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遠不知道,孩子在你身上會學到什麼
文 | 暖暖棉花糖
成長樹原創,轉載請輸入「授權」
我一位朋友,做了十多年幼師,每年新生一來,她就能看出這些孩子的父母是些怎樣的人。我問為什麼,她說:「模仿的人不一樣,表現就不一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話誰都懂,所以家長才想著通過自己給予孩子最好的東西去學習,但,孩子除了直接學習我們給的那些東西,他們更擅長於模仿,模仿我們的言行舉止,模仿我們的情緒脾氣……更甚至,模仿一些你根本都察覺不到的東西。
在品行上成為值得讓孩子模仿的父母
身邊很多當了媽的朋友,為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網購了不少繪本。我的朋友小艾就是。那些繪本買了一箱又一箱,一本比一本有趣,可她兒子看了半天就膩了,不久,他盯上了他媽的手機。
是手機比較有趣嗎?還是因為手機會發聲發光?好像都不見得,小艾自己在帶孩子時,總掏出手機來玩。孩子快一歲半了,每天看著她拿著那東西在搗鼓,自然也有了興趣。再後來,孩子好像喜歡了所有人的手機,哪怕看到陌生人的手機也要去搶。
後來我想,如果小艾從自己兒子一出生手裡就常拿著本書來讀,孩子現在會不會喜歡上看書呢?事實上,這是有可能的。
不久前,李亞鵬做客《朗讀者》時,講述他和李嫣的故事。屏幕上,有一張他摟著女兒讀書的照片很打動我。李亞鵬說李嫣三歲多就可以倒讀《金剛經》。怎麼做到?很難嗎?一點都不難。因為李亞鵬每天在女兒睡覺前,就在她旁邊拿出本《金剛經》,很認真地指著每個字讀。每天晚上念兩小節,堅持兩年半,從未間斷。
後來,漸漸長大的李嫣受李亞鵬影響,一見他讀書,就取出故事書湊到跟前學李亞鵬看,看不明白就問,或乾脆纏著李亞鵬講故事,每講完一個她都要問一堆為什麼……李亞鵬說,他們父女倆常沉浸在讀書的快樂里,其樂融融。
很多家長抱怨平日沒少訓斥孩子,可他們還是我行我素,不聽話,令人傷透了腦筋。其實,孩子好的品行都是在熏陶中潛移默化形成,而不是粗暴的說教。美國教育家克萊爾曾說:如果你自己都不能成為優秀的,你就不要期望你的孩子成為優秀的。「優秀」一詞,在這裡的第一要義是在品行上成為值得讓孩子模仿的父母,第二才是在事業和生活其它方面的成就。
以前央視常放一個公益廣告:一位媽媽端來洗腳水給婆婆洗腳,下個鏡頭,是一個小男孩端了一盆水,笑著朝媽媽走去……廣告里,當媽的用實際行動告訴兒子如何孝順長輩,孩子很快就從大人的行動學到這種品行。所以,我們用好的行為去引導孩子,就能更多在孩子身上收穫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孩子的精神世界是家庭文化傳承的結果
很多年,我一直沒意識到自己身上的一個現象:家裡要是誰沒有按時回來,我就會坐立不安。後來別人給我指出來,我才認真回想了一下自己小時候,如果我爸下班回來晚了,我媽也會坐立不安,一直在門外走來走去……有次,我跟我媽聊起這事,誰知我媽笑著說:「你外婆也這樣。」有時孩子不僅模仿大人生活上的一些習慣,就連思維方式、精神意識都在模仿。
前段時間,同學聚會,說起「購物」這事,有個同學說自己每次買件百來塊的新衣服都會有罪惡感,那要是爸媽給的錢還說得過去,問題是這錢是她自己掙的……其實,這和她的父親也有很大關係。
