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般若空不空--佛法的根本

般若空不空--佛法的根本

(2010-06-20 21:39:39)

標籤: 雜談 分類: 諸宗醍醐

緣起性空與三法印

宇宙萬事萬物(萬有)究竟從何而來,此中包括宇宙起源、地球起源、生命起源、人類起源等等起源問題在內,為古今中外一切哲學科學所研究之根本問題。綜合古今中外各家各派學說,對此問題之回答,概括言之,無非兩種:一種認為宇宙萬有都是由一種最簡單、最基本的物質所組成,如古哲謂為是氣、是水、是火等等,今日科學家謂為是分子、原子,乃至基本粒子,已研究進入夸克層頂部。一種認為宇宙萬有都是由一種超自然的精神力量轉化而成,如古哲所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印度婆羅門教謂為大梵天所化,西方基督教謂為上帝所造,伊斯蘭教謂為真主安排,乃至西哲今日謂為自然法則等等。這兩種學說,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萬有來源都有一個"第一因"。但無論如何窮詰,實在沒有一個真正"第一因"可得,因此佛法講宇宙萬有沒有"第一因"。正因為沒有"第一因",時間才能無始無終,空間才能無邊無際。然則宇宙萬有究竟從何而來,從何而生。佛法認為宇宙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就是" 由緣而生",任何事物,都是"緣生則生","緣闕則闕",即產生該事物的條件(緣)具備了,該事物就產生而存在,條件不具備,就不可能產生而存在。凡是緣生的事物,就必然具備下列三個特點:(一)、緣生事物不可能離緣而存在,也就是沒有脫離它產生條件(緣)的獨立自主性,這就叫無自性,佛法謂為無我。(二)、緣生事物都是隨緣運動著變化著的,不可能脫離它產生條件的變化而保持不變性,這就叫無永恆性,佛法謂為無常。(三)、凡是緣生事物都必然隨著它產生條件的規律,回歸到它應該回歸的地方去。也就是按照它自身規律而成、住、壞、空,生、住、異、滅和生、老、病、死的,這叫做寂滅性,佛法謂為寂靜。概括緣生事物這三個特點,就是佛教小乘的三法印:(一)、一切無我;(二)、諸法無常;(三)、涅槃寂靜。所以佛教特別重視"緣起偈",也叫"緣生偈"、"法身偈",佛教建塔造像,安藏開光,必將此偈供奉其中,視為法身舍利。偈曰:"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大乘一法印

佛教發展至大乘,將無我、無常、寂滅歸為空性,即無自性、無永恆性、寂滅性,均是萬有實相空性之表現。故將三法印演進而為一法印即一實相印,這一實相,就是性空。以是空性,成就萬有一切。所謂"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故,一切法不成。"但是不能執空,以為真有一個空,則又是自性不空了。所以"若有不空法,則應有空法,實無不空法,何得有空法?""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人見有空,諸佛所不化。"所以"空不空"的般若實相,就是萬事萬物的本體,也就是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這就是般若。唯是般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謂為空不空。這就是佛法。佛法究為何物?從佛法本身而言,若說皈依、受戒、灌頂等等是佛法,則釋迦未生前,印度婆羅門教早有此等儀式。若說輪迴、業力解脫等等之名義是佛法,則佛教未誕前,印度古典籍如《吠陀》、《奧義》諸書以及印度外道早有此等名義。若說瑜珈、禪定、護摩、修法是佛法,則佛法未傳前,印度宗教、學術早就有此等修行。佛法本身可說一無所有,可說沒有一點東西。佛說法四十九年,最後佛說他一字未說。若有人說佛說法,此人即是謗佛。佛法不但一無所有,沒有一點東西,就連這"一無所有"也"一無所有",連"沒有一點東西"的沒有也沒有。這"一無所有"的"一無所有",這"沒有"的"沒有",翻過來就是"無所不有"。這就是不可言說不可思義的般若。一切外道儀式、名儀、修法等等,歸於般若,都變成佛法;一切佛法之修持、教化、儀軌等等,離開般若,都變成外道。如此說來,宗教根本於般若,便是佛法之宗教;哲學證入於般若,便是佛法之哲學。若論佛法本身之"一無所有"和"沒有",豈只非宗教非哲學,簡直就是不可言說,不可思議。因為佛法本身是"不立一法,不破一法",而又是"有法皆立,無法不可破"的,是"泯四句、絕百非"的,即是"一無所有"而又是"無所不有"的,是"一貧如洗"、"一寒徹骨"而又是"華嚴富貴"、"重重無盡"的,是能斷金剛而又是理趣實相的。說佛法是宗教可,說佛法是哲學也可,說佛法是非宗教非哲學,或者說亦宗教亦哲學也無不可。翻過來說,說佛法是宗教不對,說佛法是哲學也不對,說佛法是非宗教非哲學,或者說亦宗教亦哲學,也沒什麼對。此非朦朧瞞旰,也非圓滑詭辯。說它唯心,它卻物在;說它詭辯,它卻辯證;說它神秘,它卻現實;說它迷信,它卻真理;說它性不確定,它卻恆常如實,確定無疑;說它無質規定,它卻其中有物,真實不虛;說它相對主義,它卻一實中道,不落兩邊;說它彼岸兩重,它卻二世圓融,不即不離;說它唯我神我,它卻眾同真如,非局自體;說它靈魂有神,它卻緣起性空,否認造物;說它勝義有,它又自性空;說它畢竟空,它又方便有。如此不可究竟,無第一因,才正是佛法之真實,才正是佛法之圓滿,才正是佛法之具足。這就是"空不空"的般若和般若的"空不空"。

