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與佛教 – 【人人分享

前些日子在廣播里聽到有人論述量子力學與佛教的關係,講的挺好。圖書館裡量子力學的書似乎也有一種可以與佛教世界觀建立關聯的可能性。轉了新浪博客的一篇文章,我還是相信他們確實存在聯繫。佛教以及中國古代的很多東西是不能用迷信來一棒子打死的。

精密的佛教微觀世界觀

推薦「量子力學迫使我們認識到,宇宙並不是物體的集合,而是統一體中各部分間相互關係的複雜網路。但這正是東方神秘主義體驗世界的方式。他們所描述的經驗與原子物理學家所使用的語言是極為相似的。」西方著名物理學家卡普拉這句話,可以讓讀者重新認識宗教,特別是佛教。他在《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中說道:「《大方廣佛華嚴經》與現代物理學理論有驚人的相似性。」

當經過千辛萬苦、無數試驗和推理的科學發展至認為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元素是原子的時候,早在2000多年前的佛經及佛教小乘毗婆沙派的學者們卻在各種佛教典籍中記載了原子還可以被分割多少倍才會出現的微粒子,即佛教的「極微」或者「臨虛塵」。

在佛教小乘有部學派著名代表作《大毗婆娑論》中說,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是「極微」,這種微粒子是一切物質的最小組成元素,是被無限分割後的產物。「極微」已經不能被繼續分割,因為它已經極為微小,幾乎接近虛無,所以也被稱為「臨虛塵」。「極微」無法被肉眼看到,也沒有前後、左右、上下六個平面,因為如果還有三維的概念,那麼一定還會被分割。有部學派認為,世界上任何一種物質,都是由無數的「極微」所構成。

雖然極微不能被繼續分割,但它卻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等八種能量凝聚而成。讀者要注意地是,地等四大並非普通觀念中大地、海水、火焰及狂風,而是四種能量的代名詞。地是硬度的代表,即使最細微的物質也具有硬度;水是濕潤的代表,如果沒有水大的能量,物質無法凝聚;火大代表溫度,風大則是運動的動態象徵。

即使這沒有三維方向、無法分割的物質最小單位「極微」,現代科學也尚未發展到清晰認知的程度。但在佛教內部,有部學派的觀點只是最初級的認識,這種認為「無方分極微」真實存在的學說,在大乘唯識及中觀學派中,被陸續否定,並建立了更為合理的思想體系。

前面章節我們提到,宇宙的構成並非單純的物質,還有精神及非物質、精神的其它等。物質的最小單位是「極微」,那麼精神呢?佛教又是如何認識屬於精神的心識呢?在有部學派中,心識的最小單位是以時間來分割的。最短的一個念頭稱為「剎那」,一剎那到底有多久,經論有各種比喻,比如說一個極為強壯的成年人一彈指,相當於65個剎那。但無論哪種比喻,都是闡釋一個不能再短暫的念頭概念。

自愛因斯坦相對論誕生以來,人們對時間也有了新的認識。加入時間的四微觀念,開創了人類科技的新視角。佛教把既不屬於物質也不屬於精神的時間,歸類到另一個組成世界元素的類別,即與物質、精神都不相應的其它中。我們將在下面章節中作具體的介紹。

在世界是唯心還是唯物的觀點上,佛教內部的四個學派也有分歧。其中的有部學派、經部學派和中觀學派認為,外部環境是客觀存在的,是人類的認識對象,與唯物論類似;唯識學派則否認有離開精神而單獨存在的外部環境,認為外部世界不過是心識的投影,屬於唯心論。在世界三大語系佛教的傳承中,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以唯物論為主流思想,而漢傳佛教則以唯識觀點為主流思想。

無限的佛教宏觀世界觀

世界一詞,據說最早來自佛教。在古老的佛經中,世界包括兩種屬性,即時間和空間。所謂「三世十方界」就是世界的全部概念。三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十方界是指東等四正方、東南等四隅方和上下,共為十方,屬於空間。

除了在《阿含經》、《俱舍論》中所描述的一個基本世界的構架外,佛陀尚在《華嚴經》中描繪了一個更為廣宏的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圍繞四大洲、日月等而組成的包括地球在內的世界,不過是宇宙的微塵、世界的芥子。象地球這樣的世界,在無限的宇宙時空中,甚至連滄海一粟都算不上。

