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層次的概念框架(一)
孫正聿
哲學與常識在人類把握世界的各種方式當中,常識是一種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方式,它是其他的各種方式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因此,人們總是習慣性地以常識方式去理解和解釋其他方式。這種情況非常突出地表現在用常識方式去理解和解釋哲學,以至於把「哲學」變成某種冠以哲學名詞的常識。因此,在哲學的自我理解中,首先需要探討哲學與常識的關係。一、三個層次的概念框架 人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體。在人與世界之間的主體與客體的關係中,「概念」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概念既是人類思維的形式,又是人類認識的成果。概念以內涵與外延相統一的方式構成主體對客體的規定性的把握。因此,在人與世界的現實關係中,作為主體的人既要以概念的方式去把握、描述、解釋和反思人與世界及其相互關係,又要以概念的方式去理解、解釋、規範和反思人自己的思想與行為,還要以概念的方式去建構關於世界的規律性圖景以及對世界的理想性、目的性要求。這表明,人類在自己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必須和只能以概念的方式去實現對世界的本質性、普遍性、必然性和規律性的把握與解釋,也就是以概念的方式實現思想中對世界的佔有。 人的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是一個歷史性的發展過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人本身具有二重性,即:人是人的歷史的「前提」(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人又是人的歷史的「結果」(人們只能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創造自己的歷史)。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人作為歷史的「結果」,這意味著人們並不是在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自己的歷史,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603頁。) 在人們「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中,既包括「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數量的生產力總和,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在歷史上形成的關係,都遇有前一代傳給後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43頁。)還包括人類思想的積澱與結晶——人類用以把握、理解和解釋世界的各種概念體系。 概念是人在思想中構築經驗世界的方式,也是將思想中的世界世世代代傳遞下去的社會遺傳方式。概念是人類歷史文化的「水庫」,也是人類認識發展的「階梯」和「支撐點」。人們從歷史上承繼下來的各種概念體系,直接地和深層地制約著和規範著人們的歷史性創造活動,制約著和規範著人們對世界的理解、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每個人的自我理解。在這個意義上,人類的文明史也就是概念的形成、演化、變革、更新和發展的歷史。 但是,在對概念的理解中,人們往往忽視了兩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其一,概念必須(和只能)在概念的特定框架中獲得意義;其二,在不同層次概念框架中,概念具有不同的性質。正是由於人們往往忽視這兩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因而往往造成以常識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釋人類把握世界的其他方式,特別重要的是以常識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釋人類把握世界的哲學方式。因此,釐清哲學與常識的關係,首要的是澄清人類把握世界的不同層次的概念框架的不同性質。 人類把握世界的概念體系既是紛繁複雜的,又是歷史發展的。但是,從人類用以把握世界的概念框架的層次性上看,卻可以從總體上區分為三個最基本的層次。這就是常識性質的概念框架、科學性質的概念框架和哲學性質的概念框架。 所謂「概念框架」,是指人們用以構築思想中的經驗世界並用以整理思想中的概念的方式。人類用以把握和解釋世界的任何一個概念,都不可能是孤立自在的零星碎片,都不可能獨立地構成思想中關於世界的規定,都不可能獨立地使思想獲得對世界的理解。恰恰相反,任何一個概念,它的「內涵」與「外延」,它的「演化」與「發展」,都必須(和只能)是在特定的「概念框架」中獲得與實現。這就是說,概念必須是「彼此聯繫的,並且聯繫於一個概念網路,依靠這個概念網路,它們依次得以理解,形成我們可以稱之為概念框架或概念結構的東西」。因此,人們如何描述和解解釋世界,人們怎樣理解和規範自己,從深層上看,總是取決於人們所佔有中使用的概念框架的不同性質及其所達到的不同水平。 概念框架的「性質」與「水平」具有不同的含義。所謂概念框架的「性質」,這裡是指不同層次的概念框架所具有的特殊的(或者說特定的)性質在概念框架的不同性質(或者說不同層次)的意義上,我們把所有的概念框架區分為三個基本層次,即常識性質的概念框架、科學性質的概念框架和哲學性質的概念框架。而所謂概念框架的「水平」,這裡是指各個層次的概念框架在自身的演化與發展中所達到的不同水平,即各種性質的概念框架都表現為特定水平的概念框架。 任何一個「概念」都只能在特定的概念框架中獲得相互規定和自我規定,實現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這表明,概念的規定性依賴於概念框架。一點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更為重要的問題是在於,在不同層次的概念框架中,概念具有不同的性質。這就是說:儘管人們可以完全使用相同的名詞」或「語句」,但是,在不同層次的概念框架中,這些完全相同的「名詞」或「語句」卻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例如,人們經常使用「物質」這個名詞,但它在常識的、科學的和哲學的三個不同層次的概念框架中,卻有不同的性質。在「常識」的概念框架中,「物質」是指各種各樣的「東西」;在「科學」的概念框架中,「物質」是指構成世界的「要素」;而在「哲學」概念框架中,「物質」則是指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又為人的思想所把握「客觀實在」。 同樣,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真善美」與「假惡丑」等等,無不在不同層的概念框架中具有不同的性質:常識之「真」即是「真的」(不是假的),科學之「真」是經過「驗證的」的「普遍必然性」,而哲學之「真」則是指「思想的客觀性」;常識之「善」即是「好的」(不是壞的),科學之「善」是指行為對人社會的正面效應,哲學之「善」則是指人的思想與行為的「應然性」;常識之「美」就是「美的」(不是丑的),科學之「美」是思想的合乎邏輯,哲學之「美」則是「是」與「應當」的統一。讓我們具體地分析一下「真」與「假」的問題。在常識中,「真」與「假」直接指向的是經驗對象,即:某個經驗對象是否存在,如果它存在著,那麼它就是「真」的,否則就是「假」的。在科學中,「真」與「假」則不僅僅是指向經驗的對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向關於經驗對象的思想,即:關於經驗對象的某種解釋是否成立,如果該種解釋是成立的,則該種思想是「真」的,否則該種思想就是「假」的。在哲學中,「真」與「假」不僅僅是指某個經驗對象的是否存在,也不僅僅是指關於經驗對象的某種思想是否成立,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指「思維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想是否具有「客觀性」。不僅如此,哲學中的「真善美」是聯繫在一起的,哲學關於「真」的理解,總是某種真理觀、價值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因此,雖然人們都在使用「真」這個概念,但在不同的概念框架中,概念本身卻具有不同的性質。 應當特別注意的是,概念框架的性質或層次不同,不僅決定著該層次中的所有概念的特定性質,而且決定著人們對人和世界及其相互關係的不同理解。具體地說,常識的、科學的和哲學的三個層次的概念框架,為人們提供了三種不同性質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範。正是在這三種不同性質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範中,世界得到了不同層次的描述和解釋,人的思想與行為也得到了不同層次的理解和規範。下面,我們分別簡要地從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範這三千方面來分析常識的、科學的和哲學的三個不同層次的概念框架。
推薦閱讀:
※十二次(一)一、十二次的概念及其創設簡況
※犯罪客體的概念講義
※為什麼感覺華南理工大學酷酷噠?
※(12)子平閱微筆記(20):對《真詮》格局概念的再認識
※背包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