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中全勝理論的現代意義是什麼

孫子兵法中全勝理論的現代意義是什麼

孫子的全勝思想是關於以萬全之策力爭用最小的代價獲取全局勝利的理論。它要求決策者利用全破辯證關係,最大限度地使敵人屈服而把敵我雙方的損失減少到最小,它的核心思想是謀全局,懂全破,定全策,即謀劃要從全局出發,這就要懂得全與破的辯證關係,在此基礎上,制定出萬全之策。其手段主要有伐謀、伐交與伐兵相結合。孫子認為:"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這裡所說的"全"是保全,"破"是用武力將敵人擊敗。孫子這段話中包含這樣的思想:最理想的目標是使敵人整個國家都投降;不行,就破敵一軍,使敵人一國投降;次之,破敵一旅,使敵人一軍投降;再次,破敵一卒,使敵一旅投降;乃至破敵一伍,使敵一卒投降。這就是孫子的"全勝"思想。可見,孫子"全勝"概念確切含義是指最大限度地減少犧牲而獲得全局性勝利。他已認識到了"全"與"破"相反相成的關係,在指導思想上力爭完滿的"全";在實踐中,則主張"全""破"結合,以"小破"求"大全",其最終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使敵屈服於我,而把敵我雙方的損失減少到最小。這就在全破問題上實現了理想與實踐的辯證統一。

孫子雖然提出了全勝思想,但對如何實現全勝,講得不夠具體,後人對此進行了補充和發展。其中比較突出的有攻心戰、經濟戰、聯盟戰等。攻心是達成全勝目的的重要手段。目前,所見我國最早的兵書《軍志》中就有"先人有奪人之心"的話;《孫子兵法》中也講到"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攻心"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是孫臏最早提出來的。據唐代人杜佑撰寫的《通典》中記載,孫臏曾對齊王說:"凡伐國之道,攻心為上,務先服其心。"古人所用的攻心謀略中有兩個最主要的手段,一是軟攻心,古人稱之為"文伐";一是硬攻心,古人稱之為"威懾"。什麼叫文伐呢?文伐是《六韜》里的話,意思是用柔性手段消弱敵人,為對之進行軍事打擊創造條件。其基本特點是"因其所喜,以順其志"。比如,敵人驕傲自大,就吹捧他,使他忘乎所以;敵人利欲熏心,就用金錢收買他,讓他為我所用;敵人喜歡美色,就用美女去誘惑他,叫他心昏神迷,顛倒是非。如春秋末年越王勾踐送西施給吳王夫差;戰國時,秦將王翦用離間手段使趙王殺死李牧;明末皇太極用反間計使明朝的崇禎皇帝殺死袁崇煥等,都屬文伐。威懾的含義是顯示威力和使用這種威力的決心,以使敵人畏服。用孫子的話說,叫"威加於敵"。威懾仍是現代人們對敵鬥爭的一個重要手段。美國國防大學教官哈倫·厄爾曼等人說,他們提出的"震懾"理論就源之於孫子吳宮教戰斬美姬。美軍將這一戰略思想貫穿於伊拉克戰爭的始終,為瓦解伊軍士氣產生了巨大作用。全勝思想中還有一個重要謀略叫"經濟戰",即用經濟手段達成不戰屈敵,或為軍事上戰勝敵人創造條件的目的。這個思想在我國古代託名管仲作的《管子》一書中就有記載。現在美國經常使用這一手段,叫做"經濟制裁",用以對付它的對手,以此達到不戰而屈敵或削弱對方、達成"勝於易勝"的目的。中國古代的聯盟戰略思想也很豐富,如戰國時代的連橫、合縱;三國時代的多極鬥爭謀略等。它是多極鬥爭的產物,使用者利用盟友借力打力或宣示自己的強大以使敵畏服。據有關資料統計,在阿富汗戰爭前100天內,美國總統布希為了取得盟友的支持,至少會晤了51個國家的領導人,爭取到了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40多個國際組織的支持,從而對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構成了巨大壓力,並因勢借力打擊主要敵人,將己方傷亡減少到最低限度。