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評論獲贈書 | 錢穆講文學史:小說戲曲在中國的演變
《山海獸》(圖片出自中央美術學院 繪本創作工作室 劉力文繪,版權歸作者所有)
講述 | 錢穆 記錄整理 | 葉龍
摘自《中國文學史》, 天地出版社(華夏盛軒策划出品)2016年3月,本文經華夏盛軒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華夏盛軒。
小說戲曲的演變
小說戲曲這一類文體,在西方算是正宗,在中國則不然。
中國的文體是由詩到詞,再由詞到曲,由曲到傳奇、戲劇,如此演變下去。至於神話、故事則是任何地方都有的產物,中國古代已有,但早前未形成文學而已。在西方則由神話、故事而有文學。中國之所以當時沒有形成文學,是由於文化背景之有所不同所致,吾人不能用批評,只宜從歷史、文化中去找答案,才能說明中西為何有異。
我們中國人在文學方面所用的精力,並不把它放在神話、故事上。這原因是由於中國版圖疆域廣大,難免有了眾多地方性,如齊、魯在泰山兩邊,風土人情各不相同,而中國人認為要創造一套超越地方之上的文學,因此提倡雅而除去俗。但埃及、希臘等外國地區因其國土狹窄,故地方性的神話、故事特受重視。
由於中國古代的子產、叔向等人物思想觀念廣大,看不起地方性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而偏重於超越地方性的合作與聯合。而西方則是不主張也不可能合作的,即無法在國與國之間作出團結,即使英倫三島亦無法合作。
中國的文字已是統一的,與西方各國之間用不同文字有別。
中國並不重視神話、故事等地方性的俗文學,而重視的則是《詩經》《楚辭》。
當時山東有齊東野人之語,即莊子所說的齊諧,講故事甚為流行;楚國則流行地方性的神話,但此片沃野,尚未發芽,亦未受普遍歡迎。
中國古代有小說家之流,為九流十家之最後一派。有很多小說材料可從《呂氏春秋》中找到。
古代的小說書有《穆天子傳》,周穆王見西王母之神話,是一新聞故事,亦非小說。
又如《山海經》,其實是一本地理書,亦非神話。
上述兩書亦可說是中國人的小說,但非文學,說其為小說亦不十分妥當。
漢代亦無小說,然漢賦中有《七發》等,其體裁有近似小說的地方。
又如《孟子》《莊子》諸書中亦略含若干小說材料。稍後有了筆記一類的文體出現,但亦非文學小說,如《搜神記》是分條敘述的筆記。
接著又有講宮闈故事的如漢武帝、趙飛燕的故事出現,所謂秘聞,由於京城離各地方路途遙遠,聽到宮事有如秘聞。即所謂「山高皇帝遠」,但這些亦並非可登大雅之堂的文學或小說。
因此,中國古代有故事、神話、小說和筆記,但這些都並非文學,嚴格來說,可以進入文學史的小說,要自唐代開始,且以《太平廣記》為代表。
《太平廣記》全書的內容,所涉及的範圍很廣,可說是唐代的小說大全。凡欲研究中國社會史、宗教史、經濟史和文化史等問題者,均可參考此書。全書有五百卷,但其中有部分材料並不十分可信。其中如「虯髯客與紅拂女」的故事,亦有記載,這些小說文章,描寫甚為生動,但不一定真有其事。其中敘述,為正史所未載,讀起來趣味性十足,頗為引人入勝。
《西廂記》劇照
又如《會真記》的小說,講述崔鶯鶯的故事,後來有宋人將之改編成《西廂記》的曲。
唐代之所以能把小說這個文體發展起來,搞得紅紅火火,其原因有:
(一)唐代是科舉社會,人人要去京城考進士。此種投考是政治上給予考生的唯一出路。張生便是去京城趕考者,在途中遇到崔鶯鶯。全國書生可到中央考試,不分階級,一律平等;但評卷有一規定,考生除了參加臨場考試外,尚可攜帶其平日的作品成績,給前輩進士出身的中央名學者觀看,稱為「溫卷」。目的是讓前輩們看了可以對此考生為其作品加以揄揚,使考生考前有了名氣,讓考官對其有好印象,便易上公榜了。進士考的是詩賦,讓前輩看的舊作品難免使人感到枯燥,使人厭煩。因此,考生們事先創作了小說體裁的傳奇故事,使前輩們翻看時當作消遣之用,並且容易引起前輩們的興趣與好感,俾便考前給予好評。因此創造出《虯髯客傳》一類的小說傳奇。前輩們看的只是考生們的文筆如何,於是考生競相創作富有趣味和刺激的小說體裁作品,以便科舉考試順利成功。
