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2008到2016,狂歡之後的苦悶深淵

美國大選

從2008到2016,狂歡之後的苦悶深淵

MATT FLEGENHEIMER2016年11月8日

算起來已經是將近8年前的事了。

當時聚在一起的那些人——心懷好奇,充滿希望,同時冷得要命——還記得所有的一切:國家廣場(National Mall)上人山人海;蓬勃的活力在他們等待之際不斷積聚;超過100萬人找到了一個可以一起戰慄、一起歡呼、一起哭泣的場合,在一場總統選舉之後宣洩自己的情感,那場選舉向他們證明了美國最美好的一面。

「今天,我們宣布要為無謂的摩擦、不實的承諾和指責畫上句號」,貝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總統剛剛就職便許下莊嚴的承諾,「我們要打破牽制美國政治發展的若干陳舊教條。」

他們還記得這個承諾。

但卻已經不記得為什麼它當時看起來有可能被兌現。

2008年和2016年的選舉:是兩個緊密相聯、難以切割的政治時刻,是一場地震和一場餘震,讓美國人為之震驚,從而打開了一個有著巨大矛盾的時代。

眼下,一位越來越受到歡迎的即將卸任的總統,領導著一個在大多數選民看來偏離了正確方向的國家。

想當初,就連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都被某些人視為通往「是的,我們能」的康庄大道上的小小插曲。但統計數據顯示,八年過後,對經濟的普遍焦慮正在經濟態勢相對穩定之際發酵。

此外,一場不時包含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呈現在眾目睽睽之下的競選,極有可能以此作結:美國人將送走自己的第一位黑人總統,迎來第一位女總統。

2009年1月20日,奧巴馬在華盛頓宣誓就任第44任總統。
Damon Winter/The New York Times

如果說2008至少以一個標準來衡量是象徵著進步的年份,那麼2016便是要求人們陰鬱地對局限、失望和盲點習以為常的年份,是整個國家進行漫長的自我審視,然後憂心忡忡的年份。

「我沒有想過那裡的另外100萬人,」南卡羅萊納州議會女議員伊迪絲·S·蔡爾茲(Edith S. Childs)說。她的口頭禪「點燃激情,準備出發」(Fired up, ready to go!)曾被奧巴馬用作競選口號。「他們的思維還停留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希望事情從未發生。」

她輕輕嘆了口氣。「太遲了,它發生了,」蔡爾茲在大選日就快到來之際說道。這次,她的激情似乎沒太被這場盛事點燃。

它的確發生了。後來就有了這番景象。

《紐約時報》和CBS新聞頻道(CBS News)本月開展的民意調查顯示,由於這一輪選舉活動的緣故,美國政治讓82%的選民感到厭惡而非興奮。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支持者中有97%的人表示,如果希拉里·柯林頓(Hillary Clinton)當選總統,他們會感到害怕或者擔憂。柯林頓的支持者中有95%的人對特朗普政府抱有同樣的態度。

人們總有一種在複述中美化過往政治時代的傾向,在本該畫上波浪線的地方畫上直線。顯然,早在很久以前路過一些出口的時候,就依稀可見代表著動蕩不安的指示牌——日益加劇的不平等讓中產階級出現萎縮;黨派化媒體佔據優勢;國會功能的發揮從吃力變成僵局又變成毫無希望。

這類苦澀的分歧其來有自,比特朗普把自己的姓氏烙在民主進程上的時間早很多。畢竟,《漢密爾頓》(Hamilton)這部廣受好評的百老匯音樂劇,便是以政治家之間的致命槍戰為高潮。

2008年11月4日,約翰·麥凱恩和競選搭檔薩拉·佩林在鳳凰城的比爾特莫爾酒店(Biltmore Hotel)承認失敗。
Todd Heisler/The New York Times

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和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眼下被民主黨人推為體現共和黨人昔日操守和理性的典範,收穫了大量的溢美之詞,但曾幾何時,奧巴馬的支持者一看到這兩個人就怒氣沖沖——而且,至少在2008年的幾個月里,他們看到柯林頓時也是這個態度。

有太多事情註定在還沒來得及變得更好之前變得更糟。人們失去了工作、儲蓄、房子。一些人看向總統,看到了冷漠、無能、能力的不足。而這其中的大多數人都不是徹頭徹尾的偏執狂。

話又說回來。

規則在2016年之前便受到了威脅,但從未被人如此輕易地踐踏。

真相向來常有爭議,但從未如此徹底地成為主觀的東西。

人們一直在反對政治正確,但從未出現過舉國上下都在思索誇耀性侵他人之舉是否恰當的情況。

「就像是跟家人、朋友或者約會對象在一起。你說,『讓我們有啥說啥吧!』」作家及評論家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說。「然後他們真的有啥說啥了,你的內心獨白則是,『我的天哪。』」桑德斯在7月份為《紐約客》撰寫過與特朗普的支持者有關的文章。