在出現核武器後,孫子"全勝"思想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觀點受到世人重視,成為一些國家特別是美國制定國家戰略的重要依據。前美國總統尼克松在1980年5月出版的《真正的戰爭》一書中,講到了他施行的"以正合,以奇勝"的對蘇新戰略。所謂"以正合"就是以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加強西方的聯合與蘇聯正面對峙;所謂"以奇勝"就是依靠西方的經濟實力、精神力量和價值觀念分化瓦解蘇聯等國家,用表面的"緩合"達成"退一步,進兩步"的目的。孫子全勝思想在戰役戰術層次上也有廣泛應用。據媒體報道,在伊拉克戰爭中,擔任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的湯米·弗蘭克斯是個熟讀《孫子兵法》的人。戰後,弗蘭克斯在接受英國《防務新聞》記者採訪時講到,早在伊拉克戰爭爆發之前,美軍就派特工人員深入到伊拉克境內了解駐守巴格達周圍部隊的情況,包括這些部隊的兵力、其高級將領和一般軍官的姓名、家庭住址和通訊聯絡方式等,在此基礎上,美軍特工人員對這些官員有針對性地展開攻心戰,要求他們與美軍合作。如果他們接受了美軍的條件,就會獲得巨額的美元回報,他們的家屬也會得到保護,戰後,美軍也不會追究他們的責任。美國人還許諾,如果他們願意的話,還可以讓他們加入美國國籍或讓他們在未來伊拉克過渡政府中擔任一定職務等等。弗蘭克斯算了一筆帳:發射一枚精確制導導彈的成本是100萬至250萬美元。如果用一枚導彈的成本,就可以收買伊拉克軍隊的高官,讓他們下令部下放棄抵抗,從而避免巷戰造成的人員傷亡,並迅速取得勝利,這不是非常划算嗎?弗蘭克斯說,美軍的這一做法收到了奇效,巴格達之役打響後,許多伊拉克軍官和他們手下的士兵們都紛紛脫下軍裝,化裝成老百姓如鳥獸散般各奔東西,薩達姆的"王牌軍"--共和國衛隊就這樣被悄悄地"蒸發"掉了。三、《孫子兵法》的"戰勝"思想及其在戰爭指導上的應用戰勝思想是關於通過戰爭手段奪取戰爭勝利的理論,是《孫子兵法》中最精彩的部分,其中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內容,它總的要求是致人而不致於人,即掌握戰爭主動權。為此,要識常變,講仁詭,知虛實,用奇正,懂專分,辨久速,曉迂直,兼攻守等。(一)識常變兵家權謀中的靈魂是知常變。常是常法,變是變法。《孫子兵法》中講了大量的常法,即用兵的一般規律。如"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等,這些都是常法,是關於作戰指導的一般規律。但在很多情況下,未必都是如此。比如,"歸師"並非都不可遏,"圍師"也未必都要留闕口。東漢末年,曹操征張綉引軍撤退,張綉手下有個謀士叫賈詡,很有頭腦,張綉第一次追擊曹操時他極力勸阻,張綉不聽,結果因曹操預有準備而遭到失敗。第二次,張綉不想追了,賈詡卻勸他追,結果張綉軍因曹操放鬆警惕而獲得勝利。可見歸師也不是絕對不可遏。包圍敵人也不一定都留生路,力量上占絕對優勢,不怕敵人作困獸斗,將其圍得鐵桶一般,也可以瓦解敵人意志,迫其投降或聚而殲之。如我軍在解放戰爭時期以大兵圍困北平,使敵軍"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從而迫使傅作義部接受和平改編,即是如此。孫子在講常法的同時,強調"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就是要人們懂得變法 。(二)講仁詭有人認為,《孫子兵法》只講詭,不講仁。這種認識有片面性,實際上,《孫子兵法》是既講詭,也講仁的。《孫子兵法》的仁是智者之仁,而非迂腐之仁;《孫子兵法》的詭是仁者之詭,而非不仁之詭。仁與詭互相界定,互相為用,仁為詭主,詭為仁用,以取得和保持戰爭的勝利為目的,這就是《孫子兵法》仁詭辯證統一思想。這是中國古典戰略理論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則。在現代戰爭中,同樣也必須既講仁,又講詭。