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扇子種類

絹扇   日本國內發展的扇子大都是在13世紀時通過中國傳入了歐洲。但是絹扇卻是從遙遠的歐洲傳入日本的。當時整個歐洲由於受法國路易王朝社交界的影響而非常流行絹扇。絹扇使用象牙來製作扇骨,然後再在上面蒙上絹,這種扇子是獨立發展起來,然後再倒過來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便開始製作自己的蒙絹或棉布的和式絹扇。白檀扇   使用香木、白檀的木片製作而成的板扇,在木片上雕空鏤刻花紋來進行裝飾。通常是納涼時使用的上品,輕搖薄扇,隱隱聞到一股清香,頗增一番情趣。能扇   室町時代迎來了武家文化的蓬勃發展。町人階級製作出了大量扇子中的美術工藝品,運用於猿樂、能樂等藝能之中,能樂的興盛也同時帶動了紙扇製作的發展。扇骨、扇面圖案等都突破了原有傳統的束縛,創造出了更為華麗濃艷的扇子,與能樂風格相一致,甚至可以說扇子本身也參與影響形成了能樂的風格。舞扇   與能扇一樣,舞扇也是在室町時代之後發展起來的。舞扇是專用於舞蹈時使用的藝術工藝類紙扇。當時舞扇的裝飾風格已經世界聞名,裝飾的圖案大多為雲、霞以及水紋等。舞扇的使用方法有特殊的要求,而且扇骨里注入了鉛,扇子的製造方式獨樹一幟。

  舞扇,顧名思義是日本傳統舞蹈用扇,據說起源於室町時代,一般是10根骨,大邊寬度和小骨類似,尺寸一般有3種,9寸、9寸半和1尺(這個寸應該是日本的寸,大概一寸合3厘米?),9寸基本是未成年人練慣用,常見的是9寸半,差不多是28點幾厘米的樣子。可能是出於舞台效果的考慮。這類扇子用色一般都比較艷,在日本的時候我買了兩把舞扇,一把自留一把幫朋友帶,都是大面積貼金銀的珠光紙面,讓舞檯燈光一照,想必很絢爛吧。  依照實物,舞扇還有三個比較有特點的地方,一是大邊的底部內側是鑲嵌金屬片的,不知道是不是為了配重,以便用起來更趁手;二是扇面最外一格是縫在大邊上的;三是扇面最外一格有個包邊,這樣不容易卷邊,比較牢固。

  仕舞扇,也是10骨扇,主要面向能樂演出,尺寸比舞扇更大,一般33厘米的樣子,而且大骨鏤空雕花,展開角度也比舞扇小一些。下面這個是一家扇鋪櫥窗裡頭的樣品,貌似都被曬得退了色,將就一下吧:舞扇和仕舞扇都還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大家通用的,另一類是扇面繪有流派相關的圖案,僅供某個流派使用。舞扇的流派問題本人不是很清楚,仕舞扇的照抄某家扇鋪的介紹:觀世流用流水、喜多流用三片雲、寶生流用五片雲、金春流用金春雲、金剛流用九曜星。上面照片里那把扇子應該是通用的吧  裝飾扇,基本是擺設用,據說在日本經常會被擺在床之間。本人咬牙買了一把,當然非要用這個東西扇風也不是不可以,就是過於奢侈了點。這把扇子乍看跟舞扇做工沒啥區別(不過最外一格扇面沒有包邊),據扇鋪的人說,舞扇一般是雙面圖案相同(不過一面金一面銀或者兩面是不同的素色還是允許的),裝飾扇就沒這個要求,反正手頭那把是兩面不同的,以下就是正反面圖(那個,因為扇子已經裝框,不好再拍照了,大家拿以下兩圖將就一下好了……)  茶道扇,顧名思義是茶道用品,在扇鋪打聽的結果是,此物是在茶道儀式中放在主賓之間作為行禮分隔的。本人對茶道了解也不多,而且貌似這東西貌似現在很多日本的年輕人也不知道是個啥,所以不知道這個說法是不是準確。下面這個是幫別人的帶的東西,架子是茶扇專用,不過是在國內淘來的:

茶席扇   同能扇一樣。茶席扇是從室町時代以後隨著茶道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扇子,是在茶席上專用的紙扇。一般女子用的是五寸長,而男士用的是六寸長,以便能夠使用方便。茶道是一種修練,要注意各種事項,包括扇子也是其中一門學問。  茶道扇外觀上看沒有什麼特殊的,最大的特徵是袖珍,女用的比較容易找,花色也多一些,扇骨長度大約是15厘米多一點,另外也有男用,稍微大一些(不過還是不到20厘米長),比較少見。扇面圖案品種很多,包括花鳥、風景、和茶道有關的名句,還有茶具、茶點等。

檜扇  檜扇,應該算是摺扇的鼻祖了吧,至少可以追溯到平安時代,尺寸偏大(大概1尺多長),由檜木片連綴而成。一直搞不明白為什麼這類扇子如此之貴,一把至少8、9萬日元,貴的幾十萬日元都有,當然本人是沒有那麼多閑錢去買的,所以從網上找張圖片當個樣品好了:

  檜扇的名字得來是由於在扇子的末端展開處使用了檜木薄片,絹制的扇面上散布著金銀箔,更增加彩繪的艷麗。扇子還配有束帶,顯得格外豪華氣派。平安時代,宮中舉行儀式時,公家通常會持用檜扇。有人設想這可能是從公家議事時持有的木簡演變而來。從東寺發現的千手觀音像手中持有的檜扇可能是日本國最古老的檜扇了。當時,檜扇是男性使用之物,而女性使用的是另一種團扇,後來逐漸女子也開始使用檜扇,幾乎宮中女子人手一把。最初,檜扇是專用於裝飾使用的,特別是女性使用的檜扇,上面極盡描繪之能事,展現各種華貴美麗的事物。國風文化影響下,通過描繪花的盛開來表現優雅與纖細,平安時代中期,描繪的花朵更盛大,往往是三重、五重花骨朵,數量不斷增加。除了花草圖案,檜扇也有一些彩繪人物,垂著長長的美麗絲帶,濃麗奢華。

