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第八講 (下)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第八講(下) 2014-09-01 16:56閱讀:

X  丑三、合四寅初、正合法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我們接著看到講表的第二十二頁,「合法」、把法跟喻合起來說。在無量的『生死曠野』當中,『菩提樹王,亦復如是』,菩提樹王就是本覺的理體,也就是佛性,每個人本具的佛性,眾生平等的佛性『亦復如是』。  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我們要灌溉菩提樹王、要利益一切的眾生,就好像你大樹當中有樹根,灌溉大樹要從樹根灌溉,這些樹根是什麼?就是你利益一切眾生的大悲心,要用大悲心去灌溉樹根,用大悲水來灌溉樹根,就是利益一切的眾生,這樣子就可以成就這棵菩提樹的華跟果。這『華』我們剛剛講的始覺、種種的禪定智慧華報,『果』就是究竟覺就是佛果,但是過程就是要有大悲水來饒益眾生。  我們在凡夫位的時候,我們會非常執著自己對不對?每個人都會想說我自己要先得到安樂才會考慮到別人,很少說自己很痛苦的時候還會想到別人、應該是很少。在經論當中就有教導我們怎樣去發起大悲心、教導我們怎樣去發起菩提心。阿底峽尊者(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是密宗的一位修行人,他就是修行「七種因果」來開展他的菩提心的心量。  我們凡夫有身見、有我執,所以你煩惱的根本,就是從你身見而來的、從我執而來的。大家可以思惟一下,假設你今天沒有色身的時候,你是不會有什麼貪瞋痴對不對?你的貪瞋痴都從那裡來的?從身體而來的。假設你今天把你的色身看的…說色身跟你沒關係的對不對?假設你把色身跟你分開來討論,這是我們佛法講的,我們的神識跟你的色身其實是兩回事,那神識就依於我們的佛性。假設我們能夠這樣看,就好像我們人住在房子里,我們人是佛性,但是房子是我們的色身,你不會為了房子壞掉而感到貪瞋痴對不對?也是有啦、不是沒有,但是你不會那麼嚴重、對不對?你不會為了房子起很大的貪瞋痴,你只是說壞掉再換一棟房子、對不對?身體就像房子一樣--我們的身見,所以你要打破你的身見,你要做再去做利益眾生事情的時候就比較容易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  阿底峽尊者教導「七重因果」,七重因果就是七個次第,它可以生起廣大的菩提心。原理其實也是很簡單,只是你肯不肯去修而已(其實很多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就差在這裡)。你怎樣去做到呢?就要時時去加強你對它的勝解、對它的理解,要更深入的思惟。比如說我們舉個例子,你認為很重要的時候,你是不是就去做?比如說吃飯睡覺的事情,你每天都要去做,有沒有人說忘記吃飯睡覺的,應該是很少(也是有)。但是你把它認為很重要、必須的時候,就是說你把利益眾生的事情認為是一種必須做的事情,你就會勉強、一開始勉強自己去做;再來你就會很自然的去做,把別人的事情當做比你的更重要,這時候你的心量就更加的廣大;這時候你就不會為了你小小的病痛…(有些人就是小小的身體的病痛就好像快世界末日)。其實你在思惟別人有更多的痛苦,也需要你去救拔的時候,你就把你自己的痛苦暫時放在一邊;你把痛苦放在一邊的時候,其實這痛苦就在減輕,你沒有用你的執著一直加強,一直加強你的煩惱、加強你的我執。  七種因果--第一個就是「於諸有情修平等心」、「平等舍」。我們要利益眾生之前,先要打破一個觀念就是冤親觀念,你心量要擴展的時候,你面對的是一切的眾生、不是一兩個眾生而已,你的發願的對象是一切無量無邊的眾生、一切的有情。這時候你先要修平等舍,把對你是冤家或者是親家的眾生都要把他看做是平等的、起平等心,這時候你的菩提心的量才會增廣起來。  