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0—18歲孩子的心理特點及如何為他們立界線
假如你看了書前的目錄就先翻閱這一章,你很可能是當父母的,你很可能正和你的孩子有些界線問題,或者只想事前預防。更可能你早已深陷痛苦而希望藉此得到解脫,比如: 你的新生兒哭鬧不停;你的幼兒在家無法無天;上小學的孩子不守規矩;上初中的孩子行為魯莽;上高中的孩子愛喝酒。
這些差錯都可能因界線問題引起。這裡提出一些孩子應該學習也適合他們年齡層的界線訓練大綱。我們當父母的需要考慮到孩子發展的需要與能力,避免要求超過孩子所能負荷的,卻也不要要求太少,疏於管教。
出生到五個月在這個階段,新生兒需要與父母親或主要照顧他的人,建立起親密的關係。孩子需要有歸屬感、安全感、受歡迎感。在此階段,設立界限不如給予嬰兒穩定感與安全感那麼重要。
這裡唯一真正的界線是母親的存在,給予孩子無限安全感。她保護嬰兒,撫平他內心的緊張、害怕,或面對衝突的感覺。嬰兒獨處時,常常會因孤獨或缺乏內心的架構 (internal structure ) 而感到恐慌不已。
好幾世紀以來,母親(包括耶穌的母親馬利亞) 都襁褓過她們的嬰兒,或用布緊緊把孩子包起來。包裹嬰兒,除了可以調節嬰兒的體溫以外,也使嬰兒有安全感——一種外來的界線。嬰兒知道他( 她) 從哪裡開始、哪裡結束。所以,當嬰兒被脫光衣服時,常常會因為失去外面的保護物而驚慌失措。
有些好意的基督徒老師提倡嬰兒必須接受 「訓練」,認為抱、喂嬰兒應該有特定的時間。這些方法試著教導嬰兒不該隨便哭或要求安撫,因為「那表示控制權是在孩子而不是父母」,或因為 「那要求都是孩子自私與順從肉體的表現」。不從《聖經》或孩子身心發展的理論來了解這些觀念,對孩子將有很嚴重破壞性的影響。
一個四個月大的嬰兒大聲啼哭是她想知道這個世界是否安全。因為她還沒學會在四周無人時感到自在,她內心感到恐懼、孤立。依照父母的作息時間卻不順著嬰兒的需要來抱她喂她,正如耶酥所說的 「將無罪的當做有罪的了」(《馬太福音》十二章7 節)。
這些老師宣稱他們的方式符合《聖經》的教誨,因為它們有功效。「我晚上不再把她從嬰兒床抱起來後,她就不再哭了。」她們會這樣說。這或許是真的,可是,哭泣停止也可能是因為嬰兒感到沮喪,他放棄希望而退縮了。「所盼望的延遲未得,令人心憂。」(《篇言》
教導孩子延後對需求的滿足應該等到一歲以後,等嬰兒與母親之間的安全感建立起來以後。誠如恩典總是先於真理(《約翰福音》一章17節),獨立分離之前必須先有深情的聯繫。
五到十個月嬰兒從六到十二個月是「孵化期」,他們正在學習「媽咪和我並不是同一個人」。此時,嬰兒正在一步步地爬向外面那個又可怕又美妙的世界。雖然嬰兒有很強烈的依賴性,但他們開始慢慢地從與母親的合為一體中掙脫出來。
在這個階段,父母雖然仍是孩子可以依附的安全錨,為了幫孩子發展健全的界限,需要鼓勵孩子嘗試分離,成為獨立的個體。允許孩子在父母親以外,還能被其他人或事物吸引。讓你的家成為一個安全的新大陸,讓孩子可以探險。
幫助你的孩子孵育成長時,你還是不可忽略他們與人的感情聯繫,那是建立他們內心根基所需要的,因為那畢竟是嬰兒最主要的工作。我們必須小心滿足孩子跟父母良好關係的需要,讓他們在感情上有安全感,同時,也允許孩子在自己的父母以外可以放心地往外發展。
可是,在這個轉換期,孩子的注意力從母親的身上轉移到外面的大千世界,許多的母親很難適應。那種失去跟孩子親密關係的挫傷往往非常劇烈,尤其是在懷孕生子階段過後。一個負責的母親會設法使自己對親密關係的需要,在成人的世界得到滿足與慰藉。她會鼓勵孩子的「孵化」,深知她正在裝備她的孩子「離開與分離」的能力。