現在一些西方強國非常重視對軍事欺騙的研究,如美國1982出版了一本《戰略軍事欺騙》的書,英國1996年出版了一本《軍事欺騙藝術》的書。這兩本書都以孫子的"詭道"思想為宗。英國人龐森比在《戰爭時期的謊言》一書中公然聲稱:"在戰爭時期,不重視欺騙是一種疏忽,懷疑謊言是反常,說明真相是犯法。"在伊拉克戰爭中,交戰雙方都製造了大量謊言。美國政府說的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武器至今還未找到證據,但這卻成為其入侵伊拉克的一個極具煽動性的理由;伊拉克新聞部長薩哈夫在美軍進入巴格達之後,還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這是伊軍為誘敵深入設下的"圈套",以致我們的一些專家在那樣的形勢下還做出了"好戲還在後頭"的錯誤判斷。一些西方國家在進行戰爭的同時,也搞一些所謂"人道主義援助"之類的活動,以收買人心。可見,仁詭兩種手段兼施,是古今中外成功戰爭指導的不二法門。(三)知虛實虛實是指敵對雙方兵力的大小、眾寡,士氣的高低、凝散,軍隊的治亂、勞逸,兵勢的銳鈍、勇怯,部署的主次、堅瑕等。識虛的目的是為了擊虛。擊虛是指打擊敵人虛弱而要害之處。避實擊虛並不是說對敵之實處就不打,而是通過擊其虛,孤立震懾其實,使敵人的實向虛轉化,然後再實施打擊。另外還可採取分敵之法,將敵人各個擊滅。孫臏圍魏救趙採取的就是這一謀略。避實擊虛原則在現代戰爭也被廣泛運用。1982年英阿馬島之戰,英軍艦隊不在阿根廷軍力較強的斯坦利港登陸,而選在只有50名守軍的聖·卡洛斯港,即是為了避實擊虛。印度人寫的《印度軍史》中說,印軍之所以能取得第三次印巴戰爭的勝利,是因為他們成功地運用了孫子避實擊虛的打法。(四)通奇正《孫子兵法》最早完整地提出了奇正理論。這一謀略原則幾千年來一直被兵家視為至聖的妙諦。奇正是針對人們常規思維所形成的定勢,用非常規思維方式取勝的一種謀略。奇正理論的精髓是"奇正相生",即以奇為正,以正為奇,變化無窮,使敵莫測。出奇制勝的要義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奇勝原則的主要特徵是從實際出發,靈活機動,"與敵變化而取勝",反對墨守成規。如果死守預先規定好的奇正,而不知變化,就會正也不是正,奇也未必奇,因為這本身就違背了奇正原則。《孫子兵法》關於奇正相生的原則在現代戰爭中受到了高度重視。如1982年8月 20日美國陸軍頒布的新版《作戰綱要》,首次提出了"空地一體戰"理論。這一理論的四項基本原則是主動、縱深、靈敏和協調。綱要的第二章直接引用了孫子名言:"兵貴勝,不貴久","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這兩句話的要義就是出奇制勝。1986年,時任美國國防大學校長的理查德·勞倫斯中將來中國國防大學作關於《空地一體戰--縱深進攻》的講演時,也明確指出,這一作戰理論所根據的原理就是《孫子兵法》的"奇正之變"和"避實擊虛"。這一理論成為美軍作戰的重要指導思想。(五)善專分孫子在《虛實篇》中提出了專分命題。專分的精義是集中我的兵力,分散敵人的兵力,將敵人各個擊滅。集中優勢兵力,打擊分散之敵,是《孫子兵法》中一個突出的思想,其道理是顯而易見的,用五個指頭分別去打人,不如握成拳頭一次打出去有力。但如果敵人也握成了拳頭與我相對時,孫子主張,不要和敵人去拼拳頭,而是設法使他的手張開,即所謂" 我專為一,敵分為十",在局部上形成我以十攻一的態勢,這樣就可以各個擊滅它。那麼,如何讓敵人自己分散自己的兵力呢?孫子的方法就是使敵所備者多,所備時間長。我不讓敵人知道我何時何地與他交戰,使他到處設防,長期準備,敵人防備的地方多了,力量就必然分散,所謂"無所不備,無所不寡",敵人備的時間長了,就會鬆懈麻痹。在兵力部署上無所不寡,在精力上又鬆懈麻痹,也就無時、無所不可擊了。在現代戰爭條件下,打"人海戰術"已非上策;但集中"火力"卻往往是必須的。這裡需要的是對孫子原則的靈活運用。在阿富汗戰爭中,美軍對敵實施了空、地、海、天一體多維聯合打擊,即體現了集中火力的原則。