般若的體相用

般若之體相用空,如表所示:

緣起差別 佛教大小乘,顯密教,無不宗"緣起性空"之旨,然各宗各派對於萬有之開展、生起之緣因及所現之現象,認識不同,而說法及教義也因之而不同。如小乘認為宇宙中生滅之法,皆自業自得,不外諦緣二種。因貪瞋痴三毒役使六識,所造之業勢力,令生死苦報連鎖不停,故稱三毒之業為染法之本。既因三毒造業之緣,而感起輪迴三界之業,故名業感緣起。其所現之相,即有為無為,總為七十五法。大乘相宗,則雲業有間隔,而保持此業不絕者,均系阿賴耶識含有萬有種子之故。故一切萬法,皆因因生無始以來第八阿賴耶識中受煩惱及業薰習,成諸法之種,次第變異成熟,而招現行之果,故名賴耶緣起。其所現之相,即五位百法。大乘性宗,則依無明為緣,薰習真如心體,忽然而起,萬有差別,所謂如來藏隨緣成一切法,而如來藏自體不變,故名如來藏緣起,其所現之相,亦會歸真如,故又名真如緣起。如《楞嚴經》云:"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五陰六入,皆如來藏,非因緣,非自然性也。"一乘圓教,則謂一切色心諸法,具六相十玄之妙,即有為無為諸法,無單獨成立者,說一法即成一切法,以彼一切法為緣,而起此一法。而彼一切法,若少此一法為緣,亦不得起,即萬有各種皆緣於萬有而起,此種立即互入,全體無礙,重重無盡,即法界緣起也。密教則認為一切色心諸法皆六大所成。六大者,地水火風空識也。前五大為物質,後一大屬精神。精神不離物質,物質不離精神,物質可轉化為精神,精神亦可轉化為物質,互遍法界,各不相礙,而隨因緣之聚散離合,成一切萬有諸法,故名六大緣起。此六大之總體,地堅、水濕、火暖、風動、空無礙、識了知,總茲六德,曰一法界。而六德所成之差別事物,歷然不爽,曰多法界,此與法界緣起之義實質相同也。其對於現相諸法,則以四種曼荼羅概括之。如表所示:

性空側重 就性空而言,佛教大小乘、顯密教因當機不同,弘法有所側重,因而闡揚般若也不盡相同。如表所示:

佛法之根本在般若,般若之根本經典在玄奘所譯六百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而六百卷《大般若經》之精萃又在第九分〈能斷金剛分〉及第十分〈般若理趣分〉,即《金剛經》與《般若理趣經》也,而此二經之綱要又在一卷通攝三乘圓融大小顯密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金剛經》側重講般若之用,即觀照般若,從圓滿佛法空不空上明空,《般若理趣經》側重講般若之體,即實相般若,從圓滿佛法空不空上明不空。而《心經》圓融觀照實相,從圓滿佛法空不空上明空不空。

佛法的真理就是般若。般若是平等的,以行願境不同而有果位之不同。無我為人而行般若是大乘,只知自利而行般若是小乘。修顯了實相般若是顯教,修秘密理趣般若是密教。在生活中了生死是世法,在了生死中生活是出世法。般若是圓融的,所以佛法是圓融大小乘,圓融顯密教,圓融世出世法的。它是教導所有眾生都能"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轉化五濁惡世為人間凈土。所以佛法的真正了義是積極的,入世的,它的本質精神就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眾生有一不成佛,我不成佛","度盡六道眾生,而無得度者"。這是徹底無我為人的大乘菩薩道,是究竟緣起性空的般若法。所以佛法講般若是空。又是不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謂之空不空。真空而妙有,有體有相有用,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色聲香味觸法,有花有月有樓台。圓滿具足,真實不虛。妙有而真空,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不可言說,不可思議,強名之曰般若。不可言說而說之者,皆譬語也。故一切經論皆是譬喻,一切印相皆是表法,不可執著。特別是密教,是講佛果之實相,明佛果之境界,更是不可思議。一定要堅持三昧耶戒的"不應遠離菩提心,不舍正法不邪行,於一切法不慳吝,不得不饒益眾生"這四條根本原則修行,經大阿闍黎允許入壇灌頂修學,方可深入金剛密乘,修學事相。

推薦閱讀:

正常狀態下的心——阿姜查
達道居士:甚麼是佛法
不要執著
虎溪尊者優曇普度大師蓮宗寶鑒節要(《念佛法要》卷一念佛指南毛惕園居士敬輯)
佛門大德談「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

TAG:佛法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