  據說檜扇也分兩類,一是寺廟或者神社內儀式用,基本為素麵;另一類是宮廷用或者裝飾用,表面大面積彩繪或者貼金,大邊還垂著絹花和五色絲穗。不過前一種本人沒有見到實物,想像了一下,感覺不怎麼好看的樣子……

  繼檜扇之後,從平安時代起就開始製作的紙扇,使用竹子作為扇骨,貼上帶有繪畫的紙。最初,扇骨的數量只有五根。長保年間(999~1003)之前將金銀箔加入彩色顏料中作畫,再將詩歌寫在色紙上,來展現風流俊俏,扇骨的數量也逐漸增加。如此華麗的扇子也不比女用檜扇顯得遜色,所以宮中男女之間就常通過交換扇子來傳情表意。每當宮中舉行什麼活動的時候,侍臣也常常會得到扇子作為賞賜。平安初期的文書記錄中就有關於"拜領扇子"的記載。蝙蝠扇  蝙蝠扇,5根扇骨,應該也是平安時代的留存,一般尺寸比較巨型(為什麼那個時代的扇子都那麼巨型……),價格不便宜。  比蝙蝠扇扇骨還少的叫花背,只有3根骨,印象里好象是江戶還是什麼時代的傳令扇,不過不太確定。

祝儀扇

  祝儀扇,一般是喜慶場合搭配禮服用,一般女式的是18厘米金銀面扇,用時塞在和服腰帶左側。別看東西小,高級的祝儀扇價格可是一點不便宜,摺合成人民幣幾千塊的大有,甚至人民幣上萬的都有。下面這把倒不是從日本買的,是早先在國內搞來的外單尾貨,反正東西式樣差不多,當然上好的祝儀扇大骨往往有裝飾,比如蒔繪或者鑲嵌一類:

有職扇   在宮中、神社以及寺廟中使用的扇子。現在,只有在一些進行古老儀式或是表現一些古老故事的時候才會拿來使用。有職扇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製品,很明顯的可以看出它和其他扇子的區別,那就是它是紅骨扇。詭異的紅骨,聯盟里的嵐姬就非常想擁有一把,陰陽師+有職扇的裝束的確很炫哦。

  男式的祝儀扇一般是白面紙扇,又分搭配西服和搭配和服的兩種,前者大骨比較寬,後者就是窄骨筷子扇了,式樣沒有什麼特殊的,圖就不貼了。與祝儀扇對應的是不祝儀扇,說白了是白事用的,印象里好象就是素色黑骨的樣子吧,好象還有一種是印著經文的,不過本人是沒有打算買這種東西,也沒有太多研究。  有職扇,挺詭異的一個門類,主要是供寺院一類的地方使用,個人知道的包括中啟、雪洞和御夏扇三種,其中前兩種都是儀式所用,大骨上部外張,雪洞算是簡化的中啟,看上去張角比較小;後一種貌似為日用。以下是引用的圖片,從左到右依次為御夏扇、雪洞、中啟:寺院用的中啟貌似都是朱骨,還有一種黑骨中啟是舞蹈演出用,照抄罈子里別人發的圖:軍扇,應該是軍中所用,一般圖案是星辰或者日之丸,塊頭巨大,其他細節不清楚,實物沒見過,姑且找張圖片頂頂事:

夏扇 暑い季節に使う扇子です。扇いで涼をとるためのものです。茶扇 茶の湯のときに使う扇子です。常に閉じた狀態で使い、お辭儀をするときに、何かを拝見するときに、膝の前に置いて使います。舞扇 日本舞踴などで使われる扇です。能の扇 能狂言で使われる扇です。神扇 神能(初番目物?脇能とも言います)に使われる扇です。 神體を主人公とする能で、天下泰平や五穀豊穣を祈願する曲に使われます。扇の骨は白骨で、上両端に紅が入る「妻紅(つまべに)」がきまりです。若い男性の場合も用います。修羅(しゅら)扇 修羅物(二番目物?男物とも言われます)に使われる扇です。 生前の戦の罪によって、死後、修羅道に落ちた源平の武將の霊が主人公の能です。(「田村」の坂上田村麻呂と「巴」の巴御前を除く)波頭に入り日。通常、男の役柄には黒骨を用いませんが、源平の武將には軍扇を表す意味で黒骨を使います。鬘(かづら)扇 鬘物(三番目物?女能ともいいます)に使われる扇です。 ほとんどが女性を主人公とする優艶無比の能で、番組の中心となります。 若い女性に使われるため上両端に紅の入る「妻紅(つまべに)」になり、「紅入鬘扇(いろいりかずらおうぎ)」と言います。 また女性の役柄には黒骨を使います。狂女扇 狂女物(四番目物?雑能ともいいます)に使われる扇です。 他のいずれにも屬さないすべての曲がここに入ります。 狂女物はその代表で、子供や夫を捜し求める中年の女性の役柄が多いため、華やかさを抑えた紺系統の色を施します。 また、女性の役柄は黒骨を使います。鬼扇 鬼畜物(五番目物?切能ともいわれます)に使われる扇です。 一日のフィナーレにふさわしい豪快で見た目に面白い能です。 鬼、天狗、妖精などが主人公です。 この扇は鬼神が好むといわれる牡丹が描かれています。