沒有人在發菩提心的時候,一開始就有簡擇的;比如說我們受五戒、受八關齋戒,你得戒體的時候是在三歸依,他就是思惟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眾生,心中是沒有簡別的;比如說你願斷一切惡,你沒有簡別說那一件不好的事情我保留要去做,這樣你就得不到戒體。所以你願度一切眾生、願利一切眾生的時候,你心中也是不能保留,說那個人過去對我很不好,常常找我麻煩,這個眾生我不要去度,這樣子你沒辦法得到戒體,你的內心是沒有簡擇的,是無量無邊的。  第一個你要把冤家跟親家視為平等,看到他、你要從他的體性、他的本體是同一體性,都是佛性,平等的沒有差別的。他會對你好對你不好,那只是因緣的作用而已,但是他的本體是佛性跟你是同一體性的,所以你可以生起同體大悲。第一個平等心。  第二到第四就「修一切的樂意之相」,就是生起我們大悲心的助緣,用什麼助緣來生起?第二個就是「知母」,知母的意思是什麼?阿底峽尊者教導我們在利益眾生之前,我們要先思惟為什麼我們要利益一切眾生?因為一切的眾生都可能是我們過去生的母親,講到母親大家應該心裡會比較產生這種利益的心、對不對?因為母親對我們有恩對不對?所以你一開始就把一切的眾生都當曾經做過我們的母親。實際上也是有可能的,因為我們在無量無邊的生死當中,有無量無邊的人做過你的母親,不然,你怎麼來?一定是有人做你的母親對不對?所以第二個就是觀察一切的眾生,雖然他現在是我的冤家,但是他過去生曾經做過我的母親,他也曾經像小時候母親我們對種種的照顧,為了自己、為了我們小孩子犧牲自己,這就是做母親的人能做到,她為了小孩子,她可以犠牲自己的睡眠、安樂。所以第二個先「知母」。  第三就是「念恩」,念恩就是觀想、思惟母親對你種種的恩德。  第四就是「報恩」,你內心生起要去報答母親的恩的意樂,產生念頭起來。你產生念頭的時候就是知母、念恩、報恩,修一切的樂意之相,這就是助緣,增加起我們的大悲心。  這只是一種助緣,打破我們凡夫比較強的利益自己的心。假設你這樣修的時候,有時候我們為了自己的母親(孝子為了自己的母親,在過去很多孝道的故事),他為了母親他可以「卧冰求鯉」或者是等等,這就是他能夠犠牲自己的安樂。所以我們思惟一切的眾生,都是過去生對我們有恩的母親的時候,你要利益他的時候會比較主動、比較積極對不對?是不是你就把距離拉近,不會說自己跟別人是兩回事。  第五開始正修大悲心。第五就是「修慈」,慈是與樂,我們要利益眾生給他一切的安樂。  第六「修悲」,悲就是拔苦,一切的眾生有苦的時候,我們都要幫他去除,思惟修悲。  第七就是「修增上意樂」,一切的快樂、一切的痛苦,最究竟就是讓他能夠脫離三界的生死,證得無上的菩提,所以增上意樂讓一切的眾生,都可以得到無漏的究竟的解脫。  這七個次第你修圓滿的時候,菩提心就生起來,你的菩提心的量就會增廣。從第一個「平等心」、第二「知母」、第三「念恩」、第四「報恩」、第五「修慈」、第六「修悲」、第七「修增上意樂」,這就是阿底峽尊者所教我們的發菩提心七種因果、七個次第。  另外還有寂天菩薩他有教一個方法叫做「自他交換」,就是你自己跟他交換、把立場交換來思惟。比如說你看到眾生在受苦的時候,你要把他當作他的苦是你的苦,這時候你就會主動的去幫他脫離;就好像你自己在受苦一樣,你就趕快去除痛苦,這叫自他交換,把自己跟對方、把自己跟眾生的心境對調,因為一般人就是會執著身見跟我執。  阿底峽尊者在因地的時候,他本來是沒辦法證得空性,因為他的大悲心、菩提心的量不夠,他後來學修七種因果之後,大悲心的量增廣、菩提心的量增廣,他馬上就證得我空法空的空性。所以有時候我們這樣想,你在做利益眾生的事情,其實對自己是沒有什麼損失,雖然我們自己還是要有戒定慧的基礎,但是你戒定慧的基礎,你慢慢修,你可能到一個瓶頸,你就沒辦法突破;因為你的瓶頸就是說你都執著在你的身心當中,每天都在思惟觀察你的五蘊怎麼樣,這樣子有時候會增加你的我見;但是你開始利益眾生起大悲心、菩提心的時候,你就忘掉你的我執,這時候,你空性的智慧慢慢的就增強。所以到了大乘比較高的菩薩的階位,利他就是在自利。