《華嚴經》的世界觀,不是簡單地描述世界的構成與方位,更側重以多維角度、相對概念來論述世界間的多重關係。在《華嚴經》中寫道:「宇宙中有無數的微塵,在每一個小如芥子的微塵中,卻有無量廣大無限的世界存在;如是重重無盡……在一微毫內,可以呈現無限廣大的國土;在一芥子中,佛陀可以為眾多有情宣講佛法……」這種大小互融、一多相攝的理念,在愛因斯坦相對論問世之前,人們根本無法理解和接受。只有在思想和心胸極為開闊的佛教徒中,默默地流傳和被信奉著。

被稱為雪域鐵人的藏傳佛教嘎舉派祖師米拉日巴尊者,在經過長期的苦行修持後,證悟了極高的成就。有一次,他派遣自己的得意門生惹瓊瓦去印度學習深奧的密宗法門,當惹瓊瓦學成歸來後,心生驕慢,覺得自己學會了自己的老師也不懂的深奧佛法。但他的這一不好心態被正在歸途迎接他的米拉日巴尊者以神通獲知了,為了折服惹瓊瓦傲慢的心態,米拉日巴尊者以神通降下了拳頭大小的冰雹。此時尊者自己躲在了路邊一隻廢棄的牛角內,但奇怪的是,牛角沒有變大,尊者的身體沒有變小,但尊者卻穩穩地安住在牛角內,並且對被冰雹打得抱頭到處尋覓躲藏處的惹瓊瓦說:「我心愛的弟子,趕緊進來躲避冰雹吧,我會把牛角內寬敞的地方讓給你。」惹瓊瓦目睹這一神奇的景象時,目瞪口呆,但自己無論怎麼努力,也無法進入那小小的牛角內,頓時羞愧無比,向尊者懺悔。這種牛角不變大、身體不變小卻可以互融互攝的神通,正是《華嚴經》事事無礙境界的真實再現。

不但在不同空間內的大小世界可以互攝,即使在不同時間內,仍然沒有任何障礙。佛陀當年在古印度用了49年的時間,宣講了各種經典,在普通人以平常的眼光看來,這些都已經過去了。我們只能從各種史料和浩如煙海的佛經文獻中想像當年的盛況,無法令歷史的情景重演和再現。但在佛教的觀念來說,過去和現在乃至未來的時間,只是一種相對的概念,在寬廣無限的多維時空中,沒有絕對的過去和未來,時間的三世不過是一種單一模式下的認識產物,在一位證悟者看來,親自見證已經發生的過去,並沒有任何障礙。偉大的哲學家愛因斯坦說過,如果人們可以乘坐一架超光速的飛行物,那麼在他的眼中時光可以倒流,普通人以為已經過去的事情會歷歷在目地展現在他眼前。這並不是神話,被認為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聰明的愛因斯坦的理論已經驗證了這點。雖然以目前的科技尚無法客觀實際驗證,但他的理論的科學性現在已被普遍接受。或許令愛因斯坦沒有想到的是,不但相對論理論早在他之前千年之久的佛經中已有論述,在佛教內部也不斷有親自驗證者出現。我國隋朝時期的智者大師即是其一。

智者大師是漢傳佛教天台宗的創始人,一生勤奮修持,著書立說,開創宗派,功績豐偉,被譽為「東土小釋迦」。大師早年拜入已證入大乘加行道(現在很難證悟到的一種較高境界)果位的慧思大師門下,學習教觀。有一次,他在念誦《妙法蓮華經》至藥王品的時候,證得「法華三昧」的定境,親自見證了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的場面。出定後,將「靈山一會,儼然未散」的境界陳述給慧思大師,大師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認可。

當然,佛法中所描述的這種事事無礙、穿越時空的境界,並非人類的分別思維所能領會,必須在定中,以一種直觀的特殊無分別智方能親證。

從《華嚴經》講述的理論來看,佛教之所以會有三種截然不同的宇宙觀也就不難理解了。針對不同的眾生,世界有不同層面的呈現,或許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吧。

源地址: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417847872&owner=31587458


推薦閱讀:

現觀莊嚴論略義講記,佛教網
如何駁斥以下批佛的言論?
佛教 人生在世,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現在的和尚吃肉嗎?

TAG:力學 | 分享 | 量子 | 佛教 | 人人 | 量子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