戰爭開始時,美軍在阿富汗周邊地區和海域集結了5個航母編隊,700多架戰機和近8萬人的兵力,對塔利班政權和"基地"恐怖組織進行了猛烈的聯合打擊。僅從2001年10月7日到12月17日兩個多月的時間裡,美軍就出動戰機5000架次之多,投射炸彈1.2萬多枚,分別從太空、高空和空中,從海上,從陸地對敵實施多層面、多方向、多方式的攻擊,使敵很快失去大規模反擊能力。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共發射巡航導彈約800枚,總投彈量約2萬多枚,其中精確制導導彈彈藥佔總彈藥量的70%,動用軍用衛星達90多顆,都大大超過阿富汗戰爭。這些均體現了集中火力打擊要害的思想。這種打擊方式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還將會在戰場上反覆出現。(六)懂久速對久速這對範疇,孫子有明顯的傾向性,就是貴速賤久。這是有道理的。一是從當時國家承受能力和後勤供應困難角度考慮,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的戰爭,會使"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時間過長,國家承受不起,二是防止諸侯"乘其弊而起",陷已於兩面或多面作戰之中,一旦出現這樣的局面,"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三是從戰爭自身特點出發,只有突然襲擊才能出敵不意,攻其不備,取得勝利,這是由"兵之情主速"這一客觀規律決定的。打現代戰爭,一般進攻方仍多利於速戰,而防禦方則多利於持久。美國人主導的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吸取了越南戰爭的教訓,都以速戰速決為指導思想,竭力避免陷於長期戰爭之中。美國攻打阿富汗戰爭前,塔利班政權制定的戰略就是與美國人打持久戰,企圖使美國再走一次前蘇聯入侵阿富汗的老路;而美國則是力爭速決,一舉將塔利班政權擊垮。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採取了哈倫·厄爾曼等人提出的"快速主宰"理論,繞開一些城市,快速趕路,直趨巴格達,這與孫子的"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兵貴勝,不貴久"的思想相吻合。(七)曉迂直孫子在《軍爭篇》中提出了以迂為直的思想。迂直的本意是繞彎路和走直路,後來被引伸為間接手段和直接手段。為什麼走迂遠之路的人可以比走近直之路的人後發而先至呢?這是因為迂和直這對矛盾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可以相互轉化。比如迂遠之路險阻少,敵人少,我通過的時間反而可能短。直路上險阻多,敵人重兵防守,我通過的時間反而會長。繞彎路可以出敵不意、攻其不備,所以往往能夠勝過走直路的人。孫子感悟到了這一轉化規律,因此才提出了這一具有深刻哲理的範疇,使之成為戰爭指導的一個重要原則。古人掌握了這一原理,常用間接手段達到直接手段不能達到的目的。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的間接路線戰略就是因為受到了孫子這一理論的啟示而提出來的。海灣戰爭中,聯軍陸戰部隊和空降師避開伊拉克正面防線,迂迴到伊拉克集結在科威特部隊的側後,並將他們迅速包圍,他們稱之為打"左勾拳",也是對"以迂為直"思想的成功運用。可見這一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價值。(八)兼攻守攻守是作戰的基本方式。孫子既強調進攻,又注意防守,從而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攻守理論。《孫子兵法》認為,部隊深入到敵國作戰,能充分強化士卒的凝聚力和鬥志;還可以"因糧於敵"。