  扇子從是否可以摺疊的角度可分為屏扇(又叫硬扇)和摺扇兩種。屏扇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估計原始社會時期已在使用。我國的扇古稱箑(音sha,四聲。楊琳文中此字為草字頭,當為竹部誤),《說文》:"箑,扇也。" ,"箑,箑莆,瑞草也,堯時生於庖廚,扇暑而涼。"關於箑的用途,大約是懸在室中的長形扇面,隨繩牽盪而徐徐生風,猶似鄉鎮理髮店中時有可見的葛扇。另,晉崔豹《古今注》卷上《輿服》云:"雉尾扇起於殷世,高宗時有鴝雉之祥,服章多用雉羽。"雉尾扇的出現恐怕遠在殷代之前,手持鳥羽跳舞是原始圖畫中常見的情形,將鳥羽用來扇風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隨著文明的進化,扇制亦日趨完備。約略在商周之際,牽繩蛻化為手柄,扇面聚縮為方圓,於是便有了方扇和團扇。  扇子從驅暑招涼的日常用具,逐漸演變為朝廷的鹵簿要器。查稽唐代有關文獻,顯貴出行多以此陳前列後,如《新唐書·儀衛志》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出(中略)次偏扇、團扇、方扇皆二十四,宮人執之。(中略)次腰輿一,執者八人;團雉尾扇二,夾輿;次大傘四。"  扇子既是實用品又是禮儀器,作為中國風俗文化的產物,或者典章制度的組成部分,必然會在中國文化的流播過程中傳入鄰國。  公元7世紀初,日本外交的重心從朝鮮半島移向中國大陸,執政的聖德太子(574-622年)數次派出遣隋使,如饑似渴地攝取燦爛的中華文明。扇子很可能在這一時期從中國直接傳入日本。現存京都廣隆寺的一柄形制規範的中國團形古扇,據傳為聖德太子的遺物。  日本最早的詩歌集《萬葉集》中載有柿本人麻呂的一首題為《獻忍壁皇子一首·詠仙人形》的短歌:"不論終冬夏,常常四季同,著裘兼握扇,大有仙人風。"  "冬裘夏扇"正是中國的衣冠之制,忍壁皇子冬披裘而夏執扇,儼然唐朝貴人風範,柿本人麻呂詠之為"大有仙人風",可見奈良朝文人貴族憧憬唐風的心態。由此推斷,忍壁皇子所執之扇或為唐扇。  日本寶龜七年(776年),渤海使史都蒙赴日,朝賀光仁天皇即位。翌年5月回國時,天皇贈以黃金、水銀、椿油及檳榔扇10柄。這些檳榔扇大概為模仿唐制,以檳榔樹葉為材料,加工成圓形的團扇。  綜上所述,中國的團扇約在隋朝傳入日本,被皇親貴族視若世外珍奇,持之者飄飄欲仙。進入唐朝以後,日本已能因地制材進行模造,8世紀末開始向鄰國輸出,可以想見工藝及數量均已達到相當水平。  關於摺扇在我國出現的時間,可以肯定的僅是較團扇晚得多,具體時間目前尚無定論。  一種觀點認為出現於南北朝時期。《南齊書·劉祥傳》載:"司徒禇淵入朝,以腰扇障日。祥從側過,曰:"作如此舉止,羞面見人,扇障何益?""《資治通鑒》卷135齊高帝建元二年"淵入朝以腰扇障日"元胡三省註:"腰扇佩之於腰,今謂之摺疊扇。"清錢泳《履園叢話》卷3《考索·扇》中亦主此見。  一種觀點認為出現於唐代。明方以智《物理小識》卷8《器用·宮扇》:"摺疊扇貢於東夷,永樂間盛行。……智按:孫面《韻》註:"搊(音同抽)扇。"則唐人已有矣。"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最早出現於北宋。明陸深《春風堂隨筆》(《說郛續》卷20):"今世所用摺疊扇亦名聚頭扇,吾鄉張東海先生以為貢於東,永樂時始盛行中國。余見南宋以來詩詞詠聚扇者頗多。余收得楊妹子所寫絹扇面,摺痕尚存。東坡謂高麗白松扇展之廣尺餘,合之止兩指許,正今摺扇。蓋自北宋以有之。倭人亦製為泥金面、烏竹骨充貢。出自東,果然。"  腰扇即摺扇的說法可能是胡三省的想當然之辭,並沒有什麼根據。清桂馥《札朴》卷四《腰扇》條云:"腰扇如腰鼓,謂中腰瘦減,異於團扇。"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腰扇》:"桂說是也。摺疊之扇北宋時始傳入,南北朝時尚未有之。方以智《通雅》33《器用門》、梁玉繩《瞥記》7皆引宋人著作,論證北宋始有摺扇,舉證詳確。然梁氏又引胡氏之此注,以為摺扇"其來久矣",則非是。""腰扇"之名東漢已見,寫作"要扇",其物則先秦已有之。《淮南子·泛論》:"周人牆置翣(音同煞)。"東漢高誘註:"周人兼用棺槨,故牆設翣,狀如今要扇,畫文,插置棺車箱以為飾。"《國語·楚語下》:"屏攝之位,壇場之所。"三國吳韋昭註:"屏,屏風也。攝,形如今要扇,皆所以分別尊卑,為祭祀之位。"晉張敞《東宮舊事》(宛委山堂本《說郛》卷五十九):"皇太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各一。""漆要扇"即漆飾的要扇。