你看阿底峽尊者本來是沒辦法證得空性的,他自己在那裡、可能在山洞裡面一直在那裡修止觀,但是就是沒辦法突破;但是他開始修大悲心、修菩提心的時候,他沒辦法突破的執著突破了,因為他的心量變廣、他已經忘掉他自己的身見跟我執,所以在利他的時候就能夠自利,這是比較高的層次。  我們基本的戒定慧還是要俱足,你可以先修觀、先靜中修觀,就說我們雖然起大悲心,但是我們不一定什麼事情都要去做,因為我們能力不夠。凡夫的菩薩先把你的心量擴大,但是從事修上、六度萬行我們是沒辦法每樣都去做的,這只是在我們因地當中先隨喜,可用隨喜的心或者是用觀想的心。但是你觀念不能沒有,就是你心量擴大的時候,你在修行當中你在進步會比較快,你不會為了這種自己的這種身心、這種小小的這種障礙,或者煩惱就產生退轉信心。所以古人講「為利有情願成佛」,他成就佛道是為了利益有情,這時候,他就會更精進、更勇猛;假設你是為了自己要成佛的話,你的心就會比較小一點、你精進勇猛的心就會比較弱,所以你為利有情願成佛,而且可以迅速的成佛跟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寅二、重征釋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寅三、反結成  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你能利益眾生的時候,就在成就自己的『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梵語翻做中文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覺,所以利益眾生的時候就是在利益自己。  『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所以菩薩要成就佛道一定要從利益眾生當中去圓滿,因為你看比喻一切眾生就是你的樹根,你要得到枝葉花果繁茂,就是根要旺盛,它的枝葉花果才會繁茂。寅四、結示令知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最後『善男子』,普賢菩薩就叫了善財童子一聲『善男子!汝於此義』,『此義』就是前面所說的這些道理,『應如是解』應該如是的了解、如是的認知。『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這就是法供養,利益眾生供養,令眾生得到究竟的安樂,就是對諸佛最好的法供養、如說修行供養。  『以眾生心平等』就是講到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度眾生--比如說你要利益眾生的時候,你不能看他的表相。我們昨天有講你利益眾生的時候,你不要有這種貴賤貧富的表相,你要看他的本體,這樣子的時候,你才有這種平等心,而且你看他到本體的時候,你可以把他當作--他是未來的佛,你這種心就會比較廣大。比如說你要布施,對未來佛你就是要恭敬的供養。  所以心念一轉變的時候,你的心量、你的菩提心的量就會變廣,你要『成就』這種『圓滿大悲』就更加的快。為什麼大悲心之前要加個『圓滿』?這『圓』就是針對偏來講,有些人的大悲心是有偏的,就剛剛我們講的他是有偏的,他利益眾生他是有簡別的,比如說他利益他有緣的人,沒緣的人、不認識的人跟他沒關係、漠不關心。菩薩他要修圓滿的大悲心的時候,你的量就是要利益一切的眾生,你只要看到一切眾生乃至一隻螞蟻也好、一隻昆蟲也好,這一切的眾生都是平等,不論他的形狀大小或者貴賤,都是你要利益的對象。所以『圓』就是沒有偏的意思,就是他的範圍是量很廣。  『滿』是針對有漏、有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有夾雜煩惱。一般我們修慈悲心,或者是你在修福報、修善業的時候,有時候會夾雜煩惱。漏就好像一個瓶子裡面,你把它裝水,但是有破洞。煩惱就是破洞,有身見、我執、人我分別的時候,這就是會不圓滿、就不滿,你就邊裝水、你邊修福的時候你福報就邊漏失,為什麼?