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俠電影的發展歷程

武俠是中國文化的傳統,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但真正首先為我們構築清晰具體的武俠形象的武俠片的誕生並不是基於某個人、某個電影公司的突發奇想,它是一個漸變的過程。

武俠電影產生的因素主要是兩個:

一是受當時美國西部片的影響,它所採用的視覺效果和帶給觀眾的觀影快感給了中國電影界靈感;

二是中國源遠流長的武俠小說,文字的形式已經非常成熟了,而且情節的描述很有鏡頭感,這為搬上銀幕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1

啟蒙

時間:30年代

代表導演:張石川、鄭正秋

代表作品:《火燒紅蓮寺》

發生地:上海

1928年張石川、鄭正秋拍攝的這部電影帶動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武俠電影熱,無論是從技術積累的角度,還是從題材拓展的角度來看,「武俠」兩字自此片後便成了中國電影軍械庫中的常規兵器,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從此在劍光俠影中長大。也正是從這刻開始,俠客們才開始劍光鬥法、隱形遁跡、空中飛行、口吐飛劍、掌心發雷,「把食指一舉,那繚繞而上騰的一道白光便帶著法術把你的寶劍無條件地向敵人作戰」……

《火燒紅蓮寺》上映後廣受歡迎,一時有萬人空巷之感。故此後在三年內連續拍出了18集,足見其商業的成功,同時更引來了無數的效仿者。

從1928年到1931年,中國共上映了227部武俠神怪片。同時,片中的一些特技攝影在當時也充滿了創新意識,銀幕上的劍光鬥法、隱形遁跡、空中飛行、口吐飛劍、掌心發雷等種種絕技,也使它獲得了「武俠神怪片」的惡名。

1931年,鑒於武俠神怪熱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極不相符,國民政府下屬的電影檢查委員會下令查禁包括《火燒紅蓮寺》在內的所有宣揚怪力亂神的電影,這一波武俠神怪片熱潮戛然而止。不過,一些導演遂轉至香港,並於1935年在香港拍出了第19集《火燒紅蓮寺》,武俠電影的傳統也在香港得到傳承,廣告中寫道:「賽鐵拐神杖寶貝,豪光萬丈,金羅漢搖袖祭神鷹,瑞氣千條,活殭屍毒害向葯山,散發吐霧,飛道人不敵呂宣良,斷頭噴血。」這格局,這氣派,不就是70年前的《指環王》?

2

發展

時間:60年代

代表導演:張徹、胡金銓

代表作品:《獨臂刀》、《大醉俠》

發生地:香港

從1965年開始,邵氏公司的老闆邵逸夫對泛濫的老套武打片感到厭煩,他決心要拍攝新類型的武打片,幾經嘗試之後,張徹和胡金銓分別在1966年拍攝了武打電影的傳世之作《獨臂刀》和《大醉俠》。這兩部影片奠定了他們在影壇的重要地位。

張徹和胡金銓絕對是武打片教父級的導演,他們2人的風格迥異,張徹強調男性情義的暴力武俠,喜歡渲染暴力,武打動作比較寫實,經常拍攝一些諸如盤腸大戰之類的場面,總是血流成河,據說張徹每拍一部電影用做假血的番茄汁就要兩大汽油筒。而胡金銓所代表的「文人武俠」則偏重於寫意,對武打的氣氛愛做渲染。他們2人對武打片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導演的風格化展示也越發凸顯,在此期間還使武俠逐漸從「刀劍」向「拳腳」過渡。

40年代末,中國的武打片開始在香港復興,1949年,香港導演胡鵬拍攝了第一部以廣東民間傳奇武林人物黃飛鴻為主人公的電影,此後歷經近50年,黃飛鴻成了中國武打片的一個著名品牌,前後有關德興、李連杰等十餘位影星在近百部此類題材的電影和電視劇中扮演黃飛鴻這個角色,有胡鵬、徐克等多位著名導演拍攝過這個題材,其中由胡鵬導演、關德興主演的黃飛鴻系列拍攝了近80集。

在整個50年代,港台的武打片大體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象黃飛鴻之類的民國裝工夫片,一種是神怪類武俠片,前者的代表作就是黃飛鴻系列,後者的代表作有《如來神掌》。