對「不」這個字,在這個階段,大部分的嬰兒還沒有能力了解或適當的回應。為了避免孩子陷入危險,把他們抱起來並帶他們離開危險的地方是最上策。
十到十八個月在這個「練習」的階段,你的嬰兒不只開始講話,也開始走路了。世界在她面前展開,充滿各種希望與可能性。這個世界是孩子的——她花很多時間想打開它,要跟它玩。她現在已經有情感與認知能力可了解與響應「不」這個字了。
在這個階段,界線變得更為重要,無論是擁有還是傾聽界限。鍛煉「不」那部分的肌肉乃當務之急。「不」,使你的孩子發現:他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將產生好的結果,或「不」 只會引起別人感情的內縮。父母要學習以喜樂之心接受幼兒的 「不」。
同時,你也要小心協助你的孩子了解: 宇宙並不是以她為中心的,人生還是有些界限的。隨便在門上塗鴉.,任意在教會大吵大鬧,都有其後果,只是:你也要注意在指正時,不要澆熄孩子對這個世界所產生的新奇感與興奮感。
十八到三十六個月在這個階段,孩子有一件很重要的任務:學習必須將自己與人分開和又連接。那個在 「練習階段」 中的孩子現已更成熟,發現人生是有界限的,可是,即使是一個分開的個體了,也不表示不能有親密的關係。在這個階段的目標是擁有下列的能力:
1. 有能力與別人有感情的聯繫,卻不會因此失去自我,或與人分開的自由。
2. 有能力對別人說適當的不,卻不會擔心失去對方的愛。
3. 有能力接受別人向自己說不,並不會因此在感情上退縮。
十八到三十六個月的孩子需要學習獨立自主。問題是他不想被父母控制,卻又必須依賴父母。聰明的父母會在孩子沒失去與父母的親密關係下,幫肋她( 他) 獲得獨立自主的感覺,接受她(他) 當他發現自己不是無所不能時。
在這個階段,要教一個孩子學習設立界線,你必須能在適當的時候,接受孩子的不,也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堅持自己的不。你可以很容易就打贏你與孩子之間的小爭戰,可是那種小戰役無以數計,結果你會因小失大,錯失了大前提——與孩子的親密關係。所以,不要浪費精力在芝麻綠豆小的瑣事上,或一直想要控制那些偶發的事件。小心選擇重要的戰役去贏取勝利。
聰明的父母會在孩子歡樂的時刻與他們同喜樂,但是,對於在練習階段的孩子,父母也要同樣地、持續地守住那些牢固的界限。在這個階段,孩子可以學習家規和了解觸犯家規的後果。下面列的是一個可行的管教程序:
1. 第一次犯規。告訴孩子不要在床單上著色。試著用其他方法來滿足孩子的需要,比如: 給孩子著色本子或空白紙張塗鴉,取代塗床單
2. 第二次犯錯。向孩子再一次說不,並說明她( 他) 不聽話的後果:要被罰站在牆角一分鐘,或是整天不準再拿蠟筆畫畫
3. 第三次犯錯。執行孩子犯錯後的結果,跟她( 他) 解釋為什麼,然後給她( 他) 幾分鐘去生氣及與父母分開一下。
4. 安慰與重歸舊好。擁抱與安慰孩子,幫助她(他) 與你重新和好。 這步驟幫她( 他) 辨別:做錯事的後果與失去父母親的愛是不同的。讓她( 他) 知道:任何痛苦的後果都不應該傷害到親子關係。
三歲到五歲在這個階段,孩子邁進與性別有關係的發展。每個孩子會認同與他性別相同的父母,小男孩要仿效爹地,小女孩想要跟媽咪一模一樣。他們也發展出與同性父母競爭的感覺,想要與異性的父母結婚,而在起過程中打敗同性的父母。他們在為長大成人後的性別角色做準備。
此時,父母的界限任務很重要。當母親的必須溫和卻很堅定地允許女兒對自己的認同與競爭,也必須好好處理兒子佔有慾的問題,讓他們知道:「我知道你很想跟媽咪結婚,但媽咪已嫁給爹地了。」做父親的對兒子和女兒也該如此。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學習跟異性的父母認同,並保有適當的性格。
