除的新右派。」由此可見,「第三條道路」的提出,首先是英國工黨革新和轉型的結果。它是在工黨通過革新和轉型贏得大選後才出現的現象。 ( http://www.tecn.cn )與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各種第三條道路不同,新工黨的第三條道路既不是針對社會革命與社會改良的歷史分野,也不是針對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思想體系和社會制度的衝突和對抗,而是針對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傳統的左/ 右政治意識及其政治運作模式。它要在日益衰落的福利社會主義與新自由主義之間努力尋找一條中間路線。在「超越左右」的口號下,新工黨試圖在拋棄傳統左翼的國家干預主義模式和新自由主義的自由市場模式的弊端的同時,將兩者的積極方面結合起來,在堅持傳統社會民主主義的基本價值觀念的基礎上,吸收自由主義市場原則的積極成分,既讓經濟充滿活力,又維持社會的團結和穩定。 ( http://www.tecn.cn )毫無疑問,新工黨以第三條道路的政治理念和行動綱領,充當了當前社會民主主義理論與綱領創新的典型代表。正如當年伯恩施坦修正主義很快成為一種國際現象一樣,第三條道路現在也成了國際現象。特別是自布萊爾與施羅德於1999 年6 月發表題為《歐洲:第三條道路/ 新中間派》的共同聲明以來,第三條道路聲威大振,儼然成了歐洲社會民主主義的新主流。共同聲明指出:「在保留傳統價值觀念的同時,社會民主主義已經開始以令人信服的方式更新其主張,並使綱領現代化,它不僅主張社會公正,也支持建立有活力的經濟、發揮創造力和創新能力。這一立場的標誌就是德國的『新中間派』和英國的『第三條道路』。其他社民黨人選擇的是適合其本國文化的稱謂。儘管辭彙和機制可能不同,但他們的動機相同。」 ( http://www.tecn.cn )這就意味著,第三條道路被看作是社會民主主義轉型的中心參考點。從現在起,社會民主主義的每一項更新或改革都將在第三條道路的背景下進行,或者以它作為參照系。於是便有了關於所謂「多種第三條道路」的討論。德國社會民主黨基本價值委員會在1999 年9 月出版的《第三條道路—新中間派:社會民主主義在全球化時代的改革政策特點》一書中,首次引入了「多種第三條道路」的概念,並具體區分出四種不同的第三條道路:英國新工黨的面向市場之路;荷蘭工黨的面向市場和尋求共識之路;法國社會黨的國家主義之路;瑞典的經過改革的福利國家之路。書中強調,各國社民黨的改革之路「,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國面臨問題的不同、制度機制的各異以及政治文化的差別的影響」,因此,「指導社會民主主義走向下一世紀的不是惟一一種『第三條道路』」。 ( http://www.tecn.cn )3如果用最簡明扼要的方式來概述社會民主主義的三次轉型,那麼我們可以說:100 年前的那次轉型的主要特徵是修正馬克思主義;50 年前的那次轉型的主要特徵是拋棄馬克思主義;而本世紀末的這次轉型的主要特徵則是告別社會主義,更確切地說,是告別作為替代制度的社會主義。 ( http://www.tecn.cn )在社會民主主義的歷史上,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一向被設定為建立一種替代資本主義的新的經濟和社會制度。歷史上的改良主義者,包括修正主義者,都不否認資本主義制度終將被社會主義制度所取代,他們只是強調這種制度替代的和平性質和漸進性質。哥德斯堡綱領雖然拋棄了對社會主義目標的馬克思主義論證,但並未放棄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它宣布:「人類只有建立一種新的和更加美好的社會制度,才能為自己開闢通向自由的道路。民主社會主義努力建設這種新的和更加美好的社會制度。」⑧直到1989 年,德國社會民主黨在柏林通過的基本綱領仍然認定,社會主義工人運動的「基本歷史經驗在於,認識到對資本主義進行修補是不夠的,必須建立一種新的經濟與社會制度」,因此「我們謀求建立一個自由、平等、沒有階級特權的團結互助的社會」。 ( http://www.tecn.cn )然而蘇東劇變後,不僅制度替代的設想逐漸淡出了舞台,甚至連使用「社會主義」這個概念都成了問題。一部分社會民主黨人提出,由於蘇東「現實社會主義」的失敗,「社會主義」這個概念已大大喪失信譽,不如棄置不用。 ( http://www.tecn.cn )最早提出這個問題的是原東德社會民主黨。