進攻速決的最好方式是突然襲擊,"其疾如風","動如雷震",為了達成突然襲擊的目的,要秘密決策,隱蔽準備;必要時,實行縱深奔襲,"並敵一向,千里殺將",以巧成事。在攻守這對範疇中,《孫子兵法》更青睞於進攻。但《孫子兵法》並非只強調善攻,它也主張善守,即善於防禦作戰。如,它要求"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為了取得防禦作戰的勝利,必須首先做好戰爭的準備;在兵力部署上要重點守備,並掌握一定數量的機動兵力,以適應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反對"所備者多",更反對"無所不備",認為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其次,強調發揮防禦作戰的優勢,"先處戰地","以逸待勞,以飽待機",利用有利的地形,搞好防禦偽裝,製造假象,欺騙敵人;再次,在防禦作戰中靈活用兵,在敵"整眾而來"時,先奪其所愛,以調動敵人,以攻為守,破壞敵人的進攻企圖;或堅守不出,"畫地而守",使敵不得與我戰等。《孫子兵法》的防禦作戰思想,在其軍事思想體系中佔有一定的地位,不應忽略。在現代戰爭中,也必須攻守兼施。消極防禦,盲目進攻,都將會造成極為嚴重的後果。現在美國人所說的"非對稱作戰"就是弱者在防禦中實施進攻的一種手段。美國國防部對"非對稱作戰"下的定義是"以集中力量攻其弱點來對付敵人的強大"。美國2001財年《國防報告》中指出了非對稱威脅的4個方面:信息戰、核生化武器、彈道導彈和恐怖主義,並提出了以非對稱對付非對稱的作戰指導原則。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無論強者,還是弱者,都有個如何在防禦中實施進攻、在進攻中作好防守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比過去的地位更為突出,重要性更大,情況更為複雜,手段更為先進,因此這是現代戰爭條件下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9·11"事件就是一次典型的弱者對強者的非對稱作戰。據美國《洛杉磯時報》報道:"9.11"事件後,美國又掀起了一股"孫子熱",僅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譯《孫子兵法》在一個月內就賣出了1.6萬冊,在美國暢銷書排名榜上高居第二位。這說明美國人非常重視從《孫子兵法》中尋找非對稱作戰的理論武器,以做到攻防兼備。由於《孫子兵法》整個理論體系都是以"勝"字為核心構築的,所以也有其難免的局限性。比如,為了勝利,它主張可以擄掠,可以愚化士兵,可以把德政當作奪取勝利的手段("令民與上同意")等。這些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消極的影響。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孫子兵法》關於先勝、全勝、戰勝的思想對現代國防建設和軍事鬥爭仍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古人說:"難謂古今殊,異代可同調。"古今中外的戰爭樣式、具體戰法會有很大不同,但關於戰爭指導的一些原理卻是相通的。《孫子兵法》中提出了許多關於戰爭的一般規律,對於今天的國防建設和軍事鬥爭仍具有指導意義。

推薦閱讀:

從來拳勢通兵法,不通兵法莫習拳,這句拳諺在現實格鬥中有哪些拳法和兵法相通的體例?
鬼谷子是謀略家、兵法家、縱橫家、陰陽家、道家共同的祖師爺
從神人吳起身上,學到的9條經驗教訓
孫子兵法 | 兵法
毛澤東為什麼那麼善於打仗?兵法之術靠天賦嗎?

TAG:意義 | 理論 | 兵法 | 孫子兵法 | 現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