在60年代初期,港台武打片的武打動作受日本武士片的影響,模仿裡面的武打招式,題材也很窄,除了劍仙神怪就是學藝報仇。

1964年,香港鳳凰公司拍攝的《金鷹》在內蒙古實地拍攝,裡面展示了摔交、套馬等傳統民族功夫,還有蒙古草原的壯麗風光。是一部創新的武打片。1965年(第 2年),長城公司拍攝的《雲海玉弓緣》則是在武打片的演職員表裡面第一次出現「武術指導」這個名詞,該片被認為是武打片的第一部里程碑式作品,武術指導正式成為武打片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此後,武打片的黃金時期來到了。

在上個世紀70年代,港台武打片著名導演除了張、胡外,還有羅維、郭南宏、楚原等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中羅維他的最大貢獻就是導演了《唐山大兄》和《精武門》,捧紅了李小龍這個國際馳名的功夫巨星。

3

融合

時間:80年代初

代表導演:張鑫炎、張華勛

代表作品:《少林寺》、《武林志》

發生地:北京

1981年張鑫炎導演了《少林寺》,《少林寺》是一部在武打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影片一反舊式武打片中那種純表演的花架與鏡頭技巧的賣弄,李連杰的一招一式剛柔相濟,于海的螳螂拳出神入化,胡堅強的地趟拳騰落舒展,於承惠的醉劍游龍似鳳。那武戲的對打,更加精彩了得,值得琢磨,通過李連杰和他的一班武術隊員們樸素真實的功夫讓觀眾真正欣賞到了中國功夫。

《少林寺》轟動世界,掀起了世界武術熱,成了功夫片難以逾越的經典,使光頭和尚覺遠的形象已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印記。1982年《少林寺》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特別獎,成就了一代功夫巨星李連杰,也造就了功夫片的經典。

在《少林寺》的影響下,1982年張華勛完成了電影《武林志》的創作,在拍攝中,張華勛吸取了《神秘的大佛》的教訓,不是按照一般武打的格調來拍攝,而是將影片按悲壯的正劇來處理,力求影片有思想,有深度,有故事,有人物,武術功夫要真實可信,不搞玄妙的「超人」動作,對一些誇張的處理要求限定在真實可信的範圍之內,以增強武術的真實感,體現現實主義風格。

《武林志》的鏡頭組接和場面轉換簡潔、明快、易懂,公映時,引起了觀眾強烈的共鳴,該片獲得文化部1984年優秀影片二等獎。他的影片不同於香港台灣的武打功夫片,雖說存在一些不足,可以說是他開創了中國武打功夫片之先河,他對中國電影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進入80年代,港台武打片的年產量已經大大下降,此時徐克出現了,他曾經在美國的大學學過電影回港後在佳視拍攝的電視劇《金刀情俠》就使用了電影的拍攝手法,他導演的武俠片《蝶變》令人耳目一新,他在1984年拍攝的《蜀山劍俠》,聘請好萊塢的特技製作人員,營造出一個奇幻的劍仙世界,使影片大獲成功。

這一時期,成龍、洪金寶等人的作品也在不斷變化,他們拍攝了一系列的現代題材的功夫片,如《福星系列》、《警察故事系列》和《A計劃》等,為武打片闖出一條新路,武打更講究速度感和力度,中間還加入些幽默元素。這段時期,成龍在戲班學藝時的 「七小福」裡面的其他的師兄弟們如元彪、元奎、元華等人在武打片的表演和武術指導領域也都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人物。

4

創新

時間:80年末90年代初

代表導演:徐克、程小東、何平、李恵民

代表作品:《雙旗鎮刀客》、《新龍門客棧》

發生地:香港、西安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古裝武俠片開始重新為人們關注,1990年,何平導演拍攝的《雙旗鎮刀客》可謂是大陸武俠電影的扛鼎之作,西部的英雄與西部的蠻荒力量和浪漫英雄為綿延了幾十年的武俠片歷史增添了一道異樣的色彩,本片在影像風格上具史書上遊俠的味道,與大陸傳統武俠片差別甚大。獲1993年第四十三屆柏林電影節國際影評獎。