因為你有夾雜煩惱,這就是說你在修慈悲心的時候,夾雜著個人的貪心、貪求福報,或者貪求名聞、聲名地位。  有些人他還有一種心態,就是說他在修福報的時候,他有比較的心也不行;有勝負之心(我們上次講),你在供養的時候有勝負之心,或者在布施的時有勝負之心,就是跟阿修羅道相應。你看阿修羅他也是很有福報,但是他的福報就不如天道,天道的眾生因為他心能夠慈悲喜舍;但是阿修羅他就是勝負心比較強,他在修福報的時候,就是產生勝負心;比方說布施、你布施多少我就要比你更多,這種對立的心就是不好。  心量廣跟不廣其實不是在外面的物質的多少,它是在你的心量的大小。比如說我們之前有講到,一個貧女,她用兩文錢的燈來供佛,因為她心量發的廣,比阿闍世王用很多的燈油來供養佛還要亮,她用兩文的錢來買燈油,而且她的亮度還比較亮,連目連尊者用他的神通力都吹不息,因為她願力的加持、她心量廣大的加持。所以圓滿大悲是不容易的,一般人就是可能會偏或者是會漏失、夾雜煩惱,這也不是說一兩天可以做的到,你在邊修的時候,你要邊觀照,觀照你的身口意是不是跟煩惱相應。  有個更麻煩的就是說,一般人不去研究道理的時候,他跟煩惱相應他不知道,你跟他講我執,他說我沒有我執、我沒有起煩惱,這個就不容易。假設你自己沒有觀照的能力,你要去改變就更不可能,就是有些人說我沒在發脾氣,其實他已經在生氣,他還在說我沒有發脾氣、我沒有在生氣,這就是當局者迷。所以你們平常就是要在靜中修的時候去觀照你的心念,是不是跟貪瞋痴煩惱相應,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常常去觀照。辛三、總結『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是總結跟前面的每個大願都是一樣的,他的「虛空界盡」的時候,他的願還無盡,眾生界盡的時候,他隨順眾生的願是無盡而且是念念相續,時間是沒有間斷的、沒有疲厭的。庚十、釋普皆迴向三  再來我們要講到第十個「普皆迴向」大願,從第一個大願禮敬諸佛到第十個大願普皆迴向,每個願的空間時間都是無量無邊、時空無盡的,我們大家先請合掌、我們把經文念一遍。『複次善男子,言普皆迴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盤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如是所修迴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請放掌。

辛初、牒名  複次善男子,言普皆迴向者。  第十大願就是「普皆迴向」,我們昨天有講到說普皆迴向,第八「常隨佛學」是回因向果,第九「恆順眾生」是回自向他,第十「普皆迴向」是回事向理。當然回事向理就包括前面從第一大願到第九大願,都包括在理面。所以一般我們講的迴向有三層次的迴向:  回因向果,在因地的修行迴向菩提佛果,這叫回因向果。就是我們因地所修的一切六度萬行、一切的善法都迴向能夠成就佛道。比如說我們現在修凈土法門,我們就可以把它當成你修一切的善法,就是迴向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也是回因向果。因為往生極樂世界就決定可以成佛,你在那裡決定可以成佛,所以就是回因向果。我們迴向往生極樂世界也是很好、在那邊成就佛道。  再來就是回自向他,你恆順一切眾生,把功德迴向給一切的眾生,利益一切的眾生就是回自向他。  回事向理,事就是在事相上的修行,可以迴向到本覺的理體、菩提樹王。我們修一切的事相的六度萬行,乃至修一切的善法,這些事相的功德都是有漏的,你要把它迴向到無漏的本覺理體、二空真如、我空法空的真如智慧本體。所以講到「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不是說你修的越多,比如說你念了多少佛、誦了多少部經,你的心性就變更多,其實是不增不減,我們的本體是不增跟不減,所以我們所修的一切的事相的功德、事相的法門只是要恢復你的本體而已。