這是唐代開創中國散文體中,小說發展的重要來源,雖然這動機甚為無聊,但西方荷馬等史詩實更為無聊,他們起初只是隨街演唱的歌謠而已。
(二)中國文學中的小說發展起因是:自佛教傳入中國後,其中從佛學經典中演繹出來的佛教故事,如講述釋迦牟尼一生的經歷,實是一篇很長的韻文故事。又如《百喻經》,是用各種比喻講道理,即是在佛經中有很多神話與故事,即使最莊嚴的《維摩詰經》亦有神話,《楞嚴經》亦然。宗教是社會性的,是屬於普羅大眾的,更要求普遍化、通俗化,以便宣揚佛教。又如敦煌的佛教卷子中亦有說故事的,如「目連救母」,後來用作宣卷之用,每句七字,是有韻的白話故事體。即使如道教,也有這種說故事的文體。
由於以上兩大原因,促使唐代寫小說文體大為盛行,遂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種正式的文體。
到了宋代,流行一種用鼓配合敲打來說故事的詩。陸放翁作詩道:「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接著又從說故事演變到有《琵琶記》。可以說,宋代從用白話韻文演變成平話,接著又有了章回小說。
後來再由一人的自彈自唱,而變成了說書、清唱與彈詞,嘻笑怒罵,出口成章。到了明代末年,這一類的活動極盛。然後從這條路演變下來,換了一個方式,即變成出現了章回小說,此即由「說書」變來。有所謂「武十回」「林十回」,是講的武松、林沖的故事,故有「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押後語。在施耐庵寫成《水滸傳》前,這類說書在當時已經傳誦極廣了。
文章不光是單靠寫的,還要會讀,會朗誦,甚至會唱。從前蘇東坡某次替人讀文章,他說該文內容文筆僅僅值一分,他的誦讀卻佔了九分。
我們要學習文章,當然創造較模仿為難,模仿是容易得多,我們在創造前,也不妨先有模仿。因為創造是要有客觀的條件才能形成的。
大體來說,宋詞繼承唐詩而來,元曲又繼承宋詞而來,接著又由元曲演變為戲劇,如有明代的崑曲,到了清代,又有京劇崛起,於是在中國文學史中,這小說與戲劇便佔了一席地位。雖然京劇這個戲曲,也是一代接續一代而成。而且京劇之造成,還含有《詩經》的元素,因為《詩經》的「風、雅、頌」,在當時是有演有唱。所以中國文學是代代相傳、一脈相承的。同時我們也不能以為,今日中國自五四以來因有人提倡有了新文學,便認為京劇及以前那些文學都是舊文學,應該棄舊迎新,那是十分不合理的。也不能因為新文學是與西方文化接軌的,而認為值得重視,而舊文學就都是古老腐舊之物。這確如有了子女,便把父母拋棄不顧。中國傳統文學自有其一套生生不息的活的永恆的生命。
明清章回小說
章回小說如《水滸傳》等是由演說變來,另有一種歌唱加上表演則成為崑曲。
屈原作的叫文,屬於韻文,是純文學;太史公作的叫筆,屬於散文,非純文學。
《三國演義》劇照
「章」是文章,「回」是「會」也,即每次有集會之意。自有《水滸傳》後,此後最著名的章回小說有《三國演義》《西遊記》等,但只有《水滸傳》才夠得上稱為第一流的水準。
清初金聖嘆是一位文學批評家,他評定「六才子書」,四部古典,加上兩部後來的書,評為天下才子必讀書。四部,即《離騷》《史記》《左傳》及《莊子》,合稱「左、庄、屈、馬」,這四部中有傳,有子,有辭和史,只有《楚辭》是純文學,但中國人有時均把上述四部書當成文學看。所謂「文以載道」,《莊子》這書是講道,《史記》《左傳》是記事,但亦可說是道,因各有各的說法,都可說是在說其道,例如,英國人說是「通商戰爭」,但吾人則稱為「鴉片戰爭」,故這篇歷史記事仍是文以載道。所以從前人在腦中的印象均認為屈原、司馬遷都是文學家。
還有兩才子書是《水滸傳》和《西廂記》。《水滸傳》是章回體小說,是演說類;《西廂記》是表演的,是歌唱類。金聖嘆評此兩書極佳,其中亦有些改動。我本人之了解文學由於讀了金聖嘆的批註,然後明白了文學,進而讀《左傳》《莊子》《離騷》和《史記》,而加以更深地了解。