她爸以前開雜貨店,一輩子把錢看得很緊。記憶中,她爸常為一些貨物賣不到好價錢好幾天吃不下飯。一個院子,像六一節什麼,其他孩子都能穿上漂亮衣服,只有她沒有,為什麼?因為她爸說「愛打扮的孩子多數學業不精」,還說「人丑,怎麼打扮都那樣」,幹嘛要花那錢……因為錢的問題,他爸常發脾氣,有時還會把這種情緒波及到全家,嚇得她大氣不敢出。
但另一位同學就不同,她哪怕錢再少,也挺會享受生活的樣子,這也得益於她媽。她媽一輩子把錢看得很淡。在她家為錢最憂心那幾年,她媽也從未垂頭喪氣過,還是不時幫孩子買他們喜歡的水筆彩筆畫畫,變著法子裁很多好看的衣服穿。她媽讓她懂得,有錢也好,沒錢也罷,生活都能過得很有意思。
都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家庭文化傳承的結果。像前一位同學,她爸的「省」,是種節約美德,可也是他一生的悲哀,不僅殃及他的身體,還影響孩子年幼的心靈。後一位同學,她媽的「富」,不僅使自己健康愉快,還引領著孩子積極向上的生活激情。
看看身邊的父母,對孩子,一兩次考不好,有人覺得「這傢伙將來一定沒出息」,有人卻說「一切都會好起來」……前者是消極思維,後者是樂觀信念,兩者傳達給孩子對生活的信念截然不同。在成長過程中,許多孩子不知不覺效仿了父母消極的思維方式。所以,父母動輒凡事往壞處想,其實也是在一點點「偷走」孩子積極的心態。
孩子犯錯,那裡其實有著你的影子
我們從小模仿自己的父母,等我們當了父母,其實,也被孩子模仿著。平日,孩子犯了錯,如果你留意,會發現其實那裡有著你自己的影子。
湖南衛視成長紀實節目《變形記》里,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孩子不愛學習,整天變著法子賺錢,不知什麼時候變成的這個樣子。這時,她兒子在另一個房間跟主持人說:「我媽是個特愛錢的人,在家跟別人打電話,談的都是些怎麼賺錢的事……」那位媽媽後來聽到這話,頓時目瞪口呆。是啊,太意外了,這些問題的源頭,居然都在自己身上。
很多育兒界大神都說家庭教育重要,可有些家長覺得學校教育才是對孩子的前途起決定作用。真的這樣嗎?一次朋友聚會,我們聊起從小到大受的教育,竟然發現,那些對自己性格起決定作用的,其實都來自父母。
我們幾乎想不起來,哪個老師打擊了自己,讓自己變成了什麼樣子,但有個朋友記得,因為看了父母常常打架的行為,所以自己生氣時在幼兒園也打其他小朋友,在家裡會悄悄打玩具布偶,現在結婚了,每當跟妻子鬧矛盾,也會拳腳相向;有個朋友說,從小就目睹父母相互生氣的情形,慢慢在腦袋裡就形成觀念,表達情緒就該生氣別人才重視。所以後來無論是要吃零食、還是買玩具,都是以生氣的形式表達……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你是誰,你的孩子便是誰。」孩子生下來就是張白紙,孩童時的好奇心、學習力都是一生中最強的時期,父母的行為、習慣、思想、性格總會被孩子有意無意地模仿著,因為,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課堂、人生第一個影子。
所以,你還在為找不到更好的教育方法而煩惱嗎?要知道,你的素養有多高,你的孩子未來就能飛多高。做好你自己,照顧好你自己的言行、行為、脾氣、情緒和素養,你的孩子,漸漸就會變得像你一樣優秀了。
長按二維碼向我轉賬
推薦閱讀:
※99%的泰安人都不知道 我們家鄉有多牛!
※安徽名茶,你知道哪些?
※流傳千年的古詩詞,有哪些是你只知道上句不知道下句的?
※當家人生病時,我才知道錢有多重要
※香港十大電影配角,你知道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