就好像這鏡子它本具就是光明,我們現在所做的--你修凈土也好、修禪宗也好、修密宗也好,你現在的法門,就是要把鏡子的灰塵把它擦掉、把這污垢擦掉而已,並不是鏡子變的更光明,不是、只是恢複本來具足的光明,所以你要回事相理。並不是說你做很多事相的功課,你的本體就會增加,其實本體是不增不減,我們只是把它開顯出來,所以普皆迴向最重要的就是回事向理,回到自性本具的功德不增不減。  『複次善男子,言普皆迴向』就是普賢菩薩就又稱善財童子善男子。辛二、釋相二壬初、明所回善根  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  講到「普皆迴向」是什麼內容?底下就是解釋相狀「壬初、明所迴向善根」就是你所迴向的內容,從第一個「禮敬諸佛」、從禮拜到乃至隨順第九大願「恆順眾生」,所有的功德都是我們迴向的善根,在佛法所修的善根都是要迴向。壬二、正明迴向二癸一、願離苦成善 皆悉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盤正路。「壬二、正明迴向」底下又分為兩個「願離苦成善」、「癸二、發心代苦」。我們先講到「願離苦成善」就是迴向給一切的眾生,願他們能夠離開煩惱痛苦、成就善業安樂,所以離苦成善。從第一個「禮敬諸佛」到第九的「恆順眾生」,所有功德『皆悉迴向』的範圍有多廣?『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的眾生』,一切的眾生都是我迴向的對象。我們在做功課你就這樣子迴向:「願一切的眾生都能夠離苦離得、普願沉溺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剎」。「普願沉溺諸有情」就包括一切的眾生,沒有簡別的,所以你的迴向是沒有簡別的,不能有簡別的。  『願令』一切的『眾生』底下就四件事情的代表:第一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身心可以得到安樂,沒有種種的煩惱痛苦。  第二願令一切的眾生『欲行惡法,皆悉不成』,一切的惡法、眾生要去做什麼惡法、惡業的時候,迴向給他們都不能成就。以前就是聽說有人去寺廟,還是去什麼土地公廟、還是什麼廟,他去求你知道嗎?求壞事能夠做成,這個有夠顛倒的,壞事去求佛菩薩讓你做成,佛菩薩不就跟你一樣顛倒?所以『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我們去求佛菩薩一定要求善法、求善法給成就,因為佛菩薩都是迴向給人家『欲行惡法,皆悉不成』,你要行惡法,本來你沒有講可能還可以成就,但是去跟佛菩薩講,他反而讓你不成就,所以你要做壞事不要去跟佛菩薩講。  第三迴向給一切眾生『所修善業,皆速成就』。他的善業都能夠成就,一切的善事我們都隨喜,這叫成人之美、隨喜,『皆速成就』很快的成就善業。  第四這是更重要的、最究竟的,願一切的眾生能夠『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盤正路』,『諸惡趣門』包括三惡道,畜生道、惡鬼道、地獄道。『諸惡趣門』關閉起來,把通往三惡道門關起來,就是讓一切的眾生不要去做惡業。你不要去做惡業,沒有這個因的時候,自然就沒有得果,你把因斷除掉,就是把門關起來。把道路阻塞起來、關起來要做什麼?『開示人天涅盤正路』,幫眾生開導啟示得到人天的善道,乃至得到涅盤的正路。人天善道還不究竟,你得到人天善法,福報享盡還是會墮到三惡道,這是不究竟的。最究竟是到涅盤的正路,不論是阿羅漢的偏空涅盤也好,或者是佛的大般涅盤也好,只要你入涅盤就是得到究竟的解脫。  講到阿羅漢的偏空涅盤(其實阿羅漢是沒有入偏空涅盤的),在《法華經》裡面你們就可以看的出來--沒有固定的一個阿羅漢。只要你成就阿羅漢的時候,阿羅漢就是入滅盡定,就是入無餘涅盤,雖然他的色身都不見,剩下他的第七識跟第八識,他連第六識也沒有活動。但是佛他就用他的神通力,他可以到他的滅盡定當中,喚起他過去生大乘的善根,為他開示《法華經》的大乘的佛法,讓他回小向大。