從這些記述可知,腰扇是一種比較大的屏扇,因中腰收縮而得名,主要起標誌或裝飾的作用,根本不是摺扇。方以智的唐代說也是不可靠的。首先,他所說的"孫緬《韻》"實際上並不是唐代孫緬編的《唐韻》(《唐韻》至明已佚),而是宋人編的《廣韻》。其次,《廣韻·有韻》原文是這樣的:"搊,扇別名。"並沒有說"搊"是摺扇。方氏在《通雅》卷三十三《器用》中說:"《唐韻》有搊扇,殆亦摺扇之萌芽乎?"是一副猜測的口氣。方氏將"搊扇"連讀,顯然是錯誤的。《漢語大字典》在"搊"下云:"一種扇子的名稱。即摺疊扇。"《漢語大詞典》"搊扇"條釋為"即摺扇"。截以方氏之說為據,都是有問題的。即便搊是摺扇,那也只能證明北宋有摺扇,不能作為唐代有摺扇的證據。  出現於北宋的說法有明確的歷史記載,可以信從。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六《高麗國》:"(高麗國)使人每至中國,或用摺疊扇為私覿(音同笛,相見意)物,其扇用鴉青紙為之,上畫本國豪貴,雜以婦人、鞍馬,或臨水,為金沙灘暨蓮荷花木水禽之類,點綴精巧,又以銀泥為雲氣月色之狀,極可愛,謂之倭扇,本出於倭國也。近歲尤秘惜(隱藏珍惜)典客者,蓋稀得之。"宋鄧椿《畫繼》卷十:"高麗松扇如板狀,其土人云非松也,乃水柳木之皮,故柔膩可愛。其紋酷似松柏,故謂之松扇。東坡謂:"高麗白松扇理直而疏,析以為扇,如蜀中織棕櫚心,蓋水柳也。"又有用紙,而以琴光竹為柄,如市井中所制摺疊扇者,但精緻非中國可及。展之廣尺三四,合之止兩指許,所畫多作士女乘車跨馬踏青拾翠之狀,又以金銀屑飾地面,及作雲漢星月人物,粗有形似,以其來遠摩擦故也。"又云:"倭扇以松板兩指許砌疊,亦如摺疊扇者,其柄以銅黶(音同燕,青銅色)錢環子、黃絲絛,甚精妙。"《宋史·日本傳》載:日僧喜因於端拱元年(988)來到宋朝,其供品中有:"金銀蒔繪扇筥(音同沮)一合,納繪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這些記載表明摺扇是北宋時期從高麗和日本傳入我國的。  至於摺扇的發源地,據學者們考證應是日本。摺扇原產何國?這是個頗有爭議的問題。明·陳霆《兩山墨談》卷十八云:"宋元以前,中國未有摺扇之制。"因知摺扇原非中國之物。翻開最新版的《辭海》,"摺扇"條下有如下解釋:"一種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韌紙或綾絹做扇面的能摺疊的扇子,也叫"摺疊扇"。又因用時須撒開,成半規形,聚頭散尾,故又稱"撒扇"或"聚頭扇"。按這種扇出自朝鮮,宋時已入中國。"  高麗的繪畫摺扇始自北宋傳入我國無可置疑。高麗摺扇不僅形制奇特,而且工藝精巧,因此在中國倍受讚賞。然而,求證於文獻史料及考古發現,其歷史最早只能溯至北宋,而在同一時期,日本摺扇亦頻見於載籍。如《宋史·日本傳》所記,《宋朝事實類苑》載汴京相國寺出售日本旋風扇等等。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朝鮮和日本的摺扇,兩者是否具有涵淵關係?抑或是各自獨創而成的?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圖畫見聞志》實際上已經交代得很清楚了:"謂之倭扇,本出於倭國也。"並注云:"倭國乃日本國也。"  高麗摺扇既然"出於倭國",而又襲用"倭扇"之名,則日本摺扇的歷史自然比朝鮮摺扇更為久遠。這一推斷不僅有文獻可稽,而且還有考古實物可資印證。下面將專門探討這個問題。  從文獻記載看,日本的摺扇從材質可以分為板扇(檜扇)與紙扇(蝙蝠扇)兩種。檜扇的起源一般認為在平安時代(794-1192年),如最具權威的日本史學辭書《國史大辭典》(吉川弘文館)認為檜扇是"九世紀前後日本發明的。"又如著名語言學家松村明編的《大辭林》(三省堂)亦云:"檜扇為日本在平安前期所獨創。"但是,近年在平城京遺址中發掘出數柄檜扇,從年代可考的伴出品類推,確定為公元747年前後的遺物。從而使檜扇的歷史上溯到了奈良時代(710-794年)。這一重要的考古發現,為摺扇的日本起源說提供了強有力的佐證。檜扇由檜木、杉木等條形薄片疊合串結而成,一般使用5-8塊木片,若將木片增至3倍即稱"三重扇",增至5倍即稱"五重扇"。一般地說,木片越多越代表身份的高貴。木片首端用金屬物綴結,尾短以絲線、皮繩等串系,撒開時呈半規形,合攏時形似條木。  如前所述,檜扇創製於奈良時代,但關於其起源,卻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從朝笏蛻化而來,也有人主張發源於樂器的拍板,還有人認為是翳的變形。  