恐懼兒女性觀念初長成的父母,常常會為兒女這些渴望的增強而評斷兒女。因為本身的恐懼,他們可能會批評或羞愧自己的孩子,使得孩子壓抑渴望或性趣。
另一個極端是,本身的需要沒被滿足的父母有時會很情緒化,甚至在肉體上引誘異性的孩子。母親會跟兒子說: 「你爹地不了解我,你是唯一可以了解我的人。」 這種話會使她的兒子對自己在性方面的角色困惑多年。成熟的父母需要有條界線允許兒女發展他們在性方面的角色,將父母與子女的角色劃分清楚。
六到十一歲在這個所謂的潛伏期或耕耘期,孩子正準備為即將來臨的青春期做最後的衝刺。這是童年時期的最後幾年,他們借著學校的功課或遊戲來學習如何處理事物,並學習結交同性的朋友,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這段期間,孩子忙著上學與結交朋友,而父母也有其特定的界線任務必須完成。父母必須協助孩子建立一些基本的界線:做功課、做家事、做專題個案。孩子需要學習做事情有計劃、有始有終,也要學習延後對自己需求的滿足感,有目標,以及如何調配自己的時間。
十一歲到十八歲青春期,是孩子成為大人之前最後的階段。這階段牽涉到一些很重要的任務,比如: 在性方面的成熟,任何環境下都可以處變不驚的自我,事業的野心,與愛的選擇。對父母與子女來說,這段時期可以叫人心驚膽跳,卻也是刺激讓人興奮的。
此時,「退出父母身份」的程序應該已開始了。你和孩子的關係開始有改變。你不是控制她而是影響她。你給予是她多點自由,也增加她的責任。你必須比較有彈性地重新考量你設下的規矩、界限與後果。
所有這些改變就好像是太空中心火箭發射前的倒數計時,你準備把即將長大成人的孩子送到外面的世界。明智的父母會把孩子即將跨入社會的事情放在心裡,反覆思考。
他們必須常常掙扎的問題不再是「我要怎樣讓他們安分一點?」而是,「我要怎樣幫他們靠自己過活?」
十幾歲的青少年必須儘可能去樹立自己的人際關係、生活作息、價值觀、金錢上的界限。如果他們越出自己的界限,就應該承受現實生活中的後果。如果一個十七歲的孩子還必須讓大人以限制看電視或打電話來管教他,等他一年後上大學,一定會有嚴重的問題發生。那時,學校里的教授、院長、舍監都不會在這些小事上設限了;他們處置的方式就是叫他重修、留校察看,或開除學籍。
加入你家的青少年沒有受過界線上的訓練,你也許會感到很迷惘,不知該怎麼著手才好。不管你家的孩子現今情況如何,從現在就開始吧。如果他們無法對人說不,或不能接受人家對他們說不,請現在就把所有的家規與超越界限以後的結果向他們說清楚。在他們離家前的最後幾年盡你全力補救,對他們仍會有幫助的。
以下所列舉的幾個或是徵兆意識比較嚴重的問題:
將自己孤立起來,不與家人親近;
憂鬱沮喪的心情;
反抗的行為;
與家人老是發生衝突;
結交損友;
在學校老出狀況;
飲食失控症;
喝酒;
嗑藥;
有自殺的念頭或行為。
面對這些問題,許多父母的反應不是設下過多的界線,就是設得太少。太嚴厲得父母可能會跟即將成年得孩子失去親密的家庭關係,而太寬大的父母則在孩子需要有個可尊敬的對象時,偏偏想要當他最好的朋友。此時,父母應該考慮的是找位懂得青少年問題的專家協助與輔導。不找專家幫忙,所付出的代價將不可言計。
推薦閱讀:
※有關中國青少年性教育缺失的現狀
※老一輩不接納同性戀的原因是什麼?
※搭訕妹子必備的4個心理素質, 你有嗎?
※自卑有什麼好處?
※弗洛伊德說:「你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起源於兩種動機:性衝動以及成為偉人的慾望」,你同意么? 你的動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