實際上阿羅漢是沒有一直入涅盤的,以大乘的思想是這樣子,所以沒有固定的阿羅漢,最後他都一定會回小向大。  阿羅漢回小向大的時候,就看著他的心量,像蕅益大師《教觀綱宗》裡面,就有提到藏、通、別、圓,就看阿羅漢他是屬於什麼根器,假設他過去生是屬於通教的根器,他就接到通教的果位;假如他過去生有別教的根器,他就接到別教的果位;假設他是圓教的根器的時候,他就接到圓教的果位。他雖然斷掉見思惑,他接的果位隨著他過去的善根不同,他接的果位深淺也不一樣(以後有因緣大家去研究蕅益大師的《教觀綱宗》),所以偏空涅盤是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在《法華經》《化城品》裡面有講到,比喻我們從凡夫到成佛,這條路大概有五百由旬,這一由旬假設十公里好了,你這條路有五千公里要走。佛在《法華經》裡面講到,他說佛帶著很多的人走三百由旬,三百由旬的時候大家都很疲累,這是比喻眾生的根器,小根器的人他就是要得到暫時的快樂,所以佛就示現化城。化城就是偏空涅盤,就是小乘的阿羅漢果,佛讓他在這過程當中先休息。因為你一開始從凡夫要走到成佛的路,經典上說要三大阿僧祇劫,大家可能不知道三大阿僧祇劫有多長,你要是知道數目,有些人他就會退縮、我還是不要成佛好了,我還是這樣子隨自在去輪迴就好了,因為修行還比較辛苦,要走那麼遠的路,所以佛就方便設一個化城,就是阿羅漢的偏空涅盤。阿羅漢入偏空涅盤,他一定很高興,終於可以休息,但是佛就等他休息夠了以後,他就開示大乘,你後面還有兩百由旬的路要走,這時候阿羅漢他休息夠了,而且對自己有信心,這時候他再走兩百由旬的路,就不是很困難。  這就是佛度眾生的善巧方便,所以實際上是沒有偏空涅盤的,佛一定要眾生都成佛他才會出世的,他不可能出世叫你去得到人天的福報而已、不可能的。佛就是要「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令一切的眾生都成就佛道,所以最究竟就是佛的大般涅盤。  所謂的大般涅盤其實並不是涅盤,它是不住生死、不住涅盤,你看佛他的法身是如如不動的,但是他的報身、化身,他可以應化無量無邊的世界。所以佛根本沒入涅盤,就剛剛講的高明的意思,其實是沒有死掉,它只是一種方便說而已,他只是到其他的國土去化導眾生,並不是說佛真的入涅盤,佛有無量無邊的化身,他的法身是遍虛空盡法界的、沒有生死的,所以大般涅盤是不住生死、不住涅盤。證入大般涅盤是最究竟的,願眾生都是可以成就大般涅盤。癸二、發心代苦  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得到惡的果報的時候要感極重苦,『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這是一個願,但是眾生的苦其實是沒辦法代受,理論上來講業是沒辦法幫他擔的。有些初初學佛的人,他有時候很害怕、害怕說什麼我功德迴向給他、他的冤親債主是不是會來找我,有些人就會擔心,就好像你幫助的對象,他跟某某人有仇,他的仇人因為你幫助他,就認為你跟他是同一夥的,他就產生對立心。其實就根本上來講是不會,你迴向給一切的眾生,對你的功德也沒減少,你迴向給一切的眾生都沒有減少的,就好像這蠟燭點給人,蠟燭的光還是一樣多並沒有減少。  還有一點就是助念,有些人也很害怕助念,助念完了好像心裡就毛毛的。其實助念本來是一件好事情,就像我們講的,你要利益眾生之前你自己戒定慧要夠,假設你自己戒定慧不夠,你去做利益眾生的事情,真的有時候會損己利人,因為這是你自己的問題,所以並不是說助念旁邊的冤親債主就跟你回家,實際上是不會這樣子的。但是有一點--因為我們的定力、智慧不夠。就是說我聽人家講說,精神病的醫師常常聽精神病人講精神狀態,後來他也變得精神有點錯亂,為什麼你知道嗎?因為受環境影響,這是會的、凡夫是會受環境影響的,你去助念你常常就是心裡毛毛的,久了你常常熏習、一直想旁邊有什麼鬼魂、冤親債主的時候,你其實不是帶對方的冤親債主,你是感召自己的冤親債主過來,因為你有這個心的時候,你會感招你過去的冤親債主趁虛而入。