拍板不僅厚實,而且兩塊成一雙,看不出與數片薄木片連綴而成的檜扇有什麼淵源關係;翳是一種用羽毛作成的華蓋,與啟閉自如的檜扇相去甚遠;朝笏是古代大臣拜朝時手中所執的、用象牙、玉石或竹木製成的狹長板子,被用來指畫及記事,倒是與檜扇有些相似之處。  然而,平安時代的貴族往往手執朝笏懷藏檜扇,如果檜扇是從朝笏演化而來,並繼承了朝笏的記事功能,便絕無必要兩者並攜。著名扇史專家中村清兄對此做過詳盡的精闢論述:  "先看檜扇的用途:公卿的檜扇與男子的檜扇原本是白板一塊,必要時才在板面上略記公務要項,此俗由來已久;又持笏之公卿,往往同時將檜扇與疊紙(按:用於記事的備用紙條)藏入懷中,此為朝官之規矩。  "再從形態分析:檜扇之片片薄板形似朝笏,但是平安初期的笏形,大概與襲藏於河內道明寺天神社的菅公笏相仿,所以與檜扇相去頗遠。奈良時代的朝笏,以東大寺正倉院實物觀之,亦與檜扇的板形不太一樣。  "笏扇並攜既然成為慣例,那麼檜扇如源出朝笏,便相當於重複持笏了,這顯然講不通。假若朝笏的功能在於記事,或為了在朝笏的壓紙(按:付箋)上記事,那麼,沒有必要既持笏又攜扇,因為檜扇足以具備朝笏的功能。那麼,為何要屋上架屋般地身攜笏扇兩物呢?檜扇是捲入備用的疊紙中秘匿懷中的,這說明檜扇與朝笏具有不同的起源及用途。可以斷定,朝笏原來不是用以記事之物,而是顯示持有者身份的威儀之器;同時,檜扇的原形當是記事錄物的工具,這些筆記僅供私用,所以才藏匿懷中。"  中村清兄從形制著眼,認為檜扇與朝笏粗看近似而實不相同,並從用途推斷朝笏為威儀公器,檜扇屬記事私具。同時卻指出"公卿所持檜扇之大小與形狀,與奈良時代的木簡極為酷似。"  檜扇不僅形制酷似疊合木簡,其記事之用途抑或與木簡有很深的關聯。我們注意到,最早的檜扇實物是在平城京遺址中發掘出來的,其扇骨的形狀、尺寸及墨書與大量伴出的木簡極其相似。  "簡"是最早的文字載體之一,按材質分為木簡和竹簡。王充《論衡·量知》云:"截竹為簡,破以為牒。加筆墨之跡,乃成文字。大者如經,小者為傳記。斷木為槧,片之為板,刀加刮削,乃成奏牘。"在中國,木簡作為常用的載籍形式大致迄於兩漢之朝,其後漸為帛書及紙所取代;然而在日本,木簡一直延用至平安時代的初期。  木簡的書寫空間有限,往往是數枚連記一事,為了避免前後錯亂,將其依序編綴,便成了"冊"。《說文》:"冊(中略)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札即簡之意。現存平安時代的檜扇,木片上方之一側相綴,下方則中間開孔穿索,其形頗似"冊"字之古體。從形制上看,檜扇或是從簡冊衍變而來的,如這一推斷得到證實,那麼檜扇的記事功能,也應該是木簡的遺緒。  檜扇與簡冊的涵源關係,還可以從詞源上找到佐證。檜扇日語讀若"ひあくぎ",有人主張是"日招"或"靈招禱"之意。但是,"あふぎ"與"おうぎ"發音有異,意思也不同,孤上述解釋顯然過於牽強附會。中村清兄將"あふぎ"釋作"仰木",並以地名"仰木"讀做"あふぎ"為證。日本木簡的內容,大抵為奏聞上官、仰求下知之類。木簡之意既在"仰字",仰木或即木簡之意,"ひあくぎ"便可釋作"檜木簡"。  如上所述,檜扇很可能是從簡冊演化而來的,木簡和簡冊雖然都是中國的發明,但將其改造成別具風格、性能優越的扇子,卻不能不歸功於日本人的刻意創新了。  在日本歷史上,檜扇是公卿朝服的必備之品,"《芳抄》"云:"公卿宿老之人,束帶之時,無論夏冬皆持檜扇,直衣之時猶執之。"意即平安貴族即使著便服時,猶執檜扇以重身份。由於檜扇成為儀禮佩飾,逐漸失去了驅暑招風的實用功能,因而被稱為"冬扇"。  檜扇的種類很多,以華麗的緘絲編綴的檜扇,往往是男女求愛的信物;而在莊重的場合,天皇和皇太子執蘇芳染的赤檜扇,公卿百寮則用白檜扇;還有一種薰香檜扇,據說只限於德高望重的長老使用。  與檜扇的威儀功能相對,蝙蝠扇別名"夏扇",是一種輕巧實用的招涼之具,亦是傳承至今的摺扇的祖型。這種扇子在明代作為貢品大量流入中國,最終取代了傳統的團扇,佔據群扇之王的寶座。  蝙蝠扇以竹片、木片、鯨鬚、鐵片等為骨,單麵糊以紙張、綾羅等,故又有"紙扇"之稱。平安時代的蝙蝠扇,扇骨僅為數根,到了鎌倉時代增至10根,室町時代為12根,扇骨由疏而密,裝飾也愈趨精巧豪華。  關於蝙蝠扇的起源,傳說在神功皇后治世時,丹波的豐丸大人從蝙蝠的手翼獲得啟示,遂仿其形狀創製此扇。蝙蝠的手翼展開時呈扇形,中有5根指骨,由薄薄的翼膜相連,存世的早期5骨蝙蝠扇,可謂與此惟妙惟肖。據明人鄭舜功所著《日本一鑒》考證,日本扇是從蝙蝠形體得到啟示而創製的。早期傳入中國的日本扇,多以鴉青紙做扇面,不僅扇體構造,甚至連扇面顏色也與蝙蝠近似。  據另一種說法,後三條天皇(1068-1072年在位)令工匠修理破損的檜扇,工匠發現扇骨尾端的綴線易斷,便在單麵糊上紙絹,於是創製了蝙蝠扇的雛形。