該黨在1990 年2 月通過的基本綱領中宣布:為了同「現實社會主義」和統一社會黨的繼承者所使用的「民主社會主義」概念劃清界限,「我們寧願使用『社會民主主義』這一概念」。此後不久,奧地利社會黨領導人也以類似的理由提出了更改黨名的倡議,經過近一年的討論,終於把黨的名稱改為「奧地利社會民主黨」。 ( http://www.tecn.cn )從1991 年起,德國社會民主黨展開了一場關於是否應當放棄「民主社會義」概念的大辯論。以黨的重要理論家托馬斯·邁爾為代表的一方認為「, 民主社會主義」這一社民黨的主導概念,不僅「已由於失敗了的『現實社會主義』而喪失信譽」,而且「它在20 世紀末年也已不再如實反映它自己的綱領目標設想。因為它作為政治的和思想體系的關鍵詞,會使人想到一種全盤替代方案」,而「在目前的高度複雜的社會裡,在大多數領域,引向替代方案的通道是狹窄的,而對整個社會來說,主張全盤結構替代方案的想法已不再是明智的。因此在我們自己的綱領里也不再提出這一要求了」。他們斷言,「『民主社會主義』今天所描述的不是一種模式,也不是我們力求實現的一種社會經濟結構,而是一種由基本價值加以界定的規範性政治和理論思想」,而且「這一思想只能在以下的基礎上獲得實現:受到社會限制的生產資料私有制,承認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具有重要的協同調控職能以及承認社會制度的各個部分具有僅僅是有限的民主化能力」。因此他們主張拋棄「社會主義」這個「大的、具有政治象徵意義的詞」,而代之以比較中性化的「社會民主主義」這個詞。值得注意的是,邁爾等人所主張的社會民主主義( Soziale Demokratie) ,在用詞上不同於德國社會民主黨傳統上使用的社會民主主義(Sozialdemokratie) 。他把本來聯成一體的複合詞斷開,使「社會」變成形容詞,用來作「民主主義」的定語。如果撇開文字遊戲,他實際上是主張用「社會的民主主義」來取代「民主的社會主義」。 ( http://www.tecn.cn )反對的一方雖然認為,社民黨需要一種能表明自己特色的政治象徵和能激勵自己前進的社會理想,因此主張堅持「社會主義」概念。但是與其爭論對手一樣,他們也不再強調甚至反對用一種新的經濟和社會制度來全盤替代資本主義。這一派的重要理論家霍·海曼甚至斷言:「社會主義在理論上和實踐中設計並實際建立一個替代的經濟制度的嘗試,應該被看作是最終失敗了。按純經濟的標準衡量,雖然存在著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各種替代選擇,但是只有比它更差的,卻沒有比它更好的。 ( http://www.tecn.cn )鑒於替代的經濟制度在理論上和實踐中的上述最終失敗,只有在經濟制度和整個社會之間作出明確的區分,才能挽救社會主義的概念。」德國社民黨內的討論對社會黨國際和其他國家的社民黨也產生了影響。傳統「社會主義」概念的使用頻率越來越低。在多數場合,人們往往更樂於使用「社會民主主義」、「社會的民主主義」和其他一些自造的新詞。如布萊爾在提到社會主義這個概念時,就經常用「社會—主義」( Socialism) 來代替。他把「社會—主義」定義為:「不是階級、工會或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的理論,它是一種人們為了把事情辦好而工作在一起的學說。」看到以上種種變化,我們就不難理解,安·吉登斯在《第三條道路:社會民主主義的革新》一書中,為什麼要用「社會主義之後」作為第一章的篇名。 ( http://www.tecn.cn )顯而易見,他是把第三條道路視為一種告別傳統社會主義之後出現的現象。他認定,「現在社會主義——至少,作為一種經濟管理體制的社會主義——已經淡出了歷史舞台」。他在概述了社會主義的衰落之後自問:「過去,社會民主主義總是與社會主義聯繫在一起。現在,在一個資本主義已經無可替代的世界上,它的取向又應當是什麼呢? 既然共產主義在西方已經土崩瓦解、而更一般意義上的社會主義也已經衰落,那麼,繼續固守左派立場還有什麼意義呢?」根據上述考慮他宣稱:「『第三條道路』指的是一種思維框架或政策制定框架,它試圖適應過去二三十年來這個天翻地覆的世界。這種『第三條道路』的意義在於:它試圖超越老派的社會民主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社會民主主義的理論家們並不諱言第三條道路是一種新的修正主義。