《西廂記》是元曲,是傳奇,是可以表演的歌唱類文學。歌唱類是一種白話文學,唱的腳本是根據演說的故事,如講者繪聲繪色,能夠把它生動地筆記下來,寫成的可說是講演筆記,是受人歡迎的,因為饒有興趣。由作者將之匯合而寫成一本書,如就有了施耐庵的《水滸傳》。
到了清代,夠得上稱為第一流作品的便是《紅樓夢》。《紅樓夢》與《水滸傳》有其不同之點:《水滸傳》是粗線條作風,是活的文學,即是由繪聲繪色的演說筆記整理而成。《紅樓夢》卻是閉門寫作的,描寫十分細膩,但並不是活的演說筆記。《水滸傳》是針對社會活生生的描寫;《紅樓夢》雖然亦可說描寫得活靈活現,但不易用演講加演唱來表達,因《紅樓夢》這本書中多的是詩詞歌賦,故無法演講加演唱。《水滸傳》卻一舉一動均可演講,故京劇中採取《水滸傳》中的材料來演唱的很多。《紅樓夢》則是規規矩矩的,屬於西洋文學派頭。
《左傳》《莊子》《離騷》和《史記》亦是活的,切實的,有用的,方便為智識分子上層用的。
《水滸傳》和《西廂記》的起源是演說歌唱,亦是有用的,但為社會普羅大眾所欣賞,可演講,可演唱。
至於《三國演義》,亦是演講的,故稱為「演義」。《紅樓夢》則非演義,是寫給人看的,事情少,是文勝於事。
尚有短篇小說,如《聊齋志異》;略早於《聊齋志異》的叫《剪燈新話》。「剪燈」的意思是當夜深時,把所點的油燈那繩的著火處剪去使亮;用燈芯點著的則叫挑燈。
《聊齋志異》是所談及的事情多,文筆則少。此書是活的,因該書有說明,書中故事是在豆棚瓜架下所談而記下者,是茶餘酒後的談料。
其他,如尚有一本《夜航船》(明末張岱撰),也是記下來的故事。
中國應以傳奇戲曲為正宗,以筆記小說為旁支。這是事實皆然,非我個人所獨創。
《紅樓夢》劇照
王國維起初曾研究心理學,後來用西方叔本華的思想來研究《紅樓夢》,這方法是開天闢地的。即是按照王國維的說法,《紅樓夢》這本小說含有哲學意味。其實,這些榮華富貴如夢的思想人人皆知,即叔本華的悲觀思想,中國人也早就有了,不過我們沒有系統地說出來而已。這是王國維將中西文化配合起來講了。他一方面注意小說,一方面注意戲曲,著有《宋元戲曲考》。
王國維也能填詞,著有《人間詞話》,他由先了解詞進而來說曲,是一位內行人。江浙人擅長戲曲,此乃環境使然。
吳梅
吳梅(南社成員,一生致力於戲曲及其他聲律研究和教學,被譽為「近代著、度、演、藏各色俱全之曲學大師」)也善於唱講詞曲,這是近代做這方面研究的最後一人,以後再無人注意,舊的傳統可說到此為止。
自五四運動以後,大學裡的文學系則只講文字學、方言及語音學這一類的學問了。後來風行小說,第一位譯西洋作品的是林紓。他的文章是學歸有光、方苞、姚鼐的桐城派,聽到西洋小說而感新奇有趣,寫成《茶花女》《黑奴籲天錄》等譯著。他本人不懂英文,是由他人口譯給他聽,再由他用歸有光、《史記》的筆調寫成小說,著作有一二百種。但後來又有人要打倒這種作品,其實這是不對的。今日已買不到林譯小說了。
我曾經讀過林琴南(國曆君註:林紓,字琴南)百分之八十的譯著小說。可以說西洋小說比中國小說好倒是事實。不過後來譯成的小說,都是用老調,英美方面近世紀的文學作品,我也覺得已沒有古時的作品好,已不值得看了。
魯迅與周作人譯的《域外小說集》,只是薄薄的一本,被捧得很高,而林琴南的譯作反被罵,這實在太不公平了。其實,林譯是活潑而生動的,周譯卻甚為呆板。
胡適提倡西洋小說,但譯的只有十篇左右,卻反而要打倒別人,其實別人譯的有一點小錯不應該吹毛求疵才對。
王國維與吳梅,後來已走詞曲的路。
中國後來的小說,則有《老殘遊記》《孽海花》以及《儒林外史》等,但這些已不能與早前的《水滸傳》和《紅樓夢》等相比了。
推薦閱讀:
※絕大多乳腺增生不會演變成癌
※教程 | 肖白談中外合唱演變和合唱發聲
※漢字演變500例(一 A--E)
※中國佛塔之演變(53)
※從達摩到慧能禪法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