中村清兄否定這種傳說的可靠性,指出檜扇與蝙蝠扇的扇骨構造不同,很可能先有了紙扇,工匠才想到上述檜扇的廢物再生之法。  考慮到檜扇的命名取之於素材,那麼蝙蝠扇的詞源也不妨從這方面著眼考察。蝙蝠扇日語讀作"かわふり"或"かわほり",有人釋作"貼皮"。但"皮"的含義略顯含糊,不能確切表達貼面所用的素材。蝙蝠扇一名紙扇,其貼材主要為紙無疑。依此聯想,"かわほり"或為"かみほり"之音轉。其音轉過程當為かみほり(紙貼)-かわほり-こうもり(蝙蝠)。此外,蝙蝠與"遍福"諧音,在中國被視作吉祥動物,此一習俗也傳到了朝鮮和日本。以蝙蝠命名紙扇,不僅取其形似,更含有祝福的意思。  蝙蝠扇的起源恐怕不會早於檜扇,但也絕對不遲於平安中期。檜扇蛻化於簡冊,而蝙蝠扇很可能從檜扇中派生出來。既然平安時代的公卿有在朝笏上貼紙記事之習慣,那麼出於同一目的,如果在檜扇上貼上備用的疊紙,那就是一把紙扇的祖型。前文已提及,當時公卿將檜扇與疊紙同置懷中,因而兩者的結合有其必然性。這僅僅是一種推斷。但檜扇與蝙蝠扇均具有卷舒自如的特點,同為日本人發明創造,就其形制而言兩者的起源不太可能毫無關聯。  蝙蝠扇一問世,作為實用的驅暑招涼的用具很快得到世人的青睞。而檜扇由於實用功能逐漸退化,最終成為一種象徵性的擺設,蝙蝠扇遂獨行天下。  查稽平安時代的文獻,蝙蝠扇一詞始見於東大寺僧的送宋牒狀中,時在日本永延二年,北宋端拱元年(988)。蝙蝠扇的早期遺品,有嚴島神社襲藏的5骨扇,據傳為高倉天皇(1168-1180在位)的愛物,明治年間被指定為日本國寶。  在源順撰於10世紀末的《和名類聚抄》中,"扇(和名阿不岐)"與"團扇(和名宇知波)"並列見錄,這表明平安中期的日本人已經明確意識到倭扇(おふぎ)與唐扇(うちわ)的差異。在中國文獻中,標註"倭扇"讀音的"黃旗(《武備志》)、昂季(《使琉球錄》)、"枉其(《音韻字海》)、"倭機(琉球國志略))"等,無疑都是日語"おふぎ"的音譯。中國人很早就注意到日本扇卷舒自如的特點,為其取了一些頗為形象的名稱,如"摺扇(《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摺疊扇(《圖畫見聞錄》)"、"摺子扇(《大明會典》)"、"聚扇(《癸辛雜識·續集》)"、"聚頭扇(《蓬窗續話》)"、"撒扇(《杖扇新錄》)"等等。那麼,日本摺扇究竟於何時傳入中國?明人陳霆在《兩山墨談》中稱:"宋元以前,中國未有摺扇之制。"同為明人的陸琛在《春風堂隨筆》中則明言為北宋年間:"今世所用摺疊扇,亦名聚頭扇。我鄉張東海先生以為貢於東夷,永樂間始盛行於中國。(中略)蓋自北宋有之。"  陸琛的這段推論,可以從多種文獻中獲得佐證。首先是《宋史·日本傳》所載的日僧牒狀。此僧於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攜徒6人入宋,獻日本史籍《職員令》、《年代記》及中國佚書鄭玄注《孝經》1卷、越王貞撰《孝經新義》第15卷,令朝野之士為之驚嘆。宋雍熙三年(986年),他搭乘宋人鄭仁德的商舶,滿載太宗所賜的蜀版《大藏經》5048卷及釋迦等身立像、十六羅漢畫像等,意氣風發地踏上歸途。熟年後,他遣弟子嘉因、祁乾等人,向宋太宗上表稱謝,並獻寶物多種,據《宋史·日本傳》所錄禮單,其中包括"金銀蒔繪扇筥一合,納繪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謝表署"永延二年歲次戊子二月八日",據此推斷日本摺扇始傳中國不晚於北宋端拱元年(988)。  其次是宋·江少虞的《宋朝事實類苑》(一名《皇朝類苑》)卷60"日本扇"條,稱北宋熙寧(1068-1077)末年,汴京相國寺有售日本扇,大概是物以稀為貴,價格昂貴驚人;"熙寧末,余游相國寺,見賣日本國扇者(中略)索價絕高,余時苦貧,無以置之,每以為恨。其後再訪都市,不復有矣。" 最後是北宋詩人蘇軾的《楊主簿日本扇》一詩: "扇從日本來,風非日本風。 風非扇中出,問風本何從? 風亦不自知,當復問大空。 空若是風穴,既自與物同。 同物豈空性,是物非風宗。 但執日本扇,風來自無窮。"  通過以上的幾種文獻,可以肯定日本摺扇在北宋已經傳入中國。《宋史·日本傳》中關於檜扇的記載尤其值得重視,因為明代作為貢品大量流入中國的幾乎全是蝙蝠扇,而檜扇西漸的史料卻鮮有記錄。  據明代文獻《日本考略》、《閩書》、《全浙兵制考》、《大明會典》等記載,日本及琉球的貢物中幾乎必有"倭扇"。如《閩書》舉日本貢品: "貢物曰馬、曰鎧、曰劍、曰腰刀、曰塗金裝彩屏風、曰灑金廚子、曰灑金文台、曰灑金手箱、曰描金粉匣、曰描金筆匣、曰抹金銅提銚、曰灑金木銚角盥、曰貼金扇、曰瑪瑙、曰水晶數珠、曰硫黃、曰蘇木、曰牛皮。" 日本貢扇始於何時?