就好像有些人修行他要一直看到佛、看到什麼感應,就感應到他過去的冤親債主來示現,你要看什麼相,就示現什麼相給你看,這樣子他就容易著魔。  所以根本原因還是在自己,外面的境界只是個助緣。假設你的定力不夠的時候,我們就是先把自己充實好,不一定急著去做很多利益眾生的事情,你先充實你自己的戒定慧,你的戒定慧具足了,去做什麼事情--你在利益眾生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利益自己,沒有差別的,你到這個程度的時候,你去做什麼事情就不會有障礙。假設你自己就不穩定,你要去很勉強去做很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這有時候真的是會影響到自己的這種定力,還有你心的專註力也是還是有點差別。  最後我們就是講到發願跟迴向有什麼差別?一般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就會發願,比如說我們在受戒的時候會發願、發願要受戒對不對?發願就是你還沒這個修法門之前的一個願,這就比喻一台車子,這個願就好像人在前面拉,前面這拉車的人就是願。迴向是說你已經修完功德,比如說十大願王,你從初禮敬諸佛到第九恆順眾生,你修完九大願,具足功德的時候,你最後的迴向,就好像車子後面有人在推的意思。  所以這個願是一種前導、在前面的引導,迴向就是在往後推,因為有些人他修完法門,他雖然具足功德,但是他不會迴向、不會迴向的時候,你這功德就比較小、心量比較小;假設你的心量大,你將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其實你的功德的量就擴展大。所以在《四十二章經》裡面也講到,你本來是一支蠟燭的光,但是你引導給一千支蠟燭,你這隻蠟燭的光也沒減少,但是你的一千支蠟燭的光增大,迴向的功能就是擴展我們心量,還有你的功德的廣大。好、接著我們就看到總結。辛三、總結  菩薩如是所修迴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跟前面每個大願都是一樣,所修的迴向、普皆迴向都是虛空無盡的、他的願是無盡的。再來我們就翻到二十四頁,這一段我們把它講過,我們這節課就到這裡先告一段落,下一次我們再從「顯經勝德」地方再跟大家做個討論,大家先請合掌。戊四、結益令知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  這是普賢菩薩把前面的十大願王的內容都解釋完,最後就叫『善男子』,就是稱善財童子,以上『是為菩薩摩訶薩』,這大菩薩所修的這種十大願王、『十種大願』虛空無盡,『具足圓滿』。假若有『菩薩』以此『大願』能夠『隨順趣入』,隨順十大願來修行,能夠成就底下三種的功德:第一、『則能成熟一切眾生』,能夠成熟一切眾生的善根;第二、自己能夠『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自己也可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第三、能夠『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能夠成就圓滿普賢菩薩的這種諸行願海,廣大的這種十大願王。所以『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就是又告訴善財童子『汝於此義』,就是以上所說的這些道理,應該如是的了知。我們這節課就到這裡,下次我們再做後面的解說。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立場決定觀點,眼界決定境界——金正昆教授高級商務禮儀
    《黃帝內經》生命的4重境界,看完頓悟,永久收藏,受用一生
    男女間最高境界是「偷不著
    境界高的人如何與境界低的人交流?
    女人味的三層境界

    TAG: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