安·吉登斯宣稱:「只有在社會民主黨人願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徹底地修正他們的既有觀念的情況下,社會民主主義才可能存在並發展下去。他們需要找到第三條道路。」 ( http://www.tecn.cn )英國學者唐納德·薩松認為:「我們現在正處在社會民主主義歷史上的第三次修正主義浪潮中。」德國社民黨理論家托馬斯·邁爾也指出,第三條道路是一種新的修正主義,是起源於早期伯恩施坦主義的一個永恆進程的一部分。在這一進程中,社會民主主義從馬克思主義的教條轉變成了以價值為指導的實用主義。「如果社會民主主義拒絕用實用主義觀點指導自己的行動綱領,並拒絕不斷對那些指導它解釋現實世界、選擇政治工具和方式的理論和假設進行修正,那麼它就無法在一個極其複雜、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生存下去。」因此他主張將第三條道路理解為試圖將社會民主主義與自由主義重新融合在一起的一種不斷的努力。 ( http://www.tecn.cn )但是,社會民主主義與自由主義重新融合,不應簡單化地說成是社會民主主義被新自由主義化了。從發展趨勢上看,社會民主主義與自由主義之間確實存在著「趨同」現象,但這種「趨同」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它們在變化了的條件下都在改變自己的面貌以求適應,都在吸收對方的長處以彌補自己的短處,根本不存在誰被誰「征服」或「同化」的問題。 ( http://www.tecn.cn )從歷史上看,社會民主主義與自由主義趨同是有其深刻淵源的。恩格斯曾指出:「現代社會主義就其理論形式來說,它起初表現為18 世紀法國偉大的啟蒙學者們所提出的各種原則的進一步的、似乎更徹底的發展。」 ( http://www.tecn.cn )托馬斯·邁爾也曾直言不諱地寫道:「現代社會主義是近代自由主義的自由運動的徹底的繼續發展。它克服了由資產階級的財產利益決定的對近代自由主義概念的限制和歪曲。它作為自由主義的自由運動的繼承者和完成者建立在這一運動的基礎之上,並且在自己的綱領中保持了這一運動的真正成就。」 ( http://www.tecn.cn )在社會民主主義一百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它與自由主義的關係一直是既有相互對立、激烈鬥爭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取長補短的一面。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西歐的社會福利國家,可以說都是社會民主黨與新自由主義政黨共同設計和建設的。在此過程中,它們既向對方學習了一些東西,同時又未改變自己的根本立場。儘管許多新自由主義政黨早已把與社會民主主義大致相同的基本價值引入了黨的綱領,但這並不妨礙它們在政壇角逐中堅持中右立場。 ( http://www.tecn.cn )同樣,社會民主黨現在雖然自稱是「人民黨」,並且已經放棄了用社會主義制度替代資本主義的目標,但它主要代表的仍舊是社會中下層居民的利益,在政治分野中仍然屬於中左政黨。總而言之,社會民主主義此次以「第三條道路」為標誌的轉型,是一個以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為開端的歷史進程的延續。這次轉型的實質是社會民主主義與自由主義重新結合,以便對全球化和社會條件的重大變化作出回應。但是這種重新結合併不意味著社會民主主義被新自由主義化。至少到目前為止,社會民主主義仍繼續堅持其民主、自由、公正、互助和國際主義等基本價值,仍然首先關注公正、相互責任、社會團結等中左政治目標。只是在追求這些目標的過程中,它主張進行改革和創新,提出了「新經濟」、「新福利」、「新治理」、「新政治」等口號。迄今為止,這次轉型的過程仍在繼續,所謂「第三條道路」仍然是個未定型的東西。它最終將導向何方? 我們現在還難以得出定論,只能冷靜觀察、拭目以待。 ( http://www.tecn.cn )來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推薦閱讀:

風水學習之玄空立向
孩子,你為什麼必須刻苦學習(四十
為什麼你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蒼燃九宮盲派命理學習之秘訣點竅(7)

TAG:社會 | 學習 | 道路 | 轉型 | 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