明人馮可時所撰《蓬窗續話》,似乎主張在永樂年間(1403-1424)。然而,根據日本文獻《善鄰國寶記》及《康富記》所錄足利義滿上呈明朝皇帝的國書,則可以將貢扇的歷史上溯到明代的建文年間(1399-1402)。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國之初,曾有意與日本積極建交,數此遣使赴日通款,但由於倭寇侵擾不止及"林賢事件"的勃發而一改初衷,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頒布的《皇明祖訓》中,將日本列為"不征之國",實際等於宣布與日本絕交。明太祖對日本的鄙視,在其《倭扇行》一詩中表露無疑:"滄溟之中有奇甸,人風俗禮奇尚扇,卷舒非矩亦非規,列陣健兒首投獻。國王無道民為賊,擾害生靈神鬼怨。觀天坐井亦何知,斷髮斑衣以為便。浮辭嘗雲弁服多,捕賊觀來王無辯,王無辯,褶袴籠松誠難驗。君臣跣足語蛙鳴,肆志跳梁於天憲,今知一揮掌握中,異日倭奴必此變。"  詩中所吟"卷舒非矩亦非規"的摺扇,是"列陣健兒(海防官兵)"從倭寇手中繳獲的戰利品--這大概是日本扇西漸中國的另一種途徑。  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1368-1394在位),於1392年結束國內的南北朝分裂狀態之後,積極推行與明朝的親善關係,但在明太祖治世時一直未能如願。洪武三十一年(1398),惠帝繼太祖之後登位,已經遜位的足利義滿抓主機會,於日本應永八年(1401)派出以同朋眾祖阿(素阿彌)為正使、博多商人肥富為副使的遣明船,並以"日本准三后某"的名義遞呈國書一通:  "日本准三后某,上書大明皇帝陛下:日本國開闢以來,無不通聘問於上邦。某幸秉國鈞,海內無虞,特遵往古之規法,而使肥富相副祖阿,通好獻方物。金千兩、馬十匹、薄樣千帖、扇百本、屏風三雙、鎧一領、筒丸一領、劍十腰、刀一柄、硯筥一合、同文台一個。搜錄海島飄寄者幾許人還之焉。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謹言。  應永八年五月十三日  惠帝對日本使臣優待有加,賜賞極豐,表現出對日復交的積極態度。翌年(1402),足利義滿又以"日本國王臣源"之名,派遣使僧圭密、梵雲、明空及通事徐本元赴明,所獻方物計有:生馬貳拾匹、硫磺壹萬斤、馬腦大小叄拾貳塊計貳百斤、金屏風三副,槍壹千柄、太刀壹百把、鎧壹領、匣硯壹面並匣、扇壹百把。  在明代的中日朝貢貿易中,扇子是日本出口的大宗商品,查《善鄰國寶記》的中日往來文書,宣德八年(1433)、正統元年(1436)、成化十一年(1475)、成化十九年(1483)等的日本貢品單中,均包含"扇百本"的內容,以至主張海禁的官員有"日本惟一刀一扇耳"之語。  關於日本摺扇傳入中國之源流,明人陳霆在《兩山墨談》中有較為詳盡的記述:"宋元以前,中國未有摺扇之制。元初,東南夷使者持聚頭扇,當時譏笑之。我朝永樂初,始有持者,然特仆隸下人用以便事人焉耳。至倭國以充貢,朝廷以遍賜群臣,內府又仿其制以供賜予,於是天下遂遍用之。而古扇則惟江南之婦人尤存其舊,而今持者亦鮮矣。"  陳霆將中國傳統的扇子稱作"古扇",從而反證日本的摺扇在明朝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團扇而風行於中國。但摺扇在流行之初,也並不是一帆風順,受到過傳統觀念的抵制。據清人王廷鼎《杖扇新錄》所載,最早佩用摺扇的盡屬妓女之流,而保守的良家婦女對此不屑一顧:"摺疊扇一名撒扇……永樂中朝鮮進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為之。南方婦女皆用團扇,惟妓女用撒扇,近年良家婦女亦用之矣。"  日本式摺扇大量流入中國,由於供不應求,朝廷開始依式模造。這些扇子不僅用於君臣之間的賞賜,而且成為文人雅士的贈答之物。馮可時上京之時,傳教士利馬竇贈以摺扇4柄,這些扇子很可能得自皇帝的賞賜,利馬竇又用來饋贈友人,這說明摺扇在當時是一種頗受歡迎的高檔禮品。馮可時在《蓬窗續話》中載有此事。  摺扇由於"輕而有風"等諸種優點,得以很快普及到民間,成為夏季必不可缺的招涼之具。不過到了清朝,摺扇的熱潮似乎稍有降溫,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與團扇、羽扇、蒲扇等並用。王廷鼎《杖扇新錄》記清代的御扇風俗云:"近俗御扇,大抵初夏用摺扇,中夏用團扇,盛夏用羽扇,稍涼復用團扇,至摺扇而捐矣。僧道專用摺扇,盛暑僧用蒲扇,道用羽扇。商人止用摺扇,近亦有用羽扇、團扇者。"  