這種告白讓2008年在事後被重新描繪為某種類似於烏托邦的東西,藉助當年那種歡欣鼓舞,相對的高尚道德,以及大多數情況下還算文明的言行,對當下加以嘲弄。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和彭博社(Bloomberg)在2008年12月開展的一項民調顯示,儘管奧巴馬只獲得了53%的大眾選票,但有74%的美國人表示,他們對他的選舉過程持正面看法。

眼下,那場選舉遺留的所有痕迹都出現了令人眼花繚亂的扭曲,成為了一面哈哈鏡破碎後的碎片。

特朗普曾援引麥凱恩在戰鬥中被俘的經歷,作為否定其英雄氣概的理由。

麥凱恩則曾在一名選民給奧巴馬貼上「一個阿拉伯人」的標籤時站出來大力維護奧巴馬,令人印象深刻。而現在,一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竟然提議禁止穆斯林進入美國。

AD

麥凱恩認輸時曾為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刻歡呼:「奧巴馬參議員為自己也為國家贏得了偉大的勝利。」而特朗普還沒做出會接受大選結果的承諾。

事實上,許多共和黨人都曾堅稱,他們當時希望看到奧巴馬取得勝利。

但2008年也是一體兩面的,千百萬選民都對大選結果感到失望。

麥凱恩的競選搭檔薩拉·佩林(Sarah Palin)幫助發起了茶黨運動,並推動其進入了全盛期——這種反叛幫助催生了特朗普自己的反叛運動——她把源自競選活動的熊熊怒火傳遞給了大眾,儘管麥凱恩的一些助手曾對這些所作所為表現得又驚又怒。

許多保守派人士在全國性新聞媒體對待佩林的態度——他們視之為不公平的、居高臨下的態度——和世人對傳統新聞來源的高度不信任之間,看到了直接的關聯。他們說,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原本看似和善的美國人,會在支持特朗普的集會上對記者爆出粗口。

奧巴馬上台時背負著主要是由他自己製造的不切實際的預期。他青睞的繼任者入主白宮所基於的假設會是:幾乎所有的一切都不會得到改變。

對那些因為可能即將迎來一位女總統而喜出望外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引人深思的轉折。

此外,這等於是冷酷地證明了希拉里當初反對奧巴馬的理論是正確的。她在2008年似乎嘲弄了奧巴馬在民主黨初選中所傳遞的天真樂觀的信息,以及全憑個性的力量便足以成事的那種自信。

「天空將不再被遮蔽,陽光將傾瀉而下,天堂頌歌將被唱響,」柯林頓曾在一個競選宣傳活動上就奧巴馬當選總統的前景進行預測時,假裝做出預言,「人人都將知道我們該從善如流,世界將完美無瑕。」

她聳了聳肩。

「也許我活得稍微長了一點,」她當時說道,「所以知道會有多難,我沒有任何幻想。」

翻譯:李瓊

  • 本文內容版權歸紐約時報公司所有,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或翻譯。

    相關文章
  • 決勝時刻將至,希拉里和特朗普的總結陳詞

  • 誰是下屆美國總統?看看杯子銷量便知分曉

  • 當希拉里和特朗普還是朋友(一):紐約局外人

  • 華人究竟會投希拉里還是特朗普?

  • 一場大選嚴重敗壞了美國的形象

  • 焦慮與混亂中,特朗普的最後衝刺

  • 返回今日新聞電郵首頁

    現在就訂閱紐約時報中文網-新聞簡報

    訂閱每日精選新聞簡報,紐約時報的全球報道會直接送達您的電子郵箱,包括國際時事、時報看中國、教育、科技、健康、觀點與評論等精彩內容。

    查看新聞簡報 隱私權聲明

    熱門文章
  • 中國通過網路安全法,在華外企不安

  • 游蕙禎,從女白領到激進立法者

  • 一場大選嚴重敗壞了美國的形象

  • 當希拉里和特朗普還是朋友(一):紐約局外人

  • 山寨App混進蘋果系統,最大來源是中國

  • 達賴喇嘛:你憤怒可能是因為你給予太少

  • 北京罕見釋法之後,香港特別行政區還有多特別

  • 誰是下屆美國總統?看看杯子銷量便知分曉

  • 從2008到2016,狂歡之後的苦悶深淵

  • 決勝時刻將至,希拉里和特朗普的總結陳詞

  • 成為紐約時報中文網用戶 , 獲取更多新聞電郵

    免費下載 紐約時報中文網iOS 和 Android App

    點擊下載iOS App 點擊下載Android App 點擊下載Android APK

    微信用戶如點擊無效,請先點擊右上角

    按鈕,選擇「在Safari中打開」。
    推薦閱讀:

    骷髏之舞 | 萬聖之夜的狂歡
    GDP世界第二,中國可以狂歡了嗎?
    悉尼同性戀狂歡節
    弱智的中國電視開始狂歡
    好萊塢盛夏狂歡季 聚焦2013暑期檔大片...

    TAG:深淵 | 狂歡 |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