與此同時在香港由胡金銓掛名,徐克、程小東聯合導演的《笑傲江湖》、徐克導演的《黃飛鴻》、程小東導演的《倩女幽魂》、李惠民導演的《新龍門客棧》成為這一時期武俠片的代表作,這類影片的特點是武打設計天馬行空,想像力異常豐富。

由徐克監製,李惠民導演的《新龍門客棧》則被譽為香港新派武俠的起點,堪稱武俠電影的一座豐碑,影片以高亢大氣的西北風述說了江湖兒女的恩怨情仇,無論是人物刻畫抑或故事氣度,在遵循傳統武俠形制的基礎上有所突破,開一派新武俠的景緻。

5

浮躁

時間:2000年起

代表導演:李安、張藝謀

代表作品:《卧虎藏龍》、《英雄》

發生地:台北、北京

《卧虎藏龍》由李安執導,影片沒有一般武俠片那種笑傲江湖的豪氣,取而代之的是尋找江湖人文內涵的一種深沉思索與含蓄。

影片直逼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深刻的一點:即對個體的人的壓抑和約束,同時展示了這種東方社會規範的強力作用和存在必要、以及他與人性的矛盾碰撞和最終的悲劇調和。該片是迄今唯一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華語片。

《卧虎藏龍》的成功顯得彌足珍貴,但是,這成功決非僥倖,也不是因為那些優美的打鬥鏡頭,而是因為創作者找到了描寫武俠世界的全新方式,成功地樹立了自己的個人風格。

《英雄》是導演張藝謀面對電影全球化和商業化的背景,實現自身藝術轉型的一個重要標誌。2002年12月14日首映,主要講述了戰國末期,三大俠客欲殺秦王的故事。是第一部票房超億元的國產電影,也是至2014年為止北美市場上票房成績最好的大陸導演影片。該片明星雲集,場面宏大,畫面精美,武打設計揮灑寫意,將中國傳統意境於動作片的暴力美學造型相結合,創造了中國大陸電影新一輪的票房神話和電影產業化模式。

美國《華爾街日報》認為:「《英雄》真正拉開了中國大片時代的帷幕」。同時,《英雄》在商業與藝術之間的宏大敘事策略,也在知識分子、普羅大眾、官方意識形態和電影專業人事件引發了激烈的爭論。其風格、色彩、意境的東方風格,美輪美奐的視聽奇觀,華語大明星的組合,杜可風、程小東、和田惠美、譚盾等跨國跨地區製作團隊的建構,為後來中國的商業大片提供了可以複製的模式。

總之,《英雄》是內地大片的開山之作,也為內地賀歲影片增加了一個新的類型:武俠大片,這在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歷史上應當被濃濃地寫上一筆。

6

回歸

時間:2012年

代表導演:王家衛

代表作品:《一代宗師》

發生地:香港

在整個2013年的華語影壇,《一代宗師》都是出類拔萃的佳片。王家衛的「宗師之路」起於香港,展於內地,橫跨南北,見於《一代宗師》。在「四大拳派」的主脈絡下,通過幾十位民國武者的群像設計,數以萬計的時代細節展現,力圖還原時代風物、細節,再現時代群像、品格。而且《一代宗師》的始終堅守的創作理念是傳承中國武術精神,王家衛將這種理念直接切入到電影的故事情節以及片場的美術設計之中,包括對於不同明星的形象定位,也是依據不同武術門派的特點。將中國傳統武術中詠春、八卦、八極、形意這四大流派全部彙集到《一代宗師》的「門下」。使正宗的中華武術精神與商業化的電影表述機制融為一體。

梁朝偉雨中大戰、章子怡與張晉月台決鬥等場面,視覺效果、動作設計、武打音效等都堪稱華語電影佼佼者,而且電影在人物內心的推拿定奪、環境氣氛的鋪設營造、打鬥場景的細節展示方面,讓這部民國武俠片瀰漫了一種電影化的詩意情緒,可以稱其為詩意武俠。


推薦閱讀:

金庸武俠電影邵氏武俠:飛雪連天射白鹿
這些武俠,都是少年時的夢
第三十九章 凌青苹漁翁得利
看不懂的江湖。
金庸筆下這位大俠告訴你:男人會做菜是多麼地重要

TAG:電影 | 中國 | 武俠 | 武俠電影 | 發展 |