摺扇傳入中國後,迅速與中國文化融合,大量的明清扇面書畫珍品,其藝術價值得到舉世公認。摺扇還與中國傳統戲劇結下不解之緣,反映南明一代興亡的著名歷史劇《桃花扇》,就是以一把摺扇作為貫穿全劇的線索。在京劇、川劇、崑劇、越劇等古裝戲中,演員常藉助摺扇增強表演效果,稱為"扇子功"。在評彈、民間舞蹈、相聲、雜技等藝術形式中,摺扇也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演出道具,其藝術功能已遠遠超出摺扇本身的實用功能。  日本摺扇於北宋端公元年(988)傳入中國,傳入朝鮮的時間或許更早。徐兢於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出使高麗,親眼所見的"畫摺扇"很可能是日本人專為高麗特製的;"畫摺扇,金銀塗飾,復繪其國山林、人馬、女子之形。麗人不能之,雲是日本所作。"(《宣和奉使高麗圖經》)  朝鮮模造摺扇當在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因為約成書於熙寧七年(1074)的《圖畫見聞志》"高麗國"條云:"(高麗國)使人每至中國,或用摺疊扇為私覿物,其扇用鴉青紙為之,上畫本國豪貴(中略)謂之倭扇,本出於倭國也。"  又據《陔余叢考》記載:明永樂年間,高麗作為貢品獻給明帝的日本扇,其實是高麗的模造品。但高麗仿製扇的工藝、繪畫等君不及日本扇,所以其售價據說僅及日本扇的1/10。  中國是從何時開始模製摺扇的呢?日本《國史大辭典》認為,"出口到宋代的蝙蝠扇,在元明時代被仿製"("蝙蝠扇"條)。不過官方的大規模仿製,似始於永樂年間。  中國早期的仿製摺扇,質量尚不過關,尤其是未能很好掌握灑金藝術。因此在正德年間(1506-1521),專門派工匠去日本學習制扇工藝。到了嘉靖年間(1522-1566),中國已有不少地區能夠生產摺扇,四川省的產量更是驚人,僅四川布政司上貢給朝廷的摺扇,每年就達萬餘把,全省生產的數量顯然遠不止此數。  與此同時,社會上出現了一批以製造摺扇著稱的名家,早期有馬勛、馬福、劉承暉,後期有沈可樓、柳玉台、蔣蘇台等。  中國仿製摺扇,並不是全盤照搬日本的工藝。如日本早期的蝙蝠扇無一例外均是單面貼紙,而且扇骨一般只有5根左右。中國在仿製過程中,首先將單面貼紙改為雙面貼紙,其次是大幅度增加扇骨,這大概是受了當時中國團扇形制的影響。  中國的仿扇中有一種杭產"油扇",亦稱"杭扇"。據《杖扇新錄》云:"油扇,俗稱杭扇。杭人專為之,骨細密以三十六始,有多至五十骨者。展之形如半規,面用柿漆塗紙,澤以黑油,故亦名油扇。(中略)佳者筧金箔為翎毛、花卉、正草、行書貼於兩面,亦有彩畫人物者。此扇同光後忽行於士大夫家,近則王公大臣爭用之矣。遂有以棕竹、象牙為骨,以泥金作書畫,或寫蠅頭細楷,凡外官贈送京員,以此扇為盛儀也。"明洪武五年(1372)加興天寧寺的祖闡仲酋與金陵氏官寺的無逸奉使日本,曾以杭扇以柄贈天龍寺前住持芥事和尚。  從上可將中國仿製摺扇的歷史溯至明初抑或元末。  雙面貼紙、扇骨細密的仿製扇,比原來的摺扇更加堅固、美觀,不僅在中國逐漸流行,而且逆向輸出日本,被稱作"唐扇",倍受禪僧的青睞,並迅速普及到日本民間。  由於受唐扇的影響,日本摺扇的形製為之一變。制扇工匠一改以往的工藝,競相採用"插骨"(即在雙面扇紙中插入扇骨)之法,在此基礎上派生出"末廣"、"雪洞"、"鎮折"三種扇形。據《國史大辭典》"扇"條載云:"迨至14世紀後葉,在此之前中國已經開始仿製日本扇,仿扇在扇骨雙面貼紙正反兩面均不顯扇骨。當時,這種形制的仿扇逆向輸入日本,被稱之為唐扇。室町時代仿其制而創出插骨扇,由此演變出末廣(中啟)、雪洞、鎮折的3種扇形。"  室町時代的摺扇,雖然以唐扇式樣為主流,但日本工匠在模仿中仍然有所創新,如在扇骨上施以各種雕飾,創製出一種"皆雕骨扇",在勘合貿易中輸往明朝的貢扇,主要是這種改良形的摺扇。  大約在16世紀前後,扇骨密集、雙面貼紙的中國仿製扇經印度流入歐洲,成為歐洲摺扇的祖型。歐洲仿製的摺扇主要在顯貴中流行,所以裝飾奢侈,多用象牙、龜甲等名貴材料作扇骨,施以歐洲風格的雕飾。  到了19世紀,日本為了向歐洲出口,大量仿製脫胎於中國摺扇的歐扇,其特點是扇骨細密、雕刻精緻,扇面選用高檔綢絹,繪上日本獨特的風物。這種東西結合的摺扇被稱作"貿易扇",由於20世紀前期出口不景氣,轉而向國內傾銷,從而使日本的扇制又為之一變,奠定了現代摺扇的基礎。

推薦閱讀:

如何將展開的摺扇快速流暢的完全合上?
PNG透明素材(扇子)
[閑岩碎語]關於摺扇二三言
扇子帕子汗巾子(作者:憑欄翠袖)
空白的扇面寫什麼好?

TAG:扇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